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陳諾:怎樣才能過上自己選擇的生活

一位朋友告訴我,她打算離開這座二線城市,到一線北上廣去,原因是身邊的氛圍太糟糕。和她同公司的女生,既不閱讀,也不運動,工作上得過且過,還經常占同事的便宜。而她幾個去了大城市的同學,每天都堅持鍛煉,勤加閱讀,見識廣博,氣質出眾,過著她所希望的那種生活。

我勸她三思。因為人並不是到了大城市,就可以自動變得積極上進。大城市也有懶漢,也有閑人,她的幾個同學之所以能那樣過,是因為她們主動選擇了,去做那樣的一個人。

同樣地,公司里的女生,也並不是因為身處這個城市才變得散漫,她們也是主動選擇,要過閑適安逸的生活,才慢慢把自己塑造成這樣一種人。

人常以為自己受了環境的影響,別無選擇,但事實上,人無時不刻在做著主動選擇。我很喜歡的一位心理諮詢師,有一次跟自己的督導抱怨,說最近過得很不順,同事拖後腿,領導又挑剔,自己氣得不行。這位督導只是專心聽著,沒有一點安慰的意思,等對方說完,他才開口說——

太可憐了,你怎麼能允許他們這麼對你?

這一句話,讓諮詢師清醒了。他意識到,所有人對他的影響,其實都是在他的允許之下發生的。如果他不允許,沒人能把糟糕的心情傳染給他。

哪怕在自以為別無選擇的情況下,我們依然有權利做選擇。就算一支槍頂在頭上,你也可以選擇,是要錢還是要命。而在生活中,沒有槍在頂著我們,是我們自己選擇了,接受環境里或好或壞的影響。就連我這位朋友,也在做著主動選擇——選擇接受那些同事的影響,被她們的一舉一動左右心情。

我曾在一篇文中寫到,每個人都在過自己選擇的生活。問題是,很多人過的生活並不是他們想要的。他們本可以做得更好,卻總是陷入被動和無力感的漩渦。為什麼我們做不成自己的生活的主人,反而時常感覺被控制,被人牽引著做選擇呢?

有些人打開淘寶,本來只想做一個步驟,結果看到推薦的商品,翻著翻著,一個晚上就過去了。只想回復一下評論,不小心看到一行有趣的標題,讀著讀著又忘記時間了。這大多是因為,我們本來對自己就沒有一個明確的安排。就算閑下來了,也沒想好要拿這段時間來做什麼。沒有選擇,本身也是一種選擇。沒有安排,就會有別人來為你安排。一群人在點菜,你說隨便,看似省力,不動腦筋,其實卻是把選擇權交給了別人,把自己的胃口和今晚的時間,統統交給了別人。

主動選擇自己的生活,前提是知道自己要過一種什麼樣的生活。

很多人對這一點一無所知,他們憑著書上的空談和周圍人的傳聞來摸索前進,以為這樣會更省力,卻忽視了每個人的生命主題都是不一樣的,按圖索驥才是浪費時間。

我們的父輩就很少有這樣的猶豫,他們的年代沒有太多的干擾,很多人一心只憑著自己的直覺過生活。就拿學英語一件事來說,現代人可能還在猶豫,報哪一個班,哪一個老師比較好,讀了好幾個小時的課程評價也決定不下來,而以前的人沒有這麼多選擇,老老實實拿起書來念,可能已經都念完好幾節課了。

APP們都說,它們是來給我們省時間的,可到頭來我們在它們上頭耗費的時間,卻是生活中最多的,這不能不說是一種諷刺。現代人不需要買菜做飯,開車認路,輕點一下APP,什麼都解決好了,可省下來的時間哪裡去了?都被揮霍掉了,消磨掉了,在琳琅滿目的「選擇」中猶豫掉了。七八十年代的人們,偶然得了一本小說,日夜誦讀,幾十年後依然背得出其中的段落,而活在二十一世紀的我們,渾渾噩噩,甚至想不起昨天午飯吃的什麼。

這樣活著的人,怎麼可能知道自己該如何生活?除了被商品經濟的浪潮裹挾著向前,不斷消費商品,不斷滿足慾望,最後連自己的時間、注意力都成為一件商品之外,他還知道別的生活方式嗎?他還能拒絕五光十色的雜誌、電子屏幕告訴他的活法,還有自己獨自闖蕩,獨自經營,獨自總結一段生活的能力嗎?

