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與危機--東北經濟的未來十年

最近兩三年,關於東北經濟的話題一直是網路上的熱門,這篇文章,肯定會給大家一些正能量,如果我們跳出2014年以來的東北經濟失速的小規律,從更宏觀的層面去看待,就能更清楚的看清我國東北未來的前景。

我之前在《中國未來國運如何》一文中寫過,看一個國家,或者說一個文明的未來,就是看他的產業和人口發展。如果這個國家各種新產業在不斷誕生和發展,同時人口又在平穩增長,那麼這個國家肯定是有未來的。

我們以新產業為例,我們把估值超過十億美元的新公司稱為獨角獸,他們一定是在商業模式,技術等方面有著獨特的創新,才會在眾多創業公司中脫穎而出。這個世界上哪些國家誕生了最多的獨角獸公司呢?只有三個:中國,美國和其他。

美國創投機構CB Insights在2017年9月發布的報告,全球214家獨角獸企業,中國+美國佔了80%。中美以外的國家,獨角獸企業總共才四十家左右,其中印度僅次於中美,有8家,排世界第三,但是和中美遠遠不是一個量級。

從新產業獨角獸公司的誕生,我們就知道地球上誰有前途了。

事實上,2016年全球GDP的增量趨勢和獨角獸公司的比例簡直一模一樣。

如果按照不變價格計算,2016年GDP的增量,中美加起來佔了全球接近60%,印度的GDP增量全球第三,但是和中美不是一個量級。是不是發現這和獨角獸公司的比例呈現出同樣的規律?新產業的出現和GDP的增量出現了高度相似的同步。

今天我們用這個方法來分析下東北經濟的未來,以及國家目前是如何應對東北經濟增速下行的。

關於東北經濟發展,網上各種聲音太多,

第一個是「過度渲染東北衰落論」,我在之前文章就寫過,東北經濟增速下行要客觀的看,不要過度悲觀。

1:東北的衰落是指在國內,放到國際上一比,即使在現在增速放緩的情況下,仍是很快的速度。

2016年東三省經濟總量換成美元的話,大約7700億美元,放到世界比一比,可以在全球排第19位,而在1980年,東三省經濟總量在世界上只能排在第51位。

即使是在2016年遼寧負增長的情況下,東三省加起來總體增速也有大概3-4%, 和全球經濟20強中相比,不算中國整體的話,只比印度和印尼慢,也即是說還是在不斷進步。

2017年,隨著遼寧省經濟增速轉為正增長,東三省總體經濟增速呈現加快趨勢。

實際上,遼寧2016年的負增長只是因為大擠水分的結果,其實各種數據表明遼寧去年增長仍然為正數,例如2016年遼寧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為6%。

中國無論哪個地方的人,現在出國都會明顯感受到,國外和國內的差距在大幅縮小,以前出國的所謂「震撼教育」現在出國基本上越來越少遇到了,甚至很多國內已經搶先在體驗的生活國外現在還沒有。

2:東北在國內的衰落其實是指黑龍江和遼寧,吉林省並沒有衰落,1980年吉林人均GDP全國第12位,1996年變成全國第13位,到了2016年又進步到全國第12位。大幅度後退的是黑龍江和遼寧。所以說東三省衰落,請加個括弧(吉林除外)。

2016年吉林經濟增長6.9%,和全國發展水平是同步的,並沒有掉隊。

如果我們進一步問為什麼吉林就表現好呢?說白了還是產業結構布局優於遼黑,當然這不代表吉林經濟沒有隱憂,本文後面會講。

3:所謂的衰落其實是指經濟增速放緩,東北仍然在進步,人民生活水平仍然在不斷提高,需要提升的是進步速度。

我們就以簡單的汽車保有量為例子,東三省都在快速的跨入汽車時代,

2016年遼寧GDP擠水分,所以經濟表現負增長,但是從各種指標看實際上去年肯定是正增長,只是把以前多年積累的水分一起擠幹了,在GDP數字上是負增長而已。

遼寧省,2016年個人汽車保有量559.8萬輛,比上年末增長13.8%。

吉林省,2016年全省私人汽車保有量317.61萬輛,增長13.6%

黑龍江省,2016年全省個人汽車總數達到346萬輛,比去年同期增長10.3%

我們可以看出,東北地區私人汽車保有量到2016年底已經超過1200萬輛,常住人口4377.8萬+2733萬+3799.2萬=1.09億人,按照全國家庭平均3.1人計算,家庭汽車普及率達到34.8%以上,遼寧省更是達到了40%,

即使考慮一個家庭有兩輛車的情況,東三省家庭汽車普及率2016年底也有30%左右。

按照目前的增速,2025年大部分東北地區家庭將跨入汽車時代。

當然,我們同時可以看到,2016年三個省的私人汽車保有量增速雖然都在10%以上,但是均比不上全國平均15%的增速,所以需要提升的是速度,我們要承認東三省經濟發展速度慢於全國平均的現實,但是也不要過度悲觀。

東北在國內相對地位的確在下降,是發展速度相對較慢造成的,但是還遠遠說不上貧困,

東三省城市化水平,平均受教育水平,人均可支配收入,家庭汽車普及率,人均壽命在內的發展水平指標仍然比大部分中西部地區要好,真正貧困的地區和人口,你是根本聽不到他們的聲音的,反過來也就沒有多少人會去關注他們。

過度唱衰東北,會在心理上干擾人們的客觀判斷,不要說中西部地區,就是在廣東,也有大把地市發展水平不如東北,

廣東北部有個市叫韶關,296萬人口,人均GDP只有6231美元,只有東三省人均的70%多點,而2016年經濟增速僅為6.3%,低於全國平均水平,韶關人均要增加40%才能趕上東三省平均水平。

廣東還有個市叫肇慶,408.5萬人口,2016年人均GDP只有大約7500美元,而經濟增速只有5%,比黑龍江和吉林還要慢。

我有個遼寧的兄弟,在深圳娶了個廣東的媳婦,他媳婦來自廣東的不發達地區,生孩子就在遼寧的婆家坐月子,原因很簡單,媳婦老家冬天太冷晚上甚至會到零下,又沒有暖氣,孩子洗澡,換尿布都不方便,遠不如遼寧的冬天舒服。

第二個是「東北不適合」的言論,列舉東北發展工業尤其是輕工業的重重劣勢,

例如東北太偏遠了,交通不方便,物流成本高,

例如東北太冷了,建廠房投資大成本高,所以投資不划算,

更有人說,東北應該集中力量發展現代農業,安心做大糧倉,人口減少就減少吧,都迴流關內好了。

嗯我是肯定不同意的,美國就是個大糧倉,而且是全球最大糧倉,美帝農業人口只有3%.......也就是不到1000萬人,當然可以過的很舒服,而我國東北人口超過一億,做糧倉怎麼可能邁入發達國家門檻?如果東北只有幾百萬人,搞現代農業肯定是足夠了,現實是一億多人,除了農業,必須還要發展其他產業。

交通不便和氣候因素,確實是部分成本,但是如果在本地生產本地銷售,充分發揮本地優勢,是可以大大降低這部分的成本,另外東三省可是有超過一億人口,這也是龐大的本地市場。

就跟我在評論美國稅改的文章里寫的一樣,企業的競爭力有技術,市場,產業群,管理,稅收,勞動力成本和素質,本地資源等多種因素,怎麼可能一個氣候因素就決定了呢?

