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加班2小時,卻被老闆開除了」
上周看到一則令人深思的新聞:西班牙一名男子每天提前2小時上班,堅持了12年,最後被老闆開除了......
反轉的結局令人唏噓,不過對於老闆,一個總是加班完成任務和按時結束工作的員工,前者被開除的可能性更大,因為他更低的工作效率。
想想同樣是每天八小時上班時間,相同的工作量你卻得比別人多用2小時,如此低的工作效率,被老闆辭退不難理解。
在如今快節奏的社會條件下,「更少時間做更多的事」的高效率工作狀態正成為職場人在競爭中最有利的條件,那麼我們如何在有限時間內更高效的完成工作呢?
1.專註
俗話說: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根,這種情況同樣能運用到工作中,在這個大家都很拼的時代,沒多少人出生就是天才,而是通過聚焦在某項特定任務中,集中自己所有力量,長時間的投入和積累,才成為了世人眼中欽佩的「匠人」。
記得《深度工作》中說過:大多數人60%以上的工作時間都花費在膚淺的事務上,根本帶不來什麼價值,能力也得不到提升。
書中還有一個公式:高質量輸出=時間x專註度。同樣的時間內,我們想要更高效的工作效率,就得有更高的專註度。
但是周一大大小小的工作會議,手機信息的收取回復,同事的求助等等都會刻意打斷我們的工作進程,想要完全專註手上的工作並不容易,這個時候我們可以改變自己的工作模式。
例如工作日的上午會議較多、事情繁雜、工作時間短,我們可以採用膚淺的工作模式。
膚淺工作是指,對認知要求不高的任務,可以在受到干擾的情況下展開,這類工作通常創造不了多大價值,也容易複製。
在時間段較長的下午,就更容易專註的進行深度工作。這類工作是指在無干擾的狀態下進行的職業活動,可以使人的認知能力達到極限。而且,這種努力能夠創造價值,提升技能,難以複製。
2.勤做筆記
如果說專註是高效工作需要培養的一種品質,勤做筆記就是我們工作中需要養成的一種習慣。
記得當初實習跟著老師採訪了一位資深的退休記者,問到對於我們後輩他有哪些工作經驗能分享時,他指著書房內一排紙箱謙虛地說:「我工作幾十年什麼也沒留下,倒是留了幾箱子我親手記錄的筆記本,我一本也捨不得丟,它們就是我留下的財富。」
對於上級下達的具體任務、同事合作項目中要注意的問題都需要我們善用筆記記錄下來,因為沒人會像幼兒園老師一樣照顧你,而且你的記憶也沒到過目不忘的境界。
工作筆記的內容不僅包括別人安排給我們的事情,還有我們安排別人做的事情和自己的工作計劃。
無論哪一種,在我們通過做筆記的方式,都能條理清晰的了解和策劃一天的工作內容和工作安排,然後還能結合「膚淺和深度」的工作模式,規劃任務進程,避免工作時間資源的無效浪費。
3.享受心態
如果只有工作能力卻沒有工作熱情,長時間下去乏味厭倦的情緒一樣會拉低我們的工作效率。這也是為什麼很多職場小白在上班前期活力滿滿,一段時間後卻淪落成辦公室「老油條」,工資成了他們唯一堅持的最後支撐。
固定的辦公區域其實可以是我們的私人空間,電腦旁的「一抹綠」,個性舒適的滑鼠、鍵盤,合適的座椅靠背.....這些細小的日常生活物品也能讓我們享受工作中的某些樂趣,可沒誰規定你上班得整天「正襟危坐」哦。
因為有限的體能,我們的大腦也是需要休息的,超負荷的工作狀態只會降低工作狀態,增加對任務的厭噁心理。不會休息就不會工作,適當地放鬆一下,起來活動一下,喝杯水,閉眼聽一首歌都可以讓身心放鬆一下,有彈性的工作時間才更輕鬆。
除此之外,周末空餘時間合理的運動鍛煉,室外活動也能很好的調劑工作日中不良的心態和情緒,畢竟身心健康才是工作前進的動力。
與其做一個每天都得加班的忙碌的人,不如嘗試做個高效率的工作者,用對了方法的你,可能比你想像中更加出色!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