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認輸漫談

公孫青陽/文

《棋魂》動畫版第30回,藤原佐為首次與進藤光之外的人對局。對手門協龍彥本是院生中威名赫赫的豪強前輩,卻在進藤光身後修為浩如煙海的佐為面前難覓半點機會,通盤完敗。「我輸了!」隨著一次次徒勞的反撲掙扎,無力和絕望逐漸瀰漫了門協龍彥全身,局前的自信張揚也盡數化為甘願俯首的心悅誠服,連已經備好的職業考試報名信也隨手撕去。26歲的棋壇強者卻對一位陌生的黃髮小兒埋頭鞠躬,小畑健先生用這個日常對局中最普通的細節,展現出黑白世界「成王敗寇,達者為師」的殘酷法則。

相較於足球、籃球等傳統體育項目,允許選手提前主動終止對局是圍棋獨有的賽制:當一位棋手察覺形勢已非難以為繼,便可以主動停止對局,中盤認負。對陣雙方在劍拔弩張和爾虞我詐中完成大半盤的漫長爭奪,卻往往在臨近終局時點到為止、不傷和氣,這獨有的分寸感無疑是圍棋文化內涵的集中體現。當然,關於「圍棋為什麼允許中盤認輸而其他體育項目不允許」這個話題還可以有太多外延可聊(例如個人項目和集體項目的責任區分、棋手間「再退三尺又何妨」般的禮節、模擬戰爭遊戲對戰爭本質的理解等),但因與本文題目無關,在此略去不表。

不過,棋手究竟應該通過怎樣的具體行為表示認輸,這可不能肆意妄為。相較於《棋魂》中高度還原的傳統日本圍棋文化,中韓兩國(特別是筆者和讀者更為熟悉的中國圍棋)的棋手在中盤認負時往往不會直言「我輸了」,而會採取一些更加委婉的替代行為。當棋手能熟知並正確運用這些看似五花八門的認輸技巧,或許不光可以更流暢地完成一盤對局、避免可能出現的尷尬窘境,還能盡量減少輸棋對自身帶來的負面影響。

當一位棋手決定終止對局中盤認負時,可以採取以下幾種常見辦法:

1. 口頭表達。

直接抬頭向對手告知認負信息。「圍棋」之所謂「手談」,便是因為棋手極少會在對局過程中張口交談;因而開口說話,往往意味著對局終止。

至於具體應該向對手說什麼,這是個非常有趣的問題。日本圍棋文化十分強調「勝負師的品格磨鍊」,因此許多日本棋手認輸時會直接向對手言明「我輸了(負けました)」或「沒有應手了(ありませんでした)」,以此督促自己直面失敗的結果。

中國文化相對含蓄的多,棋手往往會用「你贏了」「不行了」「 不夠了」「下不動了」「涼了」等來表示自己中盤認輸。上述說法看上去雖然和「我輸了」相差無幾,卻都巧妙避開了自己技不如人的客觀事實,從而給自己留下更多心理上的緩衝空間和餘地。只要沒有當面說出「我輸了」三個字,棋手潛意識中便不用真正承擔本局輸棋的殘酷後果,因輸棋體驗到的挫折和痛苦自然小一些,自信心受到的衝擊和破壞也無疑更加溫和。

這聽上去像是中國文人千百年來為人詬病的掩耳盜鈴,卻是切實幫助棋手緩解輸棋痛苦的良方——心理學界早已用無數的實驗證明:同樣的含義用直接言明和間接暗示兩種不同方式說出口來,帶給人的心理體驗天壤之別。金字塔尖棋手間的競爭早已不全是智商或勤奮的比拼:絕大多數棋手走不到黑白世界的頂點,都只因被永無休止的輸棋磨平了往日的爭鋒稜角,半路跪倒並從此不前。「不服輸」絕非一個玄之又玄的空洞口號——在認輸時選擇一種對自己創傷最小的表達方法,或許便可以支撐棋手在布滿荊棘的勝負之路上再多堅持一秒,進而在「不服輸」的考驗中走得更遠。所謂的「風雨過後見彩虹」,也許不過是理想主義者的一面之辭——力盡倒在風雨中的人,再怎麼歌頌也永遠失去了明天;力所能及處盡量降低風雨的強度,才可能使人挺過黎明前的黑暗,重見光明。

