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艱苦環境下練精英
文:李寶如
什剎海體育運動學校是最早的綜合性體育訓練基地,冠軍的搖籃。最早有水上和冰上項目學習班,北海體育場和什剎海體育館建成後又增設了籃球,排球,體操,乒乓球,舉重,武術,摔跤等項長訓班,為北京培養了一批批優秀的運動員及全國和世界冠軍。
體校同事合影
左起:梅惠志,李寶如,吳彬,宋兆年
1963年北京體育學院畢業生吳彬,吳英華,李俊峰等調入加強了武術教學力量,開創了北京市體校摔跤訓練班,培養了徐鋼(西城區體校副校長),葛利明(解放軍軍隊教練員)等一批骨幹力量。文革後調李寶如,王躍維,梅惠志,宋兆年等來校任教。在艱苦的條件下,大家創造訓練條件,自製滑車,推磚等器材。挖土平地開闢室外場地,縫補跤衣,用游泳池裡冬季防凍的稻草和帘子鋪場地,但低洼不平,常有傷腳情況出現。王躍維,劉長海,曹靜齊都曾因場地不平整導致膝內側筋帶拉傷,八角廳,西上坡,體育館後夾道都曾是摔跤散打訓練場地。
當時只有中國式摔跤長訓班,八十年代初又增設國際跤,柔道,並在北海體育場開辦散打訓練班。開創了北京市散打運動之先河。多次代表北京市組隊參加了全國錦標賽和世界比賽,獲得40多次冠軍,培養了張新正(什剎海體校教練),杜振高(武警教練),湯爾民(北京拳擊隊教練)等一批優秀教練員和散打運動積極分子,推動了北京地區武術散打運動健康發展。
九十年代初建立了北京武術院,在此基礎上建立了北京散打隊,吳彬院長到河南,江蘇,山東等地招了 第一批運動員,由於亭凱 ,王世英任教練,李寶如任摔法教練,王順清任領隊,開始在北郊借地訓練。又到西田村一個停產的地磚廠訓練,條件極其艱苦,訓練場地是地磚廠生產線空地,潮濕雜亂,牆外就是臭水河溝。蚊蠅成災。尤其是伙食極差,由王順清和其妻每天按標準買菜做飯,可想伙食如何了。他們夫妻辛苦之極,但隊員也吃不好,後又到西郊五孔橋小學訓練。招一批北京籍的運動員,生活訓練有了好轉。經過冬訓一名都沒留下來,後又到東郊二外語訓練,條件有所好轉,又有單孝強教練和領隊蘇俊的調入,從訓練,管理,生活各方面都有了好轉,1993年什剎海體校訓練才算安定下來,外地隊員薛鳳強,王剛,王進峰,王俊峰等人的轉正北京市散打隊才算歸宗。但由於散打運動的特性,到目前全隊所有人員也只有 韓玉柱是本地人。可見散打運動在北京的開展現狀。當初參加散打運動者皆是北京本土青年人,隨著時間的推移,生活的優越,人們對娛樂取向的增多,散打摔跤等已淡出了北京男性的視野。
什剎海體育運動學校的摔跤散打班,為北京隊和國家隊培養了大批優秀運動員和專項工作者,活躍在各區體校,北京隊和各級體育管理部門。有國體育總局舉摔柔管理中心黨委書記宋兆年、副主任熊鳳山;光彩基地書記梁德金;西城體校副校長徐鋼,李秀平;北京女子柔道隊教練吳志新、總教練王躍維;東城區體委副主任遲進東;房山區教練董聚惠及各區體校,北京摔跤隊,北京柔道隊,北京散打隊教練人員;武警總教官杜振高,黎長安,薛鳳強等無不出自什剎海體校。目前什剎海體校各方面設施已今非昔比了,場管校舍,生活管理,項目設制等可以說是日新月異。什剎海體校的散打,摔跤,柔道教練們多年為北京市乃至國家培養出大批優秀運動員和教練員,在國內外大賽中獲得冠軍。什剎海是我國體育的窗口,優秀運動員的搖籃,什剎海體校將越來越好。
2017年12月1號 白蘇露 整理編輯
推薦閱讀:
※戴好頭盔等護具的情況下,拳擊受傷的類型是什麼?
※凌波微步和洪家鐵線拳外加金鐘罩,能不能去打世界重量級拳王。如果能為什麼還不出現,如果不能為什麼?
※跤武講壇(第一期): 京跤與武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