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能靠自媒體發家?別逗了……
1,
自媒體火了。
從2015年末咪蒙以一篇《致賤人》一炮而紅後,國內自媒體迎來了它的春天。
2016年,是很多自媒體人口中的「紅利年」,那些認識、不認識的大V們紛紛抓緊機遇,實現個人「流量變現」。
小密圈(現在叫「知識星球」)應勢而興,各路互聯網名人紛紛入駐,開拓個人社群,一時間打開所關注的公眾號,各種「高速學習社區」、「文案寫作社區」和「新媒體運營社區」也都冒了出來。
我本人並不反對知識付費,相反的,我認為只有通過付費的方式,才能激勵別人甘心將自己的經驗和技能傳授出來,保證教學質量,以迅速解決自己遇到的問題。
這也是我不喜歡知乎現在「逢變現必唾罵」的風氣的原因,就像是要搶他們的錢一樣。這類人不知道經驗有多值錢,總覺得免費分享才是天經地義的。
如果遇到饑民的話,廉價的白飯或饅頭或許可以一時好心免費給予,但要求人家把自己辛苦做的燒雞也送給他們解饞,就過分了啊~
2,
對於一些喜歡「收智商稅」的自媒體大號,我同樣不喜歡。
簡要來說,他們的套路就是:
我現在很牛逼→我認識的人也很牛逼→其實人人都能像我們一樣牛逼→我這裡有套牛逼速成秘籍,原價三千八,現在特惠只有998,名額有限,快來搶購。
在我看來,要判別是不是「收智商稅」有一個很簡單的方法,就是看有沒有設立門檻。
如果一樣能力人人都能快速輕鬆學會,那它和打字又有什麼區別,你覺得靠打字能實現人生的逆襲不?
從市場的角度,一項能力能幫你掙到越多的錢,那它必然有越高的稀缺性,准入門檻自然越高。
隨著自媒體的火熱,部分大號大肆慫恿小白投身自媒體,以推銷自己的自媒體培訓課程。
他們喜歡用各種案例告訴人們自媒體是除了當程序員外,屌絲唯一的逆襲途徑,這就不太好了~
以知乎為例,每個知乎賬戶都算是一個自媒體,知乎官方號稱今年有近一個億的註冊用戶,保守估計其活躍用戶有五百萬左右。
可是直到現在,知乎粉絲數超過一萬的大V只有不到五千人,佔總數的0.1%不到,而其中真正有能力變現的估計又不到十分之一,或許他們就是大家口中那些「年入百萬」的大V。
那麼現在問題來了,請問在哪一個擁有百萬級從業者的行業中,那些綜合實力排在前0.01%的人,會拿不到幾十、上百萬的年薪?
3,
「十年前你錯過了淘寶,七年前你錯過了微博,五年前你錯過了比特幣,現在你還要錯過自媒體嗎?」
似乎有不少人都是在類似的慫恿下才匆忙入局自媒體,其中大部分折騰了一陣,搞了一個半死不活的公眾號後,就開始心灰意冷。
「明明以前看文章時那麼容易,幾分鐘就看完,也沒覺得有多難寫。可一旦要自己動筆,才發現連開篇第一句都無從下手。好不容易熬出了一篇文章,發布出來後卻又石沉大海一般,之後不管再怎麼努力,文章的瀏覽數始終無法突破三位數。」
這是我身邊一個經營個人公眾號小半年的朋友對我發的一段牢騷,而他之所以想開公眾號的理由也很有代表性,就是聽說咪蒙寫一篇軟廣就有超過四十萬的廣告費,所以覺得「不就是寫作文嗎,有什麼難的,我也可以。」
自媒體的文章和學校里我們寫的作文有本質的區別,這一點以後有機會可以單獨出一篇文章解釋並對比一遍。
同時,自媒體運營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迅速實現從小白到大神的轉變,甚至說很多人根本就不適合搞這個領域,正如不是每個人都有天賦去學數學一樣。
4,
一個合格的自媒體人應該具備什麼樣的特性?
我總結出三條要素——
第一,提高情商,但要懂得裝傻
實例詳見咪蒙,你覺得在南方系紙媒有十年編輯經驗,曾寫出奇文《好疼的金聖嘆》的一個人,真的滿腦子只有——
「約會女生該不該埋單?」
「不將房子簽上老婆名的男人該不該嫁?」
「該不該讓實習生為自己拿外賣?」
適當降低自己的水平,但要全面照顧自己讀者的情緒,寫出他們想看的文章。
多數人更在乎別人是否能理解自己,而那些能洞察到別人的情緒和需求,並迅速轉化立場、深入理解,並讓對方產生共鳴的人,十分難得。
第二,適當自負,但要避免自嗨
面對生活,需要自信。面對互聯網,你需要適當的自負。
因為互聯網上充斥著太多不同的信息和思想,對一件事往往有好幾種不同的思考。以知乎為例,一個熱門提問往往有十多個千贊的答案,而其中不乏從不同角度解讀、觀點衝突、甚至直接撕逼的內容,到底哪個才是對的?
要明白,寫內容的目的不是為了分辨對錯,因為很多事情根本就沒有對錯。你最大的賣點,就是對某件事的獨特觀點,以及它能給讀者帶來的啟發。
沒有適當自負性格、覺得「老子才是對的」的人,很難在混亂的信息流中保持自己的獨立思維。
但同時,那種太過自以為是,處處diss別人,甚至diss讀者的習慣性自嗨者,不是噴子,就是傻X。
第三,迎合市場,但要保持底線
前面兩點我講的都是說做自媒體必須要了解讀者需求,並努力去解決他們的問題,這才能給他們一個持續關注你的理由。
而在追求變現的時候,面對自己的甲方,也應是這個態度。
但就我個人而言,有些事即使得罪甲方,即使會讓用戶不悅,但自己還是需要去堅持,因為它是做人的一種底線。
在和一些自媒體人的交流中,有一種普遍的道德底線共識是:不碰醫療產品和現金貸產品。
因為前者可能會耽誤患者病情,後者則可能會毀了年輕人的青春。
而當年魏則西病故後,那些頂風為某公司洗地的大V們,大多到現在還沒恢復元氣。
不止是自媒體人,底線其實是每個人頭頂上栓著達摩克利斯之劍的繩索,切勿輕易逾越。
結語:
和其他所有工作一樣,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搞自媒體,那些能通過自媒體迅速逆襲的人也只是那些有天賦的少數人。
但是身處互聯網時代,每個人卻應該去盡量結交搞互聯網運營的朋友,並向他們學習一些常見的運營套路和陷阱。
一方面可以開拓思維,並作為高效處理工作和生活事務的技能儲備;
另一方面可以提高警惕,在面對各種「收智商稅」行為時能有自己的辨別力。
這也是我打算以後多寫寫這類文章的初心所在,也歡迎各位小夥伴在評論區留言或關注公眾號「鬼木知」,多多交流,有益思維拓展。
推薦閱讀:
※知乎小管家工作筆記:7 月第 2 周站務處理簡報
※「收割」的季節到了,微博、知乎、網易雲都開始內測官方評論區廣告
※為什麼答主不喜歡大家只收藏不點贊?
※你在知乎收過印象最深刻的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