藏在聖誕帽里的孤獨
文/吳紅飛 (本文原創首發於微信公眾號:「遠讀重洋」ID:「readabroad」轉載及合作請私信,謝謝合作。)
世界上有兩種人,一種是非常堅信自我、有著極強自我價值感的人,一種是苦於成為前者的人。前者是自我信仰者,後者是期待成為前者的孤獨者。
看到朋友圈有人發「我想要一頂大大的聖誕帽@微信官方」,心裡琢磨著要不要也去@微信官方要一頂。第二天,和我們合作的一個平台做了個「送聖誕帽」的小程序,聽說剛上沒多久就宕機了,原因是:關注的人短時間暴增。
頭一天,還只是一些人在朋友圈裡的「惡搞」;第二天,朋友圈的小夥伴便齊刷刷地戴上了聖誕帽。這類事情其實隔一段時間會在朋友圈上演一次,比如「我把牙膏當洗面奶用了」,「換此頭像不掛科」等等。
這種趨同心理,背後到底是什麼在作祟?布琳·布朗在她的新書《擁抱孤獨(Braving the Wildness)》中說,因為你孤獨了(Because you feel lonely)。
布琳·布朗是美國休斯頓大學的心理研究員,她的 TED 演講《脆弱的力量》點擊量位列前五,是 TED 史上最受歡迎的演講之一。她根據自己十幾年的研究所創作的幾部作品,在美國也是幾近脫銷。為什麼說,「趨同」其實是因為你孤獨了呢?這本《擁抱孤獨》不僅能給你清晰的答案,還能教你如何正確地面對孤獨。
孤獨,與害怕孤獨
芝加哥大學神經科學家 John Cacioppo 研究「孤獨(loneliness)」超過 20 年,他將孤獨定義為:被感知到的社交孤立。孤獨,並不是一個人呆著才會有的情緒,當你感知到「社交孤立」,便會產生這種情緒。
比如,你並不喜歡話劇,但一個好朋友拉你去看了一場精彩的話劇。結束時,朋友和一些話劇愛好者聊得火熱,而你毫無興趣,甚至感到壓抑。當你用盡腦子卻怎麼也無法融入他們的對話時,才突然意識到,原來自己「孤立」於這個「圈子」之外。這,便是「孤獨」。孤獨,不是說誰來主動孤立了你,更多的是你自我的孤獨感知。
我們討厭孤獨,因為它不僅是一種不好的情緒狀態,還常常伴隨著「不合群」、「抑鬱」等等標籤。而往往,我們也將孤獨和有性格缺陷的人聯繫在一起。所以,我們會聽到別人對犯罪分子的描述,「他平時不怎麼說話,獨來獨往……」
感知到孤獨時,人們大多的做法就是去尋找一個共同的聯繫,去趨同於一個群體。趨同,是可以緩解由「社交孤立」帶來的孤獨感。
比如,你可能會購買最近火爆的故宮膠帶口紅,下載時下流行的吃雞手游。即使你這一天什麼都沒做,只是把「在喜茶門口跟著人群排長隊的照片」發到了朋友圈,你也會因趨同而產生一種滿足感。所以,當你為自己的微信頭像心滿意足地裝飾上聖誕帽的那一刻,你因和大家一樣而不「孤獨」了。
其實,很多人加入一個圈子、玩單反、沉迷遊戲,並不是因為真正熱愛或者喜歡,而是因為孤獨。他們害怕什麼也做,一個人呆著的感覺。因為那樣太孤獨了,怎麼沒人來找我,生活怎麼那麼無聊、沒意思?
