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大趨勢總結:少了概念性的喧囂,多了深入行業的落地
2017年7大趨勢總結:少了概念性的喧囂,多了深入行業的落地
文|梁風
跟2016年相比,今年沒有那麼多的意外。跟2016年相比,這一年沒有那麼多的意外。2016年,美國大選、英國脫歐、人工智慧浪潮爆發、共享單車異軍突起,還有樂視、百度、三星競相比慘,一幕幕驚心動魄。
相比之下,2017年,除了比特幣的熱潮讓人震驚之外,樂視延續了一整年的鬧劇之外,汽車電動化、手機全面屏已成為鮮明的趨勢,人工智慧和無人駕駛在產業落地上更加深入,無人商店為代表的無人化商業開始興起,科技巨頭們展開了AR開發平台的競賽。這些構成了這一年科技行業的主旋律。
一、電動車:交通電動化的趨勢勃然而興,汽車行業的拐點到來
為汽車、飛機尋找新能源的努力由來已久,但是2017年的突出之處在於,很多國家出台了明確的政策,宣布燃油車的死刑日期,倒逼產業升級。
多個國家都發布了禁售燃油車的相關政策:法國、德國、印度、挪威、荷蘭等國家都提出2030年左右禁售燃油車的目標或政策。美國雖然還沒有一項聯邦政策,但至少有8個州已設定了相關目標。中國政府已經開始研究制定傳統燃油汽車停產停售的時間表。比亞迪王傳福預計中國到2030年將全面普及電動車。
不只是汽車,航空業也是如此。空客、波音、NASA都在加大對混合動力飛機的研發。空客、勞斯萊斯和西門子三巨頭聯合研發的混合動力飛機想要在2030年量產上市。這個時間跟以上各國禁售燃油車的時間點頗為相仿。
目前來說,環保的壓力、政策的牽引是交通電動化的直接原因,想要保持在未來長期的競爭力,電動化是一個不可忽略的趨勢,這或許成為下一個風口。
在未來車企的競爭中,自動駕駛+電動車是一大方向。通用、福特、本田、豐田、寶馬、大眾都在著力推動電動化的策略。本田甚至希望,到2030年,旗下電動化產品將佔到2/3。
雖然因燒錢和盈利困境,特斯拉股價在最近幾個月比較動蕩,但在2017年至今(美國時間12月21日收盤),還是大漲55.21%,市值高達557.56億美元,並一度超過通用成為市值最高的車企。
從能源動力的角度講,汽車行業正處於一個拐點。
不僅主流製造商紛紛加大投入,對電動汽車的市場需要也在擴大。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10月累計銷量達88.8萬輛,同比增長51%。今年以來,全球新能源汽車市場表現不俗。按照目前的銷量表現,新能源乘用車今年全年銷量將突破100萬輛。寶馬公司預計,2018年電動汽車銷量會大幅增長。
禁售燃油車的政策也會刺激消費端的需求,並在汽車銷售市場上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強。消費者不會情願冒險買一輛在十年之內使用有可能受限的車。比如,雖然在英國和法國提出在2040年禁售燃油車,但是巴黎、斯圖加特和馬德里等城市將在2025年前禁止柴油汽車。假如你在法國,你恐怕並不希望買了輛車卻進不了巴黎。
航空業方面,因為技術限制現在並不能實現飛機純電動化,但是波音、空客等幾大巨頭都已經投入到混合動力飛機的研發中。
在水運方面,中國已經打造了世界第一艘純電池推動的載重船舶,重約600噸,可以在充電2小時後,在裝載2000噸貨物的情況下最遠可以航行80公里,明年初將投入到內河煤炭的運輸中。
二、AI:從技術走向商業,巨頭的競爭更加激烈
