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看待泰八郎等日本工匠做的眼鏡框?
怎樣看待泰八郎謹制等日本工匠做的眼鏡框,是炒作起來的嗎?還是確實很牛
製作者叫做山本泰八郎,所以品牌名字叫做泰八郎謹制。
所在的福井県鯖江市是日本的眼鏡之都。鏡框材質是賽璐珞,純手工製作,每個月產量在200~230副。
價格在3~4w日元。所以其實就是一個日本的手工作坊生產的工藝品式鏡框。賽璐珞鏡框由於各種缺點,已經被工業生產淘汰了。不過正應了那句老話:「貧乳是稀缺價值」。。。啊不,「稀缺就是價值」。這種東西逼格是絕對是高滴。應要比喻的話,有一種唱片時代的留聲機的味道。適合有錢又有閑的你。
---------------------
P.S. 「被淘汰」,「手工作坊」絕對不是說東西不好。東西肯定是極好的。在工業時代的大潮下仍然堅持手工作坊的精工細作,是一種非常奢侈的事情。所以請不要把它當成一個消費品,要把它當成工藝品看才行。另外,個人一直覺得職人的精神是反工業化,反全球化的。
全球化的時代下世界是平的,你也不需要知道下蛋的母雞是誰。而職人的精神體現的是在作品裡蘊含的某個特定的人的心血,體現的是人和人之間的情。距離越遠,關係越淡薄。所以,與其支持日本的你根本不認識老眼鏡師傅(為了網上的一點高大上的聲音),為什麼不支持你家樓下鋪子的修了幾十年眼鏡的師傅呢?謝邀。泰八郎主要是用賽璐璐材質真正純手工製造眼鏡。眼鏡不是他用來換取報酬和展現技藝的工具,他的眼鏡能讓真正投身眼鏡行業的人肅然起敬。大師的高超技藝與觀念都值得我們學習。
眼鏡行業里對高超工匠的崇敬缺少日本人那樣的文化積澱,成就這樣的大師很難。看到那些處心積慮不斷「研究」如何偷工減料,苛刻人工還沾沾自喜於自己的「智慧」的老闆們,真的很心寒。
你可以從中看到日本民族性中的戀物癖,看到日本的職人文化,也可以看到日本人祖傳的「窮怕了」精神內核——物資匱乏所以認真的對待每樣事物精益求精。百度說賽璐珞材質的眼鏡必須手造,因為太易燃所以不適合機械加工(不知真假,話說乒乓球不也賽璐珞么。。。)記得看過一次明日風尚對泰八郎的採訪,他家院子里放了好多陳年的賽璐珞板,說是這些陳年材料有一天要是用完了可能泰八郎也就消失了。
這件事要先了解為什麼有這種手工職人的土壤,日本的皇室傳承了千年,相應的,有很多工藝品和手工藝技術也有相應的傳承,戰國時代著名的職人們在大名們面前也是受到尊重的。尤其是承平二百多年的德川幕府給日本帶來了長時間的和平,江戶時代平民文化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德川幕府的末代將軍德川慶喜順應時勢的投降也避免了日本出現大規模戰亂,所以民間的很多傳承都儘可能保留下來了。已故手工眼鏡大師小竹長兵衛就是傳承自江戶時代早期。(可惜現在徹底失傳了)此外,在武士的時代,上層社會和平民社會之間幾乎是沒什麼通道的(戰國時代除外),作為一個平頭百姓是很難成為上流社會的一員的,因此手工職人們通過把自己的產品做得儘可能的完美從而獲得聲望反而是一條可行之路。這兩大因素使得古代日本擁有了培養匠人的土壤。
明治維新之後到二戰結束,再從二戰結束到二十世紀90年代,這兩個日本經濟高速增長時期,主要的功勞顯然是工業化。與工業化站在對立面的職人化是一個相對比較低潮的時期。但是自90年代日本泡沫經濟破滅之後,職人文化又再次走到台前並展現在全世界面前,這又是由兩方面原因構成的:一是賺錢沒有過去那麼容易了,有一技之長的人收入比白領上班族穩定;二是日本所得稅太高了,個人之間轉賬還要收稅,想通過創業成功的幾率十分渺茫,也不如每天只干幾件事來得舒服穩定。
我們轉過頭來再說手工眼鏡,手工眼鏡在90年代之後逐漸成為日本眼鏡的代表,其原因在於中國向日本大量出口了廉價眼鏡,導致日本的廉價眼鏡企業幾乎都被摧毀了,而作為比較高端的手工眼鏡則留存了下來,六大職人(泰八郎謹制、小竹長兵衛作、恆眸作、輿市、井戶多美男作、正義作)的名號也是在這個時期開始響亮起來的。
推薦閱讀:
※求眼鏡框臉型搭配推薦(圖)?
※關於歐普康視上市,大家對角膜塑形鏡未來的發展怎麼看。?
※高度近視只適合戴小鏡框眼鏡么?
※b戴什麼樣的眼鏡,女朋友才會在晚上喊:老師,別這樣!
※大牌新墨鏡都很「放飛」,是浪起來還是保持低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