東北經濟轉型是有實際案例的,很多新興產業都在高速增長,我們說一件事行不行,更多要看實際的案例,而不是只是理論上分析,本文後面會介紹。

第三個是「國家不重視東北論」,

有人說,國家不重視東北,多投錢多給政策東北就發展了。

實話實說,中央政府對於各省的投入,肯定是「不公平」的,但是如果非要比「國家不重視」,肯定可以比出個排名。

但是我們要知道一個事實,中央政府對不同地區的重視程度是在不斷變化的,即使對同一個地區,中央政府在不同的時期會顯得重視程度大相徑庭,所以我們要搞清楚,中央政府對各個地區發展重視程度的內在邏輯是什麼,

1952年—1978年的第一階段,

中國是重工業優先的發展思路,重點發展重工業和軍事工業,而蘇聯是唯一的技術和資本來源,離蘇聯最近的東北地區成了最大受益者,

重工業和軍事工業都是資本密集型工業,特點是投資額非常高。

根據《中國固定資產投資統計資料》,從一五計划到五五計劃,東北地區獲得國家建設投資為1044.16億元,佔全國21%,而東北人口只佔全國7-8%。

對比下浙江省總共獲得122.54億元,相差達到9倍,而在改革開放初期,浙江人口數是東北人口數的43%,GDP總量是東北的30%。

作為對台軍事鬥爭前線的福建省,獲得基本建設投資比浙江還少。

今天東北地區的城市化率,大型國有企業比例,受教育水平尤其是高等教育水平都很高,沒有當年大量資本投入是不可能實現的。

在這一時期,由於60年前後中蘇決裂,東北成了前線,東北開始支持中西部省份搞三線建設,輸出資金,人才和設備,東北因此衰落了嗎?並沒有,事實上東北的經濟地位一直堅挺,背後的原因就是國家持續的對重工業和軍工大量的資本投資。

1978---2003年是第二階段,也是東北的急速衰落階段,也是遼寧和黑龍江人均GDP排名大幅下滑最多的階段。

中國逐漸放棄重工業和國防工業優先的思路,大批軍工項目下馬,

本來是資金密集型的重工業投資大幅縮減,經濟發展開始以吸引外資發展外向型輕工業(紡織,服裝,家電,消費電子產品等)拉動為主。

熟悉我國吸引外資結構的人都知道,我國吸引外資最多的一直是港資,香港一直是我國最主要的外資來源地,這讓地理位置最近的廣東成為最大受益者。實際上即使在最近幾年,來自香港的外資仍然佔到我國外資的60%以上,香港自由港的地位可見一斑。

而東北地區在這一階段,不僅自身在地理位置上遠離能夠帶來先進技術和資本的外資,本身的產業結構沒有絲毫的改變,而且來自國家的投資急劇減少,這對依賴投資的重工業造成嚴重影響,而且作為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區,還要和東部沿海地區一起承擔支持中西部地區發展的任務,繼續成為資金輸出地。

在這一階段,廣東地區得到極速發展,要政策給政策,給予各種支持,做改革開放先行者,以往北京,天津,上海三大直轄市一線城市的格局,直接被改變成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四大一線城市,廣東獨佔其二。

全國內地大批農民工南下打工分享改革開放成果,而遠離這一切的東北則迅速衰落。

2003—2014年為第三階段,

意識到東北衰落的中央政府,提出了振興東北戰略,

財政開始加大對東北進行轉移支付支持,東北三省作為整體徹底退出了轉移支付貢獻地區行列,成為純資金輸入地,至今已經持續十餘年。

像黑龍江,現在已經是全國人均接受轉移支付最高的省份之一(除去幾個自治區)。

僅僅從數字上來看,這一時期東北經濟增速大大加快,東北三省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已經由2003年的不足3000美元提高到2016年的超過8000美元。

但是到了2014年,東三省經濟增速再次出現失速,後面我們再分析為什麼。

2014年---今天

2014年8月,國務院印發《關於近期支持東北振興若干重大政策舉措的意見》,實際上相當於提出二次振興方案。中央專門針對某地區出台二次振興政策,其實也是認為之前的方案需要完善。所以2014年至今可以看成是東北的二次振興階段

實際上,從上面幾個階段我們可以看出來,中央政府對某個地區的重視程度,背後的邏輯和產業經濟發展是緊密相關的。

我們要思考一個問題,為什麼同樣是政策,「中部崛起」,「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為何十幾年過去了,雖然三個區域都取得很大的進展,

但是到現在,中部和西部仍然保持高速增長,而東北地區反而再次在2014年出現經濟失速,問題不是出在投錢不夠,說白了還是上一輪的振興政策存在一些問題。

2016年4月,在2014年《意見》的基礎上,再次出台《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若干意見》

gov.cn/gongbao/2016-05/

裡面出現了十二個字,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請注意裡面的調結構三個字。我注意看完了2016年4月的這個意見,至少我是很高興的,因為裡面的振興思路已經扭轉過來了。

十幾年前振興東北戰略出爐後,林毅夫曾經撰文表達了對當時的趕超戰略的擔心,我是同意林毅夫的論斷的,實際上2014年以來的經濟失速證明了他的判斷。

東北的產業結構以資本密集型的重工業和國有企業為主,特徵是投入大量資金,可以實現數字上的增長,可以實現「穩增長和惠民生」,但是並不能從根本上改變問題。要實現內生的持續增長,還得需要新產業的興起,也就是十二個字中的另外六個字:「調結構和促改革」。直白的說,就是通過扭轉產業結構,促進和倒逼改革

東北經濟為什麼下滑?產業結構,產業結構,還是產業結構,老的產業在衰退。東北經濟下滑主要在於第二產業增速下滑, 第三產業增速仍然很快。

黑龍江為啥最近幾年表現不太好?

黑龍江最近三年(2014-2016)的經濟增速為5.6%, 5.7%, 6.1%, 如果我們仔細打開看,2016年黑龍江省第三產業增長可是高達8.6%,這是非常高的速度。

所以還是黑龍江的工業拖了後腿,以2016年為例,黑龍江第二產業增長只有2.5%。我們進一步問,為什麼黑龍江工業就拖了後腿呢?原因很簡單,黑龍江是資源大省,能源相關工業佔了半壁江山,2013年能源相關的採掘業佔了工業的49.5%,

黑龍江四大產業,裝備,石化,能源,食品,除了能源,另外的石化和裝備也高度和能源工業相關,所以四大產業,有三個是能源相關的,這個結構很不合理。

在黑龍江省政府的《2016年全省宏觀經濟形勢分析》裡面是這麼寫的:

「能源工業持續負向拉動。2016年,全省能源工業實現工業增加值1160.1億元,比上年下降0.8%。其中,大慶原油價格比上年下降19.3%,產量比上年減少147.8萬噸,下降3.9%。全省石油和天然氣開採業增加值642.3億元,比上年下降0.6%;煤炭開採和洗選業增加值114.8億元,比上年下降1.3%。能源工業對全省經濟的負向拉動仍在持續。」

這個報告裡面很明確的寫了,黑龍江經濟不好,主要是第二產業不好,而第二產業不好主要是能源產業不好。

大慶是黑龍江省GDP僅次於哈爾濱的經濟大市,以2016年為例,大慶GDP總量為2610億人民幣,佔了黑龍江全省GDP總量15386.1億元的17%。哈爾濱+大慶佔了整個黑龍江的56.7%。

