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內容型產品的運營思維(內附PPT)

一、什麼是內容型產品

有一次,一位貓眼電影的前同事問我:你現在還是負責內容嗎?我心想,我做過內容嗎?我理解的內容是指內容策劃。

又有一次,現在的老闆讓我彙報用戶運營的規劃。我心想,你只聽用戶運營嗎,整個運營有六塊業務呢。

通過這兩個例子可以看出,大家對運營分工的理解是不一樣的,因為我做的事並沒有太大的變化,但在不同人的眼裡是不一樣的,因為大家對標的產品不同。

貓眼同事是做交易方向的,她看的是GMV。我是負責用戶產品的,所以在她眼裡我產出的是內容,所以我就是做內容的。

現在的老闆,她覺得我不是編輯,不產出內容資訊的稿件,那麼我就是用戶運營。

內容型產品的概念,廣義上講是滿足用戶內容消費需求的產品形態。也就是說,做內容的原因,核心是用戶需求,這是決策的原點。

在做決策的時候,不應該馬上去想去做什麼活動或者什麼策划去引爆,這些只是執行手段,是決策過程的最終結果。

決策的正確流程,應該是:

第一步:明確產品定位和目標用戶

第二步:研究用戶需求

第三步:指定運營和產品的策略

第四步:最終執行手段

二、內容消費需求有哪些

用戶在內容消費方面的需求,大概分為閱讀資訊、學習知識、消費決策和消耗時間四類。

1.閱讀資訊

主要是指政治經濟文化軍事這種傳統領域的新聞,也包括移動互聯網、O2O這種細分垂類領域的,承載的產品不一樣。這塊的市場不夠大,天花板比較低,所以很多資訊新聞平台要麼做不大,要麼就要不斷擴展邊界。

比如很多資訊平台開始做短視頻、段子、星座、小說這種。因為傳統門戶的模式很重,有多少人力能產出多少內容是有限的,也無法覆蓋很多細分的興趣點,也就無法覆蓋用戶的需求。

2.消耗時間

有了上述原因,就出現了今日頭條這類的整合內容的產品,目標是覆蓋所有的內容形態,不僅是圖文,還包括短時間、問答、社交等等。

在今日頭條這個主app流量很大且遇到增長瓶頸之後,開始孵化各種子app,去尋求一個矩陣,而且都有強大的競品做對標。社交對標微博,短視頻對標快手,甚至搜索也在對標百度。

3.學習知識

與上面兩個需求相比,學習知識也是清晰的需求,只是用戶量級沒那麼大,要求也更高。但用戶也更有價值,高凈值用戶相對更多。

正因為學習這件事的嚴肅性,屬於廣義的教育,所以製作內容的成本很高。從課程大綱到課件再到最後的呈現形態,需要做多次的調整修正。

張亮在得到上做了6節課,每節課15分鐘,據說準備了三四個月,最後錄製階段還是從上海飛到了北京,雖然只是音頻。足以說明教育、錄課這種模式是很重的。

4.消費決策

多年前有一個產品形態,叫社區+電商,在我看來做好這件事實在是太難了。社區或電商能做好一類就已經很難了,要把這兩件事揉在一起再做好,可以想像這個難度。

後來演變出一種優化後的形態,就是內容型電商。不直接賣貨,在購買之前增加了內容消費這個階段,實現的效果就是消費決策。也就是說,通過策劃用戶可能感興趣的內容,為用戶下單提供足夠的購買理由,從而提升產品粘性、復購或轉化。

目前有很多產品上都在這麼做,點評什麼值得買小紅書這種典型的就不用說了,連美團這種以優惠為策略的平台也在嘗試做內容,比如貓眼電影的電影看點、美團旅遊的「兩天一夜怎麼玩」,就是消費決策。

三、怎麼做好內容型產品

1.運營策略

既然是內容型產品,那運營的落腳點就是內容,最終產出的形態也是內容。因此,要梳理一條主線的話,內容就需要貫穿始終,最終收益是DAU或變現。

路徑如下圖:

簡單介紹如下:

  • 生產,內容的產出,包括UGC、PGC和自製內容
  • 推薦,將生產的內容展現出來,包括人工和演算法
  • 分發,通過分發內容獲取流量

2.具體做法

①生產

UGC和PGC的模式是依賴用戶的產出,所以優勢是產量和興趣點有很大的拓展空間,用戶產出的內容也更容易符合用戶的需求。但質量無法得到保證,需要人力審核或干預排序,也沒辦法對時效性做很大的把控。

傳統的門戶之所以有優質的內容和快速的響應,是因為投入了大量編輯,且有早晚班。這樣倒是能解決時效性和專業的問題,但這個模式很重,太依賴人和人數。

想起貓眼電影剛開始做資訊的時候,想做奧斯卡頒獎的直播,並且想第一時間把最終獲獎名單push出來。那年奧斯卡正好是國內的正月初五,我和一位運營小夥伴各自在老家弄,刷朋友圈的時候看到時光網的朋友有五六個人在公司值班,定了好吃的外賣。

結果肯定能想到,我們當時做的並不專業,push的也比專業資訊平台慢了很多,畢竟不具備快速的機制和後台。

但業內在拼「快」的時候,也遇到過尷尬的情況。比如有一年奧斯卡在頒最佳影片這個獎項的時候,嘉賓念錯了,同行們還是第一時間發了出來...

