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低質量的忙碌,不如高質量的專註

作者:麥芽余魚(富書專欄作者)

01

現在的努力工作,就是為了有一天可以不工作。

陳晨是公務員,在我的印象中,公務員工作穩定,薪資待遇優渥又沒有壓力,多好的工作,但陳晨一天到晚的喊累,想要撂擔子辭職不幹。

不過,她也確實是忙,幾乎每天晚上加班到十一二點,連周末也經常在單位度過。

她工作的主要內容是文書處理,也就是寫寫稿子、做做彙報,外加收發文件和協助會務。

聽起來也沒有多難,她學的是文秘專業,這樣的工作理應得心應手。

但是,她卻活成了他們科室中最忙碌的那個人。

一天晚上,她突然打電話來說忘了吃晚飯,讓我帶點吃的過去。等我去了她的辦公室,才真正感覺到她的分身乏術。

桌子上攤開一堆資料,電腦上兩個QQ群閃爍,不時就會聽到新的信息和郵件提醒的聲音。

她急的兩口扒完飯,就投入到一團亂麻一樣的工作中去,她今天要完成一篇領導的講話稿,本來白天就要完成的事,她愣是拖到了晚上。

即使是晚上,她的工作群依然熱火朝天,有彙報工作的,有發布通知的,還有討論問題的。

陳晨寫幾行字就要瞧一眼群里的對話框,或者打開郵件看一看,回復一下手機上的信息,一個小時過去了,文檔里連一段完整的話都沒寫完。

她忙的累,我看著更累。

就提醒她,先把手頭的工作做好,再處理其他事物。

陳晨說她也想,可是信息回復,文件傳送,工作彙報也是工作的一部分,放著不做,老覺得工作沒做完。

每個工作都完成一點,她才覺得所有工作都在按時推動著。

這樣忙忙碌碌的努力工作,按理說無論是業務能力還是崗位職務都應該有所提升,但到了陳晨這裡,卻完全不是這回事。

工作了四五年,也算是單位的老同事,但在領導眼中,她依然還是個不堪重任的大花瓶,得不到上級的重用和提拔。

陳晨為此很是苦惱,她覺得自己每天忙得像個超人,卻什麼事都做不好。上交的稿子不是少字漏字就是錯別字滿篇,其他工作也常常做半截,放半截,然後被其他部門催著要。

每天都過的火急火燎,手忙腳亂,恨不得長了三頭六臂,全部上陣。

現在一說起工作,她的口頭禪就是:「現在努力的工作,就是為了有一天可以不工作。」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總會有這樣的想法,工作勞累,感覺工作總也做不完,辛苦勞累,沒有幸福感,最大的願望就是寫一份『這個世界我想去看看』的辭職書。

我們覺得自己應該勞逸結合,所以忙完一天工作,就想徹底放鬆下來什麼也不做,但是當我們真的閑下來時,我們真的感覺到放鬆了嗎?

為什麼卻比工作狀態還要心煩意亂。

心理學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曾做過一個研究,結論是:「一個人的身體或頭腦,在自覺努力完成某項艱難且有價值的工作時,往往是最優體驗發生的時候。

也就是說,工作給我們帶來挑戰,讓我們可以持續而專註的克服重重困難。

獲得自我滿足,而無所事事會讓我們大腦懶惰,沒有成就感,自然也就沒有幸福感。

但是,即使工作帶給我們歡愉,我們依然不想工作,因為它總是讓我們忙碌的疲憊不堪,大腦緊繃。

我們是真的厭惡工作嗎?

我想不是,我們只是厭惡那個在工作中忙忙碌碌卻收效甚微的自己。

02

遠離低質量的忙碌,讓高質量的深度專註進入我們的日常生活。

朋友劉娜是一個高中數學老師,帶班主任。

每天的工作排的密密麻麻,從早上6點跟早讀到晚上10點帶晚自習,除了日常的上課、寫教案、批改作業,課堂輔導外,還有學校安排的一系列活動,節假日還有大大小小的補課。

都說高中的班主任是最累的,但劉娜卻把自己的生活安排的井井有條。不僅工作上遊刃有餘,還能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讀書寫字。