近幾年國際油價大跌嚴重衝擊到石油工業為主的大慶,大慶最近三年的經濟增速為4.5%,-2.3%,1.7%,可以說黑龍江省經濟增速不好,大慶拖了一半的後腿。

黑龍江家庭會議上,黑龍江叔叔環顧四周,「我們家去年收入增長不好,我們當中有一個人責任要佔一半」,

侄子大慶羞愧的低下了頭「這國際油價不好,連著跌了好幾年,我也沒辦法啊,要知道我們大慶的原油開採成本可是45美元一桶,跟中東,拉美,非洲,俄羅斯都沒法比,他們都那麼難過,產油國委內瑞拉破產了,俄羅斯經濟增速大幅下滑,安哥拉,奈及利亞外匯崩潰,連土豪沙特現在都開始搞改革了,老國王滿世界亂跑,他們都那麼難過,我這開採成本還比他們高,我能怎麼辦?要不是國內油價高,我可能也跟他們一樣經濟大倒退了。」

那麼另外一半呢?國內煤炭價格前幾年大跌,產能嚴重過剩,導致龍煤這樣的大集團甚至都發不出工資,本身處於衰退行業。

黑龍江省以煤炭工業佔比高的資源城市,雙鴨山,鶴崗,七台河,雞西幾大煤礦城市,增速全部低於黑龍江平均水平,以2016年為例子,GDP增速雙鴨山2.6%,鶴崗-1.2%,七台河0.6%,只有雞西稍微好點增長了6.5%,但是那是因為上一年增長只有4.1%。

另外像齊齊哈爾這樣以裝備製造業為主的城市,大客戶很多也是來自本省能源工業,自然也會受拖累,但是相對會好點,2016年經濟增長為6.1%。

黑龍江叔叔繼續說,這幾年黑龍江經濟增速只有5%,6%的水平,除了大慶的石油工業拖累以外,這另外一半的責任得家裡各個煤礦城市來背。

不過這也不怪各位,這是國家宏觀層面產能過剩,全國各省都在比拼上煤炭產能,像大家以為全國煤炭產量最高的是山西省,其實不是,2016年全國煤炭產量最高的是內蒙,另外像陝西省,煤炭產量也不斷上升,2016年竟然超過了5億噸。

中國的煤炭太多了,黑龍江省目前儲量就有200多億噸,按照2016年全省六七千萬噸的產量,可以挖幾百年。而且全國各地還在不斷發現新煤礦,連貴州,安徽,河南,山東煤產量都超過一億噸,全部都比黑龍江高了。

在全國看,黑龍江並不是煤炭資源豐富地區,全國煤炭巨無霸內蒙,煤炭資源量2017年9月查明的已經突破1萬億噸了,而僅僅在2015年,這個數字還是8000億噸,2年新增了2000億噸的探明儲量。

不要以為內蒙就完了,我們就不看山西了,光是一個陝西榆林,該市以煤炭探明儲量趕超內蒙鄂爾多斯為目標,2017年9月煤炭探明儲量差不多1500億噸,遠期預測有2700億噸。

中國自然資源,最不缺的就是煤炭,雖然探明儲量和可開採儲量不是一回事,

但是預計全國還會不斷的發現新的探明儲量,因此按照2016年一年33.6億噸的產量,挖個3000年都沒有問題。所以要想黑龍江煤礦城市有前途,還得國家層面統籌全國各省一起去產能,同樣的還是山西省,煤炭工業佔比太高了,自然資源太多了,帶來的副作用就是不值錢啊。

擺脫對石油和煤炭能源的依賴是黑龍江發展的重中之重,黑龍江的人口體量,不可能靠資源致富。必須要發展新產業。

我們就以世界上最值錢的資源---石油為例子,

沙特2016年石油產量5.4億噸,人口3228萬人;我國黑龍江幾十年來年石油產量持續5000萬-6000萬噸左右,人口3812萬人。黑龍江人口比沙特多出600萬人,石油產量卻只有沙特十分之一。

要知道所謂宣傳出來的「土豪」沙特,歷史上最高人均GDP是在2012年,也不過只有2.6萬美元,由於國際油價大跌,2016年人均GDP更是只有剛好2萬美元而已,這個人均還不如台灣,放到歐洲更是末流水平。所以以大慶的石油資源為例,頂多只夠富裕大慶,哪怕是富裕黑龍江也不夠。

更何況現在全球石油價格大跌三四年了,由於美帝頁岩氣革命,產油國不斷增多,海洋石油開採不斷上升,汽車不斷電動化,國際油價以後也沒有太大的上漲希望。

實際上,這個現象在全國也都存在,我國陝西省就是全國自然資源最豐富的省,

2016年陝西省產煤5.12億噸,佔全國15.1%,全國第三,僅次於內蒙,山西。

2016年陝西生產天然氣412億立方米,佔全國30%,全國第一;

2016年陝西生產原油3502萬噸,佔全國產量17.5%,全國第二,僅次於黑龍江。

大家印象中西部地區油氣產量最高的是新疆,實際上陝西省石油,天然氣和煤炭三大資源產量全部高於新疆。

陝西省是我國唯一石油,天然氣,煤炭產量都在全國前三的省份

是的,陝西已經算是我國自然資源最豐富的省份了,然而和真正資源豐富的地區一比,就是被吊打,我們和加拿大比較下,

陝西有3800萬人口,加拿大3515萬人,

加拿大天然氣產量一年1635億立方米,是陝西的四倍;

加拿大原油產量一年2億噸,是陝西的六倍。

所以說即使在我國算是資源最豐富省份之一的陝西,要想光靠資源致富也是不行的,富裕某一個人口稀少的地區還有可能。實際上加拿大即使資源這麼豐富,也不只是靠能源工業,一樣有先進工業支撐。

中國煤炭太多了,不值錢;現在石油也在逐漸變得不值錢,

實際上黑龍江還有個重要的資源收入,就是木材,當然這個重要收入,占黑龍江經濟比例並不高,遠遠無法和石油比。第一產業嘛,能佔多少比例?農林牧漁加起來也就是佔個10%左右,單看林業也就是1%,2%的水平,當然,雖然比例不高,好歹也是個收入啊。

但是黑龍江這個林業收入,現在也沒了,出於保護森林資源的考慮,2014年4月1日中央政府宣布黑龍江國有林區全部停止天然林商業採伐,隨之而來的就是林區失去收入,大量林業職工的工資只能重新安置或者依靠財政補貼發工資,

我在上一篇文章寫過,2016年黑龍江財政支出4000億裡面,農林水事務支出就完成了799.9億元,一個就是補貼農民,一個是補貼林業職工。

所以森林資源現在不僅沒辦法帶來收入,反而因為封山育林以及員工安置,還要投錢進去,森林資源也沒辦法變現了。

那麼黑龍江應該如何轉型呢?

