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歲多的小孩非常自私,不願分享,一直哭鬧正常么?該怎麼辦?

買的薯片別人吃一片都能哭半天。。。正常么?


建議你先不要急著給孩子貼標籤,仔細觀察一下吧。是任何時候與任何人分享都要哭?是分享特定的東西要哭?是給特定的人分享要哭?

區別孩子哭的背景之後,再去分析出現這個現象的原因,再看如何處理。

處理前家裡大人先自我反思,家裡人在孩子面前經常有分享的行為嗎?家裡人有過有意無意的向孩子傳遞不分享的意識嗎?家裡人是否禁止孩子接受別人分享的食物和玩具?

我也想說,孩子出現擁有的意識不是壞事,在引導孩子理解為什麼要分享的同時,請避免進入極端,可以幫助孩子分辨何時何物適合分享。

記得看過一個故事,大概意思是在一次給貧困孩子捐物的時候小女孩捨不得把自己喜歡的玩具捐出去,小女孩的媽媽教育她要大方分享,要把最愛的東西給別人,小女孩哭著掙扎很久,媽媽一直批評她小氣什麼的,最後小女孩淚流滿面鼓足勇氣把媽媽的手放到對方手裡"我把媽媽捐給你,你要對我媽媽好"。


這是好事,說明他有了物權意識。人首先要明白什麼是自己的什麼是他人的才能學會分享,才會體會分享的快樂。寶寶正在經歷這個過程,給他時間


很正常啊,只能說在孩子快2歲開始出現個體意識的時候,在分享這方面您就沒有好好引導ta,才會導致現在的現象。小朋友不願意分享是很正常的現象。從人性的角度來說,誰願意和別人分享食物呢。小朋友沒有那些道德之類的束縛,原始的人性是怎樣的,他就會怎樣表現。分享這一類的事都是人類教化後的產物。

如果你希望孩子大方,願意分享,你就要好好地引導他。


不曾擁有過的分享不是真正的分享!更多時候是孩子為了討好大人或在大人的威脅下或大人強制性行為促使孩紙的「被分享」!您的孩紙剛三歲這時候的小孩是建立自己物品歸屬權的重要時刻。分享是一個人社會化發展的體現。

根據埃里克森的社會化發展理論把個體心理發展分為以下八個階段:

信任對懷疑(0-1.5歲)

自主對羞怯(1.5-3歲)

主動對內疚(3-6歲)

勤奮感對自卑感(6-12歲)

角色同一對角色混亂(12-18歲)

親密感對孤獨感(18-30歲)

繁殖感對停滯感(30-60歲)

完善感對絕望感(60到死亡)

埃里克森認為個體發展是持續一生的,每個階段個體都會面對一個需要解決的心裡社會問題。即發展任務和發現危機是每一階段需要完成解決的。八個階段並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緊密聯繫的,每一階段危機的解決對其自我概念和價值觀念有重要影響,後一階段的發展任務的完成依賴於前一階段(前幾階段)衝突的解決,早期衝突也可能推遲到後期發展階段中得到完全解決。如果個體發展階段的危機不能較好解決將會影響個體的人格和社會性發展。

您的孩紙處於學前階段,這一階段兒童的活動範圍逐漸超出家庭圈子,兒童開始追求出於自我利益和動機的活動。並因此體驗愉快情緒,由於兒童能力局限,他們出於自我活動的動機常被成人禁止,認識到「想做的」和「應該做的」之間的差距。本階段的危機是既要保持兒童的活動熱情,又要控制那些造成危害的可能被禁止的活動!成人應監督而不是干涉兒童主動性和創造性活動。過多干涉可能使孩紙缺乏嘗試和主動性的性格。


連吃個薯片都能上升到「自私」的論調,說明你教育的太有問題


你手裡有三塊餅乾,而且你還餓著,就算全吃光都不一定能吃飽,讓你分出去一塊給可能不餓的人肯定不願意。

但是如果你手裡有20塊,而且你吃已經吃餅乾吃得飽了,讓你分出去2塊肯定是非常樂意的。

孩子才不會理解成人對分享的意義,他只知道他尚且不足,你還要剝削那僅有的一點,他當然會哭鬧了。


不要給他控制權,

你一片一片的給他。


滿足感,當孩子對一件東西沒有滿足感的時候,肯定不會與人分享,這個時候還鼓勵孩子去為了分享而分享,是非常粗暴而不公平的。同樣,從一個大人的角度來說也是如此。


現在的小朋友大多都是這樣的,不用太擔心,幼兒園老師們會慢慢引導,讓寶寶們學會分享,學會幫助,家長也要和老師一起努力才行。


為什麼要分享?

不願分享可以啊,別人給你,你也別拿

沒必要要求孩子分享


推薦閱讀:

80後奶爸拆光了120㎡的精裝修,只為3歲女兒造一個「遊樂場」!
買不起房沒有哭,陪孩子寫作業被虐哭的80後家長
6歲孩子靠拍玩具測評上了福布斯榜,年入一千萬美元…
給我未來的孩子
六一:既然世界沒童話,許我一天不長大

TAG:育兒 | 兒童教育 | 孩子 | 兒童心理 | 性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