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不敢睜眼開槍的士兵是怎麼成為神槍手的?趣談近代歐洲火器軼事

現今的各種抗戰神劇里,槍法出眾的所謂「神槍手」、「狙擊手」可謂成為標配。彷彿抗日戰爭是靠這些槍法如神的槍手打贏,而且中國盛產「土生神槍手」一般。

但其實,戰場狙擊或精確射擊的戰鬥方式,在古今中外並不鮮見。民間神槍手在戰場上大顯神威更不是抗戰期間的中國所特有。比如歐洲近代的早期小型火器,就存在有許多類似軼事。

1640年11月,一名西班牙士兵隨軍隊派遣到加泰羅尼亞去平定叛亂。他對著一位攀爬塔樓試圖發出警報的老太太開了一槍,結果命中了他的目標,那個不幸的老婦人摔落到地上。而即使是在之前的十六世紀,每支軍隊中也都能找到出色的狙擊手。他們經常被當成決死隊派遣到前方與敵人前哨戰。所以這些人又被叫做「迷途的孩子」(法語enfants perdu, 德語verlorene Haufen, 荷蘭語verloren hoop, 英語forlorn hope),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從很遠的距離上開火而且還很有效。在圍攻戰中,這些神槍手能建立更多的榮勛,他們在不可思議的距離上結果敵軍的士兵和指揮官。當然,大多數士兵都沒有如此絕技的能力。在1643年9月葡萄牙人對巴達霍斯的圍城戰的第一天下午,圍城一方部隊朝牆上的西班牙守軍齊射開火,幾個小時後他們只殺死了六或七人,以及傷了大概二十人。

▲在這幅反映斯丁威克攻城戰場景的繪畫中可以看到圍攻一方的火槍手坐在吊籃內向城中射擊

戰場經驗告訴我們,在真正的戰鬥中最有效地利用輕型火繩槍或是後來的重型火繩槍的方法是向前進,從30米的距離上射擊。這樣可以在一次齊射中取得高達20%到30%的命中率。在100米齊射僅能有2%的命中。早期的「西班牙重型火繩槍」在60至80米的距離上使用,但是也有100、150甚至是200米的有效使用的記錄。200米的那個記錄是很值得懷疑的,但這是穆倫堡之戰中真實發生過的事情,西班牙的重型火槍手給易北河彼岸的敵軍造成嚴重傷害。但以上這些數據有個前提,16世紀時,許多士兵在戰場上還穿著盔甲,所以指揮官必須不止要考慮擊中敵人,還得要穿透敵人的防禦。阿爾巴公爵向他的輕型火槍手推薦的有效距離是「稍微長過兩根長槍的距離」——約11米。在17世紀英國內戰期間,盔甲不再是個問題,但許多步兵團都是烏合之眾組成的,為此軍官建議距離為兩根長槍的長度——小於10米,這會兒的長槍已經變短了。

這個問題主要是因為近代時期的許多士兵都沒有接受過什麼訓練。國家的資源是有限的。尤其是在十六世紀,大多數的政府僅僅僱用僱傭軍,而操練是罕見的。西班牙最初還有機會能派遣無經驗的新兵駐紮在義大利兩年。但是很快,80年戰爭促使西班牙放棄了這種做法,僱用的新兵被直接發送到戰鬥的漩渦之中。

這就是為什麼每一支軍隊都珍視頭髮斑白的老兵,即擁有豐富射擊經驗的土生神槍手。近代軍隊在某種程度上只能採取僱傭性質。許多人入伍僅僅只是因為他們失去了所有其他賺取麵包的手段。他們遠遠不是真正的悍兵。經驗欠缺的部隊,其戰鬥力往往少得可憐。他們容易崩潰和逃跑,他們動作執行不夠快,不過更重要的是他們射擊欠佳。