黑龍江叔叔繼續說,當然我們2016年的工作也有亮點,就是作為老大哥的哈爾濱發展速度還不錯,增速為7.3%,而哈爾濱的GDP佔了全省的39.7%,可以說哈爾濱極大帶動了全省的經濟發展,如果不是哈爾濱,那麼我們2016年的增速就不是6.1%了,會更低。

黑龍江叔叔話鋒一轉:

但是,哈爾濱也不要太高興,佔了哈爾濱工業產值40%的支柱工業--食品工業,2016年增速只有0.3%,這一點要提出批評。如果不是哈爾濱食品工業去年表現不好,哈爾濱全年增速上8%是沒有什麼問題的。當然這不只是哈爾濱的問題,也是整個黑龍江省的問題。

我們要擺脫對能源工業的依賴,食品工業是全省的關鍵突破口。

黑龍江是全國糧食第一大省,黑龍江四大產業,裝備,石化,能源,食品,食品工業獨佔其一。可是我們的食品工業卻遠遠落後,精深加工比例非常低。

2015年黑龍江全省食品工業主營業務收入3564億元,約佔全國食品工業的3.4%,只排在全國第13位,與黑龍江全國農業第一大省的地位不相稱。

近一半優質原料仍以「原字型大小」或初加工產品出售,簡直是暴殄天物啊。你要知道,如果你是賣「原字型大小」的東西,那就是赤裸裸的第一產業,這個第一產業能在國民經濟中佔多大比重呢?10%都不到。

而食品深加工則是第二產業,是工業的一部分,這個增加值和附加值就非常高了。

同樣是一斤玉米,你到電影院賣爆米花,和直接賣,這個價值能夠差10倍。

同樣是一斤土豆,做成薯片價值也能夠差10倍。

同樣是一斤番薯,你直接到菜市場買,跟你做成番薯干賣,價格能差好幾倍。

同樣是榨菜,直接銷售和做成一包包的榨菜,價格能差數倍。

也就是說,根本不需要消耗多少糧食,僅僅把一小部分拿出來深加工,也能夠創造巨量的產值。

全國與黑龍江對標最合適的是河南省。

與同樣是全國糧食基地,糧食產量全國第二位的河南省相比,

單看糧食產量,河南比黑龍江少大約100萬噸排名全國第二,2016年黑龍江糧食產量6058萬噸,河南省5947萬噸,兩個省可以說不相上下。

然而河南省背靠強大的糧食產能,發展出了全國一流的食品工業,河南的食品工業收入自2006年以來居全國第二位,2015年首次超過一萬億達到10603億,增長8.3%,

對比下我們黑龍江的食品工業主營業務只有3564億元,只有河南的30%多一點。

河南省規模以上食品企業超過了3000家,2015年達到3410家

全國肉類綜合10強中,河南省有3家企業;全國速食麵10強中,河南省有5家佔了一半。

雙彙集團是全國最大的肉類加工企業,三全、思念速凍食品全國市場佔有率超過50%,白象集團居全國速食麵行業前三名。河南還吸引了可口可樂公司在鄭州落戶設立工廠。

隨著中國產業不斷升級,中國14億消費者對吃的要求越來越高,這是天時,對黑龍江來說是巨大的歷史機遇;而黑龍江擁有巨大的農業資源,這是我們轉型的地利。

食品工業的發展,不僅可以搭上廣闊的消費升級市場,還可以帶動黑龍江裝備製造業的發展,實際上,我們看河南省也是一樣,河南省工業的兩大支柱就是裝備製造業和食品工業,實現了互相促進,銷售收入都超過了一萬億元。

實際上,河南省是全國農業機械製造最發達的省份之一,充分的發揮了自己的優勢。

我們參考下河南省的發展思路,河南省為什麼能做到經濟增速8%?

在河南省政府制定的《河南省重點產業2016年行動計劃》裡面,清楚的列明了河南省最大的兩個工業產業就是裝備製造業和食品工業,其中2016年裝備製造業銷售收入12500億元,增長9.6%,食品工業銷售收入11330億元,是河南省經濟的最大的兩根支柱,也是河南省僅有的兩個收入過萬億的產業。

河南省作為目前全國經濟發展最快地區之一,產業思路無疑是正確的,

糧食是本地資源,擁有地利優勢。

除了食品+裝備製造兩大工業以外,河南省還積極引進了富士康為首的電子製造業,準備將其培育成第三根支柱,2016年河南省生產了2億部手機。電子製造業增加值達到4700億元,雖然比不過裝備製造業和食品工業,但是也非常可觀了,實際上河南省已經是手機產量全國第二名。

henan.gov.cn/jrhn/syste

我們看黑龍江省政府的思路也是從食品工業作為突破口,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項目,

黑龍江省工業和信息化委員會相關負責人在介紹2016年黑龍江工業經濟轉型情況時是這麼說的,2016年黑龍江工業轉型的三個改變

1:「黑龍江省輕重工業比例更加均衡,由2013年的20:80,調整為2016年的35:65。

2:製造業佔比明顯上升,由2013年的44.8%上升至2016年的59.6%,採掘業則由49.5%下降至30.4%。

3:國內總需求有增長空間而我省又有供給優勢的食品行業佔比,由2013年的14%提升至2016年的19.5%,能源行業則由54%下降至39.1%。」

是的,食品工業已經從2013年占黑龍江工業14%,提高到了2016年的19.5%,這是了不起的進步。作為全國糧食第一大省,黑龍江的人口只有3800萬,而河南省的人口是超過一億的,如果黑龍江的食品工業產值達到河南省的水平,那意味著黑龍江人均從食品工業得到的產值的河南省的2.5倍以上,在食品工業方面,黑龍江擁有更好的稟賦,因為在14億人口國家的內部,黑龍江顯然不用發愁糧食沒人買的問題。

我們可以看出,黑龍江省政府對問題的認識是清楚的,在過去的幾年也是一直在這麼做的,那就是擺脫對能源的依賴,發揮作為優勢的食品工業,同時帶動裝備製造業發展。

只要方向對了,就是好事,黑龍江近幾年非能源工業增長速度很快,輕重工業的比例,由2013年的20:80,調整為2016年的35:65,這是非常神速的進步。

但是,黑龍江總體產業結構在改善的同時,我們不要忘了一點,黑龍江經濟哈爾濱一個市就佔了40%,而且2016年比例還在繼續上升,因為哈爾濱經濟增長比全省高出了幾乎兩個點,這背後是什麼呢?背後就是其他地區和哈爾濱的差距在越來越大。

雙鴨山,鶴崗,七台河,雞西,大慶這些資源城市,以煤炭為例,必須國家統籌壓縮全國產能,這樣才能避免資源城市虧損。我們必須要問一個問題,雖然黑龍江總體在結構改善,但是具體到每一個資源城市,該怎麼辦?

