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花蕾不再受傷——關於兒童性侵父母須知

昝藝: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華南師範大學應用心理學碩士(心理分析與中國文化方向)

導讀

今天將談及的,是一個沉重的問題——兒童遭受性侵犯。

韓國電影《素媛》,講述了小女孩素媛在上學路上遭遇流浪漢強暴致殘後,她所遭受的身心傷害以及她的父母及身邊關心她的人如何幫助、支持她的故事。發生在素媛身上的一切對於任何人的生命而言都是難以承受的。

《素媛》帶給我們這樣的思考,我們應該如何做,去避免這樣的悲劇重演呢?

讓我們從兒童性侵犯說起······

什麼是兒童性侵犯

對兒童的性侵犯或指性侵犯是指成年人或較大年齡的青少年對兒童進行的任何形式的性接觸,其形式包括要求或迫使兒童參與性行為(而不顧後果);向兒童暴露生殖器(陰莖、或女性乳頭);讓兒童暴露身體;與兒童的性接觸;使用兒童製作色情製品。(參考維基百科en.wikipedia.org/wiki/C

性侵犯的發生率

現實比電影更為複雜。電影中素媛的遭遇是讓人痛心的意外,而數據則顯示世界範圍內兒童性侵犯的發生率為女童19.7%,男童7.9%。在亞洲,這一數據為女童11.3%,男童4.1%,這意味著每10個女童和25個男童中,就有一個會遭遇不幸。

在電影《素媛》中,犯下罪惡的是街邊的流浪漢。但在現實中,作案者卻更多是受害孩子的熟人。中國調查的數據顯示在2016公開報道的433起性侵兒童案件中,熟人犯罪有300起,佔總案件的69.28%。其中有27.33%是老師,24.33%為鄰居,有12%為親戚(含父母朋友),家庭成員則佔到了10%。這意味著向無辜孩子下手的,更多並非是父母會教導孩子防範的陌生人而正是孩子所熟知的人甚至是孩子的親人。

如何識別孩子是否遭受性侵犯

在中國,有50.61%的家長不能確定如果孩子遭受性侵犯,是否能夠從孩子的言行中識別,這反映出中國家長在這一知識上的匱乏。考慮到性侵犯發生的比率,了解這一知識顯得必須,即便我們希望永遠不要運用到這些知識。

性侵犯的急性反應類似於兒童的一般應激反應,如恐懼、焦慮、易怒、抑鬱、衝動、注意力難以集中、社交退縮等。不同年齡層的兒童可能會有以下情況出現:

學前兒童:害怕、做噩夢、退行(如遺尿、吮吸手指);帶有性特徵的行為和不合年齡的性知識、性興趣(最強烈的信號);攻擊行為(如對動物殘忍)

學齡兒童:除上述癥狀外,還有學校適應、同伴相處以及學習困難的可能。

青少年:會有外化的不良行為以表達內心的痛苦,如吸毒、違法、甚至自殘,進而出現抑鬱及反社會行為。

以上是識別兒童是否曾遭受性侵犯的線索,也是遭受性侵犯對孩子可能的短期影響。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反應可能受到個體所在文化背景的影響。比如亞裔的兒童會較少表達憤怒或以性途徑發泄情感。但因從親人和社會所受的支持較少,會更傾向於自殺。

有部分兒童起初並未表達出明顯癥狀,但他們的癥狀可能延遲出現,也可能是他們壓抑了自己的感受。在之後的成長中,他們體驗情感會相對困難,這就涉及到了長期影響。

性侵犯對孩子的影響

雖然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較少或者迴避談到這部分,但許多研究結果都表明性侵犯對一個孩子的心理甚至身體影響是持續一生的,甚至代際研究表明這種影響會持續到下一代。

性侵犯對孩子身體的影響除了可見的傷害外,還有著對孩子大腦的影響。研究表明創傷性的壓力,包括性侵帶來的壓力會造成腦功能和發展的顯著改變,嚴重的兒童性侵會造成大腦發展的有害影響。