2. 投子認負。

如果不想或不能開口(比如對局雙方國籍不同時),棋手還有別的方式認輸,投子認負即是一例。將與對局無關的棋子放在棋盤上,同樣可以起到認輸的效果。在投子認負上,中國規則和日韓規則稍有區別:中國規則下的棋手,可以直接拿起兩顆己方棋子置於盤上某角落(意指己方連招判負);而由於日韓奉行的數目規則不能隨意放置對局中出現的提子,因而棋手認輸時可以直接拿起盤側對方的一顆或數顆死子置於盤上任何位置,表示認輸。

相較於口頭表達,投子認負是更為含蓄和文雅的認輸方式,這樣不光保全了手談雙方「雖不言語,卻心意相通」的默契,為負方留下更多面子和餘地,也最大化地降低了輸棋給人帶來的痛苦。在圍棋的對局過程中,投子認負是最常見也最為大眾接受的一種認輸方法,讀者在今後的對局中,大可自行嘗試體會。

3. 停鍾認負。

正式的圍棋比賽大多設有時間限制,因而棋手也可以通過特定的棋鍾操作來表示認輸。當一位棋手決定中盤認輸時,可以在未落子時直接按鍾或自行關閉棋鍾開關,表示棋局終止。值得一提的是,棋手任何非正常按鍾動作都會被視作認輸信號(如未落子就按鍾、右手落子左手按鍾、自行觸碰棋鍾開關等),因此棋手在比賽中一定要規範自己的按鍾動作,避免產生爭議和糾紛。

4. 推枰認負(誤)。

業餘棋界中還通行著一種通俗易懂的認輸方式——推枰認負。當一位棋手感到局勢難以為繼,往往會選擇出手攪亂盤上棋型,甚至一把將盤上棋子全部抹去並直接重開新局。推枰認負每天都在各地棋院的對弈大廳中上演,許多上了年紀的棋臭癮大的資深棋迷往往會用這種辦法快速終局,並樂此不疲地再次踏上新的戰場。推枰認負最早源於中國象棋,但用在圍棋上並不十分妥當。

圍棋對局中,推枰認負是一種不太禮貌的行為。從完型心理學上講,一把抹亂盤上規整的棋型的確可能使人感到瞬間的暢快並因此忘卻輸棋的煩惱,但這無疑會給周圍他人帶來諸多不便。由於圍棋棋子個頭小數量多,一把推亂往往會增加收棋難度(收棋時間長、製造巨大聲響和噪音、稍有不慎便灑落一地的混亂和尷尬等);而在對手尚在深入思考時不經提醒便直接破壞棋局內容,顯然也缺乏對對手和圍棋本身的足夠尊重。大力推枰的動作當然是一種有效的情緒發泄渠道,但棋手若是永遠只顧著自己開心而學不會稍稍顧及和尊重他人感受,就永遠學不會換位思考。換位思考是圍棋技戰術體系中至關重要的一環,那些浸淫方寸間數十年卻始終不得存進的棋迷,或許正是此處出了問題。

當然,更有甚者在敗局已定時惱羞成怒地一把掀翻棋盤甚至桌椅來宣洩自己的一腔怒火,除了被當值裁判取消參賽資格逐出賽場外,也只會為江湖增添一個貽笑大方的茶餘飯後的談資和笑柄。請諸君切勿模仿。

相較於傳統體育項目,圍棋從業者往往高舉「陶冶情操」的閃亮大旗,卻從不考慮圍棋的修身養性究竟落腳在何處。從這個意義層面講,圍棋獨有的「中盤認負」機制,或許至少能幫助棋手養成彼此體諒和尊重的習慣:

勝的利落,敗的坦蕩,方顯棋手品格。


推薦閱讀:

禮數的有用與無用
上課、吃飯全程戴帽子的行為禮貌嗎?能看完描述再答嗎?
在比較長的走廊里,遠處走來領導、同事,怎麼把握打招呼的時機,且如何打招呼才不尷尬?
口頭禪里經常帶有「我艹」「尼瑪」「TMD」等辭彙合適嗎?如何改正?

TAG:围棋 | 礼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