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古詩和新詩應該如何賞析?

普通人對詩詞的賞析除了用好詩兩個字之外幾乎就沒有什麼能說的了。感覺根本就沒有進入詩詞的境界。


人雖然不在了,但文章是好的。

--------------------------------------------------------------------------------------------------------------------------------

今天我們來談談詩詞的閱讀。裡面一些東西,或許一些讀者已經在其他人的文章里看見過類似觀點。但我是有一些新的觀點的,希望大家能看到最後。

很多詩詞愛好者,發現擴展閱讀量,尤其在初期,是一件十分艱難的事情。這實屬正常。

實際上我們在學校里學習詩詞的過程,並不是真正意義上嚴格系統的詩詞閱讀訓練。首先,教材所選詩詞,是通過篩選的。表現在難度與審美取向上。其遺毒很明顯,使很多人閱讀詩詞的思維有根本的謬誤。畢竟學校里學習詩詞,是為了應付考試,老師們教學生們做的,往往不是欣賞詩詞,而是「猜」詩詞和死記硬背。找詩詞中的關鍵字或一些常見的意象,然後就可在卷子上蒙下或許八九不離十的答案;或是要求默寫時不出錯。

另一個明顯的謬誤是人們養成了重句不重章的習慣。往往因一句話產生共鳴,而無比喜歡一首詩或詞。但實際上,其讀者並不是喜歡那首詩或詞,大概僅僅是喜歡那個句子罷了。

比如:

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岐路,兒女共沾巾 。

我身邊不少詩詞的門外漢是喜歡這首詩的,他們自己這樣宣稱。但經我一問,他們甚至是不知道「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的意思。他們僅僅是喜歡那句流傳千古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其餘三聯,Who cares?這算喜歡一首詩么?顯然不是。這算讀懂了一首詩么?更是相差甚遠。

讀懂一首詩,我認為最起碼的要求是每一句話,都知道字面的意思;再稍微深層次的要求,便是理解字面意思下所蘊含的更深層次的意思;之後還要欣賞其美,或者懂得其不足之處——欣賞其美,絕不是簡單的共鳴;而懂得其不足,更不是沒有共鳴。

因此,如果想要真正的讀懂一首詞,並進行深層次的欣賞,我認為讀者首先需要糾正閱讀態度。

我們還得明白一件要緊事兒——欣賞與共鳴無關,即與喜好無關。我們需要有一顆包容的心,不能因詩歌的主題就給詩歌划了等級,判個高低貴賤。寫愛情就是境界狹隘、兒女短視;寫滄海桑田、國家興亡就是格局廣闊、英雄豪氣,這樣的想法是不對的。

因此詩詞愛好者想要初步入門,首先就得糾正自己的態度與心態,不能再像初高中那樣,對詩詞做猜謎遊戲,不求甚解,這是人懶自欺罷了。字字句句都不放過,這才是讀懂一首詩的前提。就像性愛,沒了前戲,也放過了高潮,算什麼完整的性愛?這是對詩詞粗暴的強姦。而學會有一顆包容的心,我們才能最大限度的擴展閱讀量,才能體會到詩詞的千萬滋味,而不是挑食,只吃自己喜歡吃的東西。一本《宋詞三百首》若只按自己喜好閱讀,恐怕許多人看下來不足一百首,這是對一本好的選集的浪費。就像一位合格的電影發燒友,他可能最喜歡科幻電影,但我想他是不會隨意拒絕愛情片、黑幫片的。

在正式的閱讀階段,人們會發現,若是字字句句的去閱讀詩詞,理解詩詞,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兒。簡而言之:讀不懂。

實際上教材中很多詩詞,字字句句去讀懂,都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兒。我很負責的告訴各位,這是初學者必經的階段,並不是誰的智商問題。我也是從這個階段過來的。

