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信任與宗族網路——一位華人經濟學家40年前的洞見

我們生活的社會中存在多姿多彩的文化現象,而這些現象僅僅是近年來才進入經濟學家的視野。比方說,每個人都有各種各樣的身份,既是家族的成員,又是宗教的信徒。然而,直到2000年Akerlof的研究發表之後,經濟學才開始關注身份。信任也是近年來一個很熱的題目,據說與諸多社會經濟因素有關。經濟學對於信任的研究,歷史同樣不長。

其實,早在1978年,一位名叫Janet Tai Landa的華人經濟學家,已經在她的博士論文中整合了下列因素:身份、信任、宗族、宗教和符號。Janet旨在回答這麼一個問題:經濟學常常假定非人格化的市場,買家和賣家的具體身份與交易無涉,但現實並非如此。為什麼?她尤其關注東南亞的華人商幫,他們做生意的方式,恰恰與經濟學的假定相反——高度依賴個人的身份。這不是華人特有的現象:中世紀的美第奇家族、把持世界鑽石交易的猶太人,莫不如此。

Janet注意到,現實生活的交易充滿了風險,包括以下五種:買方無法付款;賣方無法交貨;買方付款之後,賣方不交貨;賣方交貨之後,買方不付款;交付的商品與議定的條款不一致。如果國家保障交易,那麼,這些違約的情形可以交給國家來解決;如果國家沒有能力保障交易,或者乾脆就不存在國家,那麼,交易各方就要自己想辦法來保障合同的履行。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保持非人格化的交易方式,大家很難發現和懲罰違約者,交易各方違約的幾率很大。而身份和宗族的出現,可以解決這個問題。Janet指出:一方面,身份的意義在於大家可以識別這個人,了解他/她的歷史,評估他/她違約的概率。從這個意義上說,身份承載著聲譽;另一方面,具備相同身份的個人結成團體,交易在團體內部進行。一旦有人違約,團體內部可以很容易地懲罰違約者。在沒有國家的時候,這一威懾能夠促進合同法的履行。

Janet選擇的案例之一是東南亞的福建幫,他們主要做橡膠中介生意。福建幫按地緣組織,內部相當團結。他們做生意並不依賴正式制度,而是依賴團體內部的信譽。很多大宗生意都是在電話里敲定,事後簽合同不過走個形式。實際上,如果雙方這周商定,下周一要交一批貨,哪怕還沒有簽合同,而周一時橡膠價格發生了大幅波動,大家也會按照約定行事。儘管橡膠市場的波動非常頻繁,商人時不時就會面臨違約的誘惑,他們還是更加看重聲譽。

這種信任是給「自己人」的,外人無從享受。除了在交易上相互信任,商幫內部也會互相接濟——做橡膠生意,遭遇風險總是難免的。除了按地域結成商幫,商幫內部還有家族,內部聯結更為緊密。Janet指出:這樣的安排並不是特例。實際上,很多其它商業團體也符合這些特點。比方說,活躍在紐約和安特衛普的猶太商人,壟斷了世界範圍的鑽石生意。他們的生意活動也嚴格限於猶太人內部。類似的還有歷史上活躍在北非的猶太人,以及美第奇家族等。

Janet博士論文中的兩章分別於1981年和1983年發表於Journal of Legal Studies。在這兩篇研究中,她用模型嚴格地表述了自己的思想。大體來說,她將宗族這類團體視作經濟學上的俱樂部——擴大俱樂部的規模,會帶來更多的交易機會,但也會增加監督的難度。二者之間的權衡決定了俱樂部的最優規模。如果社會中存在宗族,俱樂部擴張的邊際成本,在宗族的邊界處有個「跳躍」——監督不同宗族的人,比監督同宗族的人更難。因此,團體常常是宗族。

這一點可以解釋宗族內部的許多活動,比如修家譜、建祠堂。一方面,這些活動增強了成員對團體的認同,以及成員之間的凝聚力;另一方面,這些活動也明確了團體的邊界——哪些是自己人;除了這些是自己人,其他都不是。這樣,團體成員很容易找到夥伴,並確認他們的身份。例證之一是猶太人流散世界各地時,他們對猶太教傳統儀軌的信奉反而增強了。

Janet將這些理論進一步推廣到宗教問題上。在1983年發表的那篇研究中,她闡明了宗教的兩個重要方面:首先,宗教本身也是俱樂部物品。歷史上很多有名的商貿團體,都是依靠宗教來組織。交易需要較高程度的信任,而規模太大又很難保證有效監督,因此,組織商貿的宗教團體規模通常不大;其次,為什麼宗教常常要求一些旁人難以理解的行為?比如飲食禁忌、禁慾等等。Janet認為,這是為了抬高享受俱樂部物品的成本,過濾想搭便車的人。

在同一篇文章中,Janet認為符號可能起到與身份類似的作用。通過特定的裝飾、標記、旗幟等,團體成員降低了彼此辨認的成本。對團體之外的人來說,這些符號可能完全沒有意義;團體內的人之間,完全可以心領神會。此外,在1978年的博士論文中,Janet還指出:不同身份的團體之間會發生衝突。由於身份的特殊性,這種衝突不能通過科斯談判來解決。

總之,事實證明,Janet Tai Landa 40年前從商幫中抽象出的理論,有著驚人的前瞻性:對信任、聲譽和商業團體的分析,與Greif的一系列經典研究頗為相近;將宗教視作俱樂部物品,分析最優規模和進入門檻,與Ianneccone 1992對宗教的經典分析非常一致;最後,她強調身份在經濟學分析中的重要性,分析身份團體間的衝突,比近年來對身份的各類研究著實早了不少。個人的觀點:她對經濟學理論的貢獻,被嚴重地低估了。

參考文獻:Landa, Janet T. Trust, ethnicity, and identity: Beyond the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of ethnic trading networks, contract law, and gift-exchang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94. 這本書包含Janet一些公開發表的文章,包括文中提到1981、1983年的兩篇Journal of Legal Studies

Landa, Janet T. Economic success of Chinese merchants in southeast Asia: Identity, ethnic cooperation and conflict. Springer, 2015. 這本書收錄了Janet博士論文中的部分未發表章節。

推薦閱讀:

英國史推薦?
為什麼布雷頓森林體系在最初實行的十年很穩定然而最終還是崩潰了呢?
鴉片戰爭後清政府向列強借款,拿到手的是支票還是紙幣,還是白銀?
中國的龐大人口在那些方面制約了經濟發展?
風險造就農業

TAG:文化经济学 | 经济史 | 法律经济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