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一輩子都忘不了,四合院里濃濃的人情味!

我家搬入樓房已經好多年了,前段時間溜達到我原來居住的衚衕,這個衚衕和很多房子被保留下來,來到生我養我的那個四合院前,看著熟悉的門樓和大門,想起了童年,想起了發小,想起了那些老街坊,想起了那些美好的時光,有種想哭感覺。

這時原來的一位街坊大媽正好回來,非拉著我進屋坐會兒,那叫個親切和熱情,她給我沏茶倒水,拿水果,還聊了很多以前的事兒,心裡熱乎乎的……我很幸運還能回以前的衚衕、四合院轉轉,可是身邊的好多哥們兒、朋友再也回不去了……

四合院和衚衕,從元代開始形成規模,經過明清兩代的發展,已經成為北京這個具有悠久歷史的文化古都最為直觀的標誌,也是北京傳統文化,甚至可以說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和表現形式。

追溯歷史,北京四合院所體現的傳統道德觀念、傳統社會倫理意識以及傳統的審美興趣從未消失。民國以後,「滿漢分城而居」 政策的終結,讓大量新的居民湧入北京內城大小不一的四合院中,並開始不斷地出現幾家同住於一個四合院中的現象。而不同民眾合住於一個大院中,讓四合院的居民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並逐漸延伸到北京衚衕當中,逐步形成了民國時期多元化的北京四合院和北京衚衕。

我們今天很多人經常用「老北京文化」或者「老北京」的概念,其實更多的是民國痕迹的「老北京」。恰恰是「老北京」的四合院以及衚衕,構築起具有渾厚文化底蘊的老北京,也由此產生了北京四合院文化。

「尊老愛幼」 是中國傳統道德意識中最主要的倫理觀念,它在北京四合院文化中有著突出的體現。 例如: 正北的上房必須由大家庭中最年長者居住,整個家庭自然也要圍繞著輩分最高的老者生活。 每日早起,晚輩要給長輩請安,出門也要向最長者告假或辭行。

外出回家後,也要先問安稟報,長輩少不了要問訊一番。 後生晚輩和長者說話,通常都是一口一個 「您」。吃飯、出行、哪怕是在院子里曬 太陽、納涼,也得先盡著長輩和年長者。

而作為長輩或年長者,對後生晚輩也要呵護有加,對年幼者自然格外的疼愛,對少一輩也要時不時地規勸和教誨,把自己一生的人生經驗傳導給後生晚輩。 一個四合院一大家如此,一個四合院中若干戶居於此也如此,久而久之早已經成為北京四合院 文化的一種基本的長幼意識。一個大雜院、一條衚衕,年長者也自然受到尊敬。

住在大雜院里的北京孩子每天上學、 放學,除了和自己的父母打招呼外,往往還和出院門遇到的年長的老人打招呼問好,長輩多的,會叫上一圈。筆者的弟弟上小學時,每天回家一推門,張嘴就叫一圈:姥姥、姥爺、媽、爸、哥。 定 睛一看,發現只有哥哥在,嘿嘿地笑一聲,可下回還是如此,就是習慣了。

舊時的北京四合院,不管是一個大家族同住於一個院中還是若干戶人家的大雜院,每間房子的居住者相對而言彼此之間是開放的。作為居住在上房的一家之主,若是去哪一間屋子瞧瞧自己的晚輩那是最平常不過的事情,推門便進,沒聽說每間房子還要落鎖的。

而作為若干戶居住在一起的大雜院,也照樣形成了這樣的生活氛圍和生活習慣。一個院落各個住戶之間只要是在家, 從來都是四門大開, 誰去誰家,抬腿便進。

若是一個院子里,大夥都在家卻緊閉其門,肯定會招致同院人們的非議:「忒各色了。 」

北京四合院乃至一條衚衕,鄰里之間那種開放的環境和各個家庭的透明度,與今天一個個單元住戶之間是沒辦法相比的。 在過去人們口頭語中, 有「家長里短」的說法,是對各門各戶之間那種幾乎沒有什麼隱私的狀態的形象體現。

以現在年輕人的眼光來看,這樣的居住環境太「透明」,家家戶戶的隱私暴露無遺。誰家兩口子鬧彆扭了、哪家閨女處對象了、誰家小子有出息了,皆是街坊四鄰最經常交流的,一點新發生的事情,很快就傳播開來,不亞於今天的微信消息。

