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百年間】21-23世紀中美歐文化的演變是怎樣改變世界的?
一、綜述
文化的演變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所有民族會在長時間內形成屬於自己的語言、文字、信仰、生活習慣;小到使用的餐具,大到婚喪嫁娶和生活的哲學,這些都是文化的範疇;在人類歷史進入21世紀中期的時候,在全世界範圍內產生了一種對文化認識的普遍危機,這種危機是多元化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表現,主要體現於多民族國家內的文化認同出現偏差,人們對是否需要保留區域性的文化產生了疑慮,簡而言之,是多元化與統一化的矛盾。
在民族文化發展的長河中,會有一些特殊的回潮現象,古典文化再次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這種情況在14~16世紀的西歐以及21世紀的中國有非常明顯的表現,如果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角度來說,前者是一次階級對抗的需要,後者是無產階級維持其優勢統治的需要。無論出於哪種考量,文化都是政治及經濟的一種衍生產物,也是其集中體現。
二、各國發展情況
傳統文化在23世紀的復興在三個不同的國家也有不同的體現:
中國:又一次民族融合
21世紀中期,儒學思想在中國的復興很大程度上彌補了因為社會主義帶來的無神論和經濟發展而產生的思想危機,通過對儒學中的和諧思想的新解釋,中國也迎來了屬於那個時代的文化繁榮,隨著中國在一系列國際性事務中越來越大的優勢,中國人民在這種外部刺激下變得越發的自信。
這種自信也作用在了文化上,在中國的一些傳統節日里,選擇漢服的女性越來越多,漢服的形式也從明朝時期的拘謹形式向更加開放大氣的唐朝形式轉變,漢服的晚禮服出現在各種場合的宴會中。發簪取代了許多時尚髮飾,用料也更加考究,在21世紀末的一次拍賣會上,一支玉制蝶紋雙琉璃發簪拍出了2億8千萬的高價,也是大眾審美髮生變化的體現;建築上,中國經歷了一次對各種古建築群的大規模修繕,中國領導人還在北京新中華門的九鼎廣場進獻了著名的《華夏祭天表》,並且鐫刻在9塊鎏金板上。在將西伯利亞納入版圖後,中國政府在海參崴修建了著名的人民力量廣場,似乎一切都在向著最好的方向發展著。
然而,在繁榮的表象背後,矛盾卻日益激化,民眾不斷膨脹的自信心並沒有形成國家所希望的包容性,相反的,極端民族主義卻在漢族心中漸漸萌芽,對於少數民族的不滿日益激化,要求廢除自20世紀中葉起實行的民族優待政策的呼聲日益高漲。
漢族核心論也影響到了學術界,中南大學中文系朱靖垣教授在一場討論民族關係的大會上首次提出了「我們的國家並不存在少數民族,只有佔主體的漢民族和邊緣民族兩類」的所謂「邊緣民族論」,雖然他受到了當時與會專家幾乎一致的批評,但是在互聯網上,朱教授的這番言論卻受到了追捧,再加上朱靖垣自身所謂的「明朝皇室血統」,使得他很快成為了大漢族主義者的核心領導人並擁有非常多的支持者。
當時的政府正處於21世紀中葉改革的關鍵時刻,處於對穩定的考慮,也只是做了一些象徵性的批評。這無疑助長了大漢族主義者的氣焰,在隨後的半年中,朱靖垣的泛漢族主義思想被一名叫鄭誠的社會運動家延伸成為正式的排他主義思想,再加之改革終於步入民族政策的關鍵領域,要求廢除民族優待的言論鋪天蓋地而來。
就在所有人都在為是否保持民族特殊性而辯論的時候,在西北聯合大學演講的朱靖垣教授遭到極端少數民族分子襲擊,雖然經過2天的搶救朱靖垣脫離了生命危險,但是,鄭誠卻利用這次事件使絕大多數的人大代表投票通過重新制定國家民族政策的決議,這件事引發了一系列的少數民族騷亂,包括大量東南亞和非洲(亦即「阿非利華」——非洲裔中國公民)新移民也對自己身份認知的混亂,也間接引發了在中國歷史上被稱為「大撕裂」的可怕時期。
