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012-2017爛片啟示錄:2012,古裝大片的輓歌

作者|謝明宏

編輯|李春暉

2012—2017,五年時間裡,中國電影票房從170.7億飆升至500億。但在這種凱歌高唱中,我們受過多少爛片的荼毒,硬糖君和諸君心裡都有一本賬。

為此,硬糖君推出「2012-2017爛片啟示錄」系列。那些曾經的爛片,為了忘卻的紀念。

2012年票房陣地的陷落,可以被視為國產電影在近年來快速發展中的潛藏危機終於浮出水面。原有的以古裝大片為中心的電影架構,遭遇了市場變化的巨大衝擊。

好片都是相似的,爛片卻能爛出繁花似錦。硬糖君檢閱全年,特為業績突出又臭名昭著的電影吶喊:爛片恆久遠,一部永流傳。

古裝大片盛極而衰

如果說《英雄》的橫空出世開啟了中國電影的大片時代,那麼十年後《畫皮2》的輝煌票房則再次確認了古裝大片在中國電影市場上無可替代的核心地位。

「古裝+動作」一直是最被觀眾認可的中國式視聽奇觀模式。十年來,儘管歷經了歷史、武俠、魔幻等子類型的閃轉騰挪,但中國式奇觀一直未能跳出古裝動作大片的藩籬。

事實上,在2011年古裝動作大片已經表現出了明顯的頹勢,《戰國》《倩女幽魂》《關雲長》《白蛇傳說》《畫壁》等一系列作品的市場表現都不盡如人意。這一殘酷的現實也導致了自 2011 年底《龍門飛甲》上映後,整個2012年上半年內地市場都沒有一部古裝大片上映。

令人遺憾的是,中國電影仍然未能找到可以替代古裝大片、營造全新中國式奇觀的類型樣式,半年的「空窗期」也同時積蓄了市場對中國式奇觀的消費饑渴。 6 月底《畫皮2》上映的時候,同時沒有任何進口或國產大片的競爭,因而成就了票房的井噴效應。

《畫皮2》則延續了《畫皮》的做法,以魔幻、武俠、恐怖等奇觀元素來包裹家庭倫理的價值內核,情節敘事圍繞著「事業型丈夫」、「賢妻良母」和「狐狸精小三」幾個核心人物,融入了對當下社會熱點問題的關照。有意識地投合女性觀眾趣味, 更有女性觀眾從中讀出了關於「整容代價」的思考。

不過另一方面,《畫皮2》家庭倫理的價值內核也疏離了很多觀眾對古裝動作大片應當具有「宏大敘事」的認識慣性,因而也造成了影片高票房和低口碑的較大反差。

陳嘉上導演的《四大名捕》是《畫皮 2》之外票房最高的古裝動作大片,影片融合了探案推理、超能力英雄等元素,實際在敘事模式上則是向上世紀黃金時期香港警匪片典型程式的回歸。

如全片在敘事上並不嚴整,趨於鬆散和隨意,開篇確立了偽幣案件這一主線矛盾後,劇情隨之轉向風花雪月的愛情鋪陳,在影片後半部分才重拾主線。就連片中神侯府和六扇門的機構設置,也類似香港警匪片中的廉政公署和重案組。

在香港影壇,陳嘉上導演在藝術成就上一直不太被認可,但卻能夠在二十多年時間裡保持旺盛的創作活力,在市場口味的莫測變幻中始終立於不敗之地,堪稱不小的奇蹟,其主要特色就是將不同的元素和風格做巧妙嫁接。

馮德倫導演的兩部《太極》希望將古裝動作大片改造出更富於年輕化、現代化、國際化的面目,將中國的傳統武術直接對壘西方的蒸汽機械,用搖滾朋克來渲染古代故事,在視聽語言上也極盡拼貼轉換之力。

可惜在劇情設計上存在著較大失誤,前有人為拉伸成兩部之嫌,後有虎頭蛇尾之憾。因而該片的票房最終未達預期(兩部票房共 2.6 億元左右),使人難以辨析到底是觀眾不滿於劇情的原因,還是觀眾對這種酷炫的新作風消化不良。

