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ezy發售三年了,adidas收穫了什麼?
一轉眼, Kanye West 放棄 Nike ,轉投 adidas 大家庭至今,也快五年了。
經過合同期一段時間的沉澱,二者攜手共建,包括 750、350s、500 以及即將發售的 700 Runner 在內的Yeezy系列為adidas的高端鞋產品開闢了新的路線,也將德國品牌的聲望不斷推向了新的高峰。那麼,從2015年初第一雙 Yeezy in adidas 算起,回首 adidas Yeezy 發售的這三年, adidas 在這場永不停歇的 Sneaker 之戰中,究竟收穫了哪些東西呢?
一、 Yeezy系列產品
最簡單粗暴的收穫,當然是眾多 Yeezy 鞋款啦!說到這三年里讓你最記憶猶新的一雙鞋是什麼,也許每一位 Sneaker head 心中各有各的答案;但是如果到街頭隨意找一位普通消費者,讓他來回答,那麼答案八成是那雙似乎叫不出具體的鞋款名字,但是外形奇特之程度又讓人牢牢記住了的「椰子鞋」。
是的, Yeezy 的風潮早就超越了球鞋圈,其風靡程度足以讓許多非 Sneaker Head 也心甘情願為它買單。各種配色也層出不窮,挑戰著潮流達人們的搭配功力——從早期超級限量的 Yeezy 750 「Chocolate」、 「Grey」、350 「Moonrock」、「Black」 ,到如今逐漸增加貨量的 350 V2 「Cream White」 、 「Zebra」 、 「Blue tint」 ,繽紛的配色讓一些 Sneaker head 逐漸陷入了審美疲勞,但不可否認的卻是每一款發售都能「秒沒」的事實。這三年, adidas 一共擁有了多少種「椰子鞋」呢(首發/最具代表性的配色):
Yeezy Boost 750 「Grey」 (2015.02.28發售);
Yeezy Boost 350 「Turtle」(2015.06.27發售);
Yeezy Boost 350 V2 「Begula」(2016.09.24發售);
Yeezy 950 Boot (在YeezySeason3中發售);
Yeezy 1050 Duck Boot (在YeezySeason3中發售);
Yeezy 500 DESERT RAT 「Super Moon Yellow」(與YeezySeason6系列服飾捆綁發售);
Yeezy 700(已公布,預計2018年推出)
Yeezy Basketball(網路諜照,尚未確定發售計劃)
此外, 2016年7月1日 ,德國品牌宣布深化和 Kayne West 的合作,從去年個人品牌 Yeezy 與 adidas Originals 合作推出的高端休閑運動鞋限量系列拓展至包含鞋履、服裝和配件的獨立運動品牌 adidas + KAYNE WEST ,以鞏固在北美市場的增長勢頭。也許對於一般玩家來說, Yeezy Season 的每一季服飾產品都相對陌生,但 adidas 也依靠和 Kanye 的合作補充完善了自家的高端服飾產品線,成功將自己與 Kanye 的關係更拉近了一步。
二、 Kanye West 本人
試想,哪個品牌不想得到一位這樣個性十足、才華橫溢,又自帶巨大流量的明星設計師呢——饒舌歌手、唱片製作人、作家和歌手, 21 座格萊美獎盃、 7 張公告牌冠軍專輯、 2015 年MTV音樂錄影帶大獎邁克爾·傑克遜先鋒獎、 16 項黑人娛樂電視嘻哈獎,這些無比閃耀的光環不僅是對 Kanye 藝術成就的肯定,也成為了日後他在球鞋圈「飛揚跋扈」的底氣;
先前 Kanye 與 Nike、Louis Vuitton 的合作經驗,讓他從許多「玩票」的明星藝人設計師中脫穎而出,成為了一位真正有設計水平的 Designer&Creator 。兩代 350 的出世似乎就能映襯這一點:謠言中 350 V2 的推出只是為了應對市場上一代 350 的 Fake 橫行而不得已而為之的下下之策,但 V2 在市場上的再一次火爆卻反而證明了 Kanye 的能力。
也許,並不是每位 Sneaker head 都能認可 Yeezy 的魅力,但不得不承認,相比許多只是加上簡單的 Logo 就立馬價格翻倍的聯名鞋款,很多時候一雙獨具設計特色的 Yeezy 確實更有誠意,也更能激發起你的購買慾望;
而拋開「硬實力」, Kanye 身上具備的話題性,以及隨之而來的關注和曝光度實在是太過於強大:
本人的個性無比張揚,一副懟天懟地(懟 Taylor Swift ?)的氣勢讓 Kanye 即使不做設計也能贏得公眾的關注——你還記得 Kanye 曾經宣布「參與2020年美國總統競選」的驚世言論嗎?