但是,正如中國人信仰的中庸哲學和循環理論,正是在大撕裂不斷的觀念碰撞中,新一代中國公民對於民族、民主和穩定有了新的看法和理解,國家機器的強大能量再一次釋放,這首先體現在少數民族的名稱變化。
全新的民族政策規定,中國是由中華民族組成的統一民族多元文化國家,佔主體的為漢文化系人口,其餘人口被分為多元文化系人口和新文化系人口(新移民)。所有文化系的人口接受無差別的統一教育,同時多元文化系的人口不再以血統為界限,而是以認同或學習這一文化系的人構成,且政府鼓勵不同文化系的人口流動,但是不刻意保留特殊文化系,更多的是以一種共同記憶的方法予以承認,並由中央政府撥款,建立了133座共同記憶保留庫。
之後,隨著行省制度的廢除,原本以區域為界的少數民族自治區被包含進77個大都會區之中,極端民族主義者逐漸銷聲匿跡。2070年代的一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代表們以絕對多數通過了國務院《關於「華夏信仰工程」最後階段工作實施報告》,從那天起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與宗教事務委員會正式解散,取而代之的是「全國共同記憶以及信仰事務管理局」,延續了100多年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正式走入歷史,一如它的設計者對它的期待一樣,它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中國的文化發展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
歐羅巴:從第二次文藝復興到新拉丁運動
21世紀50年代之後,隨著7年動亂以及巴爾幹-近東戰爭和北極戰爭的結束,歐羅巴合眾國(VSE,歐羅巴)逐漸迎來了久違的黃金時期。
政治上,基督教團結黨與教廷共同組成的梵蒂岡-布魯塞爾核軸心受到了絕大多數歐羅巴人民的認同,伴隨著一系列的宗教保守主義法規,國家政治也從最初的混亂走上了正軌;經濟上,歐羅巴合眾國政府對加盟邦內部的各種重工及航天企業進行了大範圍的整合,國家干預主義佔據了經濟的主導思想,由政府補貼的強大工業促使第一產業迅速恢復,截止巴爾幹-近東戰爭結束的第二年,歐羅巴合眾國就重新實現了農業自給自足,而歐洲良好的教育基礎又為科技創新領域輸送了大量的人才,並促使了大量超級企業的誕生,強大的科技創新能力推動歐羅巴迅速恢復。
據此,歐羅巴羅馬國立大學政治學教授路易吉·丹尼爾(Luigi·Daniele)於2097年在全歐高等學院學術會議上提出了泛歐-古羅馬復古主義,標誌著南歐地區新的文化意識形態覺醒了,這件事成為了日後被人稱作第二次文藝復興的開端,這背後,自然是有梵蒂岡方面的政治考量,隨著東歐戰爭和巴爾幹-近東戰爭的結束,德意志民族的國際威望空前高漲,而與之相對的,南歐諸國卻陷入了迷茫,為了維持梵蒂岡-布魯塞爾軸心微妙的平衡,教皇的主教們運用自己強大的影響力,培植了與西北的日耳曼派系相抗衡的南歐拉丁派系,這個做法可謂是一箭雙鵰。一方面,由於拉丁派的存在,使得高傲的日耳曼派不得不考慮梵蒂岡的聲音;另一方面,拉丁派作為南歐也就是天主教大本營的重視也在暗中增長著梵蒂岡的力量。
拉丁派對於文化的影響無疑是巨大的,拉丁文在南歐再次成為了聖經的唯一解釋性語言,自從哈伊莫斯加盟邦成立之後,拉丁派抓緊機會,填補了因東正教的混亂而帶來的巴爾幹信仰真空,在與希臘本土的文化進行了一次融合之後,在曾經的東正教大本營站穩了腳跟。在這期間,拉丁文化不斷的創新,從改革宗教儀式,到融合希臘的建築風格,拉丁語逐漸簡化其發音和書寫形式,並開始一點點統一作為其分支的西班牙語、葡萄牙語和義大利語。在拉丁派主導的南部各加盟邦都開始教授新拉丁語,而原來的語種,變成了方言。
有趣的是,這樣的拉丁化改變甚至影響到了食物,一些之前在南歐地區出名的烹飪方法,都被用拉丁式烹飪取代。而一種將燉菜和海鮮燴飯結合的方式,被稱為「拉丁什錦飯」流行於新開的各種拉丁餐館。
