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丨藝術教育的未來該如何發展?

藝術教育一直是藝術界和教育界重視的問題,再加上由於藝術本身相較於其他學科的差異性,與藝術教育有關的探討一直未曾停止。如今隨著時代變化,各界人士紛紛對藝術教育的未來開展了一輪新的探索。

許江 中國美術學院院長

中國美術學院院長許江在第二屆中國藝術教育論壇中提出新時代的藝術教育是要科技與藝術相結合,弘揚東方藝術的觀點。

新時代的藝術教育將更加重視藝科融合的命題。在人類廣袤的生活與精神世界中,科學與藝術是兩個重要的範疇。它們代表著人性的內涵,彰顯著文明的力量,譜寫著歷史的風采,增持著生存的質量。它們又各不相同,蘊育著人的獨特的智性方式,並以這種不同方式作為人性提升和優化的實驗途徑,相輔相成,充分地激發和策動人的創造性力量,持續地指向美好精神與生活的實現。長期以來,科學作為可檢驗的知識之學,給人的印象是理性的,可以不斷還原和實證的;而藝術的創造是瞬間領悟的方式,是直觀體驗、情感共鳴的方式。但在今天,尤其是新技術媒體正在不斷地改變人的感性方式、重新塑造人的交互關係和體驗世界的時候,由分科之學所帶來的科藝離斷正被新技術語言方式所彌合,那種傳統的科藝二分的說法正漸漸地遠離時代創造者的核心現場,藝科融合的新趨勢將構築藝術創作與教育的最前線。

新時代的藝術教育將更加重視振興藝術東方學的命題。藝術東方學就是堅持以中國為代表的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弘揚的使命和當代先進文化引導與踐行的擔當為基礎,構築當代藝術創作和教育的東方新體系。這裡講的「東方」既是指亞洲大陸板塊以東的地域和族群,又含在全球文化格局當中與西方相異互動的一種獨特的文化模型。它既是一個地理概念,同時也是一種文化概念。作為一個地理概念,「東方」有自己的文化歷史和鮮明的特徵,並建構著生機勃勃的現實生活與社會的遼闊大地。作為一種文化模型,在現當代的全球境域當中,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在不斷地實現自我超越和變化的同時,應該始終具有獨特的根源的核心內涵。因此,「視覺藝術東方學」就是既要堅持以中國為核心的東方藝術的根源思想,也要堅持時代沃土當中重新出發的主體精神,也就是要堅持這兩方面的傳承與弘揚、引領與踐行,來構造一系列具有雄強的思想活力、和靜的精神品位、心手的技藝傳習、多元的藝術創造、哲匠的育人之道、心靈的理想擔當的中國方案,構造社會主義文藝繁榮的東方新體系。

高世名 中國美術學院副院長

形似陳奕迅的中國美術學院副院長高世名同樣談到了科技與藝術的融合。「無論是藝術還是科學,都需要一種思想解放的力量,需要超越性思維,這是相通的」。

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分離,藝術與科學的分離,求真和求美的分離,是我們成為現代人的代價。到了20世紀末期和21世紀,我們試圖超越和克服這個代價。我們希望重新讓科學與藝術統一起來,讓我們的感與知重新統一起來。在這樣的願望下,藝術界開始對科學感興趣,希望通過跨界合作來進行實驗。

藝術與科技的融合要通過聯合實驗室,國美的新媒體專業成立了中國第一個媒體實驗室。叫實驗室就已經帶有科學科技的成分,然而主體上還是應用性探索。今年還會開通新的平台,關於創新媒體的展演,將交互感應、VR和AR等技術用在藝術創作中。大家都覺得這些科技是目前和藝術創作結合最緊密的。可是,現在缺的主要是內容生產,技術的門檻已經降到很低了,但到底有沒有形成一種適合VR和AR技術的視覺形態以及敘事形式呢?這需要藝術家來探索和創作。