但是在舊時的四合院、衚衕里,這樣的 「家長里短」 讓街坊四鄰形成了一種不自覺的「大家庭」情懷。

北京大雜院里,很多人家即便是鎖上門,鑰匙也經常放在離院門最近的、有年長者的家中。

而在今天的小區居民樓,與昔日四合院中一聲聲清脆的爺爺、奶奶、大叔、大媽的叫聲不同, 早上出門是鑰匙轉動的聲響, 晚上是東一聲西一聲「嘭嘭」的關閉防盜門的撞擊聲。 相比之下,似乎舊時文化背景下的居住氛圍更讓人眷戀。

北京的四合院在環境美化上也往往滲透著傳統文化理念。 四合院中忌諱種桑樹、梨樹,不種松樹、柏樹。 松樹、 柏樹通常是陰宅墓地所用,或者寺廟中用,家中自然不能種植。 忌諱種桑樹,「桑」與「喪」同音,不吉利, 梨樹與分離諧音,自然迴避。 石榴樹, 每逢開花時節,鮮紅爛漫的石榴花讓 人們感到一種火紅的生活氣息,春華秋實寓意吉祥興旺的含義,也有多子 多福的暗喻,所以石榴樹是北京四合 院中非常典型的標誌性植物。

庭院之中,石榴樹、月季花,葡萄架、金魚缸, 人們將大自然的縮微景緻搬進了四合院, 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景象,與今天北京這座超大型城市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相比,更具有人與自 然和諧發展的情趣。 這對於今天幾乎 是「坐井觀天」的小區居民而言,四合院的天棚、魚缸、石榴樹更像是一種 奢侈的景觀享受,對四合院的眷戀當然也就更為突出。

北京城市的發展, 道路的擴寬, 新商業網點、住宅小區的建設,往往直接關係到北京四合院、 衚衕的拆除。 而人們一談到老北京風情,聽到的最多的是對北京四合院、北京衚衕減少的抱怨和指責。 以至於有人戲謔稱建設部門 「特中國」—— —「拆吶 (China)」。

曾經與一位區建委的負責同志聊天,他有些無奈地對我說:「好多主張保護四合院的人叫我『拆爺』, 你還聽不明白是啥意思?! 」更有意思的是, 曾經在已經變味的北京四合院—— —大雜院居住的居民,在沒有拆遷之前,由於居住環境惡劣,極其渴望拆遷上樓。

前些年聽一位朋友說, 他們作為專家、學者,與有關部門到已經成為大雜院的四合院中調研四合院、衚衕的保護問題,結果遭到居民們的「圍攻」和指責。 情緒激動的住戶說的最有代表性的話就是:「保護? 你怎麼不住在這裡保護保護?! 」但真的拆遷上樓了, 居住條件改善了,再也不用擔心下雨打著傘上廁所了,可是卻又覺得心裏面缺了點什麼。

我住所附近就是一個拆遷後新建的小區, 很多人是從西單一帶拆遷來的, 偶爾湊到一起聊起天來,又聽到另一 種抱怨:住上樓了,門一關誰也不知道誰,老覺得有點彆扭,老街坊那股親熱勁兒沒了! 不管是執行北京老城區房屋拆遷的, 還是力主保護北京四合院、衚衕的, 雙方站在不同的角度和立場,在「拆」與「保」之間有著不可調和的衝突。

這是北京城市發展,或者說所有擁有悠久歷史的古老城市,在其發展歷程上都無法迴避的矛盾。 曾經是四合院(當然基本是大雜院)、衚衕的老住戶,一旦拆遷上樓了,房屋面積、住房條件、居住環境都與昨日的大雜院有了天壤之別,卻很快就顯露出對昔日四合院、衚衕的眷戀,時常會出現對新的居住狀態的不滿和抱怨。

北京四合院、衚衕的人文情懷以及和諧的氛圍,與今天居住在小區同一單元中的鄰里卻老死不相往來的現實相比,讓人們產生了一種情感的失落。 而對傳統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手段的相對匱乏,則使人們容易將注意力集中在某一處四合院或者衚衕該不該保護的具體爭論中,城建部門為城市發展的必然趨勢而背上了對傳統文化傳承不力的「黑鍋」。

然而, 面對城市建設與北京四合院、衚衕保護的尖銳矛盾, 真正起到化解作用 的,應該是對城市全面發展和傳統文化合理繼承發揚的通盤考慮。 這也許就是北京四合院、衚衕情節文化反思的關鍵點。

文 | 馬建農


推薦閱讀:

房子隔音太差是什麼體驗?
如何不聲不響在一個月之內殺死一棵樹齡為5~7年左右的樹?
在中國做類似 Nextdoor 的鄰里社交工具有戲嗎?
樓下是個極品鄰居怎麼辦?
樓上鄰居太吵 軟話說盡卻變本加厲 怎麼破?

TAG:老北京 | 四合院 | 邻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