即使我認為中國政府是一個執行力強大,並且有所作為的政府,我們也不要指望每一個資源城市都能轉型成功。

甘肅省玉門市就是一個典型的資源枯竭型城市,當年興盛時,還有不少大學生從全國各地來這裡定居,如今玉門在石油資源枯竭以後,採取了搬遷的政策,老市區人口從鼎盛時期的13萬人口到現在的不到3萬人口。

上世紀80年代,玉門有家電影院。一到晚上,能容納300人的電影院就座無虛席,通常是這場還沒結束,下一場的觀眾就開始在外排隊等候。後來又新建了兩家電影院,仍一票難求。

官方統計,玉門老城區最多的時候有285家歌廳,如今大多已經銷聲匿跡。作為縣級市,玉門曾是地級市酒泉的經濟文化中心,一到周末大家都愛去玉門玩。央視《同一首歌》走進酒泉,就選在玉門,轟動一時。如今承辦《同一首歌》的體育場已成殘垣斷壁。

如今的玉門老城區,由於大多數人口已經搬遷,已經呈現出「廢土工業區」「末日城市」的面貌,倒是吸引了一些年輕人去尋求新奇。

各位有興趣的,可以看看南風窗2017年9月的報道。

《玉門轉型背後的百姓角落》

nfcmag.com/article/7489

所以,黑龍江的資源城市,隨著國家統籌去產能,以及給予的資源枯竭城市補貼金,還是會繼續發展,但是自身能否轉型成功,達到比較高的發展速度,還要看當地政府的規劃,合理的估計來說,這些煤炭城市有部分能轉型成功,有部分還是得靠省財政和國家財政補貼。

至少從目前的數據來看,哈爾濱在黑龍江經濟比例還在越來越高。

實際上,東北很多資源城市,本身地理位置和發展條件並不好,本身不應該成為中型城市甚至大城市,但是因為有了資源,所以導致了產業人口聚集,但是資源枯竭了呢?

這些人口的工作經驗,工作關係,生活資料都在這裡,並不是說搬遷就能搬遷,所以轉型就成了非常大的難題,只能依賴國家補貼和國家統籌全國去產能來維持經濟增長,這就是所謂的資源詛咒。

如果我是這些資源城市的居民,我肯定是要往哈爾濱搬遷的。如果留在本地的話,那就是很大概率跟隨全國經濟發展大潮,然後被拉動式發展,反正國家會有補貼。當然如果遇到了能力超強的幹部,實現了新產業的崛起,那是另外一回事。

說完了黑龍江的第二產業,我們再說說黑龍江的第三產業,2016年增長高達8.6%,黑龍江目前把旅遊業作為發展的突破口,中國每年國內旅遊有40億人次,這麼大的市場,是黑龍江的機遇。

大家都知道,黑龍江的大興安嶺地區,森林覆蓋廣袤,這其實是非常好的旅遊資源,以前中國人整體比較貧窮,沒有錢遠距離旅遊,一個南方人要到黑龍江旅遊,那是一筆不菲的開支,現在不一樣了。

2014年4月1日開始,中國政府全面停止了黑龍江國有林區天然林的商業採伐,轉為全面保護,大批林業職工突然從以往繁忙的伐木工作閑了下來,變成了護林員,實際上收入是受到嚴重影響的,全靠財政補貼。

將森林資源,冰雪資源轉化為旅遊資源,是黑龍江政府目前在推行的重點工作。

黑龍江冬天的哈爾濱—大慶—齊齊哈爾、哈爾濱—漠河北極村、哈爾濱—牡丹江鏡泊湖、哈爾濱—鐵力—伊春等4條冰雪旅遊線路;

以及黑龍江夏季的火山濕地、華夏東極、森林深處、哈爾濱之夏四條線路都是很好的資源。

實際上,黑龍江2016年旅遊收入1573億,增長高達17.6%,極大的帶動了黑龍江第三產業增速高達8.6%。要說冰雪旅遊和森林旅遊,我還真想不出全國哪裡還會比黑龍江更吸引人。

中國的消費升級是黑龍江旅遊業發展的巨大機遇。

這個機遇有多大呢?全國旅遊收入最高的省是哪個?可能大家以為一定是四川之類自然景觀壯麗的省份,實際上,全國旅遊收入最高的省份是缺乏壯麗自然景觀的廣東省,2016年收入高達11560億元,我們對比下黑龍江的1573億元,就能感受到黑龍江的機遇有多大。

黑龍江的未來,產業結構的調整總體是樂觀的,

第二產業中輕工業的比例是不斷上升,逐步擺脫對能源的依賴,

同時第三產業占經濟比例不斷上升,也會帶動經濟更快的發展。

我們再看為什麼吉林在東三省表現最好?

以長春為例子,長春市佔了吉林省GDP的40%,2016年長春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928.5億元,增長7.8%。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23.5億元,比上年增長3.7%;第二產業增加值2926.2億元,增長7.0%;第三產業增加值2678.8億元,增長9.4%

我們可以很明顯的看出,第三產業高達9.4%的增速,是非常好的數字,更重要的是,長春第二產業表現好增長7%,沒有拖後腿。

再看吉林全省的數字,

2016年全年全省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4886.2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6.9%。

人均GDP達到8600美元,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498.52億元,增長3.8%;第二產業增加值7147.18億元,增長6.1%;第三產業增加值6240.53億元,增長8.9%

可以看出,吉林全省來看,也是受了第二產業的拖累。

那麼更進一步,吉林工業被誰拖累了呢?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出,

是石化能源和冶金建材兩大產業拖累。

和黑龍江一樣,同樣是石化能源行業,石化下降-1.6%,

另外一個是冶金建材,其實就包括鋼鐵行業,增長僅為0.5%,

另外建材行業,例如水泥產量3887.50 萬噸,負增長4.4%。

鋼鐵工業在近年來在全國也是處於產能過剩的產業,我國鋼鐵第一大省河北省近幾年增速也不好,例如2016年河北省第二產業增速僅為4.8%,就是受到鋼鐵產業的拖累。

那麼為什麼吉林省表現在東三省最好呢,很簡單,

首先是作為第一大支柱的汽車產業增速高達10%,所以說吉林省今天的命運,其實早在六十年前的一五計劃就確定了,如果當時國家沒有把第一汽車廠建在長春,那麼今天吉林省就會喪失最大的經濟支柱。

正因為汽車產業最近十年在中國蓬勃發展,極大的帶動了吉林省的經濟增長。大家都知道,在長春市,在一汽工作的大學生,買房和找媳婦是完全不用擔心的,收入和福利待遇也很好。產業結構的布局,會極大的影響一個地區的發展前途。

同樣的還有軌道交通產業,中國最近十年的軌道交通大躍進,吉林也成為全國最大的幾個受益者之一,長春客車廠製造能力得到大大提升,除了供應全國各地在興建的地鐵浪潮中的地鐵車廂以外,可以大量生產350公里時速的高速列車。

我在深圳坐地鐵就注意看過,地鐵車廂上很明顯的寫著長春客車廠製造,深圳現在還在不停的新建地鐵,全國很多城市也在大幹快上,這波浪潮還會持續。

除了汽車產業之外,吉林省還發展起來了一些新產業,例如2016年吉林醫藥產業增速11.8%,充分利用了本地醫藥資源。另外一個吉林2016年紡織業也發展神速,增速高達16.1%。

2017年林毅夫團隊給吉林省政府的諮詢報告中說要發展輕紡工業,這不是拍腦袋想出來的,實際上吉林省政府已經把輕紡當成重要產業在發展,而且已經有成功的發展經驗和案例,整體增速高達16.1%,發展輕紡工業,是吉林省政府和林毅夫團隊的不謀而合的共識。

一堆連林毅夫報告估計都沒有研究過的人,馬上跳出來反對已經成功的案例,

明明吉林省的輕紡工業已經在以16.1%的高速度增長了,卻有一堆人說吉林省發展輕紡工業不可行,就好比劉翔把八步上欄改成七步上欄之後,110米欄速度明顯提高了,卻有一堆人來論證七步上欄不可行,不知道這幫人在想什麼。