這裡插一句,實際上教材中看起來很簡單的詩詞,我們也不一定完全懂的。至少多少人不知道「床前明月光」的床,有井欄的意思。多知道這一層意思,是有好處的。

這個階段,首先要做到的,無疑是字詞的積累。一些我們不認識的字,需要積累,不認識的詞需要積累。

接下來就是句法和語法的陌生。

如杜甫那句老生常談的「香稻啄余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

當我們積累到一定程度,字詞、句法都比較通透時,再讀詩,我們還是發現讀不懂。其中一點就是典故問題,我們需要積累典故;再一點是古今文化隔閡的問題,我們也需要去熟悉。或者是一些歷史背景,也是需要去考察的。

比如吳偉業的《圓圓曲》(衝冠一怒為紅顏的出處),就拿前四句來說:

鼎湖當日棄人間,破敵收京下玉關。慟哭六軍俱縞素,衝冠一怒為紅顏。

想要讀懂,也是要查閱一些資料的。

以上我認為都不是目前詩詞閱讀者閱讀詩詞時的最難點。畢竟當今各類書籍內容十分完善,網路又十分發達。字句、典故、語法、句法,都可以查到。也有各位箋注供人們選擇。

我認為目前人們閱讀詩詞過程中最難、又最詭異的一點是,明明是字面意思讀懂了,卻會覺得自己沒讀懂。或者自以為自己讀懂了,實際上根本沒讀懂。這與字句、典故、文化隔閡等都沒有什麼關聯,純粹是思維方式的問題。

我在我的《我玄詞段稿》里寫道:

詞是含蓄一些好,還是直白一些好,只能說各有千秋。詞作者要做的,其實是找到適當的寫法,不可走極端,是為中庸。

太過含蓄,則成謎語;太過直白,又失樂趣。吳文英含蓄不露,柳永平鋪直述,卻都有個度,二者之所以為大家,便是因為他們找到了適用於自己且自己熟稔的寫法。

詩詞總是含蓄的,字面意思下潛伏著各種深層次的含義和美。也許一些看起來平白無奇的句子中,暗含了弦外之音和美。而讀者要去領會這些弦外之音和美,我很負責的告訴大家,光看翻譯、注釋、他人的賞析是不夠的。因為不可能面面俱到。

以下舉一些例子。

首先是李賀的《金銅仙人辭漢歌》第一句:

茂陵劉郎秋風客

在很多賞析中,都說李賀直呼漢武帝「劉郎」,是不受封建觀念的束縛。實際上這是不對的。李賀是萬萬不敢稱當時的皇帝位「李郎」的,束縛還是要受的。劉郎之弦外之音,是表明,皇帝和普通百姓沒什麼兩樣,一樣是人間之客,生老病死,無甚不同,最後化為一抔黃土。

這句話明明白白,有如白話,但能領會到這一層的讀者,終究難得。

再來看看周邦彥《過秦樓》:

人靜夜久憑闌,愁不歸眠,立殘更箭。

立殘更箭四個字,很常見。但就算告訴你了這四個字的意思,恐怕也很難想到這四個字的意思是「站立到更漏已殘」。我今天才做了這個調查,我問了5個頗有學識的人,但並非深度詩詞愛好者,對立殘更箭的意思,有的人說是把更漏立起來,有的人說是站在更漏旁。

但就算知道了立殘更箭四個字是什麼意思,就算讀懂了么?我們還得去領會立殘更箭這四個字的美。這可就難了。

立殘更箭,為何要這麼寫?為何這四個字很美?這可就難倒了許多讀者。

就像姜夔的《點絳唇》中「數峰清苦,商略黃昏雨」的美麗,就算字面意思都已經讀懂了,也領會不出其美麗。

又像姜夔《翠樓吟》中的」檻曲縈紅,檐牙飛翠「之美,對於初學者而言,讀來字字明白,但其間之美,許多人也是很難體會的。

還有就是「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在許多人看來,不過是尋尋常常的兩句話罷了。實際上言其尋常也並沒有什麼錯,但他們也很難給出合理的依據。