Kanye:「Yeezy jump over jump man!」 Kanye:「I feel like me and Taylor still have sex,I made that bitch famous!」
與 Kim Kardashian 的婚姻更是將他與「卡戴珊家族」牢牢地綁在了一起,家族裡的一舉一動讓他「躺著也能變成新聞」,家族中各位美女偶爾「不經意」穿上的新鞋也能在發售時為它添上一把火;
而與 Jay-Z 等歐美各路大牌藝人常年保持的良好關係,也讓他在新鞋發售時自帶「明星宣發」的巨大優勢——也許讓某位明星提前上腳新鞋增加曝光度的宣傳方式早已不為足道,但是設計師本人上腳新鞋能夠頻頻成為爆炸新聞,甚至牽動著整個球鞋圈的走向,這在球鞋圈裡卻是不多見的。
那麼,獲得 Kanye West 本人的青睞,這本身就算是一種無與倫比的收穫了。
三、 對Boost/PrimeKnit科技的推廣
其實早在 2014 年, adidas 與德國 Basf 公司合作的 Boost 科技就已經開始了緩慢的「技術落地」工作——包括的 Adizreo 、 Adistar 、以及 Enegryboost 等跑鞋都已經出現了 Boost 的小面積使用,但購買人群也僅限於「跑鞋玩家」、「運動健身者」,本身也偏向於實用的性質,與潮流可以說毫不沾邊。
把時間推回到2015年1月,同時加持 Boost 和 PrimeKnit 兩大科技的「最強跑鞋」 Ultra Boost1.0 的橫空出世似乎也並沒有引起球鞋圈的太多關注,但直到 Kanye West 上腳,將它穿上演唱會的舞台,甚至拍攝MV用來Diss老東家 Nike ,一切才發生了改變——在 Kanye 強大的「帶貨」能力影響下,這款重量級跑鞋立刻被挑剔的 Sneaker Head 們奉為圭臬——不僅立馬全網售罄,而且屢次補貨都出現了官網宕機的情況,當年酷炫的 1.0 藏藍OG配色直到現在還在 StockX 保持著 450 美元上下的均價,要知道,原價才 180 美元的它在這之前可是進過折扣店的;
之後, Ultra Boost 2.0、3.0 的推出也變得順理成章,一個輝煌的「開端」讓 Ultra Boost 成為銷售業績上的常青樹,更不用說三年來 Uncaged 、 Laceless 、 ATR Mid 等支線系列,以及諸如 Kith 、 WoodWood 、 Undeafted 等各種品牌聯名款,「海洋之心」環保主題限定款的推出更是將 Ultra Boost 推向了一座又一座高峰——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它也是名符其實的「最強跑鞋」了。
Kanye West 的吸引力就是這麼大,以至於整個 Boost 和 PrimeKnit 科技都被他帶動起來,收穫了巨大的關註:而經過三年來的品牌文化建設, Boost 和 PrimeKnit 也逐漸成為了 adidas 「高端鞋」的代言詞——比如,兩雙不同鞋面科技的 Crazy Explosive 2017 ,我親眼見過身邊朋友發出「非PK面不買」的觀點;許多新球鞋玩家眼中的「上古老鞋」 adidas Iniki ,也在 Boost 科技的加持下,重新煥發出新的光彩。
此外,通過對包括 Yeezy 350、750 在內的一系列鞋款設計和打造, adidas 對 Boost 鞋底和 PK 面的運用可謂越來越駕輕就熟,這也為了後來 NMD、EQT 93/17 等鞋款的設計與推出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沒有 Kanye ,光靠自身世界一流的營銷能力,也許 adidas 依然能夠讓這些鞋款獲得市場的認可——但誰又能否認,如果沒有 Kanye 和他的 Yeezy 在前面「開疆拓土」, adidas 又怎能如此順利地讓它們成為 Sneaker Head 們中人人追捧、炙手可熱的「爆款」呢?
