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可能會有不需要婚姻的那天
這是來自我學弟 @GureGloomy 的一篇文章,某天他跟我談起澳大利亞同性戀婚姻合法化的問題,他覺得婚姻合法化並不是LGBT群體平權的盡頭。
這個觀點我一時沒法理解,於是我們花了一下午的時間,聽他講述婚姻對於家庭的作用,社會福利制度如何影響我們的家庭結構。
他改變了我一些根深蒂固的看法。
他是一位把「自我表達」看得比「獲得認可」更重的人,所以他寫東西非常認真。他有著比我深刻又超前的看法,但從不以居高臨下的姿態說服教化我,他的文章也只是想要傳達出另一種聲音。
不管認可與否,能有更多的思考都是一件好事,歡迎留言。
以下原文。
如何讓弱勢群體免受傷害
前段時間發生了什麼事情大家心裡都清楚,但是每一個網路熱門事件都像是有套路一樣,從爆發高潮到現在的結束不過短短几天,大多數人在這之中都只扮演一個看客的角色,抒發一下自己的情緒,最後也沒什麼結果,大家紛紛都move on了。
不過我很欣慰的是還是有一部分人能夠表達自己獨立的看法。評論員陳迪認為幼教行業需要接受全方位的洗牌與審視,政府的監管需要更為到位;而也有網友認為是因為政府管的太多了,在這個領域應該發揮市場的主體作用,優勝劣汰。
在我的上一篇文中我們的幼師群體為什麼會出現人渣?,我提到了惡性事件的發生來自於金錢體系與消費主義對於我們社會的職業體系和價值觀的解構。今天我想從另一個方面來談談,其實這些事件也是來自於我們社會的福利體系負擔不起應付的責任。
在兒童和老人的社會福利領域,政府最重要的是要肯擔起責任,積極的完善社會福利體系,才能保護孩子和老人免受傷害。
一、福利是什麼與政府要扮演怎樣的角色
首先要了解,社會福利是一個龐雜的體系,藉助公共力量幫助人們在社會環境中更好的生活,包括收入維持(貧困、退休、失業、醫療、傷殘、家庭補助)和社會服務體系。
在傳統的父權觀念下,父親作為掌控和負責照料依附自己的老人孩子和婦女是理所當然的,這是父權主義下的家庭觀。
現代社會完成了對家庭的解構,公共資源越過家庭給予老人、兒童甚至孕婦普惠的福利資助就十分必要了 — 這是新的思想:公權力取代父權扮演起了父親的責任。
在費孝通看來,中國傳統的家庭格局是以血緣作為紐帶,生育和傳承為功能的「差序格局」。以男性血親也就是「父親-兒子-孫子」作為中軸串聯起整個家庭,婚姻是補充家庭成員的手段,由姓氏香火一代一代的傳承下去,這是我們所熟知的東方傳統家庭。
而西方的傳統家庭格局可以通過英劇《孤國春秋》一觀,以維京人拉格納為中心,年邁的祖父、妻子、兒女依附於他,構成了經典的西方傳統核心家庭。
但無論是東西方,舊文化中男性都是無可動搖的家庭核心和社會核心,從女子從夫姓這一點就可以看出,這些弱勢群體在舊文化中都被視為是男性家長的私有財產。所以在人類的舊文明中,無福利一說,男性就負責保護自己家裡的老幼婦孺。
社會福利思想一方面是伴隨著工業化與城市化誕生的。社會生產重心由農業轉向工業,男性需要出門上班而不是在家務農,女性漸漸也需要出門上班,對與弱勢群體的照護就被認為是國家,也就是徵稅主體的責任。
另一方面,隨著社會發展,婦女兒童作為權利主體的社會地位被解放,他們不再是家庭甚至男性的從屬物。
在美國,父母被剝奪撫養權是一件很常見的事情,基於美國社會保障總署的長期調查發現,在存在虐待、不負責任或家長缺位的家庭,公共干預救護是十分有必要的,電影《天才少女》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雖然福利國家的類型有很多,在自由主義、社會主義或是保守主義的福利國家體制中,政府、市場、家庭的關係都不同,但不可否認的是沒有國家擁有純粹的偏向,而政府在其中扮演的地位一定是非常重要的。
其實我們可以發現,近年來發生的很多社會事件實際都發生在社會福利領域。
比如攜程幼兒園和三色幼兒園;比如保姆虐待老人;比如涼山留守兒童;比如人們認為在臨沂網戒中心和豫章書院發生的事情是虐待少年兒童。
相似的例子還有很多,無論你支持社會福利商品化還是非商品化,無論你認為政府應扮演監管角色還是服務主體,我們應達成的共識是,在我們社會的福利領域,政府做的還不夠好。
二、政府和我們該怎麼辦