由內地導演執導的《銅雀台》和《王的盛宴》,在票房上不及前面兩位香港電影的作品。除了在視聽效果等方面存在著一定差距外,內地導演刻意升華影片主題的藝術抱負,「心比天高,命比紙薄」反成其最終未能獲得市場認可的根源。

影片《銅雀台》有意為曹操翻案,展現其為復興漢室殫精竭慮、忍辱負重卻終被猜忌的憤懣情懷,缺乏類型片所必需的簡單鮮明的正邪劃分和敵我陣營,全片沒有一個可供觀眾認同的正面英雄人物,終流於被無盡黑暗所覆蓋的陰謀化敘事。

這種陰謀化敘事在新世紀早期曾被眾多古裝動作大片所採用,在當時多有刻意迎合西方市場的無奈初衷,但在《赤壁》後已被立足於華語電影市場的作品逐步揚棄。

影片《王的盛宴》開頭就打出字幕宣稱改編自《史記》,但影片只是在基本史實的意義上依託於司馬遷原作。影片圍繞著「鴻門宴」這一耳熟能詳的歷史事件,以當代人的立意視點,重新挖掘並解釋人物立場和深層心理,再現了劉邦、項羽、韓信、蕭何等歷史人物彼此間恩怨疊加的動蕩人生。

「鴻門宴」、「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霸王別姬」等典故,在《王的盛宴》中被導演用自己理解加以全新詮釋,同時也充滿了對當下中國社會現實的諷喻,影片也因此在觀眾中引起了較大的爭議。

平心而論,編劇兼導演陸川急於將《史記》中的故事原型進行現代性觀念解讀,欠缺了可資借鑒的成熟的當代文學文本,多少暴露出了電影人在人文思考和歷史觀念上的局限與平庸。

警匪與愛情的中流「頂住」

針對中國內地電影市場「人情絕對不能逾越法律」的價值尺度,2012年上映並獲得較好票房的警匪片,大多採取種種手段,縮減或淡化了「道義與法理衝突」的母題——但難以全然捨棄,畢竟這是中國式警匪片商業美學的核心特徵之一。

這些警匪片中票房最高的是《寒戰》(約 2.5 億元),影片將警察對劫持人質案件的偵破過程與香港警局內部高層的權力爭奪結合到一起,充滿了抽絲剝繭的推理細節和峰迴路轉的情節反轉。

但影片最吸引人的內核,與其說是郭富城所代表的法治理念和梁家輝所代表的人治原則的衝突,不如說是成功營造了一道撲朔迷離的智力謎題。其情節的複雜程度和快節奏、大容量的敘事強度接近於《讓子彈飛》,在國產電影中極為罕見。

影片《大追捕》與之策略相似,奇譎詭異的情節迷局和尺度之內的邪典特質,遮蔽了影片對殺人犯主人公的感情傾斜。影片《奪命金》通過對香港社會狂熱拜金、唯利是圖現象的深入刻畫與批判,使觀眾更易於接受主人公因堅持道義而獲得意外橫財的結果——儘管仍不免在結尾做小幅修改才得以上映。

影片《車手》則在警匪對立的簡單二元模式下,聚焦於展現神奇車技的「奇技淫巧」,雖然格局較小缺乏創新,但在技術層面上極為工整。

成龍作品《十二生肖》,情節模式近乎其早年作品《飛鷹計劃》,但添加了濃厚的愛國主義色彩,將保護國寶的重任賦予國際大盜身份的主人公,使其偷盜行為和施展暴力都有了更易接受的正當理由。

影片在動作場面上中規中矩,總體而言未能超越成龍作品巔峰時期的水準,但仍鮮明地體現了他熱衷追求攝影機拍攝紀錄真實危險特技動作的一貫原則,這一點在電腦特效泛濫的今天反而成為別樣的獨特風景。

內地導演程耳拍攝的《邊境風雲》,用苦情戲風格的家庭倫理內容包裹邊境緝毒的警匪故事,採用和《奪命金》近似的碎片化敘事模式,但在敘事效果和情感力度上更勝一籌,其最終3千萬的票房令人略感遺憾,不足以證明其對內地警匪片創作的推動與啟發,但也應歸咎於影片節奏上的緩慢、視覺上的單調和營銷上的低調。