可以說,沒有 Boost 科技的大面積推廣和應用,就沒有 adidas 今日的輝煌——而 Kanye 在其過程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四、 營銷方面的進步
這一部分可能有「班門弄斧」的意思,但是作為廣大消費者中的一員,我也想談談在自己眼中, adidas 的一些小「進步」:
首先, Yeezy 的出現補充了 adidas 的限量產品線。印象中,在 Yeezy in adidas 之前, adidas 已經有太長時間沒有推出能夠與 Nike 相抗衡的限量款產品了(一些數量稀少的聯名鞋款當然不屬於我們要討論的範圍), Jeremy Scott 已經遠去,僅有的 Y-3、Raf Simons 的設計在當時又過於超出群眾審美——而 Yeezy 的到來,除了為 adidas 當時日漸衰頹的銷售業績打上了一隻強心針;更重要的,是 Yeezy 挽回了它不斷滑坡的品牌熱度和「高端大氣上檔次」的品牌形象,重新讓普通消費者眼中的 adidas 變得 Hi-End ,又不會太過於脫離實際;或者說,在檔次上足以與 Nike 競爭。
另外, Yeezy 等產品也反過來逼迫 adidas 加強了網路發售渠道的建設。有了更多限量款產品,自然在發售方式上就會下更大的功夫。相比 Nike 早已輕車熟路的 Nike/AJ 網路發售套路(國內官網的發售機制已經相對成熟,更不要說在國外 SNKRS 軟體已經有很長的發售歷史了), 三年前的 adidas 在這方面可謂是一片空白:一發新品就宕機的官網頁面,等候許久卻被告知頁面失效的排隊機制——實在是讓喜愛 adidas 的 Sneaker Head 們心有餘而力不足。而經過三年的耕耘,德國品牌在這方面有了不小的變化: Confirmed APP 的出現,微信發售機制(尤其是嚴格的驗證機制)的創新,以及更加強大、穩定的官網伺服器,都讓玩家們更加放心地參與進來,買到自己心儀的鞋款。也許這些依然沒有做到「完美」,依然存在著缺陷,但 adidas 在這方面的努力、探索和成果卻是有目共睹的。
苦心經營,市場份額超越 Jordan Brand 。這可能是最讓 adidas 高層們舒心的一個收穫了——根據美國市場研究機構 NPD Group 發布的2017年8月份數據顯示,德國運動用品巨頭 adidas 憑藉著 13% 的市場份額,已經超越 Nike 旗下品牌 Jordan Brand 成為美國第二大運動鞋銷售商。 Nike 以 37% 的份額繼續穩坐頭把交椅, Jordan 為 9.5% 。 NDP 的資深分析師 Matt Powell 在其個人 Twitter 上更新了這一消息,還附言「以為這輩子都無法見證這一刻」。
五、 結語
其實寫這篇文章的目的很簡單,總結記錄自己關於球鞋的一些想法,同時也交予網路平台,與大家分享。希望大家能夠更加理解這個圈子,理解其中所蘊含的文化和歷史,當然也希望各位能夠買到更多自己心儀的鞋子。
文章難免有些欠缺之處,歡迎大家一起討論。
Finally,Thanks for watching.
推薦閱讀:
※RiRi,我們歡迎妳
※這個球鞋品牌能紅到日天,靠的不只是葡萄牙純手工
※椰子的前世今生
※為什麼我沒買 Nike x Off-White?
※1921—2016:你所不知道的籃球鞋進化史
TAG:球鞋 | yeezy | 阿迪达斯adida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