VR技術讓你身臨其境,境不是指目前已有的『境』,藝術是要創造出不同的「境」,創造出這門技術最適合表達的「境」,藝術的研究性和實驗性就體現在這裡。其中現場體驗是最重要的,但手持終端能遠程交互,它給人們帶來的體現是隨時隨地,即時即地的。未來,博物館可能成為完全散點式的,不再是大都會式的建築,分散在不同地方,成為VR技術的發射站。核心問題是,VR不該是簡單的視覺和現場的再現,而是應該呈現出最適合它的新視覺和新體驗。今天,VR和AR的視覺沒有被更新,高度依賴於場景複製和3D技術,敘事上也不及格,完全沒有展開,你幾乎無法想像真正意義上VR電影的呈現。VR和AR呈現出的應該是每個人的小世界。

范迪安 中央美術學院院長

中央美術學院院長范迪安表示,學院教育是系統化教育,延續多年的教案,使用多年的課本,沿用多年的流程,難免趨於「固化」。而藝術,講究靈光一現,千人千面——羅曌青在對話中提問:對藝術教育而言,如何把握規則與自由之間的度?

在全世界的藝術發展過程中,中國學生的造型基本功、造型能力非常突出;另一方面,和其他專業一樣,中國學生在自由思考、放鬆表達、個性表現等方面存在不足。

很多人認為自我是天生的,實際上,自我是一個不斷發現的過程,既包括別人的發現,也包括自己的覺悟。我們今天按照藝術規律加強學生綜合思想、知識素養等方面的培養,讓其在學習過程中,找到更適合自己個性發展的藝術表達,發揮年輕人的無窮想像力和創造性——但如果沒有基本的知識系統建構,也就失去了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訓練,即便擁有再自由的空間,也難以成才,要二者兼顧。

進入21世紀,我們應該更加註重通識教育和素質教育,學藝術不僅要埋頭於基本功,還要了解藝術的發展歷程和社會發展的現實。要辯證看待中國教育,不然首先我們就失去了自信。在中國教育體系里,對學生規範引導,大作業量的要求,使得學生進入知識教育的軌道,這些在基本功的訓練上是有優勢的;但是,另一方面,學生也存在著在自由思考、放鬆表達、個性表現等方面的不足。

我們應該揚長避短,培養學生的全面發展、創造性和思辨性思維,培養學生大愛的藝術情懷,同時在專業上為其配備自助餐式的知識營養,讓其在學習的過程中找到適合自己個性發展的藝術表達方式,在發展中不斷明確自我。我們今天既需要把內力體現出來,也需要外部的引導、保障和支持,應該用科學的方式在內外兩者之間形成平衡。

曹意強 中國藝術教育研究所常務副院長

中國藝術教育研究所常務副院長曹意強談到了要建立藝術教育的評估體系,但同時也提及了困難之處。

目前建立藝術評估體系困難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藝術學科的設置問題,人們對於藝術學科性質的認識比較模糊,一級學科的建立缺乏藝術學科的真實範疇的劃分。二是創作與研究的關係問題,不能把文字的成果當做評估藝術院校的唯一成果,創作的評價體系必須建立起來。三是學位制度問題,研究與創作兩種學位要同時建立。

根據這三個關鍵問題,我認為要建立三種評價維度:一是國家指標,二是社會與歷史形成的評價維度,三是學校自身的評價體系。如果我們國家、政府、學校把剛才說的困境解決了,每個學校都按照自身的特殊資源、人才資源、教育理念、培養目標來做,多元進行,使我們每個民族都像藝術家一樣思考、像藝術家一樣工作、像藝術家一樣生活,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有了希望,民族復興首先是文化復興,文化復興最重要的是審美品質的復興,審美品質是一切創造的最高標準。

陳丹青 藝術家、藝術評論家、作家

以我的觀察,國內人文藝術教育——不論基礎教育還是高等研究——有兩點從不說出的清晰目標,並完全達到了。一、好好維持這一擺設。二、擺設好了,大家有飯吃。我在一些機關看見龐大的食堂,在學院財務科看見層層疊疊的工資表格,頓時豁然開朗,對啊!這就是今日的人文藝術教育。

中國近百年藝術教育,起碼的前提至今空白,即沒有美術館固定收藏(在《退步集》中已再三陳述),沒有東西看,視覺藝術教育的品質和依據,永遠是虛懸的,假定的,存疑的,任意的。因此,在美術館功能長期缺席的狀況中,國內藝術教育的職能、資源、環境、氛圍,統統由學院負荷、從學院聚散,此所以中國藝術學院功能太絕對,形制太龐大,更兼學位制及種種考試鐵律,以至問題大到等於沒有問題。

目前中國各大藝術學院的硬體、規模與生源,雄居世界第一,古今中外,沒有一個時期有過這樣超規模的藝術學院,效果如何呢?「我們的社會基本沒有美術這一塊」,這是王朔四年前一篇文章的標題,結果美術界不開心,有文章反駁它,其實是大實話:如此世界第一的藝術學院群,除了超規模招生、發放學位,事實上為全社會的「美育」,作出什麼翻天覆地的貢獻嗎?

