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現金貸之後還有沒有現金貸?

1.有修正才能有提高

前兩天研究所培訓,范老師提到財務模型的用處時,特彆強調:應當利用模型不斷去追蹤、驗證和修正自己的判斷,如此才能提高。大家深以為然。

不過,財務模型有詳盡的數據可以最終,而每次寫的研報觀點,卻並不好量化,追蹤起來難不少,好在昨晚的事件提供了這麼一個機會。

昨晚,現金貸監管文件落地。因為已經熱了一個多星期,我們團隊便早早準備好了深度報告,只等政策落地後趁熱發出。這篇報告把現金貸的模式、問題和監管都講到了,同時也不算冗長,可戳:《現金貸監管:零售信貸的供給側改革》,但記得讀完報告後一定要回來接著讀本文。

由於已梳理了很多現有政策,因此我在提前準備的報告里當了回預言家,專門寫明監管政策可能的取向。但政策落地後,我再一一對照報告內容,才恍然發現自己判斷出現的漏洞及背後的原因。雖然報告的讀者可能看不出來,但我自己是心知肚明的,有必要復盤反思,以期有所提高。

2.槓桿:金融永恆的主題

小貸公司放貸受到兩個限制,一個是地域上,只能在當地經營;二個是槓桿率上,一般被限定在3倍以內。即如果有1000萬的自有資本,最多只能從外部融資3000萬來放貸。因此業務發展很受限,此前牌照價格也非常便宜。

而現金貸平台拿著網路小貸公司的牌照,依靠互聯網繞開了第一個限制,依靠轉讓收益權(發行ABS等)、助貸(聯合銀行放款)進行表外融資,繞開了第二個限制。如此一來,才有了近一兩年趣店等現金貸平台的爆發生長。

然後,關於繞開槓桿率限制這一點,監管是這麼說的:「以信貸資產轉讓、資產證券化等名義融入的資金應與表內融資合併計算,合併後的融資總額與資本凈額的比例暫按當地現行比例規定執行,各地不得進一步放寬或變相放寬小額貸款公司融入資金的比例規定。」也就是說,不管你如何繞開的,現在都算進槓桿率裡頭了!

但就是如此重要的槓桿限制,我在初版報告中也把繞開限制的故事講了,卻沒有在監管取向中進行判斷(當然,昨晚文件落地後趕緊補上了)。事後想來,是以下兩個原則沒有把握好:

金融:限制槓桿。金融行業天生就愛加槓桿,銀行加槓桿擴大規模,其實就是靠沖規模賺錢。但加槓桿總得有個天花板,以免損失太大後本金無法覆蓋。因此,各類加槓桿都有「保證金」,對銀行而言則是最重要的監管指標「資本充足率」。

如此看來,對金融行業的槓桿率限制其實是最為核心的一條。而現金貸各種手段突破槓桿率限制,可以類比銀行通過表外業務繞開資本充足率和貸款額度限制,本質上是承擔的風險超出了自身能覆蓋的部分,這是監管不能容忍的。

監管:實質重於形式。金融創新往往領先與監管政策,因此監管目前更加強調「實質重於形式」原則。也就是說,有些業務形式上可能還沒來得及規定清楚,但實質違規就是違規了。

現金貸就非常典型。槓桿率限制的意圖就是提高小貸公司承擔風險的能力,因此原則上,無論表內、表外融資,都應當算進去,只不過當年編政策的人不知道大家創新能力這麼強,才只列明了「表內融資計入」。而現在各種繞過的方式,在實質上已使得槓桿限制成為一紙空文,顯然也是難以長久存在的。

沒有人是預言家,因此預測政策不準是非常正常的,搞清楚「為啥沒說准」比「瞎蒙蒙對了」更為重要。這兩條原則,放在其它金融行業的監管分析上也同樣適用,比如今年特別火的「金融去槓桿」。

3.現金貸之後還有沒有現金貸?