去年,阿爾法狗完成了對全球70億人AI科普。今年雖然阿爾法狗的亮相依然很吸引人的目光,但是今年它已經不再是AI領域的主角。
2017年是AI大幅走向實用的一年。AI技術的進步帶動了商業的發展,產業上下游的企業都紛紛布局。語音識別、圖像識別是主要的落地方向。語音識別的應用領域主要是智能家居、智能車載,圖像識別的領域主要是安防、自動駕駛和新零售。
語音識別方面,最典型的表現上是智能音箱市場進入「百箱大戰」階段。蘋果、阿里巴巴、百度、聯想、小米、出門問問和喜馬拉雅等公司都相繼發布了智能音箱。
面部識別的功能也越來越多地被應用到手機當中。三星、蘋果,國產機中的vivo、小米都推出了帶有面部識別功能的手機,其中,以iPhone X最受關注。在未來的一年,會有更多的手機將集成面部識別的功能。
隨著巨頭們布局更加深入,彼此的競爭也更加激烈。BAT、谷歌、蘋果、微軟、Facebook等公司都在AI上重金投入。科技巨頭們爭相收購創業公司,開出高薪招攬行業人才。
今年進入了一個科技巨頭收購AI創業公司的高峰期。據CB Insights數據,僅2017年一季度就有37家私有AI創業公司被收購,上半年併購數量達到60家,接近去年同期(31家)的兩倍,來年這種熱潮很可能延續下去。
在市場方面,為了爭取用戶,阿里、亞馬遜、谷歌紛紛在購物季狂歡(中國的雙11,美國的黑色星期五)中,對旗下的智能音箱重金補貼。
在AI布局上,中國的科技巨頭晚於谷歌、蘋果、亞馬遜、微軟等公司,但是今年以來也大筆投入,在海內外建立相關實驗室,聘請行業頂級專家加盟。
陸奇加盟百度後,提出了「AIl in AI」的策略,發布了DuerOS晶元和Apollo自動駕駛系統,成立Apollo基金和DuerOS基金,投資AI領域。騰訊也提出「AI in All」的戰略,邀請AI領域的頂級專家張潼和俞棟加盟旗下的AI Lab,分別擔任正副主任,還在美國西雅圖成立了AI實驗室。阿里發布了智能音箱天貓精靈,雙11銷量破百萬;10月的雲棲大會上,阿里宣布成立全球研究院達摩院,3年投資1000億人民幣,研究包括機器學習、基礎演算法、視覺計算在內的多個領域。
與此同時,國內AI產業落地的高速發展,也吸引了政策的支持。國家戰略方面,人工智慧3月份首次寫進了政府工作報告,人工智慧被列為重點工作。11月,科技部公布首批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開放創新平台名單,納入了BAT、科大訊飛等四家公司。種種跡象表明,人工智慧的政策正在從中央傳導至地方,政策開始逐漸滲透到行業當中。
三、手機:全面屏風潮陡然襲來
對於手機行業,全面屏是2017年最重要的關鍵詞。雖然關於全面屏概念並沒有統一的認識,但是幾乎所有的主流廠商都先後打出了這一概念(雖然說法上會有不同)進行宣傳。
2014年,夏普推出了AQUOS Crystal手機,以(三面)「無邊框」概念推向市場。2016年,小米率先提出了全面屏的概念。今年,全面屏手機正式迎來了爆發,「18:9」屏幕比例的全面屏手機正在普及,並開始由高端機向中低端輻射。360、榮耀等品牌已經開始涉足千元全面屏手機市場。
根據諮詢機構CINNO的預期,2017年全面屏手機在智能手機市場的滲透率為6%,2018年會飆升至50%,後續逐步上升至2021年的93%。
三星和蘋果兩大巨頭在9月之前都已推出了全面屏手機。小米還搶在蘋果發布會之前發布了小米MIX 2。此後,國產手機群起追趕。