在商業數字營銷案例中,人們發現增長量最大的運營產品,都是創建了聯結的產品。這其中的一個原因就是,聯結解決了孤獨,它將社會中一個個單獨的人聯結到了一起,讓人們產生歸屬感。
但布琳說,「趨同」這種聯結方式,建立的只是一種「偽聯繫」(Fake Connection),沒有真正意義與誰建立什麼關係,你們的唯一相同點也就是:頭像上多了一頂帽子——而已。而用完故宮膠帶口紅,打完吃雞遊戲,買到喜茶,當你再次獨自呆在某個地方的時候,孤獨感依舊會佔有你。
這種「偽聯繫」帶來的感覺,很像悲傷時你聽到了周杰倫的歌,突然感慨,「哎,原來不是我一個人在憂傷」 。但摘下耳機,依舊四顧茫然。開玩笑地說,人最孤獨的時候,也許是出門忘了帶耳機。
如何面對孤獨?
也許有人會問,你說的不對,我那麼多朋友,也有和諧的家庭,甚至金錢、地位一個都不缺,可為什麼我仍然感到孤獨呢?
布琳說,世界上有兩種人,一種是非常堅信自我、有著極強自我價值感的人,一種是苦於成為前者的人。前者是自我信仰者,後者是期待成為前者的孤獨者。區分他們二者之間的變數只有一個,就是是否相信自己的價值。
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或者不相信自己的價值,你永遠是孤獨的。特別是在人比較消極的時候,比如獨處時。所以獨處時,常人會懷疑自己太過平凡,可憐蟲會感受到自己的全部可憐之處,而只有自我價值感強的人,才不為孤獨左右,內心無比強大。所以說,一個人多強大,要看他在獨處時的心境,他對自己的價值有多大的認同。
布琳說,鍛煉成為自我價值感極強的人,才能無畏於孤獨,甚至會因孤獨而時刻充滿力量。
那麼如何去強化自己的自我價值感?對此布琳給了兩個方法,一個是邊界確認,一個是提高承諾的踐行率。
1. 邊界確認:情感安全確認,重拾自我價值感
邊界確認法,是指找到自我價值的標準,然後來判斷自己現在的狀態是否符合那個標準。比如,你性格安靜,熱愛寫作,這就是你的自我價值,當你站在熱鬧喧囂中覺得格格不入時,你要知道這只是因為喧囂的調性與你的自我價值不符而已。
我們知道,生命是生存的基本,我們會不遺餘力地保護自我人身安全。但還有一種安全,叫情感安全(Emotional Safety),是人們從心裡對自我情感的保護,這種情感包括我們的個人信仰、習慣性認知、贊同的觀念或認知等等,它們是自我價值判斷的重要依據。當外界與我們的自我價值不符時,便會產生不安感,引發孤獨,這是一種「情感不安全狀態」。布琳說,邊界確認法就是去找到自我價值安全邊界被突破的原因,弄清為什麼不安、孤獨。
情感不安全狀態的原因是多種的,可能是你的世界大家不認可,也可能是你不懂別人的世界。
就比如,好朋友拉你看話劇這件事情。當朋友和其他人聊得火熱時,你的毫無興趣,甚至是壓抑狀態,便是自我價值感在發生變化。當你用盡腦子卻怎麼也不能融入他們的對話時,才突然意識到,原來自己「孤立」於這個「圈子」之外。這種孤獨,不是說誰來主動孤立了你,更多的是你自我的孤獨感知,自我價值感變得模糊。
當意識到這種孤獨時,你可能會懷疑自己,也許你之前愛好寫作,但是現在發現話劇才更是一門更高雅、更有意思的藝術,甚至有想去學習的衝動。這就是一種自我價值的模糊。
這時,我們可以根據邊界確認法,想一下這樣幾個問題。為什麼我會覺得自己被孤立了?話劇對我而言,真的那麼有吸引力嗎?我一直以來對自己的愛好有怎樣的認知判斷?回答完這幾個問題後,也許你就會發現,自己是因為站在一個不同愛好的群體里,才對自我價值產生了懷疑;但其實,自己本來就是一個喜歡安靜的人,相比話劇,寫作才是自己熱愛的事情。經過重新判斷,你的不安和孤獨感便會消除。
