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俞軍老師聊產品經理如何突破發展瓶頸

今天在北京,參加了三節課的年終千人大聚會——有可能大燴。終於見到了國內互聯網產品圈的鼻祖,活的俞軍老師(現滴滴產品高級副總裁),為啥這麼說,因為2005年之前,百度的幾乎所有產品決策都是他一人承擔,而我2006年才開始工作……

之前俞軍幫我的新書《人人都是產品經理2.0》寫過推薦語,在微信里有過隻言片語的交流,但畢竟粗淺,今天能和其他幾位產品牛人一起問他一些問題,還是挺有收穫,分享一下俞軍老師的回答和我的理解。

先從之前的交流說起。

所以,今天我繼續問了這個問題:

產品經理這個崗位的邊界在哪裡?業內有不少說法,說產品崗即將被「肢解」、我自己有時候也順著大家的胃口說「十年之後再無產品經理」,但這背後,其實是一個崗位的定義問題。

俞軍的核心觀點:

具體崗位的邊界是動態變化的,不但是產品經理,對任何崗位都是,隨著大到時代、中到行業、小到團隊的需要而變化。而產品經理最本質是對結果負責,要具備持續輸出正確決策的能力。

我的理解是,時代的大背景,比如技術發展,觀念改變,會通過影響公司業務形態來影響組織結構和崗位設計;行業里各種玩家的關係網重組,也有類似影響;而團隊內每個人的能力特點,會使得最終的職責設定會有不少靈活性。於是,崗位只是為了滿足公司業務需求的一種階段性解決方案,不用糾結於叫什麼抬頭,而應該看背後需要做的任務、需要具備的能力,而俞軍提出的「具備持續輸出正確決策的能力」已經走到邏輯盡頭了,甚至有點太普適,對老闆、對創業者、對每個人,似乎都對。

順著繼續問,「具備持續輸出正確決策能力」的產品經理怎麼培養、怎麼找?在面試選人的時候,看重什麼?

俞軍的核心觀點:

好苗子本來就是少數,在「找」上更多下功夫,而不是費力「培養」。有五點可以判斷一個苗子好不好。

邏輯:邏輯嚴謹,這是基礎,凡事結論可以錯,邏輯不能錯。

同理心:站在用戶角度思考,前提是大量輸入用戶相關的信息,然後帶入思考。(我個人覺得這有點像「角色切換」的能力,像小白一樣發現產品問題,像專家一樣設計解決方案)

經驗:沒有思考的經歷,不是經驗,很多5年工作經驗的人,其實只是5年工作經歷。經驗是廣泛的信息輸入,加上經歷,加上思考,再做出改變,再驗證。工作的選擇,快速增長的行業、公司非常重要,這樣你才有機會不斷試不斷錯,同樣的時間內更多次反饋,才能積累經驗。

異見:人都是有認知盲點的,要接受這一點,不斷自我反思,鼓勵平等溝通和不同意見,比較依賴公司文化。

數據:廣義的數據,是指各種輸入的信息,要相信沒有足夠的優質輸入,就不會有正確的決策輸出。但數據不是萬能的,要非常小心哪些情境下不能依靠,哪些情況下要更多使用數據。

前兩點部分依賴先天條件,第三點的核心是深度思考的能力,後兩點依賴於團隊文化,好苗子放在一起,互相學習互相激勵,事半功倍。

時間有限,現場還有些問題沒能展開交流,都是關於人的,比如:

面試的方法論,有什麼好問題可以迅速判斷一個產品經理的能力?

一個公司從0到獨角獸的過程中,產品團隊從1個人發展為一個完整的體系,中間會經過哪些關鍵階段?在什麼條件下增加怎樣的配置會比較合理?

非產品經理出身的產品總監如何管理產品經理?

……

也期待以後有機會和現場的各位交流,他們是:

@朱曉華(分答聯合創始人&產品總監)

@耿新躍(豆瓣用戶產品副總)

@張濤(映客高級產品總監)

以上交流,我下場之後隨手憑記憶畫了一張圖。似乎這背後,還是隱藏這一個「輸入-->思考-->輸出」的模型。

對了,One More Question,候場時,我私下又問了一個問題:

產品團隊怎麼配置,比如互聯網金融行業,他們經常問我到底用互聯網背景還是金融背景的人,都用的話怎麼搭配?

俞軍老師堅定的認為應該互聯網人主導,理由很簡單,不破不立,互聯網人主導,會有顛覆的做法,有可能失敗,但如果是行業內的人主導,自廢武功的可能性更低。

當然,我覺得這是站在行業而不是公司的視角,給出的一個更高級的回答。

__________

iamsujie,前阿里產品經理,寫過《人人是產品經理》、《淘寶十年產品事》、《人人都是產品經理2.0》,現在做創業者服務,『良倉孵化器』創始合伙人。


推薦閱讀:

不要對著「一汪池水」,說這是「職場江湖」
工作中有沒有什麼好的文件分類和整理方法?
頂級獵頭公司CEO為你揭秘:4個層次的表現決定你在面試中是否脫穎而出
產品助理如何成長
生活不只有BAT,還有這些市值超1000億的快消公司

TAG:产品经理 | 职业发展 | 产品经理培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