這其間的美麗,是需要長期閱讀才能領會的。其語感、用詞等東西,都需要大量的閱讀才能夠體會其中的美。

還有一類,篇章之間的銜接、勾連、點染等,所展現的一種美,而不是句子本身的美。章法的探討,已經是比較深層次的東西了。

舉個例子。篇章的美,長調是最能體現的,這裡我們還是來看周邦彥的《過秦樓》:

水浴清蟾,葉喧涼吹,巷陌馬聲初斷。閑依露井,笑撲流螢,惹破畫羅輕扇。人靜夜久憑闌,愁不歸眠,立殘更箭。嘆年華一瞬,人今千里,夢沉書遠。

空見說、鬢怯瓊梳,容銷金鏡,漸懶趁時勻染。梅風地溽,虹雨苔滋,一架舞紅都變。誰信無聊為伊,才減江淹,情傷荀倩。但明河影下,還看稀星數點。

這首過秦樓的美麗,不獨是在有「空見說、鬢怯瓊梳,容銷金鏡,漸懶趁時勻染」這樣的好句子。更是體現在其詞作一句一句下來所呈現的相互勾連,閃轉騰挪,使其詞如七寶樓台。

我來試做解析,從起句到輕扇句,寫的是作者和佳人相聚時悠閑的場景,十分美好。這裡要注意,水浴清蟾,所謂清蟾,指的是圓月,這裡要暗指了月圓即人聚。

而之後從「人靜久憑闌」開始,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詞人其實是一個人在失眠的,而前面相聚的場景,是詞人在懷念。詞人沒有用「遙念」、「相思」等詞,就表現出了這層意思,使全詞在時間與空間上更有層次感,這便是周邦彥這個極道大詞人的功力。我在調查過程中,竟無一人看出從「人靜」句開始,是詞人一個人失眠,而之前是詞人在懷念。

而年華一瞬、人今千里等,也與上面的意思相勾連。之後過片,空見說到漸懶趁時勻染,無比緊扣主題。之後寫景,從梅風地溽開始,又與上面的意思相勾連,把時節之變與人事之變相互聯繫到一起。最後以景結尾,留下無窮韻味。

長調是詩詞閱讀中,最難的一個點。需要人讀不下去長調,是他們領會不了其中意思與意思銜接中表達出來的深層次的美。當然,長調的字數相對於其餘詞太長,而長調從周邦彥開始,寫法大變,與高中口訣「上片寫景下片抒情相悖」,也是一個關鍵的原因。周邦彥後長調,十分強調敘事性。

篇章之間所呈現的美之分重要,又如晏幾道《臨江仙 夢後樓台高鎖》中的「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人人盡知其為抄襲,但為何原作者詩中這兩句話表現平平,而晏幾道的詞中,這兩句話成了千古名句,這是有道理的,是必然的。晏幾道小令功力冠古絕今,這篇臨江仙極重章法,上下文之間的勾連,成就了這千古名句。

從平白的句子中找到弦外之音和美,從篇章之中,找到那些隱藏的美,對於詩詞閱讀者來說,是一個需要長期實踐、練習的過程。養成一種思維慣性,才能夠遊刃有餘。

某一次,在一個群里,某人大言不慚,說:」好的詩詞是不需要經過嚴格訓練就看懂的,因此周邦彥、吳文英、王沂孫之流小眾。「後她又說:」就算這些小眾,初入門者也能看懂。「

我當時沒說話,實則嗤之以鼻。以我某老友的話說:」周邦彥、吳文英、王沂孫的詩詞,就算拿著注釋,想要看懂,領略其中的妙處,也不是初入門者能做到的。至於那些寫翻譯的,也是肯定看不懂的。」

詩詞從來不是大眾閱讀,當今流傳的大多詩詞,在古代的審美主體是士大夫,常常滿足的是士大夫階級的審美觀。很多詩詞,哪怕是後世大文人做箋注,都存有不少疑惑,言其晦澀,豈是初學者都任意讀懂的。實際上,詩詞中的很多問題,現在都沒解決。看看上古和中華兩個版本的姜夔詞,就發現箋注者對《翠樓吟》一篇,是有異議的。

