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德國贏得了一戰:一條可能世界線上的波蘭立陶宛聯邦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的波立聯邦

波蘭與立陶宛曾經結成為波蘭立陶宛聯邦,這也是本文為何將這兩個國家放在一起論述的原因。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獨立波蘭與立陶宛並不存在,這兩個國家早已在18世紀三次瓜分波蘭之後在地圖上消失了。隨著一戰的爆發,波蘭與立陶宛先後淪陷於德意志帝國。1916年11月,德國政府許諾建立「獨立的波蘭王國」,並指定了波蘭國王。12月底,德國、奧匈帝國在波蘭被佔領土上成立了「波蘭臨時國務會議」,社會黨人約瑟夫·畢蘇斯基(Józef Pilsudski)被任命為臨時國務會議的軍政部長。但很快,他就因為反對效忠德國而被德國佔領當局逮捕。1917年10月5日,「攝政會議」(拉達)成立。當布列斯特條約簽訂之後,波蘭的獨立獲得了認可,在德國的一手操縱之下,波蘭正式獨立並確認了攝政會議統治和合法性。隨後,德國與奧匈帝國展開了爭奪波蘭王國王位的較量,經過了兩輪無結果的投票之後,到1936年,波蘭王國的王位依舊懸空。在這段時間裡,波蘭仍舊由德國先前指定的攝政會議進行統治。後來這段歷史也就被波蘭史學家稱之為「攝政會議統治時期」。在這個時候,波蘭的疆界僅限於先前沙俄境內的波蘭王國,在政治與經濟上其也完全是德國的附庸,在德國的監視之下,波蘭的軍事力量十分孱弱。到1936年全國只有5個師的常備軍與由很少的飛機組成的空軍。

 1915年,立陶宛全境被德國佔領。1917年7月,德國扶持了立陶宛資產階級會議。隨著俄羅斯帝國在一戰中的崩潰,1918年2月16日,德國策動立陶宛獨立。1918年7月,資產階級會議宣布成立「立陶宛王國」,國王由德國人指定。1918年6月4日,立陶宛人投票通過將立陶宛王位給予德國貴族烏拉赫公爵威廉二世,威廉公爵取名明道加斯二世,到1918年末,德國最終認可了立陶宛王國的獨立,然而,通過立德條約,德國成功把這個剛剛獨立的弱小國家變成了其傀儡國。與波蘭比起來,立陶宛的遭遇更加不幸,由於德軍仍在境內,立陶宛議會無法獨立組成政府、警隊及其他國家機關,整個國家的一切都在德國的實際掌控之下,德國駐立陶宛大使儼然就是帝國駐立陶宛總督一般。一直到1936年,德意志帝國仍然牢牢掌控立陶宛的一切。經過德國人20年左右的統治之後,整個立陶宛的民族主義分子都已經被德國人激怒了,一旦民族主義者在議會大選中勝出,可想而知他們會採取如何激進的行動。同時,在立陶宛境內,要求恢復波蘭——立陶宛聯邦時期立陶宛榮光的呼聲也在不斷高漲。而在工團主義等左翼思潮在全球蔓延的時代,這兩個國家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影響。尤其是在波蘭,羅莎·盧森堡與捷爾任斯基等經驗豐富的革命者已經組織起了一個能量巨大的波蘭工團主義運動,假如不謹慎應對,或許波蘭會成為東歐新的工團主義堡壘······

1936年的經濟危機對波蘭與立陶宛來說都是一個巨大的打擊,這兩個經濟脆弱的國家在經濟崩潰面前束手無策,在立陶宛,激進的民族主義者們相信自己一定可以拿下下一次大選,而在波蘭,為了同時鎮壓激進的工團主義者與強烈反德國的大波蘭主義者,攝政會議宣布在1937年選舉出波蘭國王之前全國戒嚴並邀請軍方形成一個新的「社會革新方案」。在此期間,衰落的奧地利帝國曾向波蘭提出過一個這樣的交易——選舉哈布斯堡家族為波蘭王室,作為回報,波蘭王國將會獲得其一直追求的加利西亞地區。但是,攝政會議拒絕了這個建議,他們認為沒有必要和奧地利這個行將就木的衰落帝國達成任何協議,如果有可能,波蘭將會通過自己的手段收復這「波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歷史的車輪跌跌撞撞的駛入1937年之後,波蘭與立陶宛面對的是更為險惡的國際局勢。在東方,蘇維埃俄國已經重新強大起來並再征服了許多前沙俄領土,在西方,法國公社的真面目已經顯露,赤色威脅日益逼近。而在南方,虛弱的奧匈帝國最終解體,為了捍衛帝國的統一,奧地利對匈牙利宣戰,奧匈大戰開始。在一片混亂之中,波蘭派出軍隊接管了加利西亞地區。在內戰中的奧地利無力抵抗波蘭,這個古老的帝國不得不低下它高貴的頭顱,確認了加利西亞地區與波蘭的合併。同時,在波蘭與立陶宛境內,波蘭立陶宛再聯合的呼聲日益高漲。在立陶宛,部分立陶宛議員認為,通過與波蘭的合併可以使立陶宛擺脫如今德國傀儡的地位,變成和波蘭一樣的獨立國家——哪怕這種獨立仍然是不完全的,但也比一個貨真價實的傀儡國強,而且一旦波立合併,立陶宛國內的極端民族主義勢力將會遭到極大壓制,這對議會裡的建制派來說是個重大利好消息。而在波蘭,聯合派認為選舉立陶宛國王為波蘭國王總共比讓霍亨索倫王朝直接派國王來波蘭強,同時,通過和平兼并立陶宛可以討好那些大波蘭主義者並壓制左翼力量。於是,在1937年,波蘭最終選舉立陶宛國王為波蘭王國,波蘭與立陶宛議會隨機閃電般通過了第二次盧布林聯合決議,新的波蘭立陶宛聯邦成立。這時德國已經被左翼勢力弄得手忙腳亂。經過權衡利弊,德意志帝國認為一個強大的波蘭立陶宛的存在有利於中央同盟在東線抵抗咄咄逼人的蘇維埃紅軍。於是認可了這一合併——當然,承認前提是新的聯邦批准一系列與德國的同盟條約。