11月,OPPO、HTC、鎚子、美圖、金立、一加、360、榮耀等8個品牌舉行新品發布會,共發布15款新機,其中金立一家就一口氣發布了8款全面屏手機,將旗下產品全線升級至全面屏,而OPPO、HTC、鎚子科技、一加、360也迎來了旗下第一款全面屏產品,唯一沒有配備全面屏的是面向細分市場的美圖V6。
全面屏的出現,給了增速放緩的手機市場以新的希望。但是,對於在全面屏產品上落後的手機廠商無疑會比較尷尬,在佔領市場上失去了先機。
未來,全面屏手機的屏佔比勢必會進一步提高。如果想要進一步提升手機的屏佔比,類似iPhone X的異形屏將會成為最佳的設計方案。
不過,目前要想進一步擴大屏佔比,還有一些問題需要解決。比如,屏下指紋識別的方案。除了蘋果之外,因為要採用指紋模組,幾乎所有手機廠商的全面屏產品都放在了手機的背面,這顯然不是最佳的解決方案。
本月,指紋識別供應商Synaptics宣布全球首款屏內指紋識別模塊正式量產,其所採用的光學指紋識別解決方案可以將指紋識別感測器集成在OLED屏幕當中,而且還能保證整塊屏幕厚度控制在1.5mm以內。這一技術可以成為解決上述尷尬問題的關鍵。
而在明年全面屏手機的戰爭中,除了產品體驗之外,供應鏈的比拼將是一個關鍵的因素。在供應鏈上佔據優勢、保證充足供貨的企業將能更好地搶佔這波紅利。
四、無人化商業:無人商店的熱潮興起
對於無人化服務業能否成為未來的主流尚有爭議,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今年興起了一波無人商店、無人貨架為代表的無人化商業熱潮。
去年12月,是亞馬遜率先推出無人便利店Amazon Go,顛覆了傳統便利店、超市的運營模式,使用計算機視覺、深度學習以及感測器融合等技術,徹底跳過傳統收銀結帳的過程。
今年6月初,「繽果盒子」登陸上海,第一家號稱真正意義上的24小時無人值守,可規模複製的無人商店。
7月初,京東、阿里巴巴紛紛宣布將要開設無人商店。娃哈哈更是高調宣布與馬雲合作,將在未來幾年在全國開設10萬家無人超市。
11月,順豐的無人超市也開始營業。
移動支付的普及、人工智慧、物聯網等技術的進步,給了服務業無人化興起的可能。這種新零售業態以消費者體驗為中心,對零售的三個核心「消費者 、場景、商品」中的「場景」核心進行一場演變,並對其中各個元素如支付、環境、等待、距離等進行重構、整合和優化。在這種形態下,可以充分減少擁擠和等待時間、結算便捷,而且,由於SKU是大部分消費者日常所需要的暢銷品,消費者可以迅速找到目標。
假以時日,無人商店很可能像自動販賣機取代路邊攤一樣遍地開花,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
9月,商務部還首次明確將出台政策支持發展無人商店,對於無人商店的發展是一大利好。
不過,目前來看,無人超市、無人商店的商品價格並沒有由於減少的人工成本而降價。反而,處於起步階段的這些創新項目,都因為前期實驗性的成本、技術不夠純熟等原因價格更高。儘管中國人口紅利正在減弱,人力成本尤其是勞動力成本,仍然達不到西方發達國家的高價格。
另外,這些無人商店在短時間內很難真正做到 「無人」。雖然收銀員、售貨員的崗位被機器取代,但免不了需要一些現場運營的人員,幫助消費者使用收銀設備,解決可能出現的技術問題等等。
阿里CEO張勇甚至稱,無人商店是偽命題,是一個看上去很美妙的風口而已。「無人比有人好在哪?一定要回答這個問題。從經營上好在哪,用戶體驗好在哪?我們必須回答這些問題,如果這些問題都可以明確回答,確實在某些業態上這個無人是有意義的。」