詩詞閱讀,是需要長期的訓練與實踐的,無論字詞等積累,還有其閱讀過程中,思維方式的養成,都需要時間的。很多深度愛好者,初讀或揣摩一首詩或詞,常常幾個小時,甚至幾天,甚至長達數年,都是很正常的事兒。

記得我當年揣摩姜夔《一萼紅》,也是揣摩了幾天才豁然開朗。

古城陰,有官梅幾許,紅萼未宜簪。池面冰膠,牆腰雪老,雲意還又沉沉。翠藤共閑穿徑竹,漸笑語驚起卧沙禽。野老林泉,故王台榭,呼喚登臨。

南去北來何事?盪湘雲楚水,目極傷心。朱戶黏雞,金盤簇燕,空嘆時序侵尋。記曾共西樓雅集,想垂楊還裊萬絲金。待得歸鞍到時,只怕春深。

當時總覺得,上下片場景變換過快。後來才領會到」野老林泉,故王台榭,呼喚登臨「的妙處。

因此,詩詞閱讀,是要耐得住寂寞,禁得起枯燥,方能撥開雲霧,品嘗其中甜美的風景。浮躁之人,確實不適合讀詩。

學問是無止境的。讀得越多,越是遊刃有餘,也不僅限於詩詞。當閱讀量——不僅是詩詞的閱讀量——達到一定階段,許多詞就可以不用看注釋,就能讀懂、欣賞,甚至做出客觀公正的評價了。

有人問我,我達到什麼階段,實際上,我是偏向詞的。對於律詩、古詩、樂府的閱讀,對於一些篇目,也是比較吃力的。

就算是詞,最近閱讀夢窗詞,也是十分吃力,夢窗詞實在太難了。在這裡,與大家共勉。

各位要相信,就算學者級的人物,也很難拍著胸脯說,看任何詩詞,都不需要箋注。但通過努力,我們會越來越接近詩詞審美的頂點。

在知乎,許多人提過如何讀詩的問題,很多同好也做了詳細的解答。我這裡要說,那些解答,只能供參考。

詩詞閱讀,想要發展這個愛好,最重要的,得去讀,讀的過程中思考。耐得住寂寞的去讀,經得起挫折的去讀,字斟句酌的去讀,端正態度去讀。去讀,去實踐,去思考,保持良好的閱讀習慣,培養良好的閱讀態度,才最重要。說到底,無論字詞還是思維方式,都是個熟練度的問題。任何一種愛好,想要窺得門徑,都要付出大量的精力與時間。而他人提供種種的閱讀技巧,只能讓人事半功倍,而無法讓人一步登天。


我個人更喜歡中國古典詩詞,所以,可讀以下書:

1.王步高《披沙揀金說唐詩》、莫礪鋒《杜甫詩歌講演錄》、王兆鵬《唐宋詞名篇講演錄》、尚永亮《唐詩藝術講演錄》(當代學者的課堂實錄,學術性不強,可讀性一流)

2.揚之水《詩經別裁》、傅斯年《詩經講義稿》

3.余冠英《樂府詩選》《三曹詩選》《漢魏六朝詩選》《漢魏六朝詩論叢》、《朱自清馬茂元說古詩十九首》、湯用彤《魏晉玄學論稿》、魯迅《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葯及酒之關係》

4.馬茂元《唐詩選》、金性堯《唐詩三百首新注》、喻守真《唐詩三百首詳析》、程千帆《古詩今選》、劉逸生《唐詩小札》、羅宗強《唐詩小史》、宗白華《美學散步》、李澤厚《美的歷程》、聞一多《唐詩雜論》、林庚《唐詩綜論》、《顧隨詩詞講記》、瞿兌園《學詩淺說》、沈祖棻《唐人七絕淺釋》、劉永濟《唐人絕句精華》、施蟄存《唐詩百話》、廢名《廢名講詩》、吳經熊《唐詩四季》、錢鍾書《宋詩選注》、周振甫《詩詞例話》、傅庚生《中國文學欣賞舉隅》、俞陛雲《詩境淺說》、許文雨《唐詩集解》、繆鉞《詩詞散論》、周汝昌《千秋一寸心》《詩詞賞會》、葉嘉瑩《迦陵論詩叢稿》、吳小如《吳小如講杜詩》、宇文所安《追憶》、吉川幸次郎《宋元明詩概說》、駝玉明《詩里特別有禪》、《莫礪鋒詩話》、王志清《唐詩十家精講》、過常寶《依然舊時明月》

