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茶室之——不審菴(ふしんあん)
(不審菴(ふしんあん)之平面圖)
前言:
「不審庵及其庭院」代表了日本茶室建築(數寄屋)與茶庭,並創造了東方「極簡主義與粗野主義」之典型案例,並開闢一審美特色。在現代審美特點下,讓我們如何去理解這樣的案例?本文借用它文闡述,來理解與審思「不審庵」之現代意義。
不審庵幾大問:
1.如何通過物件的設置與使用性,來引導或規範人的行為?
2.有幾個不同的(含「露地」)場所,有幾層不同氛圍的空間,如何劃分界定與聯繫?
3.場地的使用與場地的鋪裝之關係?
4.點雪堂、殘月亭、不審庵三者關係如何?對景體驗與聯繫如何?
5.外庭院的設計手法與精妙之處?
6.不審庵建築的特色?
7.不審庵傢具與傢具設置?
8.不審庵的建築價值及其中的現代性?
----------------------------------------------------------------------------------------------
(室內外圖)
輔以《茶禪文化對日本茶庭建築風格之影響》一文以作參考:
1.導論
日本庭園建築藝術有別於西方優美、宏壯的對稱性,日本庭園的特色是融合了中國庭園的理念再加以演變而來,以寫意手法和迴游式手法造景,其風格普遍具有簡單和不對稱的設計,並有其象徵意義和清新寧靜的特質,在世界各地都享有極高的評價。
茶與禪都具有典型的東方文化特質,茶文化與禪文化,融成茶禪文化。中國茶禪文化傳入日本,於是而有日本之「茶道」,茶庭則是源自於茶道文化的一種園林建築形式,屬於日本傳統庭園建築中之中最具特色的寫意庭園之類型,具有宗教文化與藝術的價值。在「茶禪一味」的概念之下,我們了解日本茶道精神的發展是由禪宗思想的延伸,禪僧在品茶過程之中,加入了宗教儀式般的過程,使得規模狹小的茶庭具有豐富的空間元素和路徑,深具探討之價值。本研究希望能以「茶禪一味」的觀點深入分析日本寫意庭園之茶庭建築的奧妙之處。
本研究主要以草庵風格的「千家流露地」為主,因為「千家流」忠實的繼承了千利休對於茶禪文化與茶庭自然和枯淡的堅持,在許多方面與其弟子所傳的書院風茶室和露地有所不同,例如實用與美觀的比例上的差異,千利休主張「六分實用、四分美觀」,古田織部所主張的「四分實用、六分美觀」,色彩與空間上的設計風格也都大不相同。
2.文化背景
茶道
"道"之一字,在漢語中有多種意思,如道路、道義、道德、技藝、規律、真理、宇宙本體、生命本源等。因"道"的多義,故對"茶道"的理解也見仁見智。飲茶之道,重在審美藝術性;飲茶修道,重在道德實踐性;飲茶即道,重在宗教哲理性。茶道集宗教、哲學、美學、道德、藝術於一體,是藝術、修行、達道的結合。在茶道中,飲茶的藝術形式的設定是以修行得道為目的的,飲茶藝術與修道合二而一。茶道既是飲茶的藝術,也是生活的藝術。
禪宗美學
禪宗做為佛教一派,自印度傳入中國後,便與中國傳統的老莊以及儒家等思想合流,而逐漸發展成為一支獨具中國特色的佛教派別,並對以後的中國文化各個領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公元十二世紀左右,日本和尚榮西將禪宗中臨濟一派傳入了日本,其後十三世紀時又有和尚道元將曹洞一派帶回日本,形成了真正的禪宗。
支撐日本美學意識的是禪宗的思維,產生了「閑、寂、簡、素」的藝術。在《美的日本式完成中》中提到最高境界的美學意識是「枯寂」。所謂枯寂是指「放下我執,與萬物相連、偉大、靜謐的態度」日本之美在其精神性遠超越物質性。「枯淡」則是指萬物不變的質樸,能表現出物體的本然。日本民族美學意識的根本特質,有閑寂、遊戲性,自由性,特別是「反相稱性」也就是非合理性的喜好。
