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神片「起跑線」莫名戳中痛點,比買不起800萬學區房更扎心的是什麼?
葫蘆娃電影微信公眾號:jinrongdushenv
文 | 五娃
相比過去而言,高考取得優異成績的高考狀元們早已經不再是苦學出來的「寒門貴子」了,近幾年的高考狀元很多都是出身於家庭條件優越且父母背景雄厚的孩子。這也意味著依靠學習成績實現逆襲跨越階層的時代已經成為過去,隨著社會階層固化以來父母的身份階層直接決定著孩子的未來。話雖這麼說但大多父母都秉承「我家孩子就不是能比別人差」的念頭開始了沒有硝煙的戰爭,伴隨著「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美好願望而來的則是為爭奪稀缺教育資源陸續出現的天價學區房。
比起「功守道」中的馬雲爸爸想打誰就打誰來講,大多父母對於階級差距無非兩種心態。刷爆朋友圈的「家裡有魔都40套房的那位,家委會我們不和你爭了」從牛X的父母履歷中道出家長們都希望用自己的身份地位來墊高階層的心態;同樣點贊無數的「對不起,爸爸媽媽給不了你800萬的學區房」態度卻剛好相反而這樣的父母確實佔了不少比例。兩種心態都證明父母希望用盡自己最好的資源給到孩子的本身是沒有錯的,那錯的是什麼呢?這部豆瓣評分8.2的印度神片「起跑線」給出了答案。
戳中五億家長痛點的印度神作
印度電影的開放程度和印度這個國家的保守程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原本非常沉重的話題總能被印度導演機智的用搞笑娛樂的劇情包裝起來而獨具觀賞性。「三個傻瓜大鬧寶萊塢」通過叛逆學生在「印度清華大學」的求學故事調侃了古板僵硬的教育理念且抹殺個性的教育理念;「貧民窟的百萬富翁」借印度版「開心辭典」講述社會地位卑微者的貧賤人生並揭露了印度經濟發展背後的社會問題;「我的個神啊」諷刺了宗教派別的隔閡和愚昧而「摔跤吧!爸爸」則批判了依然沿襲的重男輕女傳統。
「起跑線」同樣用幽默詼諧的風格講述了印度中產階級夫婦費盡心思讓女兒進入名校上學的故事,兩人義無反顧地加入到了搶奪起跑線的行列中並遇到了不計其數和他們一樣不辭辛勞的父母,在諷刺了印度教育領域存在的教育資源失衡的現象中引發了觀眾對「起跑線」的深入思考。可見印度家長在「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的觀點上和中國的教育理念頗為相似,為了進名校同樣要買學區房、連夜排隊拿報名表甚至嘗試各種走後門的解決辦法,但不同的是中國導演大概不敢將這樣露骨的題材搬上大屏幕哪怕是以喜劇的形式。
影片原名「Hindi Medium」直譯過來是印度中產的意思,導演薩基特·喬杜里(SaketChaudhary)運用了反諷以及加入大量黑色幽默段子的手法描寫整個印度教育狀況,比如當每次看不到進名校的希望時妻子設想的故事裡都會講到「那她長大後就會去吸毒」。「貧民窟的百萬富翁」中誣告主人公賈馬爾作弊的派出所所長外加「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說出「來不及好好道個別」經典台詞的伊爾凡·可汗(Irrfan Khan),在本片中與印度美女薩巴·卡瑪爾(Saba Qamar)共同出演了這對操心的父母拉吉和米塔。
影片開場將男女主生活在幸福家庭的前提設定做了細緻的鋪墊,幾乎撒了觀眾一臉狗糧的同時也給出了基調:雖然夠不著所謂的「上流社會」也早已無法體會「貧窮」的意義。丈夫拉吉屬於中產階級的保守派甚至曾質疑是否有必要擠破腦袋讓女兒上名校,而始終認為沒有接受到好的教育才只能待在中產階級的妻子米塔則抱著「我們不能讓女兒接受我們曾受過的教育」的態度拼勁全力讓女兒進入優質的私立學校。可是混進代表著階級的重點名校哪會那麼容易?哪怕購買了800萬的學區房都不敢打包票。
比買不起800萬學區房更扎心的是什麼?