5.唐圭璋《宋詞三百首箋注》《唐宋詞選注》《唐宋詞簡釋》、龍榆生《唐宋名家詞選》《近三百年名家詞選》《唐五代詞選注》、俞陛雲《唐五代兩宋詞選釋》、俞平伯《讀詞偶得·清真詞釋》《唐宋詞選釋》、劉逸生《宋詞小札》、沈祖棻《宋詞賞析》、王國維《人間詞話》、夏承燾《唐宋詞欣賞》、《顧隨講詞曲》、葉嘉瑩《唐宋詞名家論稿》、繆鉞《靈谿詞說正續編》、薛礪若《宋詞通論》、劉永濟《唐五代兩宋詞簡析 微睇室說詞》《宋詞聲律探源大綱 詞論》、《胡云翼說詞》、《王蘭馨賞析唐宋詞》

6.龍榆生《唐宋詞格律》《詞學十講》、吳梅《詞學通論》、王力《詩詞格律概要》《詩詞格律十講》、朱光潛《詩論》、葉嘉瑩《人間詞話七講》、錢鍾書《談藝錄》


你在房子外面,窗戶都沒打開,當然看不到裡面的情景。

想讀懂詩,可以「開窗子」。了解作者生平,創作背景,弄懂詩歌辭彙的字面含義,然後再代入到作者的身份,想像一樣的情境與情感體驗。你就可以基本「明白」詩的感覺。當然,這種「懂」,只是停留在感受上的理解,如果要寫評論,還要看你語言的功力。

當然,「開窗子」,可以讓你成為一個讀詩的人,最終還是個局外人。那你的閱讀,得到的是審美享受或靈魂思考。這都是情感狀態層面上的東西。如果有興趣,還可以選擇「進房子」,做一個局內人,試著去從創作角度看詩。看它的語言風格,表達技巧,修辭與意象,以及情感表達的層次。看一首優秀的詩歌是如何完成思想內容的表述與迭進。你可以從一個更高的層面來審視這「屋裡」的裝飾,甚至可以去提出改造意見。

「開窗」還是「開門」呢?


不懂得如何賞析詩詞的原因,不外乎下面三點:

1、不懂詩詞,對詩詞的格律結構、意境意象沒有足夠的認識。

2、對作者的生平、所處年代背景以及作品中的典故缺乏了解。

3、自己的學識淺薄,辭彙量較少,無法用準確的辭彙描述出自己對作品的理解。

古有《二十四詩品》《人間詞話》,近代以及現代有太多的詩詞賞析,總能讓你對如何賞析詩詞有所了解。

當然了,如果你說的普通人是不懂詩詞的人,那麼不懂得賞析詩詞難道不是理所當然的嗎?

如果你是一位詩詞愛好者,通過對詩詞的大量閱讀、嘗試寫作,學會詩詞賞析是會水到渠成的。

一派胡言,看過便罷。


如果從專業角度看的話,最好讀一讀有關的文學理論。比較通用和權威的比如童慶斌的《文學理論教程》,深一點的還有未勒克的《文學理論》等等。讀一讀這些會讓你知道基本的文學理論和術語,這些在專業的評論中是相當必要和體現水平的。不過如果是簡單的自我娛樂賞析,就可以隨性而為,哪怕寫成讀後感都沒有問題。應付考試就看看教輔資料,把經常考得幾個理論點多結合實際運用一下就可以了。還可以多讀讀詩歌鑒賞的成文,中國現代詩歌鑒賞光明日報出版社葉櫓出了本書,都是名篇鑒賞,看看無害,不過鑒賞都是一家之言。重要的是堅持有自己的思考。