茶禪一味
「茶禪一味」是由宋朝臨濟宗大師圓悟克勤在《碧岩錄》中提出,在禪門影響甚大,他手書『茶禪一味』四字真訣,由日本留學生輾轉傳至日本高僧一休宗純手中,並將茶道之法傳弟子珠光,融入日本文化之特色,創出富有東瀛風味的日本茶道。
日本茶道經數百年衍化,經千利休改良而普行於民間,稱為千家流,倡導「和、敬、清、寂』的茶道精神,即日本現在的里千家茶道,這四字的標舉核心在「寂」,「寂」乃是茶禪一味的具體顯現。
一味是無分別、契於當下,含有「一期一會」,即此絕待,無有過、現、未之別的意義,而人也只有將每一當下都當成不可再得的唯一來珍惜,茶中的真滋味、禪中的真體會才能現前。
這一味當然不只是種義學的標舉,它直接就體現在「茶道」的實踐上,日本茶道從茶屋、茶器、茶事、茶庭園都無處不貫穿這樣的精神。
茶庭
茶庭是日本庭園藝術中很有民族特色的作品種類,在日本是與茶室相配源自於茶道文化的一種園林建築形式,受到禪、茶、畫三者結合孕育而成的思想情趣影響。
茶庭也可稱為「露地」、「路地」、「路次」。一般認定的茶庭是指由千利休開始為了茶道活動所精心設計安排的露地而言。「露地」原為佛教用語,意味著草庵寂寞之境。
露地茶庭大體上可以分為書院茶庭、草庵式茶庭。書院風茶庭是千利休的弟子為將軍所服務設計,不管是色彩或空間都較為豐富;草庵式茶庭則是繼承了千利休講究平實無華、枯淡和自然的風格。
3.茶禪文化對日本茶庭建築風格之影響
非對稱性的結構
茶庭在建築上,體現著一種特有的非對稱性和渾樸、簡練。這一觀念很顯然來源於馬遠的「一角」式。所謂「一角」式,從心理上看,它與日本畫家之「簡筆體」的傳統相結合,即在絹本或紙本上用較少的描線或筆觸去描繪物象。
茶室的結構也是如此。頂棚至少由三種以上的樣式構成,還有茶具的用法,院中踏石的鋪法,以及脫鞋板的擺法等等,總之,我們可以找出許許多多非對稱性的、殘缺的「一角」式的例證,而這種觀念恰恰是受到禪宗「一」即「多」的思維方法啟發而產生,因此,只從禪宗角度來說明非對稱性,才最具有說服力 .
中國園林建築美學最大特色是重視園林的「意境論」,善用借景、縮景、框景等具有巧思的手法,庭園中充滿著詩情畫意之美感,將自然的美景縮龍成寸重現於庭園之中,描寫山林之間的自然風貌。
茶庭受其影響並又融入了佛教禪宗思想而演變成為抽象庭園,以寫意不寫實的手法展現宗教的思維。
茶庭意境主要是描寫山景,各類植栽的運用和搭配多元豐富,使人有進入深山幽谷的視覺意境美學。茶庭的景物種類相當豐富多元,包括了蹲踞、手水鉢、石燈籠、石塔、石佛、橋、竹垣等,很多景物原本是擺設於佛寺或神社外,具有宗教性質的附屬品,在茶庭中被廣為運用成主要造景之景物併兼具實用價值;如「蹲踞」是以手水鉢搭配其他役石的組合。蹲踞是露地茶庭不可或缺的元素,為訪客進入亭主之淨境品茶前,淨化身心的象徵。
在動線的規劃安排中,通常是以飛石和敷石的組合,在小小的空間之中塑造置身深山小路的感覺。飛石具有實用與美觀兼具的特點,實用機能上是為了避免進入茶室前走在庭園中時,鞋子被泥土或青苔沾污弄濕。進入茶室時藉由飛石排列的節奏和韻律,引領訪客進入深山幽谷的情境之中,在美觀情趣上是為了塑造一段進入深山幽谷的自然路徑,引導訪客進入品茶前沉澱心情。
茶室
「茶室」又稱為數寄屋,為茶道活動進行的場所,也是茶庭中最重要的建築形式。往往設置於茶庭最內處,有「藏」之意。茶庭中的茶室建築則是茶人平時生活起居的作息空間,茶室空間風格極其簡樸狹小,帶有一股淡淡的素雅之風,不講究華麗的裝飾,如同禪的精神一樣具有素潔、能隨處變化而不呆板等特性。