這種邊界確認,可以重拾自我價值認同,讓情感回到自我價值的安全邊界之上。如果你不是一個天生自我價值感強的人,可以通過這種邊界確認法不斷強化自己的信念,自己的價值感。自我價值感的豐富,孤獨也將隨之消失。
2. 提高承諾踐行率:獲得「信賴感」
提高承諾踐行率,是指去增強自己給別人的信賴感,以此提高自我價值感。信賴感,是人與人之間的信任、依靠,是一種自我價值在他人身上的體現。我能幫助別人,是一種自我價值的體現。
我們傾向於認為,人在成長的過程中要去尋找自己內心,從內心深處獲取某種精神力量。但精神力量,其實並非只能從「自我」獲得,通過建立自我與他人的聯繫、依賴同樣能獲得精神力量。這便是群居物種與獨居物種的區別。
群居物種對待「成長」這件事,與獨居物種不同,它們不以「能否自立」作為標準,而是看能否「成為被依賴的個體」。比如,猴子「成年」的意義不在於擁有獨自生存的能力,而是說他能夠成為其他猴子的依賴,因為他們不會選擇去脫離群體獨自生存,而是相互依賴與幫助。換句話說,能夠被依賴,才是群居物種真正「長大了」的標誌。
人也是如此,不論你喜不喜歡,人的大腦在這個生物進化過程中,偏愛上了這種感受——被依賴感。當你缺少這種被依賴感時,便會產生孤獨感,這在進化中成為了一種生理反應。而否認它,就如同在否認飢餓、乾渴、疼痛一樣,並不是你可控的。
現實生活中,被信賴感來自於我們對他人的言行。履行承諾、主動承擔過失、善於傾聽別人等都是一個獲得信賴感的方式。法國心理學家皮埃爾說,人與人之間關係有三重,第一重是愉快交談,第二重是相互承諾,第三重則是兌現承諾。如果「兌現承諾」失敗,很容易失去信賴,由此會感知社交孤立,產生孤獨感。
當你答應了一件事情,就要努力完成它,而不要因為太在意做得不好而乾脆不做。比如,你答應了出國玩的時候給同事帶禮物,那就不要因為覺得沒遇到好的伴手禮而什麼都不買。否則,即使同事真的不在意,你會因為這種小小「失約」而自我感知到信賴感的缺失,由此引發的社交孤立感,會讓你不爽一整天。
小結
學會以正確的姿勢面對孤獨,才不至於苦苦掙扎於孤獨。下一次孤獨,你可以嘗試一下以下方式:
1. 邊界確認法:情感安全確認,重拾自我價值感。去確認我們的個人信仰、習慣性認知、贊同的觀念或認知等等,不要輕易被外在環境所顛覆。通過這種情感安全確認,以重拾自我價值感。
2. 提高承諾踐行率:獲得「信賴感」。學會在別人的信賴感中,找到精神力量。
我們喜歡去用逃避自己的方式去面對孤獨,但孤獨是一種常態,你無處可逃。只有在擁抱孤獨中,不斷地強化自我價值感,你才能不苦苦掙扎於孤獨,成為堅信自我的內心強大者。
你曾經感到最孤獨的時刻是什麼?是聽到「第二杯半價」?還是出門忘帶耳機呢?歡迎在評論參與留言互動!不要害怕,大家會悄悄為你點贊的~
推薦閱讀:
※心態蹦了?
※每次與人交往都付出真心卻被人認為是有目的,自己卻還止不住每次交友都真心去對待。?
※曾經有沒有一瞬間發覺那些自己交心的朋友是那麼不在乎你的感受的?
※如何解決深夜揮散不去的孤獨感?
※即使有很多朋友,生活很熱鬧,卻仍有無邊的孤獨寂寞感,無處傾訴。怎麼辦?
TAG:孤独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