對於福利國家模式的思考有很多,以美國為首的自由主義福利制度補充救助為主,突出政府與非政府合作社會化的救助和服務體系,突出市場的作用,但是政府並沒有完全退出,在標準的制定,環境的監管,和支付轉移上起重要作用;以北歐國家為首的社會民主主義福利制度支持高稅收大政府,政府包攬一切教育醫療等福利。
實際上我們在這兩類福利制度中都能看到其弊端,前者可能在過程中因為貧富差距等原因造成福利階層分化;後者可能會給國家造成過大負擔,引起債務危機。
新時代的福利制度思想應該是結合兩者:在發揮市場的意義,建立靈活多元的社會化、民營化的福利體系之上,政府查漏補缺,完善准入體系與法律化的監督體系,同時通過支付轉移讓福利變得普惠與平等。
舉個栗子。在幼兒園行業,我們將這種服務商品化,讓社會的力量參與進來,隨著市場優勝劣汰,幼兒園服務會出現價格分層與質量分層。這時候政府就應該出現,與社會力量共同完善幼教行業的准入體系與法律化的監督體系,再通過財政補貼的方式讓那些負擔不起服務的人也能獲得平均值以上的服務,這樣讓福利變的普惠又不失靈活。
但是這樣做就意味著政府要出錢出力,但好像我們的政府並不准備這樣做。
在「當我們談論美好生活時我們在談論什麼」之中我談到了,我們的政府正在促進家庭的回歸和新儒家的崛起,這樣做似乎在釋放一個信號:我們不準備負責任。
女性現在可以休100天以上的帶薪產假了,雖然工資是由懷孕保險支付,但是企業還是會面臨空崗缺工的問題,這樣的政策看上去是有利於女性,但如果不讓男性也休同等水平的產假,實際上是無形中使女性的就業環境更差了。
女性更難找工作了,只能回歸家庭,相夫教子,這似乎是社會中某些人願意看到的。
傳統家庭的回歸,有利於讓政府少負點社會福利的責任,有利於社會的穩定,有利於拯救每況愈下的生育率和老齡化問題。
未來對我們來說,可能會越來越艱難。
三、家庭的意義和婚姻的未來
今天看到一個新聞,澳大利亞通過了同性戀結婚合法法案,於是想在這裡聊點題外話。
我不認為同性戀婚姻的合法是我們追求社會平等與進步的勝利,雖然有其里程碑式的意義,但本質上可能還是對社會不平等的屈服。
看到這裡你先別急著罵我,聽我聊聊我的想法,你會有收穫的。
首先對於同性戀婚姻的合法需要我們肯定的是,這是有意義的,但意義不在於社會對於邊緣群體的認同,而在於同性伴侶以後可以享受到和合法夫妻一樣的社會福利待遇了,包括保險、醫療、財產合併與遺贈等方面。而同性婚姻的合法,對於社會平權的意義可能並不大。
在上文中我提到了,現代社會完成了對傳統家庭的解構,這並不是指家庭會逐漸消失,而指的是傳統的家庭構成方式:婚姻與血緣,將會逐漸淡化。
家庭的意義,我認為是人們通過組成團體來抵禦生存環境的不確定性,家庭對於人們永遠會具有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現代社會人們組成家庭的方式多樣化了起來,比如我家:離異的我的母親和我,還有我的姥姥組成了家庭,我們之間並無婚姻關係;再比如電影《天使的性》中,兩男一女組成了伴侶家庭,他們之間全無婚姻與血緣關係。
李銀河預測婚姻將會逐漸消亡,對於這點我表示贊同。維基百科中將婚姻定義為「男女」之間的結合而不是其他什麼,因為婚姻是只有在父權社會才存在的概念,專指一男一女的結合。
私有財產的產生,使得男性需要一個確認是自己血緣的後代來繼承財產。我們可以通過對比婚內夫妻和非婚情侶的合法權益來一觀,婚內夫妻可以合法的生子、合併與遺贈財產、獲得保險受益,而非婚同居都不可以,從結構和功能上來看,自古以來婚姻的本質都沒有變化過:合法的性交與合法的財產結合。
由此來看女性在婚姻中永遠是不平等的,因為父權要保證對家庭的掌控來確保後代的正統,所以父權要通過鉗制女性的經濟能力和性地位來達到這個目的。
自古以來的性文化中女人一直是被動的,也不得不在關於性的道德中被強迫表現出「節制」,是因為她們依賴於自己家庭與丈夫的地位,從而讓姓氏得以延續、財產得以繼承。
有些人法律上對婚姻的認可能增加婚姻的穩固甚至社會的穩定,真的是這樣嗎?
在過去的半個世紀中,美國的非婚同居情侶增加了1500%以上,但是近幾年結婚率卻只有20世紀80年代的一半。
美國社會崩潰了嗎?並沒有,因為社會福利給予所有的家庭無論是單親還是非婚以支持。
孩子變得悲慘了嗎?並沒有,因為教育與社會工作的發展會讓孩子在非核心家庭中也可以健康成長。
我能夠理解LGBT群體爭取婚姻的訴求,是為了獲得社會給予婚姻內夫妻的福利與利益。但我們也要意識到,婚姻本質是父權對於平權的劫持,難道我們打不過惡霸就要去選擇加入嗎?
