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驚,酒圈打假小鬥士打錯人了
周末看了一篇打假小鬥士打假的文章,越看越熱鬧,文章到後面打開心了,不管是不是壞人,長得像壞人也行,先打了再說。
這樣好像不太好吧,你看:
1、依據在哪裡啊,依據在哪裡
(原文引用)
說商品的配料有問題,但木有列依據啊,依據在哪裡呀依據在哪裡……
(原文引用)
「入口後酒精感不強」算是一個口感描述,但「這明顯是人工加糖」……這個結論好跳躍,好突然,「人工加糖」的依據是什麼?
(原文引用)
「劣質的葡萄汁」是經過哪幾項檢測,依據什麼樣的標準判定為「劣質」的?「添加酒精」的依據是什麼?「各種添加劑」分別是哪些種,依據是什麼?
2、我這兒有個依據,要不借你用用吧
這款酒恰好我們也有銷售,對酒的工藝和資料比較了解。這是酒在海關備案的中文標籤:
從「原料與輔料」一項看,沒用天然可可香料這點說對了,但說對了不代表邏輯沒問題,沒有依據,說對了跟猜有啥區別?
除了上面那一點,其他都猜錯了,從備案標籤上看,沒有「人工加糖」,沒有「添加酒精」,也沒有「各種添加劑」。
用主觀臆測來「打假」,好像哪裡不太對啊,尤其原作者自己還是商家。
3、好嚇人啊,好嚇人
(原文標題引用)
(原文引用)
原作者說「要你命」、「傷害身體」這麼嚇人,有沒有取樣做過專業檢測啊?依據哪些醫學標準?
事實上原作者文章中提到的酒,都經過至少一道食品安全檢驗,如果是進口的,在原產國出廠時和進入中國海關時至少經過兩道食品安全檢測。
原作者認為這些產品有食品安全問題,應該送到專業檢測機構進行檢測,而不是自己買幾瓶回來喝了一下,就下結論說喝了「要你命」,這是很不嚴謹的做法。
提供一些專業檢測機構的信息:
在2017年8月之前,要做酒類的同位素檢測和核磁共振檢測,只能委託國際商業檢測機構在中國的分支機構,把樣品轉寄到國外總部檢測。比如eurofins,可以寄回法國總部。
2017年8月起,中國食品發酵工業研究院(葡萄酒國家標準的制訂機構)的核磁共振設備到位,成為國內第一家可以同時完成酒類的同位素檢測和核磁共振檢測的機構。而且中國食品發酵工業研究院的好處是,它是國家實驗室,有許可權訪問歐盟的政府資料庫 EU Wine Databank,能夠檢測的產區和種類更多。
即使檢測機構,也要在檢測報告中註明「依據的標準」,比如是實驗室標準,還是歐盟標準,不能沒有依據就主觀臆測。
4、放飛想像的翅膀了
(原文引用)
這一段原作者的發揮很有想像力,讓我們把酒換成巴菲特爺爺最喜歡喝的「櫻桃可樂」,大家感受一下。
(櫻桃可樂)開瓶後,瞬間散發出膩人發嘔的甜香感。倒在可樂杯中十分鐘後,整個屋子都瀰漫著人造櫻桃香精的味道。這和我們平時所了解的天然櫻桃提取成分所散發的自然香氣根本不是一個感念。
再來一段:
(原文引用)
實際上,我們用正經可口可樂加了自己買回來的純進口大櫻桃,怎麼也配不出(櫻桃可樂)這樣的口味。
5、寫在最後的話
如果用狹隘的思維想問題,那在原作者(葡萄酒商家)眼中,所有配製酒都是劣製品,弄不好還會「要你命」。就像在健身行業的人眼中,所有油炸的東西都是有罪的。但對早乙女哲哉(日本天婦羅大師)來說,炸物就是他的美食哲學。不同的視角而已。
我們熱愛自己所在的行業,也希望消費者能夠避開各種坑,但反對無腦打假,原作者作為葡萄酒行業的公眾人物,更應該對自己的文章負責(原文鏈接:http://mp.weixin.qq.com/s/DcSzA--ChL1GWlFnI-DXfg)。
我們曾經有機會跟中國食品發酵工業研究院的鐘主任做過一次長談,因為我們也曾經陷入過這種狹隘的思維,認為所有不是自然釀造的酒都是不能容忍的。長談之後想明白了,只要符合食品安全法,不危害健康,剩下的就是消費者的喜好不同。
年輕人喜歡喝Rio,巴菲特喜歡喝可樂,不同喜好而已,沒必要到處開戰,炸成一片焦土,這樣並不能促進葡萄酒行業的發展。
推薦閱讀:
※如何在家中保存葡萄酒?
※林裕森這3本好書, 愛酒之人都在讀
※奶奶那杯熱紅酒,是我對聖誕節最美好的回憶
※香檳呢,最重要的是開心
TAG:葡萄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