而且,無人商店的發展也會帶來一些問題。比如,沒有員工會降低超市的經營成本,但沒有員工又會減少許多工作崗位。如果無人商店大規模鋪開,政策上的支持力度難保不會降溫。
總的來說,技術的發展給無人商店興起的可能性,這個領域也吸引了大批資金,各大巨頭以及一些創業公司紛紛入局嘗試。不過,要想大規模普及尚需等待技術的進步和市場的成熟。
五、區塊鏈:令人震驚的比特幣交易狂歡
對於比特幣,年初覺得價格高企已經無利可圖的人,到年底應該腸子都悔青了吧。尤其是,比特幣前不久價格一天上漲1000元(比特幣價格向上突破新紀錄的過程中,最快時24小時上漲2000美元)的瘋狂,讓人頗為震驚。比特幣價格一度逼近20000美元,近期其價格處于震盪中,但總體而言,相比年初價格依然翻了在10倍以上。
加密貨幣市值一度超過6000億美元,比特幣市值達到3000億美元以上。
根據CoinMarketCap顯示,目前,加密貨幣共有1378種,總市值為5486億美元,超出了微軟的市值。
北京時間12月24日17:09,CoinMarketCap截圖
同時,比特幣市值達到2395億美元,佔到加密貨幣總市值的四成以上。
北京時間12月24日17:09,CoinMarketCap截圖
近期,芝加哥期權交易所、芝加哥商品交易所還相繼推出了比特幣期貨交易。比特幣正式走進了資本市場。
雖然加密貨幣這一輪瘋狂的漲勢讓人質疑泡沫的存在。比特幣網的創世人甚至賣掉了所有的比特幣,轉而使用比特幣現金。他說:「對比特幣進行投資目前是你能做出的最具風險的投資,風險極高。」
但是可以說,正視今年比特幣等數字貨幣的交易狂歡,真正讓區塊鏈走進了大眾的視野,就像2016年阿爾法狗大戰李世石,完成了人工智慧的70億人科普一樣。
而這種交易狂歡也讓各國的監管層其所未有地給予關注,審慎地思考數字貨幣的未來。
近期美聯儲主席、法國財長、日本財長都對比特幣紛紛作出表態。美聯儲主席耶倫表示,比特幣目前只在支付體系中扮演非常有限的角色,它既不是穩定的儲值工具,也不是法償貨幣,而是高度投機性的資產。耶倫日本財長麻生太郎稱,比特幣尚未被證明是一種可信的貨幣。法國財長布魯諾·勒梅爾呼籲:下屆G20峰會應討論比特幣監管問題。
與此同時,加密貨幣錢包創始人兼CEO彼得-史密斯則認為,預計明年全球各國央行將開始持有數字貨幣作為儲備資產,一些央行可能開始發行自己的「數字資產」。
儘管比特幣成為主流貨幣的前景不被看好,它們背後所依賴的區塊鏈技術,普遍被認為,有望在未來幾年推動關鍵領域的創新,從而為世界帶來改變。
瑞銀財富管理亞太區首席投資總監陳敏蘭表示:「加密貨幣所依託的區塊鏈技術蘊藏著振奮人心的機遇,可能會對金融、製造業、醫療保健和公用事業等領域產生重大的革命性影響。我們估計到2027年,區塊鏈技術有望為全球經濟貢獻3000-4000億美元的價值。」
她認為,就像互聯網通過電子郵件、電子商務和智能手機應用改變了我們的生活一樣,我們相信區塊鏈也可以通過分散式記賬、智能合約、代幣和身份管理等方式為未來的科技基礎設施提供動力。新興市場有望成為主要受益者,因區塊鏈有助於建立「信任」的基石,帶動各國在數字化進程中實現跨越式發展。
新加坡等國已開始引入區塊鏈技術,並在多個領域探索其潛在應用。隨著這種技術的成熟,它將日益吸引大型企業和政府的大量投資。
六、無人駕駛:中國科技巨頭競相投入智能網聯汽車