以我直接與藝術學生交流,他們的感受是:沒有受到教育,深刻地不信任教育。優異生也對教育反感。其悖論是,一方面,年輕人接受教育的惟一出路是大學,一方面,我幾乎聽不到對教育的感激之情。

錢初熹 華東師範大學藝術教育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教育部藝術教育委員會委員

學科發展順應社會的發展,學校教育理應跟上時代的步伐,視覺藝術教育的提法對應大數據時代背景下學科發展的趨勢,涵蓋不斷出現的新門類,具有包容性與前瞻性。

我國現行的中小學美術課程內容,既包括純粹藝術(繪畫、雕塑、書法、篆刻),也包括實用藝術(工藝和設計)等。根據國務院學位委員會2011年公布的《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錄》,美術學、設計學並列為藝術學一級學科。在高等院校中,美術學和設計學已經分離。如果中小學仍然採用「美術課程」的稱謂,其內容又涉及設計學科的話,容易產生概念混淆,不利於中小學生對美術學科和設計學科的認識與理解。

在培養21世紀技能的教育中,視覺藝術教育承擔不可或缺的重要任務,為全體學生提供發展21世紀技能的機會。視覺藝術教育必須開啟新的變革。對藝術教育的首要辯護應當是藝術的內在價值以及它們開發的相關技能和重要的思維習慣。藝術教育存在的意義在於藝術思維習慣的獲取,這是經合組織國家課程中藝術教育當前的優先目標。這裡的藝術思維習慣不僅指對手藝和技巧的掌握,還包括諸如仔細觀察、想像、探索、堅毅、表達、合作和反思等能力,比如藝術中開發的思維和創造力以及社交和行為能力。相對於科學和其他文化課程,藝術容許存在不同的理解方式。因為藝術是一個沒有絕對正確或絕對錯誤答案的領域,它使得學生可以自由探索和嘗試,還促人內省,讓人發現自身存在的意義。

因此,在視覺藝術教育目標群中,創意思維是視覺藝術教育優先發展的目標。

綜覽近幾年的中小學美術課堂教學,我們發現一些美術教師已超越教科書的局限,教學設計注重發揮自己的創意,並付諸於教學實踐中。但從學生學習的角度來看,一些美術課堂教學僅僅局限於教師的創意,並沒有真正激發起學生的創意。換言之,美術教師扮演著藝術家的角色,每位學生只是「藝術家」作品中一部分,為完成教師的作品而努力。這是值得引起充分注意的現象。

楊應時 中國美術館公共教育部副主任

我覺得我們應該加強開展藝術博物館教育的理論研究和人才培養。人才培養還是要更加深入地結合理論研究,也就是和高校、專家學者更加緊密地聯繫起來。這樣的人才培養才會有更多的深度。要亟需開展切合國情的理論研究和人才培養。全國各地博物館教育活動的開展和相關工作,還是很多基於國外的經驗。要真正開發出適合中國國情的實踐和理論,是非常需要的。

很多博物館的從業人員在開展公共教育活動的過程中,他們還是停留在形式和手段上的探索,停留在搞教育活動的比較膚淺的層面,包括管理者館長和教育人員,關注的還是怎麼樣形成規模效應和宣傳效果,而缺少從藝術教育的角度去思考和探索教育的效果怎麼樣,也缺少相關的理論指導,缺乏科學的評估手段。專業化的人才更是特別欠缺。