22世紀第一年的元旦,時任教皇在巴塞羅那參加了聖家族大教堂的竣工儀式,這座始建於1882年,出自於建築大師安東尼奧·高迪手中的傑作,本該在2026年完工,但是由於受西班牙的債務危機以及隨後三十年歐洲大陸動蕩的影響,工期被嚴重拖慢。在伊比利亞加盟邦成立後,歐羅巴議會對於重修教堂一事爭論不休,就在大家都為這個建築界瑰寶的命運惋惜時,梵蒂岡運用自己強大的經濟實力使得教堂得以重新開工,並在2100年正式完成。落成儀式當天,教皇親自為教堂金頂進行了祝福儀式,並宣布,聖家堂成為新合併的伊比利亞教區大主教的座堂,象徵著伊比利亞的虔誠與團結,在場的拉丁族裔無不歡欣鼓舞,這件事也宣告著拉丁派的實力首次到達頂峰。
至此,標誌著南部意識形態覺醒的第二次文藝復興運動正式變為了新拉丁運動,以伊比利亞、義大利、哈伊莫斯三個加盟邦為首的拉丁派,超過諾德派和斯拉夫派,崛起成為歐羅巴地區的第二大文化群,日耳曼派本希望培植倫巴第地區文化以控制南歐的想法宣告破產,而拉丁派用自己獨特的文化影響著歐羅巴合眾國及世界的文化發展,其影響力更是擴展到中南美洲和西部非洲。
美聯:北部大墾荒
如果人們要評價21世紀最大的變局,那一定是北美的局勢了,美利堅合眾國的解體是美利堅民族內心永遠無法抹去的傷痕和恥辱,就連曾經被打的毫無還手之力的墨西哥,都從這件事里分得了一杯羹。好在,美利堅還有大北方中的加拿大,美國與加拿大的合併至少令北美聯邦(NAF,美聯)沒有徹底淪為二流國家。
即便如此,美聯依然面對著巨大的挑戰。一方面,太平洋國的成立帶走了矽谷的一大批企業和創新人才,也失去了西北部重要的工業基地,南部三州(德克薩斯、新墨西哥、亞利桑那)與墨西哥合併成為墨薩克斯(Mexas)後,美聯的礦產資源和農業也損失慘重,更要命的是,與加拿大合併後的美聯人口依然不比戰前。
美聯的政治家們沉痛的思索著自己國家的未來,在這個過程當中,他們把目光放到了因全球變暖而逐漸顯露在眼前的加拿大腹地,這些曾經人跡罕至的地區擁有著大片未開發的土地和資源,一如曾經美國的西部,於是,美聯政府發布了新的北部移民計劃。很快,美聯的整個國家都被調動起來,就像當年對西部的拓殖。
一方面,美聯鼓勵印第安人接受新的土地,加快將這些曾經北美的主人融入到主流社會當中,在政策上給印第安人以極大的便利。鼓勵生育,國家分配了北方的土地,並給予勞動工具,在北部興建新的學校和基礎設施,不僅如此,美聯還將印第安人古老的內斂和堅韌的文化作為樣板予以宣傳,這大大的鼓舞了一度士氣低迷的美聯人,這種深深植入美聯人心中的拓殖精神被再次喚醒,那些年,美聯的經濟增長速度甚至超過了柯立芝繁榮時期的水平。但是,美聯人卻刻意壓制了自己曾經張揚的性格,這種心態在文化上的體現最為明顯:
首先,在音樂上,美聯人放棄了對通俗音樂甚至是爵士樂的追崇,受到印第安文化的影響,排簫等古老的樂器與小提琴及鋼琴的合奏成為了主流,那種深入人心的清澈的音樂,促使人們在北部優美的環境中尋找內心的寧靜。音樂主流的改變對人們的影響巨大,美聯人逐漸擺脫了曾經的拜金主義和浮躁的藝術形式,團體主義、互助、自省等之前幾乎不可能出現在主流美國文化主體中的形式被廣泛的接受了。
其次,曾經以個人英雄主義泛濫的好萊塢電影,被更多強調責任和集體的電影所取代。2098年7月,一部名為《北方》的電影成為了北美影史上票房最高的電影,這部講述美聯白人與印第安人聯手開拓北方的艱辛故事的電影得到了美聯人民內心的共鳴。
影片成功塑造了白人羅伯特·阿爾貝恩和印第安人肖恩·伍迪查爾兩名角色,並且用極其深厚的筆墨刻畫了當人類面對自然災害之時內心的迷茫和恐懼,以及重建家園的不屈決心,也展示了在困難中不同的民族之間深厚的友誼,電影中羅伯特在面對洪水時說的那句「恐懼是自己的,它不由任何事物帶來。」以及肖恩說的「我可以折服,但我決不屈服。」成為了美聯在戰後北拓精神的完美寫照,也成為當年雜誌封面廣泛引用的話語。
第三,在節日上,美聯對感恩節的重視程度甚至超過了國慶日,這個曾經由白人和印第安人一同慶祝的節日再一次回歸了它的本真,在當日,白人家庭一定會與印第安家庭進行互動,分享一桌豐盛的晚餐,人們盛裝出席,圍著象徵友誼的篝火載歌載舞,並相互交換好看的飾品和服飾。至於混合家庭,更是把這一天看的尤為重要,美聯所宣傳的北美大陸乃「自古以來」由白人新教徒和印第安人主宰的共識,成為了這個國家最重要的基石之一。
