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學會很多道理,卻依舊過不好這一生」?改變這一切,從高效能閱讀開始吧!

前段時間,跟朋友聊天,她說自己看到喜歡的大V推薦書,總是忍不住買回來,買了卻來不及看,就算看了也覺得糊裡糊塗的,說不清書里哪裡寫的好哪裡寫的不好,再過不久,書里的主要內容也忘光了……家裡的書越堆越多,卻絲毫沒有減輕她的焦慮——好像讀了那麼多書,並沒有讓她有什麼進步。

也許,這是身處信息爆炸時代的很多人的通病。每一個信息似乎都很重要,都很有用,不敢錯過,於是不停地收集各種信息,卻忘了,該如何使這些信息在生活中為己所用。

有一次聽成甲老師的知識管理講座,老師提出了這樣一種觀點:數據、信息與知識是不同的。舉例來說,買了一本書回來,但沒有看,那麼這本書對我來說,就只是「數據」而已。讀了這本書,了解了一個故事或者一個觀點,這時,這本書就變成了「信息」。然而,只有我真正用這本書中的內容來指導自己,改變行為,提高了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時,我才從這本書中學到了「知識」。

這個觀點給了我很大啟發,讀書效果如何,不是看每天讀了多少頁,也不是看一年讀了多少本,而是看你讀完書之後,是否有輸出,行為是否有改變。《高效能閱讀》([日]原尻淳一/後浪出版公司)這本書就是這樣一本指導我們培養讀書興趣,學習正確的讀書方法,吸收書中精華,並最終實現產出的書籍。

作者原尻淳一是日本龍谷大學經濟學部客座教授,他在通讀了迄今已出版的百餘冊關於閱讀的書籍後,結合自身的實踐,總結出了89條高效能閱讀技巧。這些技巧既包含針對不善讀書的人的技巧,也包含針對讀書愛好者的技巧,作者希望這些技巧能幫助閱讀者培養閱讀興趣,理解書中內容,並最終將行動與讀書聯繫起來,使信息形成循環,在鞏固知識的同時,為實現產出做好準備。

一開始,我有些擔心——這麼多條閱讀技巧,記住估計都困難,更別說運用了。拿到書才發現,這些技巧不需要每個都看。作者對書的結構進行了精心編排,按照初級、中級、高級、產出的邏輯順序梳理了這些技巧,閱讀時可以先瀏覽目錄,根據自己的「讀書水平」或是興趣,自由確定開始閱讀的位置。此外,作者還貼心地用「黑體字」強調了每一條技巧的重點內容,通過瀏覽目錄及黑體字,可以快速完成對本書的略讀,找到自己關注的技巧,然後再進行精讀。

這本書中不乏具體的閱讀技巧,但是對我啟發最大的,卻是一些讓我轉變了觀念的技巧,在這裡著重跟大家分享一下。

01 讀書也要斷舍離

你是為了什麼目的,想要讀這本書呢?

很多時候,我們都該問一問自己這個問題。 「聽說這本書很經典」或是「某某大V推薦了這本書」,都不足以成為你讀這本書的理由。

原尻淳一認為,應該注重以行動為中心的閱讀。首先要有行動,然後為了提高行動水平而廣泛閱讀,進行「實驗」,確定什麼好,什麼不好。如此一來,每天的生活都會變得切實而準確。這裡的「行動」,是指我們要有目的意識。比如你想提高自己的廚藝,那麼,哪怕《影響力》、《窮查理寶典》這些書再經典,也應該暫時放下,因為這些書與你的目的不符。

除了在選書時要注意斷舍離之外,在讀具體某一本書時,也不用從頭到尾一字不漏地閱讀。原尻淳一認為,設定書的消極條件,從一開始就將其略去不讀,這是快速閱讀的關鍵。而且,由於這種讀書法過濾掉了「不必要之處」,反而能使關鍵詞凸顯出來。

02 有10分鐘的間隙時間,就可以讀書

碎片化閱讀,是當下很流行的一個辭彙,是指以手機、電子書、網路等電子終端為主要載體的閱讀,通常具有單次閱讀時間短、閱讀模式不完整、淺閱讀等特點。由於手機或網路上充斥著大量信息,這種碎片化閱讀隨意性很大,多數只能起到消遣的作用。

原尻淳一發現,15分鐘左右細碎而短暫的間隙時間,是有很多的,建議大家不要放過這些短暫的時間,養成利用這些間隙時間讀書的習慣。為此,他還開發出了「讀書套件」,即用一個文件袋,裝上要讀的書、膠片材質的便利貼、圓珠筆、小素描本等用於讀書的一整套裝備。所有工具組成一套,不會出現遺漏,只要有10分鐘以上的時間,就可以拿出「讀書套件」,迅速開始閱讀。

03 重視垂直型閱讀,營造「思考的主場」

垂直型閱讀,是指廣泛、深入地領會特定專業的讀書方法。要想成為「專才」,就必須在垂直方向上深化特定領域的讀書。仔細想一想,有些時候我們自覺了解了某一方面的內容,別人多問幾句,又答不上來了,這就是因為讀地太淺。垂直型閱讀,有助於我們真正地了解某一領域,掌握這一領域的基本規律和精髓,從而營造自己的「思考主場」 ,建立一條思考的軸,並以此為基礎,構建自己的知識框架。有了自己的「思考主場」,當我們在其他領域中遇到問題時,就可以將主場的經驗遷移過去,對比共同之處和區別,從而提高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04 讀書的終極目的,在於產出

原尻淳一認為,讀書這件事情歸根結底,是為了產出。這裡的產出,是指讀完書後要總結出經驗、規律或是方法,可以用於教授給他人或是遷移到其他場景中來解決問題。

美國學者埃德加?戴爾在1946年提出了「學習金字塔」理論,這一理論表明,不同的學習方法達到的學習效果不同。以語言學習為例,在初次學習兩周之後,採用「閱讀」這一學習方式的學生的學習內容平均留存率只有10%,而採用「教授給他人」這種學習方式的學習內容平均留存率可達到90%(圖片來自網路,侵刪)。

為什麼「教授給他人」這種學習方法的效果這麼好?原尻淳一指出,產出者必須能夠洞悉潛藏在表層表達之下的「規則」和「事物的道理和本質」,因為當你嘗試以自己的方式進行表達時,必須想清楚這些潛藏的規律,否則無法清晰地表達。因此,當我們以「產出」為讀書的最後一個步驟時,在閱讀時自然就會倒逼我們去思考,去關注書中有價值的地方,發現沒有理解透徹的地方。

總之,《高效能閱讀》強調,在讀書時,要以行動為中心,帶著目的去讀書,並且根據自己的目的,進行垂直閱讀,建立自己的「思考主場」,並且通過「產出」來查漏補缺,真正掌握書中的內容。除了這些觀念上的更新外,書中也介紹了很多實操技巧,比如:通過目錄讀書把握結構、預測內容;通過先泛讀(掃讀+略讀),後精讀的方式,來實現速讀;通過信息收集——信息結構化——文脈化這樣的方法,來創造出產出的「結構」……相信書中介紹的89個閱讀技巧中,總有一些,能讓你受益——前提是,如作者所說的,「不要讀完就算了事,請務必親自實驗其中至少一項」。


推薦閱讀:

讀史方法紀要(3)勤讀名家專著
如何批判性閱讀?
2017書單盤點 | 哪些書值得一讀再讀?
你覺得讀書有真的改變你嗎 如果是?請說明一個列子?
「別告訴我要多讀書!」

TAG:阅读技巧 | 读书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