新的波蘭立陶宛聯邦議會在1937年進行了大選,選舉上台的保守派政黨很爽快的批准了德國要求的一切條約,於是,新生的波蘭立陶宛聯邦變成了德意志帝國對蘇俄「東方牆」防禦計劃的重要一部分。在很短的時間內,波立聯邦便武裝起了一支規模龐大的軍隊。在二戰之中,波蘭立陶宛聯邦將會對德意志帝國證明自己的價值。

在二戰當中,波蘭立陶宛聯邦的軍隊廣泛的分布於東線,1939到1940年,在波羅的海戰役、白俄羅斯戰役、哈爾科夫戰役、基輔戰役、克里米亞爭奪戰中都可以看到波蘭立陶宛軍隊的身影,這一時期波蘭立陶宛聯邦軍隊達到了建軍以來的最大規模——海陸空三軍總共達80萬人。作為捍衛德意志帝國的最後一道屏障,1941年波蘭立陶宛聯邦更是在其境內與紅軍展開了一系列極為血腥的戰役,在華沙戰役中,紅軍元帥圖哈切夫斯基被波蘭立陶宛聯邦軍隊打得大敗,直接導致了1941年東線紅軍最大的夏季失敗,中央同盟軍隊順勢將紅軍趕出了波蘭,直到在第二次布列斯特戰役中被擊敗才停止了追擊。隨後在北方,聯邦軍隊再次配合德軍成功阻止了紅軍對東普魯士的突擊行動,葉戈羅夫元帥在這場戰役中損失了兩個集團軍的部隊,這是紅軍在二戰中僅次於華沙戰役的重大損失。然而經過修整恢復之後,紅軍在當年便再次展開攻勢,同時在西線德意志帝國也已經全面崩盤。自開戰以來堅守了兩年的萊茵河防線被法國公社全面突破,德國主力部隊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到1942年,波蘭立陶宛聯邦全境被紅軍解放。同年德意志帝國首都柏林被紅軍攻克,二戰歐洲戰場基本結束。

戰後蘇聯在立陶宛廢除了君主制並建立了立陶宛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在1943年,蘇聯最高蘇維埃正式宣布接納立陶宛為蘇聯的加盟共和國。

蘇聯同樣在波蘭廢除了君主制度,但在戰後波蘭拒絕了蘇維埃制度,資深革命家羅莎·盧森堡建立了一個新的社會主義波蘭。在關於波蘭是否加入蘇聯的全民公決中,大多數人投了否決票。於是最終波蘭變成了獨立於蘇聯之外的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經過二戰之後,立陶宛疆界基本不變,但波蘭在二戰之後成功從德國手中收復了先前被德國瓜分的那部分疆域,同時還獲得了一個出海口。

立陶宛最終跟著蘇聯一起走上了蘇維埃社會主義的道路,而波蘭則決定自己獨立自主的探索一條新的社會主義路線。從那時起,波蘭與立陶宛的歷史愈走愈遠,現在兩國已經沒有交集了。


推薦閱讀:

陽光燦爛的奧斯維辛,希望黑暗將永不再來
肖邦:讓音樂本身去說話(三)
俄國人或者波蘭人說英語會不會帶強烈的捲舌音和顫音?
如何看待波蘭第二共和國在維爾紐斯問題上的所作所為?
赤血與黑土——加利西亞-沃利尼亞大屠殺

TAG:架空历史 | 波兰 | 立陶宛Lithuani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