最後,美聯的宗教保留了新教特有的簡樸和特色。同時,由於印第安圖騰信仰和泛靈教的影響,美聯的新教會對生命和救世主的看法卻不同於傳統的天主教,並在此基礎上演變除了萬靈教會之類的對所有生靈拯救的思想。
總而言之,美聯人民憑藉著北部大墾荒帶來的空前繁榮,促進了內部文化大整合,現在的美聯文化雖然不比以前更加包容,但是它所帶來的對於統一的認知和強烈的國家使命感一直驅使著美聯人向前進步。
三、總結
雖然上述三個例子的發生時間並不在23世紀,但是它切切實實的影響到了今天的世界,無論是哪一種,隨著大分裂再次向大一統方向靠攏,國家對於統一文化認識及意識形態的需求空前一致,加上來自翡翠文明的影響,各國對於文化軟實力的輸出也有了全新的認識。就像中國人在21世紀早期就已經認識到的那樣,綜合國力的鬥爭永遠不會局限於政治和軍事領域,各種形式的文化輸出不僅是保障本國國民形成統一認知的關鍵。
更重要的是,正如塞繆爾亨廷頓所言,國與國之間的衝突已經不再重要,現在世界範圍內已經形成以中國為首的儒家文化圈(或者稱之為華夏文化圈)、以歐羅巴為首的天主教文化圈、以美聯和英國為首的新教文化圈、以斯拉夫為首的東正教文化圈和以伊斯蘭世界聯盟為代表的伊斯蘭文化圈。這些文化圈正在不斷的吸收邊緣國家加入,未來的衝突恐怕只會是文化圈之間的衝突、融合與重組。
延伸閱讀
除了原有的領土,中國在21世紀中葉還通過從新興的歐羅巴合眾國手裡購買原俄羅斯領土的方式將北部國界線擴展到了葉尼塞河以東的整個西伯利亞區域,也以此成為了名正言順的北極玩家。另一方面,中國在美國勢力撤出亞太后和平統一了台灣,也主導了朝韓統一和琉球獨立,在新加坡和蒙古相繼公投加入中國後,這個古老國度再度成為東半球無可置疑的最強大的國家。中國 - 23世紀百科 | 專註記錄兩百年後的知識歐羅巴通過與俄羅斯的合併將領土範圍向東擴張到了太平洋海岸,但不久後就將葉尼塞河以東領土全部賣給了中國,並最終將東部邊界固定在烏拉爾山脈一帶。歐洲大陸緊接著在21世紀40年代爆發了慘絕人寰的七年動亂,基督徒在歐羅巴軍政府和天主教世界的支持下大量屠殺和驅逐歐洲的穆斯林,最終將後者全部趕到西撒哈拉。此後幾十年,歐洲大陸終於迎來了安寧,高壓的提高生育率政策提高了人口基數,統一的市場帶來了經濟潛力的持續釋放,歐羅巴趕上了第一次接觸帶來的技術爆發,參加了蓋亞計劃,投入到太陽系殖民浪潮之中,這一切都令西方文明的核心地帶在23世紀成為人類最強大國家之一。歐羅巴合眾國 - 23世紀百科 | 專註記錄兩百年後的知識在21世紀中葉的北極戰爭後,美聯吸取了美國的教訓:統治階層縱容利益集團綁架政府實行帝國主義政策從而導致戰線過長和樹敵眾多,最終導致內部矛盾被海外戰爭激化而招致社會撕裂和內戰。從而,美聯的國策在此後一百多年都維持著某種程度的孤立主義,「北美洲是北美洲人的北美洲,至於其他地方?誰在乎?」這種觀點一直保留在22世紀美聯人的頭腦中。不過,在太陽系殖民浪潮開始後,美聯人前輩當年拓荒西部的精氣神全部得到喚醒,北美人開拓地外殖民地的勁頭毫不亞於中國人。北美聯邦 - 23世紀百科 | 專註記錄兩百年後的知識
作者:陳修文
編輯:庄比
題圖來源:Edward Poynter
了解23世紀的背景知識
23世紀的新聞和故事在以下平台同步發布:大都會新聞官方網站:http://www.metnews.net/微博:@大都會新聞 http://e.weibo.com/msfr知乎:大都會新聞專欄 https://zhuanlan.zhihu.com/23shiji微信公眾號:大都會新聞(id: metnews)Twitter:大都會新聞 https://twitter.com/23shiji 加入23世紀Q群一起創造兩百年後的世界:145152482
(by-nc-sa)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