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1歲的嬰兒被拿來做恐懼實驗,設計者卻成了一流的心理學家

「只要給我一打嬰兒,我可以將他培養成任何類型的人」

為了將孩子培養成人才,就揚言可以試著將他們當做機器一樣訓練、改變和塑造,完全程序化操作....

這在現代人看來都是一個既絕情又白痴的想法。

然而在19世紀的美國卻沒多少人把這話當成是喪心病狂。

因為提出這一想法的,便是當時赫赫有名的行為心理學家約翰·華生

他是歷史上僅次於弗洛伊德的心理學人物。

就算當初被迫辭掉心理學教授,他還是憑聰明在廣告心理學闖出了一片新天地。

他開創的行為心理學,直接導致了一場心理學上的重大變革。

在他去世前,美國心理協會還專程表彰了他在心理學上的貢獻。

而他親自設計的「小艾伯特實驗」舉世皆知,至今仍是心理學課本上必不可少的經典案列。

然而令人意料不到的是,這麼優秀的他曾是美國人最討厭的人

他一些如開頭那般激進的思想和言論更是差點毀掉一代人。

約翰·華生出生在美國一個貧苦的農場家庭里。

13歲時那年,他的父親就拋妻棄子,與人私奔。

特殊家庭下長大的華生,可以說是既懶惰又反叛。

他從未有一門功課及格,還曾兩次因為持槍爭鬥被抓進警局。

照現在看來,他怎麼看都像是個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叛逆少年,街頭的小混混罷了。

可謂是人生如戲,全靠演技。劇情的反轉也是隨時隨地的事。

突然有一天,華生意識到了學習的重要性,並認為自己的學習成績是不可能進入大學的。

他就前去與當時的神學大學校長私自面談,爭取到了上大學的機會。

上大學後,他一邊發奮學習,一邊開始打工賺學費。

從神學大學畢業後,他先是去當了一年的老師,之後又考進了芝加哥大學繼續學習。

不久後他也將從哲學轉為了心理學,從此他與心理學結下了不解之緣。

1903年,25歲的華生就已經是芝加哥大學畢業最年輕的博士。

而他當年關於動物學習的博士論文一經發表之後,立馬引起強烈的反響。

5年後,他也順利地當上了約翰霍布金斯大學實驗室主任和教授,成為了一名年輕有為的心理學家。

後來他卻因出軌自己的女學生而被迫辭職,轉向了廣告界。

但他也混得風聲水起,賺的盆滿缽滿。

那個年代,心理學正經歷著從哲學或神學的母體中擺脫出來的階段。

儘管有人將自然科學的實驗室連同精確的實驗方法引入到心理學的研究當中,但還是始終擺脫不出以意識為主的內省法。

然而,那時的華生就認為心理學若只是研究意識或者意象等心理狀態的話,是難以發展成一門真正的學科。

1913年,這位才華橫溢的華生就將動物和人的行為聯繫在一起進行研究。

他的一篇題為《一個行為主義者所認為的心理學》的論文,正式宣告著行為主義心理學的誕生

自此之後,行為主義震驚了整個美國的心理學界,導致了一場重大變革。

華生也被追捧為行為心理學的創始人,但他本人卻並不滿足於此。

巴甫洛夫

當時巴甫洛夫已經從狗的研究中獲得了對條件反射的認識。

在一定的條件下,外界刺激與有機體反應之間建立起暫時的神經聯繫

但他的理論也遭來了諸多質疑,許多人反駁其用狗做實驗,充其量只能了解狗的心理學,並不是人的心理學。

畢竟狗是低智商的動物,怎麼能拿來和人比呢?

那究竟能不能將從狗的研究中獲得的認識應用到人的身上呢?