說白了並不是理性的討論,他們只是在反對林毅夫而已,例如反對林毅夫要求政府要積極有為的提供產業政策的做法,或者反對林毅夫提出的新結構經濟學。

因為林毅夫團隊在吉林報告裡面反覆推崇林提出的新結構經濟學,有人反對這個報告,其實是延續之前他們反對林氏新結構經濟學的爭論而已,與報告建議的對錯本身無關。

看下圖,吉林省的新產業(醫藥,信息,紡織,食品)全部在快速增長,增速分別為11.8%,8%,16.1%和7.7%

而老產業(石油化工,冶金建材,能源)全部增長緩慢甚至負增長,增速分別為-1.6%,0.5%,4%。

汽車產業則是絕對支柱,增長高達10%。

我把林毅夫報告徵求意見稿下載下來完整的讀了,總共470多頁,寫的非常有理有據,我總體是認同這個思路的。

實際上,吉林為什麼在東三省表現最好,不僅僅是汽車產業,軌道交通製造業這些支柱產業還處於黃金時期,吉林也出現了成功轉型樣本,出現了新產業。

看上圖,吉林省政府列出的八大產業裡面,居然出現了醫藥業和紡織業的身影,要知道,以前在吉林這些產業是可以忽略的,為什麼突然就出現了呢,不得不提兩個轉型樣本。

一個是吉林省遼源市,遼源曾是被稱為因煤而興、因煤而立、因煤而衰的城市。1990 年前後,遼源的煤炭資源漸近枯竭,曾經令人羨慕的煤礦職工開始大量下崗,就業、就學、就醫、住房、社會保障等矛盾和問題突出。「十五」末的2005年,遼源市的煤炭可采儲量僅為611 萬噸,下崗職工達14.7 萬人,市區實際失業率超過20%,低保人口占市區總人口的24.4%,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於全國平均水平19%。經濟增長十多年徘徊在2%-4%,而百年煤炭開採帶給遼源的還有生態的「傷疤」,占城市建成區43%的採煤沉陷區無力治理。鑒於此,2005年,遼源被列為東北地區資源枯竭城市經濟轉型試點。

遼源理順本地資源及特色,採取的是類似河南省的思路,將農產品深加工和裝備製造作為兩大主導產業發展。裝備製造承接為汽車製造業和軌道交通提供零部件。

同時,遼源市政府發現當年為解決煤礦家屬就業問題,遼源紡織業曾十分發達,有「東北小上海」之稱。於是遼源市也將紡織業作為重點進行發展,從「小散雜」到集群共進,成立了東北襪業園,實際上,2016年遼源市一個市的棉襪產量佔中國20%,是中國最大的棉襪生產基地,你穿的棉襪,有極大可能是來自遼源市。

遼源市東北襪業園區目前聚集各類企業810戶,先後吸引2000多名大學生在園區創業就業,直接、間接安置就業3萬人。

目前遼源市煤炭產業產值佔比已不足1%。到2015 年,遼源市人均GDP為62090 元,是2010的1.9 倍,年均增長17.0%。

2016年,遼源市輕工業實現增加值179.11億元,增長15.8%;

這裡多說一句,如果單看數字,東北很多地區輕工業和民營企業佔比其實很高,有人就據此說,東北輕工業其實很發達啊,所以經濟增速下滑不是產業結構原因。

但是如果仔細打開看,都是依附性的產業,什麼是依附性呢,就是市場大部分在本地,確切的說是本地國企的職工及其家屬們,高度依賴本地國企。

如果一看出口額,一看在全國市場的排名,就可以看出差距,一旦本地的國企效益不好或者破產倒閉,這些依附性的企業立刻就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像遼源的紡織業一樣,真正的把市場做到了全國,並且具有出口的全球競爭力,才是真正的算得上輕工業發達。

另外一個轉型樣本是吉林通化,通化曾是聞名東北的「鋼鐵城」。從上世紀50 年代以來,以通鋼為代表的冶金業「一柱擎天」,長期佔全市工業總量的三分之一。過於依賴鋼鐵產業的發展模式讓通化吃盡苦頭。

通化今天轉型成功,源於通化20年的堅持,

20世紀90 年代中期,通化瞄準當地盛產人蔘、天麻、貝母、五味子等多種中藥材的優勢,確定實施「醫藥城」發展戰略,大膽探索「以葯補鋼」的發展新路。瞄準「醫藥城」的目標一干就是20 年。通化市為了尋找技術來源,先後與中國農大、北京林大、中國藥科大學等「十四校三所一院」簽訂科技戰略合作協議。

20 多年來,通化醫藥健康產業年均增速28%,而目前通化冶金產業增加值佔GDP 比重已降至1.1%。資源消耗少、環境污染小、附加值高的醫藥健康產業已經崛起為老工業基地的「綠色引擎」。

2016年,吉林省通化市經濟增長高達7.9%,其中工業增加值增長8.6%,醫藥工業已經成為該市最大的工業,增長高達9.1%

吉林發展的最大隱憂

吉林省工業經濟發展不是沒有隱憂,石化工業,鋼鐵工業下去了,這個是正常的,可以依靠其他新產業的發展補起來。

吉林省工業最大的隱憂是一汽的競爭力問題,一汽為代表的汽車工業集群和汽車零部件工業集群佔了吉林省工業的半壁江山,而醫藥,輕紡,食品深加工等「新產業」雖然發展快,但是目前所佔的比例還不夠大。

目前中國汽車工業還處於黃金年代,每年中國人購買了全世界30%的汽車,還處於汽車的普及期,因此一汽還可以分享發展紅利。

但是實事求是的說,一汽的相對競爭力在國內各大汽車集團中是最弱的,一汽現在的利潤主要來自合資品牌,而自主品牌發展及其緩慢,尤其是近幾年來自主品牌開始不斷爆發,而一汽的自主卻慢了半拍。在自主品牌佔比不斷上升的情況下,一汽的自主品牌發展卻慢了半拍,嚴重依賴合資品牌,這對一汽的前景非常不利。

10-15年後的中國,必定是自主品牌的天下,你到時候利潤和收入還是依賴合資品牌,結果就是逐漸消亡。

我們就以2017年第一季度為例,自主品牌幾個龍頭企業增速驚人,

上汽自主品牌汽車銷量達到接近12萬輛,同比增長112%

吉利汽車完成銷量27.85萬輛,同比增長94%

廣汽傳祺完成銷量12.17萬輛,增長68%

長城汽車完成銷量25.4萬輛,增長8.8%

一汽自主品牌大大落後了。

2017年8月,國家把長安集團董事長徐留平調任一汽集團擔任黨委書記和董事長,這背後是有很深的用意的,

徐留平對中國汽車工業的最大貢獻就是,長安汽車連續十幾年自主品牌銷量位居中國第一,2016年達到128萬輛,而在2015年這個數字只有101萬輛,遠遠超過一汽,上汽,廣汽,北汽等等。

徐留平到任一汽以後,開始了一系列改革,業內都知道,一汽的採購價格總是比行業水平要高,這背後是腐敗問題,供應商沒點關係,想進大國企的體系難度太高。

徐留平上任不久,在今年9月份就進行了一系列人事調整,有興趣的可以看看徐留平最近幾個月在一汽的動作,目的是要做強自主品牌。

auto.sina.com.cn/j_kand

某種意義上,徐留平在一汽的改革成敗關係著吉林工業未來的走向,你如果關注吉林省的發展前景,就請多關注一汽的改革情況。

一汽人也應該有一種使命感,一汽不僅是共和國的汽車工業長子,肩上還擔負著吉林未來發展的重任,一汽在長春算是最好的單位,很多大學生畢業到了一汽,尤其是到一汽大眾這樣的好地方,用不了多少年,收入就足夠在長春買房買車,然而我認為,人這一輩子不應該只追求房車這樣的目標,把自主的汽車工業搞上去,才能真正的收穫成就感。

我們假設一個不願意看到的場景,一汽的改革失敗了,會怎麼樣?

