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小說成為現代文學的主流?
01-28
謝邀。
比起詩歌、散文、劇本,小說的優點:
准入門檻低,老少咸宜——你可以聽不懂詩歌的音步、沒錢去現場看劇,但你至少能看看小說。
文體可能性最多——小說可以輕鬆突破詩歌和小說的文體限制,形式上最為自由,而且是所有語言作品裡,最接近「重塑一個世界」的體裁。世界上精神食糧的大趨勢,總是從貴族玩物向大眾讀物推廣開去的。文學亦是如此。因為吧,你可以不懂文字不懂修辭不懂意境不懂張力啥都不懂
但是個人就聽得懂故事
為什麼元朝過後會出現小說著作? - 周雨凇的回答
我曾經很認真地思考過這個問題,現在寫出來,不一定正確,算拋磚引玉。————————————————————————————————並不是明清兩朝出現了大量通俗易懂的小說,準確地說是從明代開始,小說就開始逐漸成為文學創造的主要載體,這樣的趨勢還在加劇,你看現在,連初中生都在寫小說了。這是為什麼?
這和文字在不同時期的社會作用有關。——————————————————————————————————在漢朝,識字的人口數一定是不過了200萬的。(具體的論證過程在這裡就不展開了)這200萬人裡面,拋去那些會識字不會寫字的,會寫字不能成文的,能成文完全沒有幹活的,在最理想的狀態下,還剩40萬人有能力寫小說。但問題是,這40萬人是國家機器的關鍵,你說一個政令總不能口口相傳吧,總要寫到竹片上給人看吧,做個基礎幹部什麼都總要會寫一些工作總結吧。
於是,這40萬人幾乎都是公務員了。個人以為,這也是「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起源——因為在那時,能成文之人是一種非常稀缺的資源,而這種資源,又是統治國家的關鍵。而小說的本質是講故事,受眾是老百姓,是娛民短書,而且最關鍵的是這一體裁將花費作者大量的時間精力,對統治階級完全沒有幫助,造成了巨大的社會資源浪費。於是在長時間的演變中,根據文字當時的社會作用,傳統文化開始講究「文以載道」,也就是要把文字用在最關鍵的地方,以免造成資源浪費。而把小說稱為「瑣屑之言,非道術所在」。
——————————————————————————————————到了唐朝以及以後,文人已經不是那麼緊缺了。你看,科舉都出現了,就統治階級而言,文人這貨已經供大於求了。而我認為,這個時候,創造小說的條件已經有了,但「文以載道」以及由其衍生出了一系列東西直接把小說給殺死了。而詩、詞等,相對小說而言,時間成本可以接受,而最重要的是,詩、詞的關鍵在於「展現自己」,而小說的關鍵在於「取悅他人」,前者符合當時文人的社會地位,也符合「文以載道」四個字,雖然此時的「道」已經和原來有所區別了。——————————————————————————————————而明朝的小說盛世,我認為本質上還是識字率的不斷提高達到閥門值,量變引起了質變。當然,這也與當時的統治者對文化持包容的態度有關。文人相輕,三個文人湊到一起比三個女人湊到一起還要煩,跟別說一大大大群文人。大家湊到一起,相互開始罵,一些標新立異的觀點勢必從中脫穎而出,比如王明陽的「百姓為道」——這為小說開了口子。有了綱領性文件,下面的人辦事就方便多了。小說的優越性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群眾基礎好啊,大家喜歡看啊,什麼李白杜甫王明陽,什麼老子孔子隆中對,都比不上一本金瓶梅來的實在。——————————————————————————————————小說是為人民群眾準備的文學,它的本質是「講故事」,它隨著文字的普及而普及。現代文學就是從五四白話普及開始發展的,提倡白話運動原因之一就是為了進行思想啟蒙,促進民眾覺醒。白話小說通俗易懂,更能被群眾接受,承擔啟蒙的使命責任。所以文學家就用小說來對大眾進行啟迪。
受眾廣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東野圭吾的《幻夜》的結局。?
※對朝小誠的小說怎麼評價?
※娛樂小說書評如何樂觀評價?
※二代被送去國外留學轉而從事玩音樂等等「藝術」之類的活動然後宣揚「做自己,不要被生活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