跟人工智慧一樣,2016年,無人駕駛真正走進了公眾的視野。跟人工智慧的熱潮類似,這一年的無人駕駛科幻色彩更濃,在各種PPT和大屏幕上魔力四射,一場場概念發布會,一幅幅未來的美好願景,還有圍繞技術、法律和倫理的各種爭議,如此種種,聲光電的炫目捧起了輿論的喧囂,資本、創業者、大企業和媒體的關注點也大多聚焦於此。
同樣跟人工智慧類似,2017年,也是無人駕駛技術更深入行業、更貼近落地的一年。還有,無人駕駛也得到了政府的更多支持。
大體上,可以這麼形容這兩年的差別:2016年無人駕駛給人的感覺是,「看,這幅願景多美好。」2017年的感覺則是,「那麼多人真的在做這件事情,而且看起來快要做成了。」
這一年,技術本身的發展按部就班,不會給人太大驚喜。目前,許多汽車廠商的產品都僅處於L1-L2階段,包涵車道偏離預警(LKW)、碰撞預警(FCW)、自動緊急制動(AEB)等關鍵技術,屬於高級輔助駕駛(ADAS)的範疇。而許多互聯網廠商和創業者則希望跳過L3,直接面向L4技術,即將駕駛的決策權基本交給機器,但目前依然在前期測試和研發階段。
這一年最突出的特徵,是有意於此的互聯網企業和車企紛紛入局,相互聯手,投入的資金也明顯更多。
9月20日,百度宣布升級Apollo智能汽車開放平台,分三年投入100億元,完成超過100家項目的投資,建設Apollo系統的生態圈。隨後,李彥宏在11月的百度世界大會上宣布,百度無人駕駛汽車的一款車型將於2018年量產。今年7月,百度創始人李彥宏還乘坐著一輛自家研發的無人駕駛汽車,駛上北京北五環。
與此同時,車企與互聯網企業牽手的案例也層出不窮,尤其是中國的科技巨頭,競相投入打造智能網聯汽車。上汽攜手阿里開發互聯網汽車;車和家與華晨汽車集團合作研製智能家庭汽車;廣汽集團與騰訊聯手發力多個汽車智能領域;華為牽手東風汽車打造「智慧汽車」。
中國消費者更在意汽車的互聯性可能是推動這一趨勢的原因之一。相比歐美,中國消費者的聯網程度更高。麥肯錫9月的報告顯示,64%的受訪中國消費者表示,他們會為了更好的車內互聯性而更換品牌,而在美國和德國,這一比例分別為37%和19%。
看下美國的科技巨頭們。日前,谷歌的Waymo的測試里程又創下了新記錄——其自動駕駛汽車在公共道路上的測試里程已經超過了400萬英里(640萬公里)。亞馬遜組建了團隊研發自動駕駛技術,來幫助該公司的物流部門提高包裹配送效率。蘋果則收縮了自動駕駛汽車計劃,將專註於自動駕駛系統。
晶元巨頭中,英偉達依然是一馬當先,英特爾則斥資150億美金收購了Mobileye,來與英偉達抗衡。
對世界知名的車企而言,「自動駕駛+電動車」則成它們發展策略的標配。通用、福特、本田、豐田、寶馬、大眾、特斯拉等車企都在發力自動駕駛。例如,今年6月,通用130輛自動駕駛測試版Bolt電動車下線;未來5年,大眾集團將投資340億歐元用於電動汽車、自動駕駛以及移動出行領域的戰略轉型;特斯拉發布了帶自動駕駛功能的電動卡車Semi,並且在自研 AI 晶元,來掌握更多自動駕駛領域的主導權。
此外,各大創投資本、私募基金也爭相入場。據Techcrunch 11月4日報道,Crunchbase News的數據顯示,截至當時,2017年全球該領域對創業公司的投資總額(約14億美元)已是2016年(6.3億美元)的2倍有餘。
在中國,自動駕駛的發展也開始獲得政府扶持。中國國家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無人駕駛車是大勢所趨,更是中國汽車業的重大機遇。12月18日,北京市交通委正式發布自動駕駛實際道路測試規範指導文件。根據規定,在中國境內註冊的獨立法人單位,可申請自動駕駛車輛臨時上路行駛。
