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理解赫塔·米勒 2009 年諾貝爾文學獎獲獎演說中關於手絹的故事?
01-28
《國王鞠躬,國王殺人》的序是赫塔·米勒2009年諾貝爾文學獎的獲獎演說,其中說了幾個跟手絹有關的故事,有他自己的,也有別人的。手絹在這其中的意義是什麼?這幾個故事又是怎麼聯繫到一起的?為何最後跟尊嚴有關?
鄙意認為這篇演講簡單地表明了赫塔·米勒的文學和道德觀念,這實際也是她從事寫作事業的根源之一。題主注意到了手絹與尊嚴的關係。實際上手絹不僅是人基本尊嚴的代表,也象徵了一種自然健康的人性,人的道德。
米勒講手絹是從一個生活細節開始的。她的母親會在每日女兒臨出門前詢問其是否帶了手絹。題主想必也注意到了米勒實際上並非總是忘記帶上自己的手絹,她只是願意讓她的母親保持這種提醒。因為她期望得到母親的關懷。這不僅是對親情依戀,也在與普遍冷漠的對照之下顯示出一種人性的溫情和米勒對此的渴求:「一天剩下的時間就只有我自己關心自己。」手絹體現的溫情也是雙向的,可以說米勒一方面享受著媽媽的愛,一方面通過刻意的為母親製造說出此問的機會滿足了對方表達情感的訴求。綜合可見在引出手絹的細節中,手絹首先確切地代表基於最基本的人倫關係的人性溫馨,而這種溫馨的已有一個若隱若現的背景,即極權體制的冰冷和嚴酷。
第二個故事是米勒敘述地最清楚又最完整的,用語相對平實,比較好理解。大體是米勒因為拒絕做暗探而被排擠開除。題主所說的尊嚴主題在這裡頭一次明確出現了。米勒正是基於做人的正義感和道德感,也就是自己身為人的尊嚴而不合作,在拒絕安全部門之後又為捍衛尊嚴對抗工廠對自己的排擠。這個故事中手絹出現兩次,第一次是作為對比以突出上司代表的體制對膽敢不從的個體的打壓。第二次比較重要,手絹充當了米勒抗衡排擠打壓,維護尊嚴的重要工具。「突然我又成為我母親的孩子」表明她的對抗與母親有關。母親是充滿溫情,人性健全的母親,孩子是渴望溫情,人性健全的孩子。在被捲入苦難時,正是前述的基於自然人倫的人性溫馨幫助她抵禦住了侵襲,這是她抗爭的基點。然後米勒講到她所謂「手絹形式的一副家庭肖像」。她清楚地勾出她家裡手絹如何擺放,不同手絹有什麼特徵,每種手絹只能由誰使用。這就使得手絹又暗含了秩序這一概念。這個秩序應該並非政權建立的秩序,而是人性的井然有序,是一種道德秩序。在這個秩序之下每個人能最大限度地保又尊嚴且能追求自由。正因為這樣,「手絹的作用無所不在」,也因為這樣才「沒有比手絹更重要的東西」。這個時候手絹代表的核心意義基本顯現。基於此我們才能理解為什麼納粹舅舅「馬茨」的故事並不直接與手絹有關,米勒卻非要將裹屍布比作手絹,說這是一個以手絹結束的故事。因為這個故事指向的終極是手絹代表的核心,以手絹結束是在這一層成立的。馬茨背離了手絹代表的東西,但外祖父母堅持著手絹的精神。一方面,他們為馬茨傷心,表達他們自然的人性和悲傷(這是手絹象徵之物的起點)一方面他們又對馬茨的行為有清醒的憎惡(這是手絹體現的人類集體道德秩序)。米勒還借外公之口說出了另一個重要的句子:「旗幟開始飄揚的時候,人們就會在軍號里喪失正常心智。」這句話已經不光和二戰有關,也和所有人類製造出的非理性的鬥爭有關。而這正是擁有「手絹」的人必須戒備的東西。在勞改營囚犯的故事中,「手絹」顯示了它對有良知的人的複雜影響。「手絹」同時對人施加希望和恐懼。希望是向外的,是對道德實體的信心,恐懼是向內的,是對自己能否保持道德、尊嚴、抗爭的思考。於是「手絹」具有反思的向度。
手絹代表的東西相信已經比較清楚了。實際上可能還暗藏有一個發展過程。首先是起點,然後是基於尊嚴的個人抗爭(故事二)再次是經歷之後推己及人的普遍秩序思考(家庭肖像)接著是「手絹」作用於人心的機制(勞改營故事)接下是「手絹」擁有者的需要警惕口號,旗幟(馬茨故事)最後是用「手絹」精神堅持一種看似無意義的工作來對抗有礙人性的體制(母親的故事)而在整篇演講里,米勒被寫作吸引的過程暗伏於她以上認識的發展之中。篇中也藏有許多其他機鋒,由於題主您的問法,就不多說了這篇講稿最動人之處是在各個細節,通過細節的血肉和隱藏的筆法,使得一切親切動人,如果換人來寫,說不定就是立場正確但乏味的說教文了。一點拙見,希望題主參考。題主可多讀幾次,如果有新發現還請告知,使我有學習的機會。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