全國高校中設立這樣專業方向的比較少,中央美術學院已經從2009年開始這方面的探索,其他高校是否也有條件和可能在這方面進行拓展呢?因為當地也有很優秀的專家和從業人員,怎麼樣結合起來,館校合作起來。藝術博物館教育在中國逐漸形成專門領域的時候,高校應該和藝術博物館更加緊密地合作,培養出未來一代的專業的藝術博物館教育的工作人員。通過這樣的工作,通過這樣的努力,通過大家一起合作的力量,讓藝術博物館真正成為陶冶情操、凈化心靈、傳播知識、倡導美育、增進交流、激發創造的精神文化家園。讓藝術走向公眾,讓公眾親近藝術,真正意義上實現社會創新。

果美俠 故宮博物院宣教部副主任

博物館方面也做了許多促進藝術教育普及的工作,如故宮博物院宣教部副主任果美俠就談到,故宮這些年在不斷改善藝術教育項目。

果美俠說,做博物館教育的人,尤其在故宮裡,大部分是學考古和文物歷史出身的,對藝術的因素不是很了解。但是藝術很好玩,又很有吸引力,所以我們需要找到能夠懂得藝術呈現的合作夥伴來跟我們一起把藝術的形式和文化信息結合到一起來呈現。如何以藝術的形式與文化信息相結合,一方面促使我們教育人員發揮自己的創造力,生產出適合觀眾參與的項目。同時在觀眾參與這些項目的時候,也是在培養參與者的創造力。

這裡悠久的歷史傳統,會讓我們習慣性的忽略它的藝術之美。如果我們將原本文化的信息直接呈現給觀眾,導致的結果就是我們非常缺乏創造力。其實我們在教育項目策划了很多選題的,像通過對『金甌永固杯』的公教活動,讓學生描述這個乾隆61年製造的器物,傳遞藝術品背後的更多信息。譬如乾隆在60歲時已經退位,為什麼會在61年延續乾隆的年號?通過臨摹的形式,發現更多的細節,這不僅是藝術的故宮,更是文化的故宮。又像宮殿匾牌中的字體,包括滿文、蒙文和中文,都是使用的小篆,這都體現了文化的信息。因此,故宮博物院的教育項目更多的是藉助藝術活動來傳達博物館的文物藏品或者建築信息背後的文化內涵。

Fanny Serain 法國蓬皮杜藝術中心文化項目執行總監

藝術教育普世工作在國外的博物館中發展的已經很完善了,法國蓬皮杜藝術中心文化項目執行總監Fanny Serain表示道。

對於這樣一座於1969年決定興建,1977年建成並開館的藝術中心而言,創造一種新型的藝術中心是必然。除了藝術展覽,還有音樂實驗室及圖書館,同時還有現場表演。以青少年觀眾及其家庭為例,每年有15萬的兒童訪客量。除了兒童展區,我們還有青少年工作室,蓬皮杜希望傳達一種「我感故我在」的理念。「感」是指感受、感覺,我們希望通過各種參與和動手能力的培養不斷開發出孩子們的創造力,鼓勵他們去探索,這也是我們教學方法的源頭。同時,我們還和人類學、認知科學以及教育方面的知識相結合,以此促進孩子們的動手能力。由此,我們可以看到蓬皮杜以自己的感觀來體驗、學習的教育概念和氛圍。

我們一直致力於和藝術家進行合作,並讓孩子們參與其中,用這樣的方式去吸引他們。蓬皮杜藝術中心有三個專門為兒童和青少年設計的展廳。專門為兒童設計的空間叫做「兒童展廳(Galerie des Enfants)」,也是法國第一個專門為兒童設計的展廳。這裡會接待很多的孩子和他們的家長,會有展覽、工作坊和創意空間,工作坊主要服務於2-12歲的孩子和家長。「兒童展廳」的區域是非常開放的,一些視覺設計展、表演展覽,以及和藝術家一起設計的互動設備都能很好的吸引孩子們。參與並製作一些東西能夠有效的促進彼此的交流,這不僅是一種交流更多的還是想法和知識的傳播,並且進行自我表達,總之,這些都能夠讓公眾更好的接觸到藝術品。

推薦閱讀:

深度分析:國內手工皮具界的未來趨勢
你還記得夕陽下的奔跑嗎?
一面Instagram上爆紅的瓦片牆背後的故事
跟著小彩蛋去新加坡。
Live 內容與總結 —— 走出國門的中國藝術家

TAG:艺术 | 教育 | 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