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為什麼越設計越大?
生活好了,人就胖了。不光人胖了,連車都「膨脹」了。舉個栗子:第七代高爾夫比四代長了106mm,寬了64mm,比初代的高爾夫已經長了半米多。
它的小弟Polo也一樣。第六代Polo比已經很敦實的五代還要長83mm,寬69mm,簡直又矮又胖。
「膨脹」還會傳染。除了大眾,福特嘉年華在1978-2008這三十年間也足足拉長了404mm,重了差不多300公斤,車重跟初代相比相當於自帶四個成人。
中大型車更是不能倖免。拿寶馬三系來說吧,現款比1975年的初代產品長了269mm,寬了201mm。
為什麼這些緊湊型車都越做越大?
- 這些年來汽車廠商不斷研究碰撞安全技術,尋找合適的車身結構和長度。現在的車主比以前的車主在事故中存活的幾率更大。
- 消費者對配置和舒適度的要求不斷提高,人本身體積也更高更壯,人們還將更大的車和更好的聲望、社會地位聯繫起來,車只能越做越大了。
然而車大了,道路和停車空間卻沒有與之匹配,因此造成了擁堵。車重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汽車的性能和效率,好在技術在不斷進步,駕駛員基本察覺不到影響。但是,就跟人胖了變醜一樣,變胖影響顏值這事不能忍。
例如,受到行人安全法規約束的引擎蓋高度加速了汽車變醜的速度,導致許多車的前半部比例失調,比如嚴重脫節的DS3和前臉矮胖的阿爾法羅密歐MiTo。
為了應對這種變化,汽車設計師開發出一套設計手法來「藏肉」。
- 最明顯的手段就使用更大的輪子。很多人應該記得,以前16寸的輪轂都被認為相當大。可是現在,緊湊型車上都配了18寸輪轂,SUV動不動就配上22寸的。和車輪一起膨脹的還有輪拱,就像福特嘉年華和福克斯那樣,在視覺上著重強調車輪,打破鼓脹的發動機艙蓋。
- 配套的後視鏡、車燈及門把手等都變大與膨脹的車身相匹配,保持視覺上的平衡。現在的後視鏡跟以前的比,簡直不要太粗壯。除此之外,還有DS3巨大的大燈,最新MINI背後巨大的尾燈等。
- 分麵線和切面也更深了。這一點可以從幾乎所有的寶馬現款車型上都能看出來,再加上英菲尼迪等品牌使用的凹面造型手法,膨脹感明顯被削弱了,動感的外形得以重現。
- 對於引擎蓋高度還有更聰明的解決方案——激進的發動機罩。這項技術由捷豹開發,讓2005年的XK保留了迷人的比例。不過,主動式發動機罩並沒有像MINI的掀背那樣極大提升車的外觀,還失去了之前車型上頗有特點的雕刻。更成功的前端處理方式參見現款寶馬3系,發動機罩表面在最前端急速下降,創造出更低的車頭,加上水平擴展到隔柵里的大燈,強調了車的寬度而不是高度。
上述設計手法讓膨脹的車變得更精神,可是另一些造型趨勢卻起反作用。例如高腰線、小玻璃窗、側車裙不再使用有對比的紋理、更低的保險杠......這些都更讓人覺得側面像一塊厚木板。最近盛行的白色車漆也加大了車的膨脹感,因為白色是膨脹色,亮度太高會讓人看不出複雜精細的表面。另外,很多設計師似乎還不得不用一些多餘的視覺手段填補更大的車身空間,例如假進氣口,賓士A級上那種奇怪的特徵線和粗糙的圖形,讓其他方面的努力大打折扣。
不管怎麼說,設計手法也只能做成這樣了。就像人穿豎條紋衣服和黑外套只能看起來瘦,並不是真的瘦,誇張的車輪和眼花繚亂的表面永遠不會像真正漂亮的比例那樣迷人。馬自達現款的MX-5就是個很好的例子。MX-5比前代車都更小更輕,而且將其他車鬆鬆垮垮又做作的部分處理得動感又富有張力。不過,這款車太小眾了。
或許,會有排放法規限制或者先進的碰撞系統能讓現在的「胖胖車」減減肥。也可能哪一天大家都得按日本K Car那種尺寸來設計車?盼望有那麼一天,能讓更多尺寸正常,比例漂亮的車重返市場......
推薦閱讀:
※設計「瓶頸期」:10個「飛躍式」創作技法,助你解決服裝作品集難題
※2017 年需要警惕的設計趨勢
※移動端圖片閱讀—交互設計分析
※細節是導致你畫不像的罪魁禍首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