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從哪裡來?將往何處去?

文 | 星球研究所

(首發於公眾號:星球研究所。一群國家地理控,專註於探索極致風光)

愈多元愈美麗

本文所有攝影作品

均經著作權人授權使用

很多人的印象中

甘肅是一個偏遠的西部省份

有著大片乾旱的土地、漫天的風沙

以及荒涼肅殺的邊關

從中國的行政區劃圖上看

它似乎正在努力向西方延伸

漸漸遠離東方腹地

(地圖源自@國家林業局)

除此之外

你一定還有一個印象

就是所有關於甘肅的旅行指南都會濃墨重彩地介紹

如何才能吃到一碗正宗的蘭州牛肉麵

從1915年回族人馬保子製作出第一碗面算起

蘭州牛肉麵不過剛剛百年

推薦牛肉麵的文章卻早已經浩如煙海

相比之下

能深入全面解讀甘肅的文章則寥寥無幾

因為從龐雜的信息中梳理脈絡並深入思考是非常困難的

但不加思考的慣性思維

以及製作不加思考羅列信息的指南卻很容易

大眾眼中的甘肅

一個偏遠荒涼的拉麵省

就這樣形成了

(馬保子拉麵場景重現,攝影師@Wangdu88/123RF)

而在星球研究所看來

甘肅是中國最多元最包羅萬象的省份

各種截然不同的自然風光

水火不融的動植物都在這裡彙集

各種歷史、文化、民族、宗教

也都在這裡交匯、衝突、融合

而且愈多元愈美麗

這一切都要從甘肅的形成說起

按照地理分區

甘肅可以分成四個區域

這每一區域的形成

都源自地理與歷史共同織就的史詩

公元前1960年前後

周人的先祖不窋(bù zhú)因夏朝朝政混亂

「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間」

他率領周部落避開混亂的中原

來到當時被視為戎狄之地的甘肅慶陽耕織繁衍

甘肅的第1個地理區域

隴東、隴中黃土高原

出場了

(製圖@星球研究所,點擊可放大查看,底圖源自@甘肅測繪地理信息局)

這片黃土高原包含了

今天的蘭州、定西、慶陽等諸多地方

溝壑縱橫、支離破碎

(蘭州皋蘭縣航拍,攝影師@凝固之眼)

道路只能在山脊上蜿蜒前行

(定西魯家溝地貌與公路,攝影師@王宏賓)

黃河也從這裡穿過

逶迤東去

(請將手機橫屏觀看,黃河劉家峽,攝影師@仇夢晗)

雖然地表上千溝萬壑

頂部卻是或大或小的平地

加上平均厚達50-80米的易耕種黃土

這裡很早就成了「沃野彌望」的良田

從空中俯瞰

蜿蜒連綿、層層堆疊

(請將手機橫屏觀看,定西安定區青嵐鄉,攝影師@王宏賓)

哪怕是一塊普通的小山頭

也可以打理得井井有條

(甘肅慶陽西峰,攝影師@陳明)

春天

千樹抽枝、百花盛開

紅的、黃的、綠的、白的

煞是多彩繽紛

(平涼市崆峒區西陽鄉,攝影師@王雅琴)

夏天

海拔800到2000多米的隴山

阻擋了東來的水汽

讓這裡獲得相對較多的降水

黃土高原居然沒了「黃土」

全然被濃濃的綠意覆蓋

(平涼市華亭縣山寨鄉,攝影師@王雅琴)

冬天

大地素妝、白雪皚皚

黃土梯田一圈一圈向山頂聚集

如同大地的指紋

(蘭州皋蘭縣,攝影師@凝固之眼)

遷移至此的周部落

帶來了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

正好在黃土之上獲得了用武之地

周部落也得以逐步發展壯大

先是從慶陽擴展到陝西岐山

之後又從渭河流域開啟了武王伐紂的序幕

最終羽翼豐滿的周部落

建立了中國最後一個世襲奴隸制王朝

周朝

中國歷史上曾多次上演

邊緣征服中心的王朝更替

然而甘肅的機會不止一次

公元前890年前後

嬴氏部落的首領嬴非子

因養馬能力出眾

被周孝王分封到「秦」

專門負責在「秦」給王室養馬

當時的「秦」並非陝西

而是位於今天甘肅天水市清水縣境內

至此

甘肅的第2個地理區域

隴南山地

出場了

(製圖@星球研究所,點擊可放大查看,底圖源自@甘肅測繪地理信息局)