英美等大國對自動駕駛也更加支持。
9月12日,美國正式通過全球首部無人駕駛汽車法案,來保證在自動駕駛領域的法規法案的一致性,從而更好地鼓勵創新與推動自動駕駛汽車行業的發展。自動駕駛技術將直接受聯邦監管,而不是在不同的州要符合不同的需求,這也避免了出現「政出多門」。
英國政府也計劃大力扶持無人駕駛汽車產業的發展,目標是在2021年前實現無人駕駛汽車上路行駛,而且這種汽車是「完全無人駕駛的」。
不過,雖然行業的投入風起雲湧,但是離無人車上路還有一段距離。除了自身駕駛技術本身的安全性,還需要考慮法律和基礎建設等諸多問題,並不能一蹴而就。
七、AR:科技巨頭們的開發平台競賽
AR因為承載了「Next Big Thing」的可能性而備受關注,目前,所有的大公司都在做AR相關的事情。蘋果、微軟、谷歌和Facebook等各大公司,都在進行軟硬體方面的基礎建設。
今年,AR領域最突出的一點是,科技巨頭們的開發平台競賽。在科技巨頭中,Facebook和蘋果、谷歌的動作最受矚目。
4月的F8大會上,Facebook推出了增強現實平台 Camera Effects。本月,Facebook向第三方開發者開放了World Effects。AR可能會形成Facebook未來在移動社交端的核心優勢。
6月,蘋果開發者大會推出了ARKit。在 ARKit 的幫助下,開發者可以利用 iPhone、iPad 的相機、處理器和運動感測器創造各種 AR 應用。蘋果的軟硬體融合帶來的性能競爭力、成熟的開發環境、龐大的用戶規模是它的優勢所在。今年以來,蘋果也屢次對外宣稱,要大力發展AR。庫克甚至稱之為「像智能手機一樣的重大創意」。蘋果今年的旗艦機iPhone X也被認為第一款真正意義的AR手機。
8月份,谷歌也公布了全新開發者平台 ARCore。ARCore 發布之初將僅支持谷歌 Pixel 和三星 Galaxy S8 智能手機,不過未來將繼續擴展設備支持。谷歌計劃讓1億台 Android 設備支持 ARCore。
此外,11月,亞馬遜也推出了一項新的AWS服務,幫助開發者在AR和VR中創建應用。
12月,Snapchat推出了AR開發工具Lens Studio。Lens Studio是Snapchat推出的首款桌面應用程序。
在這種情形下,內容應用開發將會迎來熱潮。庫克日前透露,APP Store目前已有超過1000個AR應用。隨著蘋果ARKit和谷歌ARCore的發布,AR功能已經有能力覆蓋整個移動端。未來,手機廠商、娛樂、電商、社交等領域的公司都會更加積極地擁抱AR應用。
反過來,這也將引發新一輪的智能手機硬體升級,各種感測器以及雙攝像頭都將成為智能手機標配。
在硬體方面,值得注意的產品有,微軟今雖未推出新一代產品,但正在29個國家推廣HoloLens,總共達39個國家。此外,近日Magic Leap的首款AR 眼鏡也姍姍來遲,將於 2018 年發貨。
目前,雖然市場上並未出現AR方面的爆款產品,但是巨頭們正在為其出現全力鋪墊基礎。未來要釋放AR的更大潛力,還有賴於光學技術、電池、人工智慧等技術的進步程度。
推薦閱讀:
※有哪些利用人性弱點賺錢的好方法?
※誰來監督媒體?
※外行人對你所在的行業有哪些誤解?
※有什麼別人看著體面高大上,但只有自己或同行才明白個中辛酸苦逼的職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