我們爭取平權的意義在於,讓所有人可以自由的結合或不結合,讓人們自由選擇的單親非婚、同性收養甚至一妻多夫、一夫多妻的結合都可以享受到應有的權益,而不是通過加入結婚——這個自古以來一男一女的專偶制度來實現。
在這之上我們可以思考,是不是所有針對婚姻的權益,我們可以用民事合同來實現。作為應該處在反對婚姻制度一線的同性戀群體,和我們所有追求平權自由的人,所做的不能是把同性戀婚姻合法作為勝利的終點,我們的路還有很長。
婚姻會消亡,但是家庭不會消亡,我們永遠可以通過愛與感情組成家庭,而不是通過求得公權力的許可。
人類不會因為道德、法律而團結在一起,對於自由和平權的思考也只會是時代性的,像理查德·羅蒂一樣,我衷心希望人類未來會找到更完美的社會運作方式。清除偏見,讓所有人團結在對於人本真的思考之下,這才是我們的目標。
四、我們該怎麼辦
有些人說,你在這裡聊社會政治或是哲學有什麼用,和我們也沒什麼關係,就算有關係我們也改變不了什麼。
首先先回答第一個問題,所有的社會問題和政治都與我們有關係。
養老金改革政策已經明朗為養老金 8% 的個人繳費只記賬不坐實,這和我們沒關係嗎?
廣東省開始實施178天產假被視為是女性職場歧視的助推手,這和我們沒關係嗎?
社會的自由度越來越小,中國大陸只有在烏鎮的世界互聯網大會上才能自由上twitter,這和我們沒關係嗎?
所有的一切都和我們有關係。
再來回答第二個問題。我們改變不了就不嘗試了嗎?
這樣會就陷入了犬儒主義的怪圈,我們永遠要嘗試去追求進步,沒有五四運動對於自由平等的追求就沒有我們現在的社會,其中道理我相信人人都懂。『
這裡我想談談更深的層次。在我們追求一個目標比如「平權」的時候,很容易產生這樣的錯覺:真理就不是人們造就的,是一個事實存在於那裡的(out there)。
但實際上是這樣嗎?我們一定要認識到,真理不像客觀世界一樣能夠獨立於人的精神而存在。當我們把注意力局限於一個或幾個觀念的時候,我們就會被意義本身所支配。我們要了解到民主、平等並不是唯一的終極追求,社會道德也不是唯一的道德。
可能這些話比較晦澀,但我實際上想說的就是我們為什麼要探索、表達與交流看法,不是因為要去追求那些被先賢所設置的比如平等、民主的目標,而是因為要去探索我們人的本真。如何達到呢?就是通過學習、表達與交流看法、尊重差異。
學習的意義無需多講。而在公共空間中表達與交流看法,是我一直在做的,我並不是為了說服別人,我也不會對人們看法與價值觀的差異做出評價,我只是想讓公共空間中多一些東西,因為對於真理的討論永遠會促進進步。
討論與尊重差異的意義在於,雖然你有你的活法我有我的活法,但是沒有哪種活法是與世隔絕的,我們需要通過學習與改變自身來進步。
價值是多元的,雖然相對主義(沒有絕對的真理)需要被我們避免,但是尊重差異互相學習,是我們追尋本真的最好方法。
很多人不同意我的觀點,也有人批評我甚至辱罵我,我都不在意,我只是想讓更多人看到,這個社會還有這麼多別的看法。
我希望大家在公共空間中不要抱著要說服對方,或是道不同不相為謀的思想來活動。
友好鼓勵大家多來交換看法,懷疑但不鄙視權威,促進公共空間的開放多元,這是我:一個愛好知識的人所樂意看到的。
註:以下為參考文獻目錄,同時也衷心推薦給大家去讀,都是好書。
[1] 威廉姆 H·懷科特, 羅納德 C·費德里科. 當今世界的社會福利[M]. 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3.
[2] 費孝通. 鄉土中國[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8.
[3] 考斯塔·艾斯平-安德森. 福利資本主義的三個世界[M]. 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8.
[4] 肉唐僧. 被劫持的私生活[M].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8.
[5] 理查德·羅蒂. 偶然、反諷與團結[M]. 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3.
[6] 米歇爾·福柯. 性經驗史[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
[7] 陳嘉映. 何為良好生活[M]. 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2015.
Gloomy 2017.12.8
首發於:電波發射基站
禁止轉載
推薦閱讀:
※法意時評|蔣龑:為什麼控槍這麼難?
※15歲女孩遭圍毆,我們能不能做些什麼?
※睡前消息【18-01-14】這不是演習!
※人的基本權利是憲法賦予的還是生來就享有的?
※CCTV攤上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