現金貸受到監管後,行業將何去何從?我在報告中,只是很簡單地提了「行業龍頭將受益」。但是,監管落地、龍頭受益的邏輯已成套路,放在任何一個政策下都很合理,也沒有對行業有前瞻判斷。反思起來,是自己沒有深究追問所致。

目前監管的要求是,「暫停發放無特定場景依託、無指定用途的網路小額貸款」,也就是說,主流的現金貸業務被暫停掉了。現金貸後不一定還有現金貸,但低資信客群的信貸需求肯定是剛性存在的,只不過此前隱藏在地下(如高利貸),直到現金貸行業爆發後才為大眾所知。

目前現金貸平台有近3000個,而合法牌照還不到300個,行業必將面臨大洗牌。現金貸的後監管時代,業務去向可能有三個。

(1)找場景。場景其實就是在限制用途,是有效控制風險的一種方式。因為在特定場景下,資金提供方直接和商品、服務提供方對接,借款人沒法直接拿到現金,各色分期購物平台就是典型的場景。

在傳統的消費場景下,銀行和消費金融公司有傳統優勢,現金貸平台介入較為困難。因此,開拓新的融資場景是個可行的選項。比如,醫療、旅遊、教育等領域的信用貸款供給還比較匱乏。

不過,找場景也存在兩個障礙。一是為何場景會心甘情願的接入外部融資平台?比如在天貓上購物,就只能選用螞蟻金服提供的分期服務(除非是信用卡付款),京東等也類似。實力雄厚的購物平台往往希望一站式提供金融服務。如果自身實力不足,直接對接銀行可能是更為合理的選項,因為銀行的資金成本遠低於現金貸平台;二是經營性貸款如何界定場景?此前,現金貸的一個主要客群就是個體戶,他們需要一些短期資金來周轉,但這已跳出了消費場景。

(2)轉型成為金融科技公司。央行徵信報告只覆蓋了不到4億人,而只要有銀行的貸款,甚至申請過信用卡,報告上都會有記錄,因此這4億人是中國資信水平最高的那部分。但現金貸平台發展起來後,其實積累了很多低資信客戶的數據,可以與央行報告及第三方徵信平台進行差異化競爭。另外,對低資信客戶行為模式的熟悉,也有助於構建獨特的風控模型。

而轉型的難點在於,首先需要落實徵信牌照;其次,目前徵信行業頭部公司已開始布局,比如大家熟悉的芝麻信用分體系等;最後,現金貸平台中掌握核心技術和數據的畢竟還是極少數,對大部分尾部平台而言此路不通。

(3)回歸「地下模式」。原本在現金貸出現後,高利貸的生意其實並不好做,相當於競爭加劇。但監管落地後,除去正常的消費和經營(投資)場景能有所保留,最終必定有一部分現金貸平台轉入地下,重回此前的高利貸範疇。

4.下一個風口

現金貸的故事暫告一段落,回顧整個行業的起伏,其實有一個風口已若隱若現,那就是消費金融和普惠金融的重疊區,或者更通俗地說,是三四線城市乃至農村居民的消費需求。

我們往前推一步。如果假設居民收入穩定增長,那麼消費信貸的需求其實和房貸需求有一定替代關係。也就是說,貸款買房的比例越高,越將壓制居民的消費。

而考慮到城市間的房價(及背後的居民槓桿率)差異,三四線城市及農村顯然比一二線城市,有更大彈性的消費信貸需求。這些小城居民可能資信水平確實不比大城市,但提高自身生活條件的意願和能力都更強,從邊際增量看,有更廣闊的市場。

哪些人能夠抓住這一風口?以往而言,小城十分看重渠道優勢,地方金融服務提供商可以更好嵌入線下場景。不過,互聯網使得資源互通、跨區分配的能力急劇增強(現金貸就是最好的例子),因此這一風口可能更多要關注互聯網巨頭的布局,地方城商行、農商行如主動轉型,未來也大有可為。


推薦閱讀:

趣店CEO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現金貸模式究竟還能走多遠?
消費金融,其實也看出身
網路小貸停批,助貸模式剎車,現金貸迎來了一次壓力測試
靠現金貸「力挽狂瀾」,多家P2P平台煥發新生機,單月盈利可破億

TAG:现金贷 | 互联网金融 | P2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