我們聚在一起吃飯,就請教劉娜分享自己的心得,是如何在繁忙的工作中,既保持著高效率的業績產出,又能合理安排自己的業餘發展。

劉娜說她也沒有很特別的去規划行程,只是堅持做到了一點:需要花費精力和時間的工作,就盡量排除其他干擾,專心致志的投入。

這樣一來,就把每天需要完成的工作,做一個簡單的分類,哪些工作是需要投入更多的注意力,哪些是可以在干擾中分心去完成。

比如讀書寫字、寫教案、做各種彙報,是需要在無干擾的情況下進行,她就會特意在一天中留出一定的時間,深度投入。

而組織活動,輔導作業,早讀和晚自習就可以把注意力分散開來,順便處理以下日常的文件收發,信息回復之類的事。

卡爾.紐波特在《深度工作》一書中,提出了兩個概念:深度工作浮淺工作

深度工作是指:在無干擾的狀態下專註進行的職業活動,使個人的認知能力達到極限。這種努力能夠創造新的價值,提升技能,而且難以複製。

浮淺工作是指:對認知要求不高的事務性任務,往往在受到干擾的情況下開展。此類工作通常不會為世界創造太多信價值,且容易複製。

而我們之所以在工作中忙亂不堪且沒有成效,就是因為我們將深度工作和浮淺工作攪成一團。

眾所周知,深度工作是開發大腦、創作價值,提升技能的必備之需。

它需要長時間的專註和投入,一旦注意力被紛雜的信息和干擾所分散,就會處在一種支離破碎的工作狀態,勢必事倍功半。

沒有深度投入的低質量忙碌,只會讓我們忙上加忙,繼而心生懈怠。

而高質量的專註會讓我們的生活進入一種良性循環,好上加好。

h5.youzan.com/v2/showca (二維碼自動識別)

03

我們無法脫離身邊圍繞的浮淺工作,但可以讓它與深度工作友好並存。

歷史證明,很多偉人革命性的時刻就發生在深度工作的狀態。

比如著名的電影導演伍迪艾倫,創作劇本的時候就會斷絕一切電子設備,在無人干擾的環境下專心投入;JK.羅琳在撰寫《哈利波特》系列叢書的時候也會遠離社交媒,與世隔絕。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網路時代,我們幾乎每天都在抵抗各種各樣的慾望,電視、音樂、社交工具,電子設備,包括食物和Shopping的誘惑。

但從小伴隨著這些事物長大的我們,根本停止不了這樣的干擾。我們的工作環境和性質,也無法讓我們像個真空氣球一樣與世界徹底隔離。

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分清我們的工作中哪些屬於深度,哪些屬於膚淺,然後根據自己的工作特點和習慣,選擇一套屬於自己的深度工作方案。

合理安排自己的時間,讓它在深度工作和浮淺工作中自由切換。

在《深度工作》一書中,提到以下四種深度工作的方案:

  • 一、離群居所的禁欲主義哲學方案

顧名思義,這樣的方法適應那些可以個體化的作曲家,發明家,寫作中,程序員等有明確價值目標,可以獨自辦公的人員。

他們的工作往往不需要太多人事的牽連。只要能靜下心來,就會有大把的時間實現深度工作的最大化。

  • 二、雙軌道並行的雙峰哲學方案

就是把時間做個切割,把一年劃分幾個階段,或者一周安排幾天深度工作,一天浮淺工作,不會完全屏蔽職業生活的干擾和浮淺內容,該忙碌的時候專註,該放鬆的時候浮淺。

工作中深度和浮淺交叉使用,既有利於工作上的分享和交流,又能促使重要工作的保質保量。

  • 三、以小時為單位的節奏哲學方案

類似於雙軌道,但對時間的劃分上更加細緻,更適合我們大部分的工作者。就是把一天分為好幾個時段,每天專門抽出一兩個半小時深度工作,堅持成為一種習慣,把它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節奏中,積累成果。

  • 四、隨時切換的新聞記者哲學方案

這起源於一個叫沃爾特艾薩克森的記者,他可以隨時隨地進入深度工作狀態。對於我們普通人而言,每天花費十幾分鐘或者更短的時間,專註忙碌自己的最值得做的工作,期間完全摒棄雜念,全身心投入。

刻意的訓練,會讓它成為一種習慣。

大衛.布魯克斯說:「偉大的創造性頭腦會如藝術家般思考,卻如會計般工作。」

  • 你的注意力在哪裡,你的成就就在那裡,只有高度的專註和深入才能獲得最大的價值產出。

我們需要明白是,深度工作對於我們的意義,它不僅僅是讓我們的生活有條不紊,還會讓我們在眾人之中更快的掌握知識,獲得資源,提高技能,最終出類拔萃、鶴立雞群。

作者簡介:麥芽余魚,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專欄作者,每天工作十一小時的金融民工,深度閱讀寫作愛好者,擅長寫情感婚姻育兒,個人勵志成長,書評影評類文章。本文首發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ID:FranklinReadingClub),百萬新中產生活學院

推薦閱讀:

你該不該辭職?
學習力第一講:如何培養快速學習能力
別把離職當勵志
職場中,高情商的人,都用這3招拒絕別人!

TAG:职场 | 专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