它大致包括渭水以南

臨潭、迭部一線以東的山區

覆蓋隴南市以及天水市、甘南州的部分區域

在這裡秦嶺由東而來

岷山山脈由南而來

大山交匯、重巒疊嶂、山高谷深

今天這塊並不大的區域里就有

3個國家級、1個省級自然保護區

3個國家森林公園和2個國家濕地公園

(官鵝溝瀑布,攝影師@何奕軒)

例如官鵝溝天池

一池清波如鏡、兩山相對成畫

渾似人間仙境

(官鵝溝天池倒影,攝影師@胡衛東)

隴南山地降雨充沛、植被豐富

發育出了諸多河流

美麗的白龍江

在甘肅境內流淌了450公里

是為隴南的母親河

(攝影師@陳海濤)

另一條重要的河流

西漢水

曾將一對秦人情侶分隔兩岸

相思之情化作千古名句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攝影師@畢康平)

當河流衝出大山

在河谷兩側以及山巒的平緩處

滋養出茂盛的牧草

秦人在這裡可以飼養出良馬

良馬又可以裝備出一支強大的軍隊

再加上秦人長期與西戎爭戰

逐漸形成比中原地區戰鬥力更強的武裝力量

另一方面

隴南山地還盛產食鹽

作為當時最重要的經濟資源

食鹽可以為秦國提供極大的財富

正是依靠隴南山地的哺育

秦人在其後的600餘年間

逐漸擴大領地

直至掃滅六合

建立中國第一個中央集權制王朝

(秦人擴張圖,製圖@星球研究所,底圖源自@國家林業局)

秦建立了中華帝國的雛形

而繼承秦朝疆域的

卻一直面臨西北強鄰匈奴的騷擾

經過幾代帝王的韜光養晦

實力漸強的漢帝國開始著手攻滅匈奴

此時漢武帝從俘虜處得知

匈奴在西域有一個不共戴天的敵國

大月氏(dà ròu zhī)

他決定召募勇士前往西域聯合大月氏

「斷匈奴右臂」

(以坐北朝南的視角,西域地處匈奴之右)

公元前139年

張騫應召前往

史稱「鑿空西域

於是甘肅的第3個地理區域

河西走廊

出場了

(製圖@星球研究所,點擊可放大查看,底圖源自@甘肅測繪地理信息局)

它位於黃河以西

巴丹吉林和騰格里兩大沙漠

在它的北側伺機南下

空氣稀薄的青藏高原、乾旱的柴達木盆地

則在南側寸步不讓

再加上祁連山、合黎山、龍首山等南北夾峙

形成這條寬度從數公里到近百公里不等的狹窄走廊

漢代從中原前往西域

除了這條窄窄的走廊

幾乎無路可選

(河西走廊周邊3D地形圖,製圖@Anton Balazh/123RF,星球研究所增加標註)

河西走廊降雨稀少、非常乾旱

從空中俯瞰

大地乾渴龜裂,如同火焰燒灼

(張掖丹霞航拍,攝影師@焦瀟翔)

幸運的是

走廊南側便是高大的祁連山脈

(祁連山脈,拍攝於敦煌到蘭州的飛機上,攝影師@姜鴻)

飄浮在雲端的雪山

與乾旱的走廊形成了強烈的對比

(祁連山脈的鏡鐵山,攝影師@邱建軍)

祁連山長達800千米

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

(請將手機橫屏觀看,祁連山脈肅南段,攝影師@李春)

高大的山體截住了富含水汽的雲團

祁連山的東段降雨豐富

山上生長著茂密的森林

(肅南縣楊樹溝,攝影師@李春)

祁連山的北麓

還擁有總面積高達2.4萬平方公里的

祁連山草原

(張掖肅南縣的公路與草原,攝影師@李春)

草場廣闊

(康樂草原,攝影師@曾建軍)

野花遍地

(康樂草原,攝影師@袁博)

世界第一大軍馬場

山丹軍馬場

便位於此處

它自西漢起就已是規模巨大的軍馬基地

(山丹軍馬場,攝影師@劉忠文)

為爭奪這處寶地

歷史上曾在這裡發生過無數次戰爭

戰敗的匈奴被迫放棄祁連山草原

匈奴人的歌中唱道

「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

祁連山山谷

還發育出3000多條的冰川

儲水量約1320億立方米

相當於100個北京的密雲水庫

(走廊南山素珠鏈冰川,攝影師@李春)

雪峰巍峨險峻

粒雪積累區寬大遼闊

(從張掖大都麻穿越祁連山,注意左下方的人,攝影師@李春)

雪原一望無際

目光所及皆是純凈潔白的世界

(七一冰川,攝影師@李昭青)

