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泛科技播客」的聽眾們
有人問:「為什麼『遲早更新』里,你總喜歡扯得老遠,舉一些跟科技無關的例子,聊根本不科技的話題?感覺更像是一檔文化類播客。」
在友台《一天世界》的評論欄里,類似的意見也總是出現。依我所見,這個問題可從一淺一深兩個層面來回應。
淺的層面,一是我希望節目聽起來能更加豐富,適合更廣受眾而非成為 tech savvy 之人的專屬;二是我期待能在「拓寬智識邊界」這件事上或多或少做點公共貢獻,帶去「讓熟悉的事物變得新鮮,讓新鮮的事物變得熟悉」的體驗;三是,為盡量保證節目內信息準確起見,我會事先做確認和調研的工作,這亦讓我對許多以前僅是浮皮潦草略知一二的事情有更細的了解。
至於深的層面——錢鍾書講過,做比喻的時候,本體和喻體離得越遠越好。這句話除了修辭技法上的討論,還是個哲學問題。每個隱喻都是一首小型的詩歌(法國人 Paul Ricoeur 語),每一則好的比喻,都是對客觀世界裡思維定勢的挑戰與和解。比喻能夠創造新的連結和新的邏輯,也因此建立新的認知,最後在人們心智中開拓一片新的圖景。打個比方,在「愛情和玫瑰」這個比喻被提出前,同為植物的玫瑰與大蒜之間的關係恐怕更近一些——羅馬人就管大蒜叫「臭玫瑰」(stinking rose)。但現在,這情形顯然被改變了。
任何時代和地域之「文化」無一例外皆包含科技因素在內,但有的或許不那麼明顯。而討論和揭示個中關係,正是「遲早更新」的任務和意義之一。你可以把節目里提到的那些跟文學、政治、繪畫、戲劇、攝影、建築、音樂,甚至植物分類學相關的話題,都看成是大堆試圖與一般意義上的科技生活「勾搭」在一塊兒的比喻。我不承認「遲早更新」是檔「文化類播客」,除去「文化」這個標籤本身過於籠統之外,還因為假若我把它當「文化類播客」去製作,聽眾把它當「文化類播客」來消費,這裡面的距離感和隨之而來的好奇心便會消失殆盡,節目內容促成的思考(如果有的話)也將大打折扣。
所以,請諸位一定記得把「遲早更新」當成「泛科技播客」來聽啊。
任寧 於湖北宜昌出差途中
推薦閱讀:
※【深度】新技術革命已然成熟,超國家行為體開始崛起
※和矽谷大佬的定製學校Altschool親密接觸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變速器殼體optistruct優化分析
※讓我看看你們家VR設備上的灰,都有幾厘米高了?
※Google 發布會最全匯總:Pixel 2 拍照秒殺 iPhone 8,但最貴的卻不是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