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盪國內十天的一些小觀察
感恩節回國了兩周,北京三天,上海三天,杭州三天,雖然每個城市待的時間都不長,但是信息密度很強,對於我一個長期宅居西雅圖的人來說,還是很shocking。感覺回國之後第一個要撿起的技能就是:navigate through complicated systems的能力。
對於大部分在外漂泊的朋友們,留在美國還是回來,是一個永恆的問題。所以分享一些自己的觀察和聊天內容~供大家作為數據點進行參考。
觀察一:無處不在的鄙視鏈
前幾天很大的一個感受就是,人人都在比較和被比較的情況中努力地活著。衣食住行很多程度上體現的不是個人偏好,而是人的階級屬性。二環的鄙視四環的,浦西的看不起浦東的。北京的階級感比上海強好多,上海的又比杭州的強好多。
人人都生活在充滿評價的目光之下,同時在這個熔爐里加入自己評價的目光。
觀察二:信息密度巨大
國內聯繫和溝通成本巨低。發生什麼事,拉個微信群說一下,一個新的關係鏈就誕生了。或者約出來喝個茶,街邊到處都是茶館咖啡館。大部分人都認可這種informational chat的價值,真的可以做到每天都有不同的人進行思維碰撞,而不是僅僅關於簽證、股票、休假、美食這些國外經典保留項目的交流。
觀察三:習以為常的加班狀態
這個很多人都知道了。從不同的渠道聽不同的互聯網產品團隊說自己晚上十點十一點離開一周工作六天都是很正常的。回到國內,要做的第一個心理準備就是放棄work-life balance吧。
但話說回來,這也真的是一個能夠做事的地方。我接觸的幾乎每個人都在認真地一邊工作,一邊抬頭看方向,加薪和升職都不會像國外那麼按部就班,對眼光頭腦和努力會有快速的獎賞。
觀察四:Anxiety-driven
感覺國內的優質生活是屬於特權階級的。接觸的好多同齡人都處於一種焦慮的狀態,焦慮於自己正在做的事是否能夠產生最大的價值。從一個抽象層面上說,大部分人在爬一個ladder,而在大城市裡,階級流通地更快一些,別人爬上去的故事被不斷放大。
希望的春風帶來了焦慮,而焦慮和苦惱都是有階級性的。大部分苦惱都可以隨著階級的躍遷而解決,然後伴隨著一批新的苦惱侵入生活。
觀察五:無孔不入的商業模式
回來了很普遍的一個感慨就是,什麼都能作為一個生意。只要有需求,就會有市場。甚至沒有市場也能硬生生地創造出一個市場來。從內容的創造到分發,每一處風口的整個鏈條,社會的邊邊角角,都有不同的人在上面make a living。只是有的生意大,有的生意小,有的光明正大,有的遊走在灰色地帶。
作為一個大腦空空如也的人,我已經數不清楚自己感慨了多少次」原來還能這樣做。。。「
觀察六:空間的可能性
在國內第一次感受到空間是有主題性的,而且可以依託於這個主題引入各種各樣的活動,來沉澱客戶關係。大城市不少空間的工具性下降了(譬如健身房就是用來鍛煉的),空間的社交性和價值觀起來了。
一個健身房的空間,就是人與健康的生活方式關係。一個酒店,是人與居住環境的關係。一個商場,是人與消費主義的關係。
這就是所謂的」消費升級「?
想到可以再添,也歡迎國內國外的小夥伴貢獻自己的觀點,哈哈~
推薦閱讀:
※紐西蘭銀蕨工作簽證該如何申請?
※在日本飯館吃飯遭遇威脅怎麼辦?
※第一代移民,在加拿大如何成為中產階級。?
※中國鐵建國際集團有人了解嗎?具體是幹什麼的,與中土有什麼區別?
※在國外當大學老師的待遇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