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餘舉重訓練 挺舉的握距 提鈴握距與上挺握距 經驗交流》
《業餘舉重訓練 挺舉的握距 提鈴握距與上挺握距》
提鈴握距
上挺握距
挺舉分為翻站起立以及上挺起立兩部分。這兩部分即提鈴與上挺的握距應該如何選擇,是個很難統一標準和尺度的問題,主要根據每個運動員的身體特徵、軀幹骨骼比例、關節韌帶活動度柔韌性、力量特點以及習慣來決定。這其中牽扯到很多因素,而這些因素之間有互相限制的情況存在。下文就其中一些因素及其關係做一些簡單的討論。並沒有統一的結論或標準,沒有答案,僅供業餘舉重愛好者學習訓練時參考,選擇或者嘗試調整姿勢的時候能有個大體的思路或方向。
提鈴時的握距:
窄握有利於提鈴一般臀位較高,能更有效的在提鈴時發揮伸髖力量,通常發力點比寬握時略低。
窄握方式翻站起立時胸腔壓力小;寬握方式翻站起立時胸腔壓力大,肘腕壓力大,容易偏前。當然這還與運動員翻站時的下蹲幅度有關,窄握可以在非常低的位置接鈴,寬握的話很難在非常低的位置接鈴。但寬握有利於提高發力位置。
伸膝能力差,伸髖能力好的選手,可採取窄握高臀位的方式,能充分發揮伸髖的力量;伸髖能力差,伸膝能力好的選手可採取寬握低臀位的方式,能充分發揮伸膝的力量。上挺時的握距:
基本上可以看作是與預備提鈴無關。大部分運動員在翻站之後上挺之前會選擇調整握距的方式完成動作。可以在起立時利用慣性和胸部彈性順勢彈起杠鈴調整握距,也可以起立之後,用胸鎖骨以及肩部撐住杠鈴手往外挪。也有不調鈴上挺與提鈴握距不變的運動員。但基本上不存在上挺時縮小握距的選手。
上挺時窄握,肘位較高、手臂負擔小、胸腔壓力小、預蹲時杠鈴貼近重心、容易壓到氣管、上送之後肩臂力量容易發揮、上挺省力、支撐時肩臂壓力小、但需要較高的上送高度;
上挺時寬握,肘位較低、手臂負擔大、胸腔壓力大、預蹲時杠鈴略微偏前、不易壓到氣管、上送之後肩臂力量不易發揮、上挺費力、支撐時肩臂壓力大、但需要的上送高度低。
這裡的大小高低都是相對而言,還有運動員手臂長短大小臂比例等因素,需要實踐方式檢驗。
我國運動員從統計上說,採用中等略窄握距提鈴,翻站起立時直接彈起調鈴,以中等略寬握距、中等高度肘位上挺的運動員比例較高。
每個人的選擇各有側重,我個人情況而言,嘗試過各種提鈴握距,翻站時下蹲幅度較深,採用翻站起立,即前蹲比較舒服的握距作為預備提鈴的握距。相對來說握距偏窄,這樣起立時胸腔壓力較小,大概這也與我腿較長,前蹲起立時臀後移幅度大、軀幹前傾幅度較大有關。採用較寬的握距的話,底部經常撐不住杠鈴,容易前掉。
上挺時肘位的比較:相同握距,肘位高則胸腔下降,相對來說胸腔壓力會減小,杠鈴在胸鎖骨位置較深;肘位低,則胸腔上升,相對來說胸腔壓力會增大,杠鈴在胸鎖固位置較淺。
不過最近一段時間,調整了翻站的下蹲幅度,不蹲那麼深了,盡量在較高的位置制動接杠,所以正在嘗試增加一些提鈴握距。也是考慮到年齡越來越大,柔韌性和關節都會越來越退化,逐漸減少大開大合的動作。整體上的動作從全蹲下蹲翻逐漸向半高翻,全蹲下蹲抓逐漸向半高抓轉化。
上挺也是一樣,以前上挺練習不多,一般情況下翻站體力調鈴的時候略微加寬一點點但幅度不大,肘位偏高,雖然需要上送幅度略高,但感覺上挺時手臂比較容易發力。最近比賽訓練,連續幾次發生了壓氣管的情況,所以目前也在嘗試上挺時用中等或略寬的握距,肘位45度左右的動作上挺,但因為我一向就有預蹲偏前的毛病,加寬了上挺握距之後會如何還不知道。
2017-12-08 訓練日誌 訓練筆記 訓練經驗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