我本人更偏愛的是古詩詞,其實在我看來詩詞賞析最佳的方法就是多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古人的話語不是沒有道理的,細細揣摩,認真品味,得到你自己的感受才真的有意義。當然,如果說關於詩詞賞析的書籍的話,我推薦的是王國維的《人間詞話》,大師之作,語言精鍊,讀過會有更深的感受。


這是我在另一個相似問題的答案,拉過來用了。

簡單說下罷。首先詩詞有著不同的鑒賞方法。對於古體詩來講,古體詩較於後世的律詩來講更加自由一些,表達的感情也更強烈一些,古體詩有三言、五言、七言,還有三五七揉合在一起的雜詩,如曹植之類都是。古體詩還有個重要分類是樂府詩,樂府詩都是可以唱,比如很好記的一個: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這還用背詞嗎)

後世的律詩是從古體詩的柏梁體發展來的,柏梁體都是壓平聲韻一韻到底,發展成律詩以後,讀起來平仄相間朗朗上口,從音韻的基礎上,又有作者表達的強烈情感,詩不是看的,無論是律詩還是絕句,都是用來讀的,古代詩人用漢字本身的音韻,加以利用(很多古文也是讀起來朗朗上口,這就是作者不經意間將字的音韻用於文章,流傳下來的古文很少讀起來不順的,大家可以自己感受一下)。

然後是詞。詞是最早是用來唱的。所以先有了詞牌,然後有了各種的詞,不同的詞牌(相當於現代的曲風)表達的感情也不一樣。

如果題主想看詩,建議先讀韻,中國的詩是用來讀的,這也是我們漢字獨有魅力。

韻之後是作者的思想,我記得當年不少日本人模仿唐人寫律詩,出來一大幫:明明皎皎明明皎,皎皎明明月兒明。春花秋月杜鵑夏,冬雪皚皚寒意加(這塔瑪什麼鬼)。我們老祖宗的詩,在韻律基礎上是散發著思想光芒的好不好。先說個: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可以忽略也就是個助詞)。大氣磅礴有沒?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時光易老。美人(英雄)遲暮有沒?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這塔瑪是哲學之光啊有沒?

人常說楚辭漢賦,唐詩宋詞。這是時代的標誌。

直接跳過音韻去看解釋,這是對古詩的不尊重,凡是不講韻只講詩的解釋都是瞎糊弄。漢字本身是有韻的!!是有調的!!!詩是讀的!!!不是悶在那看的。

不好意思,我激動了。

以上是原答案。我來補充一下現代詩吧。

本人渣渣,自學自悟。有錯勿噴。

現代詩的發展較傳統律詩來講時間很短,但是經過這近百年的發展,也有了一定體系。現代詩也分很多流派,有什麼朦朧的,現實的,看不懂的,鬼知道說什麼的。現代詩的門檻較古詩比較低(別黑我,就事論事),古人寫詩還抱個韻譜兩句三年得,現代小青年分分鐘寫個長詩給你看有沒。現代詩自由,也就造就了一批批狗屎(原諒我的直白)。但是精品有的,很多。短小精悍的有之: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雖然不知道說什麼,但是很厲害啊)。還有:你站在窗口看風景(暗戀啊有沒)、我噠噠的馬蹄是個美麗的錯誤,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撩了就跑提秋褲不認帳啊這是)。長篇的黃鐘大呂,振聾發聵有沒啊,(懶得貼,大家自行百度)。

一言以蔽之:古詩讀的,有韻有思想,就像是吃肉。現代詩思想性更高(表達方式上),就像是喝酒,得咂摸滋味。

以上。


首先 要有異性 其次 要有觀眾

抱著創作的心去讀 才有味道和收穫


推薦閱讀:

TAG:文學 | 詩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