冰川融水加上山區降雨

在山谷間彙集成河

形成了流向河西走廊的多個水系

(冷龍嶺西大河,攝影師@劉忠文)

或涓涓細流

(祁連山,攝影師@林北岸)

或洪水洶洶

(請將手機橫屏觀看,正義峽谷,因洪水及陽光而形成紅色之河,攝影師@李春)

其中河西走廊最大的河流黑河

是僅次於塔里木河的中國第二大內陸河

也正是古人所說的「弱水三千」

它從祁連山中孕育而生

一路穿越綠洲、戈壁、鹽澤、沙漠

直到內蒙古額濟納的居延海

所以也被稱為額濟納河

(黑河夕照,攝影師@李春)

黨河則是灌溉敦煌平原的唯一河流

沒有它就沒有敦煌文化的存在

(黨河,冬日冰凍的水面,攝影師@姜鴻)

位於敦煌的渥窪池

硬是在沙漠戈壁的邊緣

營造出一片水鄉澤國

(遠處的山是阿爾金山,攝影師@姜鴻)

瓦房城水庫

雪山倒映在湖水中

變幻出迷人的美麗風光

(張掖瓦房城水庫,攝影師@李春)

西大河水庫

更是極致

它可以眺望祁連山冷龍嶺北麓

雪山、湖水、草原交相輝映

(攝影師@劉翔)

這些水系流向河西走廊

在乾旱的土地上滋養出一連串的綠洲

從下面這張Google衛星圖上可以看出

祁連山北麓的武威、金昌、張掖、酒泉

正是建立在一個個綠洲之上

(請將手機橫屏觀看,地圖源自@Google)

一連串綠洲的存在

讓張騫以及後來者可以沿著綠洲進入西域

漢武帝也正是在這些綠洲中

設置了河西四郡

酒泉郡、武威郡、張掖郡、敦煌郡

綠洲也為這些郡縣提供了農耕文明的生存基礎

在南北兩側游牧民族的長期夾擊下

河西四郡長期被中原王朝牢牢控制

與這一點關聯十分密切

打通了河西走廊

中原王朝不再蜷縮一隅

開始與廣闊的外部世界密切交流

這種交流在唐代達到了頂峰

也帶動了河西走廊經濟的發展

當時的涼州(武威)一躍成為河西最大的城市

整個河西地區的存糧甚至佔到全國的1/3

富甲全國

(河西區域的永泰古城,為明代遺存,攝影師@夢之境)

一個開放的大國

創造了絢爛的文明

這時的河西走廊

不是邊關而是通衢

不是荒蕪之地而是帝國的雄心壯志

又過了數百年

時間到了元朝建立的前夜

窩闊台次子闊端從三面兵臨吐蕃

公元1247年

闊端邀請西藏活佛薩迦·班智達來到涼州

經過會談雙方約定吐蕃歸附蒙古

作為交換

闊端皈依藏傳佛教

此後藏傳佛教得以走出青藏高原

開始向蒙古高原乃至全國擴張

這次會盟被稱為

「涼州會盟」

這時

甘肅的第4個地理區域

甘南高原

出場了

(製圖@星球研究所,點擊可放大查看,底圖源自@甘肅測繪地理信息局)

甘南高原屬於青藏高原的邊緣

漢唐時只有一部分成為中原王朝的郡縣

直到元朝才被整體納入中央政府管轄

(甘南臨潭縣冶力關,攝影師@仇夢晗)

岷山、西傾山、積石山

三條山脈貫穿甘南高原全境

使得這裡山地眾多,且山形獨特

甘南的舟曲、迭部

山高峽深、氣候溫潤、森林密布

(迭部扎尕那附近山峰,攝影師@李春)

山下隱藏著多個鮮為人知的小村落

例如扎尕那

(攝影師@胡衛東)

它時常雲霧繚繞

宛如世外桃源

(攝影師@呂威)

甘南的碌曲、瑪曲

處於青藏高原的東北緣

氣候高寒、草原廣闊

瑪曲意為「黃河」

草原上的河曲

曲折纏繞、留連忘返

(瑪曲縣阿萬倉鄉,攝影師@左雪蘭)

其後

元朝取甘州(張掖)、肅州(酒泉)之名建立

甘肅行省

甘南則在清代正式劃入甘肅

至此

黃土高原、隴南山地

河西走廊、甘南高原

四大區域構成的甘肅主體基本成形

此外

如果我們用更廣闊的視角來審視甘肅

那麼它在中國的獨特性將一目了然

這種獨特性就在於

博大的中國裡面有著非常多的不同點

這些不同點都在甘肅交匯、碰撞、融合

甘肅已經完全不是偏遠的西部省份

而是一顆通達四方的「中國之心」

例如

中國的三大自然區劃

東部季風區、西北乾旱區、青藏高寒區

都在甘肅交匯

(中國三大自然區劃圖,製圖@星球研究所,底圖源自@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

四大溫度帶

中溫帶、暖溫帶、亞熱帶、青藏高原垂直溫度帶

也在甘肅交匯

五大植被區劃

仍是在甘肅交匯

(中國植被區劃,製圖@星球研究所,依據中國地圖出版社《中國地圖集》,底圖源自@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