這樣的問題同樣困擾著這位行為心理學家華生。

在他看來,所有對於人的大腦活動的猜測都是危險的,因為這一過程在客觀上是無法知曉的。

他認為只有人類的行為才能解釋人類對於一系列外部刺激的反應。

但從嬰兒的身上也只能觀察到非常有限的先天反應。

比如說害怕大的聲響,壓制活動引起的憤怒 , 以及輕輕拍打等引起的愛等。

然而,成年人也會對任何人或事產生上面的三種反應。

這時,華生心想:有必要採用一個簡單的方法,把引起情緒的刺激戲劇性放大,能否引起長期的影響。

為此他設計了一項實驗。1920年,一個只有8個月大一點的嬰兒「小艾伯特」也來到華生的身邊。

與所有這麼大的嬰兒一樣, 小艾伯特還只會爬行,長得特別可愛。

只不過不同的是,他看起來更加「鎮定而被動」。這也是華生選中他的原因。

作為實驗對象,一開始小艾伯特就得到了來自華生的特殊關懷。

他不斷地收到特殊的禮物,比如小白鼠、小白兔、狗、猴子等這些可愛的小動物。

看著它們的到來,小艾伯特毫不懼怕,還會興奮地伸出自己可愛的小手去撫摸它們。

華生望著與小動物們愉快玩耍的小艾伯特,暗自竊喜:瞧,他一開始可是不怕這些毛茸茸的動物的

另一方面,當華生在小艾伯特背後用鎚子敲擊一隻鐵棒時,他立馬做出了恐懼的反應。這也就驗證著突如其來的噪音與恐懼之間是有先天聯繫的。

兩個多月後,小艾伯特也長到了11個多月,華生正式開始他的實驗。

當華生再次把可愛的小白鼠放到小艾伯特眼前時,他還是像之前一樣愉快地跟它玩耍伸出手想要去撫摸它。

然而就在小艾伯特要摸到小白鼠的那一刻,華生就在他身後用鐵鎚敲擊懸掛的鐵棒,製造出刺耳的聲音。

毫無疑問,巨大的響聲嚇得小艾伯特表現出害怕,將臉向前趴在了地上,大哭起來。

此後,每當小艾伯特開始去撫摸小白鼠的意圖時,華生就會敲擊鐵棒將他嚇得大聲哭喊。

這樣反覆幾次過後,即便華生不再敲擊鐵棒,只要小白鼠一出在小艾伯特面前,他就會感到非常痛苦,大聲哭著轉身背向白鼠,試圖離開。

這樣的結果也表示華生把小艾伯特對巨大聲響的抗拒同一種新的刺激——小白鼠聯繫到了一起。

5天後,華生想知道他對白鼠的恐懼是否可以轉移到其他的動物和物體上。事實上,小艾伯特已經開始害怕所有跟小白鼠一樣有毛的東西。

哪怕是再可愛的兔子、狗,小艾伯特看到它們之後都會大聲哭看。

就連對於普通的毛皮大衣和毛髮,他也不由自主地感到恐懼並哭起來。

甚至當華生戴上聖誕老人面具去親近他的時候,上面的白色鬍鬚更是讓他無比害怕,整個身子趴在墊子想要擺脫它。

可是在小艾伯特身上的恐懼反應卻讓華生激動不已,他開始撰寫實驗報告,並在裡面指出,人的行為是可以像機器一樣被製造出來的。

正如實驗中他能成功地讓嬰兒恐懼一個他之前完全不會害怕的東西一樣。

這一報告公開發表就轟動了世界。

恰好在那個年代,「有用即真理」的信條幾乎成為整個美國的行動準則,人們一瞬間被巨大的希望沖昏了頭腦。

他們並沒多大關心實驗過後的小艾伯特怎麼樣,而是華生的結論到底有什麼用。

這激進的氛圍也讓這位名聲大噪的心理學家思想更加激進。

而在這些理論基礎上,他寫出了許多兒童教育相關的書,並在其中聲稱:

