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頭龍——《國民經濟學批判大綱》
建城前:
一切文本都是凝結的歷史,一切歷史也都是可解讀的文本。本文將在文本學的視野下闡釋恩格斯的作品《國民經濟學批判大綱》,以下簡稱大綱。
文章約5000字,閱讀預計需要7分鐘,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分兩節。第一節介紹恩格斯在44年的境況。第二節澄清論域的問題。
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體。闡述國民經濟學批判涉及到的主要內容。
第三部分講述大綱對馬克思主義發展的影響。以及論述馬恩兩人的知識關係。
一、從柏林到曼徹斯特
恩格斯《國民經濟學大綱》(也被稱為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不是無源之水。
恩格斯自1842十月年與赫斯會面後,用赫斯自己的話說恩格斯就成為「一個熱烈的共產主義者」了。1844年8月底,恩格斯在回國途中繞道巴黎會見了馬克思,開始了二人的終身合作
從1842年十月到1844年八月,這一階段被稱為恩格斯「獨立探尋現代政治的秘密和工人階級的命運」階段。在大劑量接觸英國社會現實的前提下,恩格斯開始褪下身上的德國神秘主義氣息,轉之填充以英國社會的質料。其不再僅僅對工人階級抱有樸素的同情,轉而開始思考工人階級的歷史定位。
受赫斯和生活經驗的影響,一開始的恩格斯醉心於赫斯的三分法:、試圖用英法德三國的國民氣質解釋社會現實。受黑格爾「國民哲學」的影響,恩格斯把德意志視為建立在精神上的國家,而英國則是建立在物質利益之上的小店主國家。由此,初至英國的恩格斯對英國的社會狀況是十分不屑的,他用了一種誇張的修辭,認為英國的國民狀況至少落後德意志幾個世紀。在充分接受英國經驗之前,恩格斯儘管已經成長為了一個共產主義者,但他的世界觀還是德國唯心主義式的。
1942年,恩格斯從柏林到達曼徹斯特—當時世界紡織貿易的中心—之後寫作了《英國對國內危機的看法》、《國內危機》、《各個政黨的立場》、《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以及《穀物法》等五篇文章。由此奠定了他政治經濟學批判的思想基質。
在《穀物法》中,恩格斯觀察到了因工業而大國崛起的英國和愈發喪失尊嚴的不高端人口之間的矛盾。雖然恩格斯此時的思想還略顯青澀,但他不再把這些現象歸因於資本家個人的管理方式上,而是從整個國民經濟學的現實運作中尋找原因。
1844年2月,恩格斯先於馬克思從物質生產方式上進行了對國民經濟學的批判,這在馬克思主義史上是第一次。
在這裡,需要解釋的是恩格斯此時所批判的古典政治經濟學(classical political economy)和經濟學(economics)之間的區別。
古典政治經濟學活躍於17世紀至19世紀,而「政治經濟學批判」是對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否定。兩者和現代經濟學探討的論域不完全相同。恩格斯和斯密、李斯特討論的論域大體上是一致的,包涵那些有關經濟學奠基的原理。比如說「經濟學」服務的對象、以及其性質。這些在現代經濟學中被懸置的東西,在19世紀的學者眼中都是必須正視的問題。
一句話來說,就是每一個概念都有自己的概念史。在馬恩經典作家那裡,「經濟學」最基本的層面上應該解決階級性和私有制這些元問題,我理解為經濟學的本體論。而這些,在現代經濟學中都被懸置了。
針對哲學元問題,恩格斯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中進行了闡釋。在對政治經濟學的否定中,完成了自己抽象的肯定。
二、對大綱的文本分析
(一)大綱語境中的私有制問題和階級分析法
《大綱》首先考察了國民經濟學的起源和本質問題,他肯定了從重商主義到自由貿易主義國民經濟學的進步:
「國民經濟學的產生是商業擴展的自然結果,隨著他的出現,一個成熟的允許欺詐的體系、一門完整的發財致富的科學,代替了簡單的不科學的生意經」。
。
但國民經濟學所號稱代表的「國民」的利益究竟是誰的呢?斯密名作《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中所說的「國民財富」只不過是少數人的財富。
恩格斯指出:「國民財富這個用語是私有制下自由主義經濟學家努力進行概括才產生的。只要私有制存在一天,這個用語便沒有任何意義。」