從金色的胡楊林

(金塔縣金波湖,攝影師@姜鴻)

到綠色的冷杉雲杉

(康樂草原的針葉林,攝影師@仇夢晗)

以及低矮的戈壁草叢

(玉門關外的戈壁灘,攝影師@袁博)

還有四大動物區劃

同樣在甘肅交匯

(中國動物地理區劃圖,劃分方法依據張榮祖《中國動物地理》,製圖@風沉鬱/星球研究所,底圖源自@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

就連國寶大熊貓

也在「乾旱荒涼」的甘肅找到棲息的樂土

它們分布在甘肅的7個自然保護區

包括白水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和尖山大熊貓保護區等

(圖片源自@甘肅省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局)

各種自然區劃的交匯

讓極其豐富的地貌在甘肅融合共存

(甘肅主要地貌分布圖,製圖@星球研究所,點擊可放大查看,底圖源自@Google)

從單調的敦煌雅丹

(敦煌雅丹,攝影師@在遠方的阿倫)

到絢爛的張掖丹霞

(攝影師@仇夢晗)

從高山

(肅南洪水壩,攝影師@李春)

到峽谷

(馬營河大峽谷,攝影師@曾建軍)

從草原

(康樂草原,攝影師@李春)

到沙漠

(敦煌鳴沙山脈,攝影師@姜鴻)

豐富的地理環境

連接四方的通道

也讓甘肅成為一個民族大走廊

不同生活方式

不同風俗的多個民族

都在甘肅的土地上融合共存

(製圖@星球研究所,底圖源自@甘肅測繪地理信息局)

佛教、藏傳佛教、伊斯蘭教等

多種宗教各放異彩

因為沒有一個優勢宗教

也讓各門各派都獲得了相對寬鬆的環境

這裡既有道教第一聖地

崆峒山

(請將手機橫屏觀看,攝影師@王雅琴)

也有藏傳佛教格魯派六大寺院之一的

拉卜楞寺

(攝影師@澍先生)

還有遍布甘肅各地的佛教石窟

莫高窟麥積山石窟

中國四大石窟,甘肅獨佔其二

一塊密密麻麻的山體上居然聚集了

221座洞窟、10632身泥塑石雕、1300餘平方米壁畫

也許正是這麼多的神靈和人類一起

創造了多元的甘肅

(麥積山石窟,攝影師@澍先生)

然而

從宋代開始

中原王朝失去了對河西走廊的控制

航海技術也在此時飛速進步

海上絲綢之路逐步取代了陸上絲綢之路的地位

(絲綢之路海路與陸路圖,製圖@風沉鬱/星球研究所,底圖源自@Michael Schmeling)

到了明代

朝廷在包括甘肅的廣大北方

建造起「豪華版」長城

其人力財力耗費之大遠超漢唐

然而越是強大的長城

越是在極力證明國家的衰弱

甘肅已經不再是通衢

而是肅殺的邊關

中央之國也已經日薄西山

(嘉峪關關城,攝影師@邱建軍)

甘肅逐漸遠離了開放的大舞台

曾經在開放時代富甲全國的甘肅

陷入落後、貧窮

直到近現代

歐洲人從海上襲來

中國的海洋文明重新開啟

甘肅這個內陸省份則完全與此無緣

其人均GDP連續多年在全國墊底

甘肅的未來在哪裡呢?

我想正是

一帶一路的大機遇

因為歷史已經證明

愈向西愈美麗

愈開放愈美麗

愈多元愈美麗

(嘉峪關關城,攝影師@邱建軍)

... The End ...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星球研究所」

我所聚集了一群國家地理控

專註於探索極致風光

by 星球研究所 原創編輯,轉載請聯繫微信公眾號「星球研究所」

星球研究所

一群國家地理控,專註於探索極致風光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一個城市的發展前景?
有哪些著名或鮮為人知的因蓄水而淹沒的建築或遺迹?
美國科羅拉多河,壯觀與憂慮並存
星空里那一道裂痕是什麼物質?
廣東為什麼越來越重要?地球知識局

TAG:地理 | 人文地理 | 摄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