只要給他一打健全的嬰兒,他可以將其訓練成為任何類型的人物。

作為一名行為主義者,他試圖給兒童構建一個徹底程序化、光禿禿的,沒有情感的理想國。

在那個世界裡,人再也沒有神聖的精神存在,而更像是機器。環境怎麼塑造和訓練,就輸出什麼樣的結果。

而當出現程序異常的時候,可以採取一些手段讓其重回正軌,比如說打罵等懲罰行為。

這耳目一新的理論一出簡直成了千萬父母的福音,他們似乎終於找到了方法來治理這些熊孩子了。

然而,在華生親自設置的程序化王國里的孩子們,長大卻這樣描述他們的父親:

「沒有同情心和情緒上無法溝通。他不自覺地剝奪了我和我兄弟的任何一種感情基礎。」

他們從小就帶著心理創傷長大,成年後患上了不同程度的抑鬱症,甚至大兒子年僅30歲就自殺身亡了。

更可怕的是,這樣的悲劇一直延續到了第三代。他的外孫女也酒精成癮許多次想要結束生命。

然而,以他的告誡不要過度關照孩子為核心思想,衍生出了哭聲免疫、延遲滿足、嬰兒獨立完整睡眠等。

這更是讓無數的美國兒童從小就缺少父母的關愛,留下了童年創傷。

當他們長大成人後輕則出現匱乏安全感、睡眠障礙,重則出現了自閉症、精神分裂等癥狀。

心理學家哈洛和他的猴子實驗

直到另一位心理學家哈洛的猴子實驗才證明了當年華生的錯誤。

而此前的四十年又毀掉了多少孩子的童年呢。

一時之間,華生也成為了美國媽媽們最討厭的人之一。

另一方面,一片喧囂與狂熱之後,人們才重新審視當年的小艾伯特實驗。

毫不疑問,許多人對華生實驗的進行譴責。美國心理學協會還因此在1979年公布了實驗倫理規定,嚴禁日後進行違反倫理的實驗。

而小艾伯特,這位史上最小的被試者也終於等來了心理學上對他的關懷。

只不過,當人們想知道當年經歷實驗過後的小艾伯特究竟怎麼樣的時候,一切都變得撲朔迷離。

顯然,華生當時為小艾伯特進行脫敏療法的承諾並沒有兌現。

他的小艾伯特實驗一結束就跟母親離開的說法也並沒有讓人信服。

人們各自進行了猜測,甚至有人用滑稽的說法來調侃 「小艾伯特可能後來成為了一名成功的皮貨商」。

直到2009年,Beck等人發表一個較為確定的說法,指出一個名叫道格拉斯·梅里特就是小艾爾伯特。

但他年僅6歲的時候就已經夭折於腦積水了。因而人們也永遠不知道實驗對他的影響到底是什麼了。

況且報告還指出小艾伯特本是一個神經損傷兒童。若真如此的話,華生更是向世人撒了個彌天大謊,更加不可原諒。

隨後,其他的研究者結合小阿爾伯特的領養、健康等對Beck等人的結果提出了質疑。

直至今日,最新研究也只是華生很有可能在知情的情況下對患病的小阿爾伯特實施了實驗。

儘管如此,小艾伯特的身份始終還是沒有定論,只不過人們在追尋的過程中,不論是當時行為主義的興起,還是激進的育兒論,甚至是對被試者的忽視,都有了更多的反思。

晚年的華生也開始後悔他自己在育兒領域的寫作,他直接表示他在這方面的知識並不充分,可再也挽回不了他的孩子以及千萬兒童一生的幸福。

也許在科學的進程中,由於時代的特殊和發展的必然階段,任何領域的研究難免會走過許多彎路。

但需切記的是:理解事情,不可以把一個意思推向極端。正如人是永遠不可能跟機器一樣的。


推薦閱讀:

請問羅伯特·B·西奧迪尼的《影響力》哪個版本最好?
怎麼理解心理動力學?
心理學科普:你這齷齪的小人。
你敢對自己說的話負責嗎?——不敢就別說!
我是銀行理財客戶經理,很不受行領導待見,應該怎麼調整心態?

TAG:虐童 | 心理学 | 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