英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工業國,英國的「國民財富」很多。但工業愈發展,社會矛盾反而愈尖銳,社會也愈不平等。
相對於國民經濟學所宣言的「人民的名義」,恩格斯更加強調人民的在場性。
因為時代每前進一步,這種打著人民旗號的「人民的名義」就愈來愈不誠實,騙術也愈發狡詐。
相對於虛幻的「國民利益」恩格斯更喜歡從階級角度進行敘事
公共利益的被冒名頂替,來自於私有制的確立。在私有制下,公共的利益發生了分裂和分化。在私有制下,勞動和來源於勞動的資本相對立,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相對立。
「私有制的最直接的結果是生產分裂為兩個對立的方面:自然的方面和人的方面,即土地和人的活動。」土地是人的活動是首要條件,而人的活動又會分解為勞動和資本。」
「又因為每個人和他周圍的人有同樣的利益,所以土地佔有者敵視土地佔有者,資本家敵視資本家,工人敵視工人」最終回歸到野蠻狀態。
蒲魯東說「財產就是合法的盜竊」,觀察到英國社會現實的恩格斯隨後補充到「所有的一切 都促使我們要用消滅私有制、消滅競爭和利益對立的方法來結束這種人類墮落的現象」
在此,恩格斯和蒲魯東都從私有制的角度對社會進行了批判。雖然恩格斯的批判思想走在了時代的前列,雖然恩格斯比蒲魯東走得更遠,但恩格斯此時的認知方法依然是費爾巴哈式的,限於人本主義的框架中。
關於無產階級歷史地位的觀點,馬恩兩人有著不同的分析路徑。在大綱發表的這一階段,恩格斯的歷史分析路徑明顯優於馬克思。馬克思此時的歷史哲學內在一種目的論的觀點,這是從黑格爾那裡繼承下來的,他預設一個目的然後通過論述各種必然性來回到這個目的,這種論證方法脫離了具體的歷史細節,在日後被一些政治家教條化,從而很容易遭受來自各方的攻擊。
黑格爾的歷史觀在此時的恩格斯身上得到了凈化,恩格斯的歷史觀是基於社會經濟、政治條件而出生的。在《各個政黨的立場》他通過分析各階級的力量對比和前景來進行自己的敘事,在《穀物法》中他則從社會體制的角度來分析問題。這些方法在大綱中得到了廣泛運用,大綱是這一階段恩格斯思想最精華的體現。
在大綱中,我們發現在恩格斯的思維框架中原本被鄙夷英國的利益原則和德國精神原則的地位發生了變化,儘管說是不完全的變化。
費爾巴哈的自然觀儘管是唯物主義的,但他的歷史觀依舊是舊唯心主義的。在費爾巴哈思維下活動的恩格斯在對社會現實進行一種不徹底的剖析,恩格斯如此,同時期的馬克思亦如此。
(二)作為自由主義基本運作方式的競爭
《大綱》分析:私有制導致了競爭,競爭又是自由貿易的前提。
如恩格斯所言,重商主義通過貿易順差的方式賺取的是僵死的貨幣。而只有在流通中活動的資本才能實現不斷增殖。
結合歷史背景來看,十九世紀中前期,英國的工業革命使得英國商品取得了在質量和數量上的雙重優勢。
因此英國可以在國際市場上大方的打出自由貿易的口號,但實際上這是一種變相的壟斷,因為其他國家的產品與工業國相比毫無質量、價格優勢,沒有關稅的阻擋,英國的產品將會佔領一切。
這也印證了恩格斯所言:「壟斷是競爭的前提」。
通過「自由競爭」,土地、資本與勞動等生產要素被串聯在一起,組織生產來獲取利潤。
自由競爭以利潤為導向,但在完全競爭狀態,資本家的日子並不好過,利潤率也極低,在這種狀態下,為得到利潤最好的辦法就是降級商品本身的價值也就是使用價值,因此就會使商業成為道德的對立面,這就破除了清教徒式的新教倫理是資本主義精神這種神話。
被異化的「理性人」為了利潤最大化,資本必然會走向集中,也就是壟斷。競爭和壟斷構成了一個矛盾體,既對立,又互為前提,競爭必然會導致壟斷。
從歷史上來說,1875年左右資本進入帝國的年代,「卡特爾」「辛迪加」「托拉斯」也拋棄了資本主義自由競爭的虛偽面具,原教旨自由主義的時代也成為歷史了。
恩格斯認為,只有私有制被消滅,資本回復到其最初狀態—勞動—之後,各種社會矛盾才會真正得到解決。與馬克思一樣,受青年黑格爾派影響極深的恩格斯的思想中存在很強的人本主義邏輯。都呈現出應然和實然的對立,並希望通過對實然的否定,來得到肯定的應然。
(三)周期性經濟危機
在私有制下,競爭的實質就是生產力與消費力的關係。
作為個體的資本家們無法靠個人意志控制供求關係,而只能屈從於資本整體的「意志」,這種意志實際上是資本家作為一個階級所表現出的集體無意識。
恩格斯指出,在資本主義社會這一歷史階段,經濟危機具有周期性,他將其視為一種規律。
「只要你們繼續以目前這種無意識的、不假思索的、全憑偶然性擺布的方式來進行生產,那麼商業危機就會繼續存在;而且每一次接踵而來的商業危機必定比前一一次更普遍,因此也更嚴重。」