茶室代表的是追求極致平和之地,因此茶室的入口設計非常小,結構上為木柱茅頂、土牆竹窗的簡吝風格,進入者不論身分的尊卑,都得彎腰屈行進入這高僅三遲的小門,藉此提醒進入者放下自我,來到這小小的空間是為了滌除塵念、追求內心的平靜。
茶室的室內空間設計避免左右對稱,給人自在多樣的感覺。內部設計和禪宗寺院裡的講堂是有淵源的,講堂一般是禪師會合、討論佛理或禪坐的道場,講堂的中央牆壁會有一內凹的佛龕,佛龕後方通常供有達摩像或其他聖者像,而為了紀念這些聖者所以在佛龕上供上香及鮮花。演變出往後日本茶室內總是會有一個壁龕,壁龕內懸掛書畫、置放花卉和香的形式,茶人在茶道活動進行中,由茶室靜觀露地茶庭,領受著茶味之芳香,求的精神境界是遠離俗界的雜事,以便享受心靈沉澱即可達到一種悠然自得的悟道境界。
4.表千家不審庵構成分析
天正元年(1573)千利休在大德寺門前建造四迭半大小茶席的茶室,命名為「不審庵」,此為表千家歷史的開始。
表千家不審庵之茶庭的組成可以分為三個主要的露地空間,又稱為三重露地。第一重露地是由「露地口」至「中潛」之間,有外腰掛和雪隱組成,又稱為外露地。客人來訪會先在外腰掛等待,外腰掛即正對著中潛的開口,由開口可以看到主人出來相迎,再一同進到裡面的露地。外腰掛的右手邊是「揚簀戶」,經過石橋跨越枯流有一個蹲踞,走過敷石道可以直達「點雪堂」。第二重露地為「殘月亭」前的書院露地,從「中潛」至「梅見門」之間以飛石引導,內有一口水井,與點雪堂之間以「萱葺門」相隔,門旁豎立著一大型之春日燈籠。第三重露地是從「梅見門」進入的不審庵前之內露地,內有內腰掛、砂雪隱、六角石燈籠和蹲踞組成,以飛石引導至躝口進入茶席。內腰掛為茶會中立時間供客人休息等待的空間,砂雪隱是供鑑賞用的便所(不供實際使用),蹲踞則是提供洗手的地方,石燈籠可以照亮整個內露地,周圍並以敷松葉的方式圍合成圓形。
表千家不審庵之三重露地層次分明,並善用視覺的引導和阻隔,圍塑出空間的層次感,並配置若干石造藝術品作為庭園造景元素,讓庭園空間更顯豐富多元,藉由飛石與敷石的引導和暗示,讓訪客猶如步入深山幽谷的溪流山野美景之中,卻不會迷失方向。表千家茶庭以自然和人造元素混搭,創造出人間淨土的理想境界,表現出茶道「侘び、寂び」(枯寂)的究極精神,配合茶會活動的進行,將「和、敬、清、寂」的內涵表露無遺,貼心的設計和自然的表現,讓所有來訪的客人不管在視覺上或精神上都獲得極大的滿足,併兼顧實用與美觀上的平衡,在狹小的空間之中,創造無限的精神感受,這便是茶道精神的極致表現。
從歷史與文化思想的觀點上來看,禪文化與茶文化可以說是一體兩面、相輔相成的緊密關係。其內涵和本質上是互為表裡。禪宗思想帶有宗教修持之特性,簡素、枯淡、內斂、空靈、淡雅的精神特質,是出自於人對神佛的崇敬和人對自我的約束;茶道思想雖然沒有直接受到宗教信仰的束縛,但其精神上謙虛、真誠、自然、專註、無執、素僕的特質,乃出自於人對他人的誠敬,更注重於禮儀和互動。歷史上,禪僧喫茶,茶人修禪,禪為茶本,茶為禪用,兩者本無明顯差異,故有「茶禪一味」的說法。
在建築上茶庭的空間層次感則是藉由空間佈局之變化,從遠到近、從外到內、從紛擾到寂靜、從等待到休憩的多重緩衝。茶庭的觀賞則偏向「動態遊覽」;茶庭重現的是登山的經驗,置身其中而使自然花木隨處可及。茶庭則是讓參與茶道活動的訪客轉換心境的空間,暫時忘卻俗事的紛紛擾擾。
庭園本身就是人對自然環境和文化思想的心象,而非真實自然環境本身的形態,是人類經由思考對於其週遭環境所做的回應。茶庭充分的表現人類文明對於精神內涵與實用功能的融合,也展現東方文化思想的精髓,故為日本庭園中最具象徵的精華所在。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