所以,屏蔽干擾,是活在信息時代的人必須學會的一門課。在信息爆炸的年代,不懂得屏蔽干擾的人,就意味著成為各種信息的接收器,被各種錯綜複雜的價值觀攪得團團轉。為了不讓自己失去方向,有時我們必須閉上眼睛,為了不讓他人打亂步伐,有時我們必須捂住耳朵。

這也許是一種相當費力的生活,但它能讓我們重新感覺到,自己奪回了生活的主動權。讓生活重新變回一場沒有地圖的冒險,在這裡,人人都是冒險家,都有屬於自己的地圖,走的每一步路都有意義。

主動選擇自己的生活,也意味著對自己所做的一切行為負責。

很多人大學畢業找工作,進了一家公司,工資很低,他們會說,這公司怎麼那麼差。

其實,差的不是公司,是當初選擇這個公司的自己。公司就在那裡,是他自己選擇要進。為什麼要進來?因為沒有更好的選擇,或者不知道能有更好的選擇,這兩者,也都還是他本人的過失,不是公司的。

但他不願意接受這樣的說法,因為這樣說,就會顯得自己很差,會感到痛苦。為了不感到這痛苦,他選擇把別人說得很差,把對自己的憤怒,轉移成對別人的,從而將自己摘出了被譴責者的名單,這樣一來,痛苦也就無影無蹤了。

在心理上,這叫投射,是一種人人都運用得爐火純青的防禦手段。這種防禦手段用起來代價很大。

首先他內心的憤怒投射到生活的每一個角落,把一切事物都變得 「糟糕」了,同事「很差」,老闆「很差」,而他自己似乎「沒有辦法改變這一切」。

其次,他認識不到,其實自己可以選擇不過這樣的生活,他的潛能被壓抑住了,感到自己虛弱無比,只是生活的奴隸,他的逃避讓他意識不到自己的責任,自然也就錯過了做出改變的契機。

為自己的生活負責,其實就是在每一件事上,都找到自己應負的責任,過一種不逃避的生活。

談戀愛,吵架分手了,在說對方渣男之前,問問自己,為什麼會允許他這樣對你?

對公司不滿,在抱怨之前,想想自己,為什麼會允許自己到這個地方來?

這活法看上去很累,其實不然。如果一個人在他生活的每一件事上,看到自己可以改進的方向,那麼這個人可以說是幸福的。因為他內心的憤怒沒有四處投射,他會覺得周圍人都待他不錯,因為他看到了很多不足是因為自己才引起,他對改變這些不足有了更多的信心。他對生活持一種中性的看法,因為他知道,生活呈現出的圖景,完全源自他的選擇。

主動選擇自己的生活,意味著你可能會走一條人跡罕至的路。

我的一個高中同學,畢業後誰也不知道他去了哪裡。那個年代我們還用人人網。大概是大二大三的時候,他出現了,上傳的照片讓每個人都驚呆了——原來他跑去了阿富汗,跑去了伊拉克!

他在中東戰場上攝影,騎行,和不同人種交易食品,甚至槍支,偶爾寫一些狀態。那是我們這些生活在平靜校園裡的人做夢也想不到的。很多人不能理解,高中看著那麼普通的一個人,怎麼就跑去炮火紛飛的中東了呢?多危險啊。

我不曾和他交流過,但我相信他是快樂、主動地活著的,他也許長久地嚮往著那樣的戰地生活,私下搜尋很多那裡的資料來看,最終鼓起勇氣邁出這一步,把所有做著世俗大學夢的同學們甩在身後。

很多人在得知他的消息後,短暫的驚訝後便把他遺忘了,因為對他們來說,自己永遠也不會去伊拉克,永遠也不會過一種掉隊了的生活。大多數人的生活是在機動車道上行駛的,周圍永遠有同路人,有參照物。工作,結婚,升職,生子,哪一樣沒有過來人給予指點呢?遇到了困難和疑惑,哪一樁是新鮮的?又有哪一次沒有現成的答案呢?

但追根究底,誰也無法指點誰的生活。活得越深入,我們就會在越來越多的課題上,失去參照,只能創造屬於自己的答案。和什麼樣的人戀愛,做什麼樣的工作,投身於什麼樣的事業,在這些問題上,任何一個對生活還未完全絕望的人,都不願意把決策權交給別人。而越要得出答案,越是會發現,答案充滿了個性化,每個人都不一樣,不存在抄作業的可能。

知道自己要過什麼樣生活的人,很可能就不再合群了。喝酒嘮嗑,吃飯逛街,很難再看到他的身影,那些事只適合不知道怎麼打發自己時間的人。而對於知道了生活目的的人來說,時間真正成為了金錢,是需要一瓣掰成兩瓣兒花的事物,他們終於和時間成了朋友。

這類人會陷入一種充實的孤獨之中,這沒有關係,人總是孤獨的,可怕的是人躲在在人群中不去認清自己的孤獨。當他認清了,他就感到一種必要去尋找填充自己的內容。這內容會讓他體會到合群時所體會不到的,妥帖的充實。而這充實會是他一路上唯一需要的行囊。

本文首發於公眾號:諾有所得


推薦閱讀:

築城秋雨那日
《行路難》第三十八章 京都
冰山理論(下):白象似的群山
願我一生,是不會後悔,幸福滿溢的一生

TAG: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