他指出,只有當消滅私有制後,經濟危機作為一種社會現象才會消失。但值得注意的是,恩格斯並沒有論述暴力是終結私有制的唯一途徑,他保留了改良主義的餘地,這與他晚年的鬥爭政策也是一致的。
(四)針對人口原理
當經濟危機和大規模的社會分化作為社會現象登上歷史舞台後,國民經濟學們一直為其進行外部歸因。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馬爾薩斯的《人口論》。馬爾薩斯認為貧困與罪惡來自於低端人口不節制的生育。其理論以土地報酬遞減規律為基礎,其認為以線性增長的生活資料曲線遠遠趕不上以指數增長的人口曲線。他主張運用外部力量,比如說暴力和飢餓來消滅不高端人口。
馬爾薩斯的理論一定程度適合農業時代的歷史條件。而在工業化進程開始的英國,其理論旨在為罪惡歸因,並被政客用於反對濟貧法的黨爭中。
《大綱》指出,社會性的人口過剩與生產過剩一樣都是資本主義的產物。工人餓死,並不是因為生產不足。人口過剩,並不是因為就業手段不足。
所謂「人口過剩」,是被資方所建構起來的。其把人預設為一種工具,將其抽象為勞動力。把他人當作工具,也把自己降格為工具。
三、恩格斯與馬克思的知識關係
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大綱》是一部現象級的作品。1844年二月,馬克思主義歷史上第一篇經濟學著作發表在由馬克思主編的《德法年鑒》上。恩格斯的此篇論著是啟迪馬克思走向經濟批判的直接動因。
熊彼特說:「馬克思「直到 1843 年並且包括 1843 年在內,他對經濟學還沒有產生任何特殊的興趣……他以前所能進行的主要是對法國「空想」社會主義者著作的泛泛的閱讀 , 這同他所進行的一般的泛泛的閱讀差不多。」通過我們此前的閱讀活動,也可以看出馬克思此前的思想軌跡只涉及哲學維度,那種哲學和經濟學雙維度互文的文本要等到一年後的巴黎手稿中才成熟地出現。
大綱此後在《資本論》第一卷中多次得到引用。其提出的諸多問題,雖然沒有得到徹底的解答,但卻為此後經典作家的寫作打下了思想伏線。其率先對資本主義社會中的一些現象進行了歸納、定義和歸因。
《大綱》先於馬克思分析了資本和勞動的對立關係和私有制下種種社會問題,通過論述競爭和壟斷的關係,其將多個社會現象熔鑄在一起。這些問題雖然沒有進行徹底的解答,但啟迪了馬克思在後續作品中進行了詳細的論證和分析。
提到馬克思和恩格斯的關係,就不得不解蔽一些問題。在兩位經典作家的關係上,蘇聯體系的教科書一直遵循同質說,將馬恩兩人的思想視為是一體兩面的。不同作家和政治家為了自己的目的,利用恩格斯的文本將其建構成有利於自己的形象。在這種現象上我們可以說,每一種解釋也都是一種遮蔽。
用胡大平的話說,蘇聯體系的馬克思主義進行了一種假設,假設「從身份上說,恩格斯是單一的,或者是創始人、解釋者和導師的「三位一體」;從他與馬克思的關係上說,是親密無間的;從他個人的話語來說是同質的。」
這種闡釋方法沒有尊重馬恩兩人思想上的斷裂之處,最大的好處僅余灌輸之用。在上世紀的馬克思主義傳播史上,一度佔有了絕對的話語權。
第二種闡釋方法就是上世紀以呂貝爾和萊文為代表的「馬恩對立論」,這種視恩格斯遮蔽了馬克思,刻意誇大馬恩思想斷裂性的方法如今也已勢微。在爭論中「恩格斯問題」已經演變為:在確認恩格斯作為一個獨立的思想家的前提下,如何確立馬恩兩人的知識關係?
在這個問題上,各類答案不一而足,本文想要強調的是一個共識:恩格斯在作為一個獨立的思想家和社會活動家的前提下,與馬克思一同建構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地基,他們兩人的理論既有互相的糅合也有相對的分離。
在認識到這一點後,我們才能正視恩格斯作品的歷史地位和歷史內涵。
@華颸霖 @黛亞 @新醅待雪 @陳白一 @呂惠卿 @霧裡 對本文亦有貢獻
以上
參考文獻:
[1] 恩格斯.國民經濟學批判大綱
[2]胡大平.回到恩格斯
[3]馬寧.恩格斯早期政治經濟學研究在馬克思主義發展中的作用[J].中共南昌市委黨校學報,2016
推薦閱讀:
※惡靈退散!——《評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的著作<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
※平等的本來含義
※逆轉審判——《黑格爾法哲學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