我們很清楚的看到,吉林的八大產業,四個新產業(醫藥,信息,紡織,食品)在快速增長,三個老產業(石油化工,冶金建材,能源)全部增長緩慢甚至負增長,

所以汽車產業則是決定性的關鍵,如果汽車產業增速下去了,那麼四個新產業發展再快,也沒辦法把全省經濟發展帶到很高的速度。

以數字為例,四個新產業佔八大產業比例40%左右,假設增速高達10%,如果另外60%增速只有2%,那麼總增速也只有5.2%,這是大大落後全國其他地區的,那麼吉林就會掉隊。

當然,除了一汽改革以外,吉林在八大產業以外還在培育新產業,這就是光電子產業,以長春為首在光電子技術方面非常強,這個產業如果搞起來,將成為又一個增長點。

振興東北,靠的是產業結構的扭轉,產業發展關係著一個地區,一個國家的興衰。跟上產業發展的大勢是個人,地區和國家的唯一選擇。一個國家,一個地區就跟一個人一樣,要跟上大勢,大勢往哪裡走,你就往哪裡走。不然只會粉身碎骨。

我國2003年提出的振興東北計劃,前後在東北地區投資了很多錢,為什麼到2014年又開始出現經濟增速低於全國水平的情況?原因還是產業結構沒有扭轉,當年東北振興總體採取的是揚長避短的戰略,

什麼揚長避短呢,石化,能源採掘和加工,鋼鐵冶金等產業是東北工業的長項,所以重點發展鞏固優勢,比如說我發展高端石化產品,高端冶金產品,提升能源開採效率,這看似是合理的選擇,但是從長期看,這些傳統的重工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比例是不斷下降的。

就好比一個同學,他的物理和體育底子很好,於是為了提高期末考試總分,他就花更多時間到這兩科上面,去做更難的物理題,進一步提升高級體育動作。

當然這是沒有問題的,也可以提高他的總分,可問題是,學校期末考試的趨勢是數學,英語,語文的總分比例在不斷提高,物理和體育佔總分比例在不斷下降,你必須也花時間在其他比例更高的科目上面,不然你的總分可能不進反退。

就跟土豪國沙特一樣,產業結構長期不扭轉,哪怕石油開採效率做到極致,到最後還是死路一條。

對於一個人來說,看清大勢也可以改變一個人的一生,十幾年前中國記者們不負責任的報道,說什麼生物是21世紀的朝陽產業,這在當時害了多少中國學生高考報考了生物專業。

今天本文說了黑龍江和吉林,那麼遼寧呢?不好意思,遼寧省去年擠水分,而且連官員都換了個遍,進行了徹底換血,我們看下遼寧省2016年統計公報,數字非常不詳細,我也沒有辦法分析。像佔了遼寧省GDP 30%的大連市,2016年的統計公報居然到現在都沒有出。

但是從消費的增速,用電量的增速來看,遼寧經濟也在逐漸復甦。但是這個復甦是新產業發展帶來的復甦,還是傳統產業去產能帶來的回升,我也沒有數據可分析,首先要有數據啊。

做一個總結,

東北經濟增速今天的下行,是國家安排的產業結構問題,有的產業在世界經濟大潮中註定是要走下坡路的。這是事物的客觀規律。

但是隨著東北經濟中增速最快,第三產業占經濟的比例不斷升高,

例如受旅遊業等帶動,黑龍江2016年第三產業增速高達8.6%, 占國民經濟比例已經達到53.7%;吉林2016年第三產業增速更是高達8.9%, 佔比已經提高到51.6%

其次第二產業中以食品工業,信息產業,醫藥工業,紡織產業,先進裝備製造等新產業所佔比例在不斷提高,以石化,冶金,能源採掘為代表的重化工業比例在不斷下降。

基於以上兩點,

預計東北經濟的增速將會逐漸回升,從2014年開始的東北經濟增速下行,我們用5-6年的時間,到2020年前後完成產業結構大調整,經濟結構健康化,經濟增速重回全國平均水平甚至以上,這將是世界重工業地帶和資源地帶的轉型奇蹟。

從國家目前的政策來看,我認為已經統一了認識,在往正確的方向走。

本文裡面寫道黑龍江在發展食品工業+裝備製造業+旅遊業,吉林在發展醫藥工業+紡織工業+食品工業+汽車工業,那麼我們看看2016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

於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若干意見》是怎麼寫的,是不是一個思路。

在《意見》第三點「著力推進結構調整」裡面非常明確的寫了五條路線,

1:促進裝備製造等優勢產業提質增效(軌道交通,農業機械,航空航天,石化裝備等)

2:積極培育新產業新業態(高檔數控機床、工業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燃氣輪機、先進發動機、集成電路裝備、衛星應用、光電子、生物醫藥、新材料)

3:大力發展以生產性服務業為重點的現代服務業(旅遊,健康,文體,休閑)

4:加快發展現代化大農業(食品深加工)

5:不斷提升基礎設施水平

這五條實際上思路非常正確,本文提到的食品工業,農業機械,醫藥,旅遊,汽車,軌道交通,光電子等全部在列。

所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產業的發展可以倒逼體制改革,形成正向循環,中國大陸的改變,其實是不斷的對外開放,引進新思想,新產業,新經濟模式開始的。

1978年的中國,舉國上下都是計劃經濟模式,都是國有企業,都是關係,中國有一本雜誌,叫《故事會》,如果有興趣看下八九十年代故事會裡面的內容,簡直就是時代的真實寫照,各種關於中國社會需要找關係的小故事。

為什麼現在在很多地方「關係」逐漸變得淡化了,原因還是經濟和產業發展了。以前連肉都買不到,所以買豬肉吃還要找關係,現在豬肉滿大街都是,自然也就不需要了。

我小時候去百貨商店買文具,老是買到壞的圓規,要想去更換,那可是很困難的,售貨員的臉色很不好看,還要把你斥責一頓,所以要和百貨商店售貨員阿姨搞好關係,她才會給你更換。現在,我完全不需要和商店服務員搞好關係,也可以買到好東西。

總有人說,東北太黑了,到處需要找關係,到處是腐敗,我很肯定的說,

這既是經濟發展滯後的原因,也是經濟發展滯後的結果,年輕人如果有優秀的民營企業可以就業,誰還需要去找關係進國企,進入國家體制呢?