▲一些早期火繩槍的槍機

1568年一位評論者描述了一些西班牙士兵是如何掌握不好他們手中的武器的:「為了發射他們的輕型火繩槍,他們往槍口裝填火藥;左手握住槍管中部,胳膊儘可能地將伸得夠遠,防止與火接觸(因為他們十分害怕著火);而當他們要用另一隻手中火繩芯點火時,他們將臉轉向一邊,就像是那些在等待放血醫生給他們切開靜脈的人一樣;當他們開火時甚至閉上眼睛臉色蒼白,抖得就像是一樁老房子。」

要想充分發揮火繩槍的潛力,就需要關切太多的小細節。在酣戰中,頂著敵人的火力,站在亡友的身畔,缺乏經驗的年輕士兵必須牢記:

▲按量測取細火藥來作引葯

▲按量測取常規火藥來裝填槍支

▲使用填充物以確保子彈的緊密貼合,用足力氣搗緊火藥、填充物和子彈,但是不要折斷木製通條(填充物太牢壓力爆炸會破損槍,太松則壓力會弱)

▲不斷關注燃燒的火繩,這玩意兒可能一不注意就點燃所有的火藥,而且火繩必須全程保持暗燃,所以士兵不得不經常朝它吹氣,並且隨時調整它的長度

如果你有一直頗為「現代」的火器,開火時肩膀穩固貼緊槍托底部;老舊型號的火器則要以例如頂著胸膛的其他形式持舉。

大約30次射擊後你的槍管會變得熱到難以握持。它的性能會變差,瞎火率會隨著槍管內燃燒殘留物的堆積而上升。預計每六到八次就會瞎火一次。

大多數沒有經驗的士兵往往疏忽了后座力。其結果就是他們經常打得太高。一位英格蘭的上尉就曾指責蘇格蘭的徵召新兵是在「朝天開槍」。這種打得太高的傾向,令參與過三十年戰爭的蘇格蘭老將羅伯特?蒙羅告誡士兵,應當瞄準「要與敵人保持水平,不要過高或過低」。在後世則有人進一步總結為:150步瞄準膝蓋、225至300步瞄準腰部或胸部、375步對準頭部、450步則要對準帽子或者頭頂上方一英尺。普魯士的腓特烈大帝建議30至50米的距離上,槍管必須指向地面8到10步的地方,以此抵消武器的後坐力。

▲對於消除槍口上跳的問題,這張畫上的日本兵顯然是想出了一個絕妙的主意,在握把和槍口處都繫上繩子,與腰帶串在一起構成穩固的三角形

屋漏偏逢連夜雨,在很多時候,本已是訓練不佳的士兵得到的武器還是質量非常低下的槍支,火藥在生產和儲存中特別容易壞,當戰鬥中可能就完全惡化。一些人甚至認為手槍實際上比大多數的輕型火繩槍更準確,因為手槍是一種「貴族的」武器,通常質量要好些。由此可見訓練不佳和武器的劣質共同影響了火槍的威力發揮。不過到了十六世紀接近尾聲,十七世紀即將來臨的時候,歐洲軍事家開始了對軍隊的改革,當越來越多的士兵接受正規的訓練、武器也有了統一規格的生產後,歐洲的軍事科技才真正超越了全球其他地區,為將來的全球爭霸做好了準備。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PZL,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喜歡冷兵器的可以關注微信公眾號:冷兵器研究所(lbqyjs)


推薦閱讀:

英美法德等帝國主義國家軍隊在世界大戰時是否有類似政委的職務?如果沒有,為什麼?
炎黃子孫,為什麼炎前黃後?
湘軍、淮軍、新軍、國軍……為什麼每隔30年,近代中國軍隊就變得腐敗不堪一擊?
當年中國遭受各個帝國主義國家侵略的時候,有沒有中國人或者海外華人在東京倫敦等地進行針對平民的恐怖襲擊?
驕傲的德國人為什麼會一夜之間集體邁入萬丈深淵?

TAG:近代史 | 手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