BBC關於中英教育的紀錄片「中國老師來了」中伊頓公學的前教務長很誠實的點破了英國精英教育的實質,不是什麼快樂放羊式的教育而是跟中國一樣奉行嚴格、刻苦的苦讀教育,而本質其實就是處於領導階層的精英保持整個社會階層穩定的手段,不過迷信「學校教育可以塑造個人品質」似乎是亞洲國家獨有的。
雖然米塔每次抓狂都要以女兒吸毒作為結尾難免有些誇張但她的擔心不是沒有道理,在印度等級森嚴的種姓制度中,很眾多公共場所只對高等級人士開放,以至於富人區歧視說母語的「月光集市」反而把說英語當成高貴的行為。於是受挫的夫婦倆在媲美豪華五星級酒店以及逼格直追英國伊頓的貴族學校中,瞄準了眾多政商名流大佬的聚集地——該區域排名第一的私立學校德里文法學校。
這場關乎學位的戰爭中最先躁動起來的無疑是家長們,夫妻倆為了「只收取住在附近3公里範圍內的學生」的硬性指標從月光集市搬到瓦桑哈維。不光受盡外表優雅內心冷漠的富人對於格格不入暴發戶風格的嗤之以鼻,為了拿到入學申請表格甚至天還沒亮就要跑去排隊,但前面還有253個人而後面的人頭更是遙遙無期。
為了跟不僅知道恐龍生活的習性和種類還通曉三國語言的競爭者拉開差距,更是同意了顧問給孩子設計的「超級課程」。更可怕的是還要針對學校對於父母經濟實力和各項素養的看重而進行「整容修葺」,填申請表頻頻出錯得找作家幫忙潤色,找來了形象顧問重新設計把名牌都「掛」著的衣著,看似開放的模擬面試環節都要將「標準答案」背的滾瓜爛熟才能過關,為了確保萬無一失甚至還要跑去求神拜佛。
遺憾的是即便如此都沒有讓女兒被學校錄取,諷刺的是不是女兒不行而是父母不行,學校根本不想錄用店鋪老闆的孩子甚至默認沒有受過好教育的父母不可能關注孩子的教育。更發愁的是鋌而走險的方法也全都行不通,總理辦公室的推薦信被校長撕掉,送錢也要被警察叔叔帶走。
好在印度的貧困生配額制度(每所學校必須預留25%的名額給貧困孩子)成了他們的救命稻草,兩口子求爺爺告奶奶搞定了RTE表格又買通了層層關係保證滴水不扣。可惜還沒來得及慶祝就偽造文件將面臨入獄風險的新聞再度困擾,只得從廉價批發市場買來最便宜的行頭並連夜搬離富人區秒變街頭搶配給的苦工,熱心的鄰居教會了他們擠公交、爭取權利甚至沒錢怎樣碰瓷的「貧困生活小竅門」,順利通過了學校的審查。
女兒皮雅最終憑藉貧困生配額成功被德里文法學校錄取,但真正貧困的鄰居兒子卻在抽籤定名額的環節失之交臂只得選擇公立學校。導演打算在影片結尾強行亂入主旋律卻導致劇情很是突兀甚至幾乎完全垮掉,男主抱著愧疚資救助鄰居孩子所在的公立學校卻在事情暴露後被鄰居洗腦,不僅像「天才槍手」的女主角那樣去舉報自己甚至在校長表示不追究這件事情之後仍然不肯放棄,並莫名其妙地把窮人孩子的名額等同於鄰居孩子的名額。
校長也不甘寂寞地進行自我揭發還說出了「窮人的孩子讀貴族學校會被歧視」的無力理由,保安更是站在原地任由男主擾亂聯歡會的秩序發表一席讓家長們毫無動容的真理。最終,拉吉讓孩子轉入了公立學校,但這個過於理想化的安排總有種為了和諧而安慰窮人的錯覺。
輸在起跑線的 真的只是孩子嗎?
說實話,五娃對這部新片被視為與「三傻大鬧寶萊塢」平起平坐的說法並不認可,不過雖然質量並不算高但是在製作層面和故事格局上都達到了值得中國電影學習的水準。最大的閃光點在於它特別敢於表現,哪怕是教育體制下的種種弊端以及衍生出來各類社會亂象的事實。比如男主搬到富人住宅區的直接原因是為了讓女兒上最好的幼兒園,比如儘管國家的大部分地方仍然處於貧困之中但最好的幼兒園環境卻如此奢華,比如在家長眼中孩子就像是貼滿名校畢業、精通幾門外語等標籤的商品,再比如出身貧困的校長選擇的不是義無反顧地堅守而是千方百計地迎合。當然影片也能夠無所顧忌的說出內心真實的聲音,諸如「英語不僅僅是一種語言而是一種階級」等赤裸的台詞遍地都是。
很多影迷朋友借本片抒發對會競爭機製造成社會階級固化的譴責,鄙視「拼爹時代」以及教育不公平的弊端讓那些渴望通過知識改變命運的夢想則成為泡影,由此得出「寒門再難出貴子」的結論甚至感慨身為中產階級的拉吉夫婦尚且如此,那些不如他們的中下層階級該怎麼辦?不過五娃倒覺得很多家長對於孩子成長教育關注的點已經完全背離了健康的想法,甚至並不注重培養孩子的身心健康。這句被紅遍大江南北的「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最早源於補鈣「壯骨顆粒」的廣告,它深深抓住了5億中國家長的痛點成為給孩子報名輔導班的說辭。然而在分享了世界上一半的諾貝爾獎的德國其實是禁止對孩子過早開發智力的, 德國教育家主張留給大腦更多的想像空間甚至讓學齡前兒童真正快樂成長。
可惜很多亞洲的家長依然對這句口號深信不疑,卻從來都沒有想明白其實自己才是孩子的起跑線。家長是孩子最早接觸到的社會人,也就是說他們的學識修養、道德三觀、眼界品味決定著孩子從哪開始跑往哪跑以及怎麼跑,但並不意味著要以愛的名義把孩子當做賺取面子的道具。拼盡全力闖進頂尖名校的教育方式真的能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嗎?然而影片中就讀精英學校的孩子們其實正被偽善和利己主義重重包圍,即便是最好的教育也學不來真誠和熱情。就讀最好的大學取得第一的成績甚至過人上人的生活就真的能終生幸福嗎?正如影片最後主人公拉吉宣布將女兒從排名第一的名校退學轉而進入了一所公立學校一樣,其實拉吉的行為代表著父母教育意識的覺醒:父母是一面鏡子也是子女的引路人。
當然現實遠比電影殘酷的多,如何在節日打點各個老師關係,如何給孩子報興趣班增加比拼砝碼讓其應在起跑線的思想依舊讓眾多家長深信不疑……
(圖片來源於網路,侵權可刪除)
關注「葫蘆娃電影」微信公眾號,一起小打小鬧吧!
推薦閱讀:
※我為什麼有錢也不買學區房?
※拋棄了上海學區房,她選擇了泰國陪讀
※抱歉呀...沒讓你當上富二代
※學區房真的那麼重要嗎?能否告知各位大神一定買學區房的理由?
※購買學區房合適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