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G圖說|中國空軍曾經的二號任務 因經費不足下馬

殲13I和殲13II,曾寄託了中國航空的一代夢想。

上世紀70年代,為了適應未來作戰的需要,中國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六院,指示三機部瀋陽飛機設計研究所(601所)研製新一代戰鬥機,主要是用來替代技術已經落後的額殲6飛機。

1971 年底,沈飛研製的殲8白天型戰機開始試飛,不過這一時期,殲8這種高空、高速飛機已經無法滿足現代化戰爭的需要。

沈飛經過下部隊調研、氣動布局選型、工藝調研,以及根據當時美國和蘇聯飛機,更加註重低空突防能力和中低空機動性的發展趨勢,沈飛將重點放在中低空、亞跨音速機動性和中速的機動格鬥能力方面,同時,還要兼顧高速飛行和良好的起降性能,因此,新一代戰機的最大速度,要求達到2馬赫左右。

為此,新一代戰機採用邊條機翼設計方案,上單翼、主翼下反、前緣機動襟翼,以便增強飛機的軸向不穩定性,因此,採用常規布局、帶邊條翼的新型戰鬥機方案基本敲定,新型戰機的研製計劃被稱為二號任務,也就是後來被正式定名的殲13戰機。

從公開數據可以知道,殲13戰機長17.48米,翼展10.48米,正常起飛重量11660千克,最大飛行速度2馬赫,轉場航程2340千米,從這些數據上來分析,殲13戰機基本可以滿足中國空軍21世紀之前的作戰需要。

其實,殲13的設計方案有兩種,一種是類似於殲8II這樣的兩側近期方案,另一種是機腹進氣方案,不過,在設計上,後者更像是殲10和F16的結合,技術也更加優化,因此,代號為殲13II型戰機。

殲13戰機研製過程最大的難題,還是發動機無法滿足需求,早期,殲13計劃裝備的是英國羅羅公司研製的斯貝渦扇發動機,不過,在技術評定後,中國航空專家感覺軍用型斯貝發動機的性能並不突出,將其配殲-13得不到滿意的性能和機動性,此外,斯貝渦動機的價格昂貴、結構複雜,且戰時也不宜大量生產,最終否定了斯貝發動機作為殲13動力的方案。

為了保證殲13戰機的研製進度,沈飛選擇2台渦噴-6丙發動機作為動力裝置,該發動機是410 廠為四號任務垂直起降戰鬥機配套研製的,除了作為四號任務機的平飛動力外,還作為飛機垂直起落時升力風扇裝置的燃氣發生器。

不過,渦噴-6丙發動機在1972年便停止研製計劃,這使得沈飛不得不再次考慮為殲13選擇替換髮動機。

最終,中國在1976年正式確認,殲-13戰機選用渦扇6發動機作為動力裝置,作為瀋陽航空發動機研究所,自行研製的第一種推重比為6的軍用加力渦扇發動機,渦扇6是針對高空高速殲擊機的技術要求而設計的,因此,對於殲13這種追求中低空、亞跨音速機動性和中速的機動格鬥能力的新一代戰機,渦扇6必須經過大改才能滿足殲13的性能要求。

不過,兩年後的一次機會,給了殲13獲得新發動機的可能。由於1977 年埃及因政府提高食品價格引起全國性騷動,蘇聯插手埃及內政,導致蘇聯和埃及關係急劇下降,最終,在1980年,埃及開始驅逐蘇聯軍事專家,兩國相互驅逐外交官,國家關係降至冰點,蘇聯拒絕向埃及提供武器裝備的零部件,這其中就包括埃及空軍裝備的米格23戰機。

為了換取中國為埃及空軍裝備的米格-17和米格-21機隊提供技術支持和供應零部件,埃及同意向中國提供2架米格-23MS、2架米格-23BN和2架米格-23U戰鬥教練機。

隨這批戰機一起引進的還有米格23裝備的R-29-300型發動機,為了提升殲13戰機的動力裝置,中國準備逆向研製R-29-300型發動機,國內代號也取名渦噴15。

最終,在1979年7月,410 廠仿製的渦噴-15發動機開始開車試驗,在之後的測試、分析中,渦噴15的綜合性能,技術上都要領先渦扇6發動機,1980年3月,總參和國務院國防工辦,正式批准殲13戰機採用渦噴15發動機。

但最終,殲13還沒等到原型機造出來就已經下馬。

其實,殲13的設計方案,在技術上並沒有不可跨越的研製難度,該機的被迫下馬,主要原因是中國在1978年後,提出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基本路線,而軍隊的很多武器研製項目,也無奈要給發展經濟讓路,簡單地說,就是國家沒錢了,而殲13戰機也最終因為空軍裝備和國民經濟發展規劃的調整,於1981年初被迫停止研製。


本文中所有CG圖均為網易談兵獨家約稿,轉載請註明出處。

製圖 | Lovely_Swift

出品 | 網易玩家工作室談兵欄目

關注談兵微信公眾號(id:wytbjs)可回復獲取大圖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推薦閱讀:

威尼斯共和國為什麼沒能發起宗教改革?
國軍在抗日戰爭中常犯的錯誤有哪些?
奪嫡,奪嫡,權力的遊戲
為何皇后、太后等女性自稱「哀家」?
<望京村志>

TAG:军事 | 历史 | 武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