②推薦

先看一下上圖,是三個短視頻app。可以看出,雖然內容類型是一樣的,產品形態也類似,但展現的內容不同,給用戶的感受就不同。

秒拍的內容,是和微博接軌的資訊方向;快手是接地氣的用戶內容;開眼是優質的經過剪輯的成片。

從這個案例就能總結出推薦內容的價值,首先是滿足用戶的內容消費需求,讓用戶更容易看到最優質和最典型的內容。這個和做內容產品的根本原因是一致的,但還有其他四個作用:

  • 突顯產品的定位和價值。上面秒拍快手開眼的案例,就可以證明產品的定位,這裡沒有那麼深的道理,用戶掃一眼就能感覺出定位的不同。另外,通過把優質內容展現出來,體現產品的牛逼之處。
  • 篩選目標用戶。通過推薦的內容,告訴用戶是「歡迎」還是「拒絕」。就好比你看了眼快手的首頁,說你不喜歡這樣的內容,快手說我才不稀罕你,我的目標用戶喜歡就行。
  • 梳理內容標杆。用戶貢獻什麼樣的內容,以什麼為例,就通過推薦的內容體現。比如知乎剛通過邀請碼開放時,當你看到裡面的回答內容都很長時,就沒臉寫很短的內容了。
  • 傳遞價值觀。同樣的事件,可以有不同的解讀視角,這就是價值觀的體現形式之一。比如「江歌遇害案」,視角可以有對劉鑫的譴責、對江歌母親的態度、對兇手的憎恨等,選擇哪個以及怎麼解讀,就是體現不同的價值觀。

③分發

不只說內容生產完成之後,運營措施就結束了。應該將這些內容在產品內外做更好的分發,這樣才能更充分的利用內容,發揮內容價值的最大化。

內容在產品內部的分發,主要有兩種形式:場景化和個性化。

先說場景化,根據用戶使用產品的場景做內容分發。舉個例子,用戶在貓眼電影下單購票,完成之後其實還有場景化的其他需求。

電影院一般都在shoppingmall里,這屬於商業規律。所以大家一般不只是看電影,而是會把自己至少半天時間扔在這裡,包括吃飯、逛街、看電影。

所以,在下單完成後,可以給用戶推送或者在下單結束後頁面展現這些內容:交通方式(打車多少錢、開車停車場)、商圈信息(品牌甚至打折信息)、影片看點(劇情、主演、導演)、觀影提醒(是否適合兒童、血腥鏡頭、彩蛋),這些對用戶來說都是有價值的。

同樣的案例,可以沿用在其他產品,比如旅遊。下單完成後,用戶還需要做攻略,查看需要帶的東西,以及注意事項等,都可以推送給用戶。

再說個性化,是指根據用戶個體的不同情況,做針對性的運營。用戶的情況可以按上圖,分為生命周期和特徵兩種。

舉一個綜合性的例子,大家可以照著上圖來看。根據用戶的來源渠道,做有針對性的萌芽期留存。比如這個來源渠道是安卓應用市場的紅包下載,或者wap端的積分遊戲,那麼這部分用戶可以認為是逐利的,在客戶端的落地頁就可以有對應逐利的活動,這樣可以提升留存。

在成長期的用戶,可以有提升活躍頻度的措施,比如從3天活躍一次,提升至每天;衰退期的用戶,需要有大招來召回,比如告訴他有紅包等他領,或者有遺留金幣還在我這,可以兌換禮品什麼的。

具體生命周期里,去找用戶特徵的方法,除了構建數據模型之外,就是可以分析用戶的特徵,分為精細化和場景化兩種,具體可見上圖。

四、如何提升自己

其實內容型產品,並不是一個很典型的劃分方法,這次分享也是我花了一些時間去總結提煉的,由於篇幅所限寫得不細。如果線下去講,估計需要3-4個小時。

所以有朋友就問,我是怎麼去提煉這些經驗的。其實沒有捷徑,至少我沒找到。

首先,要多實幹。總在前線打仗,經驗肯定就多。所以要保證自己一直在重要的產品和業務上,不要脫離實操,不要做純管理。

其次,多總結,找規律。我的習慣是每晚都review白天的工作,看看哪些是可以做的更好,具體方法是什麼。另外,從這些雜事的現象里,去努力摸索背後的規律,這樣就可以沿用。

方法論就是這樣一塊一塊的拼湊起來的,時間長了,再系統化體系化,就可以變成自己的方法論。

我的公眾號,微信搜索:運營狗工作日記

推薦閱讀:

如果都聽用戶的,還要你幹啥——如何理解和分析用戶需求
致一位對生活感到悲觀和絕望的用戶
【老黃談運營4.3】「運營怎麼做?」,牛逼的COO和運營總監們是如何思考這個問題的?
10億元,能否讓今日頭條成為小視頻領域的新宗教?
今日頭條文章推薦機制大解析!為什麼你的文章推薦量少?

TAG:运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