你能在民營企業找到年薪二十萬的工作,還會花錢送禮去買一個年薪八萬的國企的工作嗎,產業發展了,關係的作用就大大淡化。

有人說東北那邊政府太黑,其實即使在僅僅十幾年前的深圳,也好不到哪裡去。那個時候在深圳,經常發生走在街上被人查暫住證,沒帶的直接送去挖沙子,還有晚上在房間裡面睡覺,不管男女老少大半夜被趕出來查暫住證,沒證的送進拘留所。

深圳一個老闆告訴我,那個時候他需要安排專人做一件事情,就是去派出所撈人,因為每個星期,每個月都有不少員工因為沒有辦理,或者沒有攜帶暫住證而被關押收容,極大影響工廠正常生產,當然去撈人自然免不了付出成本,反正你懂的。

不說深圳,其他大城市也不一定好多少,2003年轟動全國的大學生孫志剛被打死事件,就發生在一線城市廣州,起因就是孫志剛沒有帶暫住證,被強制收容後毆打致死。

即使到了2008年,你坐公交車從深圳關外到關內,還要乘客全部下車,一個個查驗身份證,排隊過去之後再重新上車,即使是上下班高峰期也是這樣,自己開車過關也要檢查。效率低不低?

再舉一個例子,

大家都知道,吉林省的公路可以被稱為吸血路,在高速路以外,省道國道大量的限速40公里,甚至在某些六排道的公路上也是如此,因此每年造成不計其數的超速罰款。

百度隨便一搜,下圖是2015年的某網友的悲慘自駕遭遇,

另外經濟學家張玉霞的兒子和兒媳2014年自駕從大連去長白山玩,結果回來發現被告知在高速路同一地點超速了兩次(來回各一次),一查詢,發現高速路在這個地段限速只有60公里每小時,而且標誌不明顯,當時開到90公里時速,超出50%。

大連的交警也不明白,為什麼大多數路段限速100公里的長白山高速,偏偏就在這個路段限速才60呢?結果還要去吉林省申訴,並沒有用。被扣24分,罰款幾千元,還要專程去參加七天的學習班,每天指紋打卡,把你教育一番。

長白山高速這個60公里的限速段,現在已經取消了,是怎麼解決的呢,按理說應該是對交警進行改革來解決對吧,實際上並不是這樣,最積極想解決這件事的部門是吉林省旅遊局,吉林省旅遊局局長出面協調,最終在2016年8月將該路段的限速從60公里提高到了標準的100公里,因為這影響到了旅遊業發展。

實際上,除了新產業發展倒逼改革外,改革自身也要同步進行,

現在還搞了對口合作機制開展互派幹部掛職交流機制,

2017年3月開始,組織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與江蘇、浙江、廣東三省,

瀋陽、大連、長春、哈爾濱四市與北京、上海、天津、深圳四市建立對口合作機制,開展互派幹部掛職交流和定向培訓,通過市場化合作方式積極吸引項目和投資在東北地區落地。也是打破制度的堅冰。

一個地區要想發展,一個是產業,一個是人口,

東北二次振興的思路重點在於扭轉產業結構,這條路是走對了,再加上以現在中央對東北的扶持力度,我並不擔心無法振興,一個黑龍江省,現在已經完工和正在修建的高鐵就有五條,除開中國,全世界有高鐵的國家才10個左右,更不要說同時有五條高鐵。

東北經濟的產業轉型,我們用個五六年時間,再不行用個十年時間就可以完成,我不認為是太大問題。中國十幾億人的內需市場,你搞新產業的選擇多的是,醫藥,旅遊,食品加工,輕紡工業,網路影視…….

經常有人調侃說,東北輕工業靠直播,實際上,隨著中國消費升級,吃穿不愁,精神文化生活消費本來就會越來越高,不要看不起網路直播,這是有上億消費者的市場,阿里,騰訊都在投入,為什麼不可以搞?

真正該擔心的是人口問題,人是復興的基礎,確切的說年輕人是復興的基礎,年輕人沒了,還談什麼產業升級轉型。

為什麼人口比產業結構更讓人擔心呢?

產業結構問題,從2003年振興東北開始進行了探索,走了一些彎路,到今天根據一系列政府報告釋放的信息,不管是中央還是東三省地方省政府,都清醒認識到了產業結構調整,積極發展輕工業和新型產業的重要性,已經在朝正確的方向走了,路走對了,這個調整的完成只是時間問題。

然而人口問題,至今沒有形成統一認識,不管在廟堂,還是在民間,至今仍然認為中國人多,應該減少中國人口的人大有人在。

東北三省生育率已經低到只有1.0左右,由於在國企體制內的人數量多,執行計劃生育最為徹底,2016年東三省全部出生率低於死亡率,人口全部負增長,

實際上,人口出生率,黑吉遼三省是全國倒數前三位。

如果按照常住人口統計,

2016年黑龍江人口減少12.8萬人,吉林省人口減少20.29萬人,遼寧省人口減少4.6萬人。就以養老金虧空為例,2014年全國只有3個省虧空,2015年一下子變成了6個,遼吉黑三省全部在列,實際上,這個數字還會不斷增加。

養老賬戶不夠發養老金,就要從財政收入去補貼,這實際上是減少了用於產業發展和升級的資金來源,延緩經濟發展速度,甚至可能影響對科技的投入,影響對下一代教育的投入的資金。

我在之前的文章寫過,黑龍江一年就算一分錢國稅也不交,總財政收入也就是2000億左右,然而財政補貼社會保障和就業,醫保和醫療衛生補助就要花掉1000億多點。用去了差不多50%,黑龍江作為全國養老金虧空最多的省,已經在事實上展示了老齡化的中國將是什麼樣。

實際上,2016年11月出台的《關於深入推進實施新一輪東北振興戰略加快推動東北地區經濟企穩向好若干重要舉措的意見》裡面,專門拿一條寫了這樣一個問題:

確保養老金當期支付不出現問題】中央財政提高對東北地區民生托底和省內困難地區運轉保障水平。對東北地區主導產業衰退嚴重的城市,比照實施資源枯竭城市財力轉移支付政策。在加快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同時,制定實施過渡性措施,確保當期支付不出現問題。

實際上,這不只是東北地區的問題,而是全國性的問題,只不過東北的超低生育率,先一步出現問題,問題最嚴重而已。

為什麼最近要用國有資本充實社保基金,為什麼研究延遲退休計劃,

為什麼2018年中國要開始逐漸養老金全國統籌了,因為老是靠中央轉移支付補充養老金虧空是不可持續的,中央的錢也是從各省收上來的,養老金虧空的省份越來越多,中央轉移支付壓力大了財力上也是搞不定的,那就要開始搞全國統籌,有的省份養老賬戶結餘多一點,可以補充下虧空。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人口的減少影響的不只是東北未來的經濟發展,甚至是全國的經濟發展。

實際上,東三省,以及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的戶籍人口生育率已經低到1.0甚至以下的水平,也就是連二胎都不願意生,在這些地方搞計劃生育,限制生育三孩及以上,除了阻礙經濟發展以外已經毫無意義。

而這一點至今在全國上下,仍然沒有達到共識,這才是東北乃至全中國未來最大的隱憂。


推薦閱讀:

關於寒冷和貂兒,你們都誤會東北人了
溫州經濟與東北經濟為什麼媒體待遇差別這麼大?
最近微博上有很多人在不斷的控訴東北的社會現象和東北人,對此你怎麼看?
東北普通民眾對快手上的東北人持什麼看法?
動蕩的雅克薩城:誰才是它真正的主人?

TAG:东北 | 中国 | 经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