《大魔術師》,是2012年上半年的國產電影票房冠軍,這個由香港導演執導的民國題材北方故事,將文學原作中嚴謹周密的敘事格局和嚴肅悲情的風格基調完全拋棄,鋪排成了一個影像越來越飄故事越講越飛的愛情鬧劇。

需要特別提出「點名批評」的是影片《危險關係》。該片改編自法國作家拉克洛的書信體同名小說,該作品曾在多個國家被改編搬上銀幕。中國版《危險關係》由華人作家嚴歌苓執筆改編,韓國導演許秦豪執導,將故事背景放到了上世紀 30年代初全面抗戰爆發前的上海。

雖然影片在製作上極為精良,並彙集了章子怡、張柏芝、張東健等頂級明星,但遺憾的是最終在票房和口碑上雙雙落敗。觀眾大多不能接受片中主人公在國難當頭之際依舊紙醉金迷、縱情聲色的情境設定,也無法理解人物爭風吃醋中體現出的權力慾望和貴族式傲慢。

這哪是危險關係,分明就是《魔都婚外情》。看來拿來主義的文學作品改編也要充分考慮接上中國社會生活現實的「地氣」。

2010年香港導演彭浩翔的影片《志明與春嬌》,經過刪減在內地上映後票房平平,影片中的種種情境設置,如男女主人公因抽煙而結緣、有關陰毛的笑話等都明顯帶有彭浩翔一貫的「怪雞」趣味,在香港影壇獨具特色,但卻難以適應內地標準。

但2012年該片續集《春嬌與志明》則在內地取得了票房豐收。對於愛情喜劇,港台電影人帶來的變化,不僅有題材的拓展,也有視點的變換,技巧的豐富。雖然沒有直接呈現性行為,能夠以平和的心態和直面現實的態度開始討論性事件和性關係,無疑是一種觀念的進步。

疑神疑鬼與裝神弄鬼

在中國電影的低端類型商業片中,恐怖片(及驚悚片、懸疑片)的表現最為搶眼。甚至有業內人士宣稱,低成本電影要想在當下的影院市場保證不虧,唯一的辦法就是拍恐怖片。

在強烈市場需求和諸多創作限制的彼此拉扯下,中國恐怖片在艱難求生中逐漸形成了自身(單調的)「特色」。依據影片中營造恐怖情節和恐怖氣氛的不同根源,硬糖君將其分為兩類基本形態:疑神疑鬼與裝神弄鬼。

2012年的中國恐怖片(及驚悚片、懸疑片)中,《二次曝光》《筆仙》《形影不離》《青魘》《夜店詭談》等均屬此列。其中前三部作品水準較高,但最終在市場上的票房遭遇形成了鮮明的反差。

《筆仙》由韓國導演安兵基執導,票房6千萬。影片雖然只是一個主觀想像的假鬧鬼故事,但按照韓國恐怖片的常規手段,在視聽效果上營造得十分震撼。李玉導演的《二次曝光》手法中庸,不功不過,但卻精準地捕捉到了當下中國主流觀眾對這一類型片敘事難度與衝擊強度的預期,加之女主角范冰冰的明星效應,最終影片票房順利過億,成為當年國慶檔期的最大贏家。

其中需要「記過處分」的是《筆仙驚魂》。該片在製作上極為粗糙、藝術水準低下,兒戲雛形同電影專業的學生作業。在營銷手段上也有山寨之處,該片刻意搶在影片《筆仙》之前一個月上映,既藉助了後者的宣傳攻勢,也有意令觀眾混淆不清兩部影片,達到借勢吸血的目的。

但無論如何,該片最終 2300萬的票房不能不引人思考。《筆仙驚魂》在「爛片高票房」這一特點上倒是與2011年另一部同樣屬於裝神弄鬼式的恐怖片的作品《孤島驚魂》遙相呼應。在中國恐怖片的領域,藝術品質的精良程度往往並不能和影片的市場票房形成有效的正比關係。


推薦閱讀:

一杯奶茶的故事【下篇】(日常推理向懸疑小說)
比黃昏更昏暗,比鮮血更鮮紅!中世紀獵巫行動,究竟有多恐怖?
《蝴蝶公墓》今日上映,十年之約,你看了嗎?
一段被掩飾拋棄的歷史《泰景亨策》28
誰殺死了媽媽「上」

TAG:电影 | 悬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