如Williamson(2009)等人的研究顯示,在經歷了早期重大創傷的人身上,大腦中後扣帶回與其他區域的連接變弱了,這會使得與過去經歷有關的信息會影響到現在的情緒反應與行為;而Tyrka(2010)年的研究則表明早年遭受過侵犯的被試,染色體端粒更短,這說明他們細胞老化的速度更快,可能會早熟或者早衰,並且出現疾病的高發。

遭受性侵犯對於孩子的短期影響在上文已經提及,而這一經歷也會對孩子造成長期的心理影響:

心境和情緒障礙:情況會在青春期後期和成年期加劇,並可能導致自殘及自殺行為。

人際關係障礙:難以信任他人,與父母交流困難。育有子女後,也難以和孩子交流。

物質濫用:處於長期的情緒痛苦會藉助酗酒和吸毒的方式,應對不快樂的記憶和現實的壓力。

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表現出PTSD的部分或全部癥狀,臨床綜合症表現為噩夢、創傷事件閃回、面對威脅時的無助和焦慮感。

解離狀態:受虐兒童會依賴這種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逃避所發生事件的影響和記憶。但隨著時間及事態延伸,這種分裂的體驗和感受可能發展為某些人格障礙。(註:解離(dissociation)的表現形式是個人記憶、感受、行為、思想間的脫節。輕程度的解離包括白日夢、走神、沉迷遊戲感覺不到時間流逝。重程度解離包括失憶、靈魂出竅的體驗、多重身份/人格,甚至一些幻覺。)

創傷性行為:性侵犯以不正確的方式發展了兒童的性知識和性行為,孩子可能出現與年齡不符的性行為,如當眾手淫、暴露生殖器官;孩子可能出現進食障礙、自傷行為;等孩子到了成年早期,可能會出現濫交、賣淫行為。而因為早年經歷會嚴重損傷個體正常自我意識和自我保護的發展,他們很可能在成年後會經歷強姦、家庭暴力,再次成為受害者。

性侵犯對兒童影響很大程度上受兒童和侵犯當時的特殊環境影響,包括身體接觸的性質、時間長度和頻率、以及施虐者的身份。如果涉及到與兒童有親密關係的人、有實質性行為、行為又持續很長一段時間、而兒童母親或親人所給予的支持很少的話,產生的創傷及後續癥狀的可能會比較大。

研究表明,性侵犯中的二次創傷(對事件處理不當造成的創傷),會比性侵犯本身造成更為嚴重的影響。由此可見,家庭在幫助孩子處理侵犯事件的影響上,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家庭的支持尤其是母親的支持,是改善孩子狀況的關鍵。如果事件發生,要給孩子支持性的回應,明確告訴孩子不是他/她的錯誤。可以帶孩子求助專業諮詢師、心理醫生的幫助。

如何保護孩子不受傷害

孩子幾乎不具備自我保護能力,中國的家長在照顧孩子的過程中雖然關心孩子的吃穿、成績,卻往往缺乏安全常識。例如一些家長忙著打麻將任由熟人將孩子帶出去玩,忽視了這種行為的風險,這是非常危險和不負責任的行為。

要防衛兒童性侵犯,除了社會的監管系統加強和法律系統的完善,家長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其中安全意識是重中之重。其中家長所需要做到的有:

對孩子的監管

除了教會孩子不要跟陌生人走以外,對於熟人也要有一定的防範,盡量避免一對一相處。如果這種相處難以避免,家長需要有適當的監控,並及時與孩子溝通。同時要注意一個可靠的監護人背後有沒有不可靠的人,比如將孩子交給朋友或保姆照管時,他/她有無可能接觸到朋友或保姆的其他熟人,這些熟人是否是有危險的。

與孩子彼此的信任和支持

性侵犯者往往會利用「告訴別人的話,我就會把你/你的父母…」之類的威脅,以及「只要你不告訴別人,我就會給你…」之類的利誘,甚至以「秘密」、「約定」騙取孩子的沉默。說到底,孩子和家長彼此的信任和支持才能化解這些威逼利誘。當然,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對場景進行預演,提前告訴孩子,不管別人怎樣威逼利誘,都不要害怕,爸爸媽媽會始終和你站在一起共同面對。

對孩子的性教育

對孩子的性教育在一些國家已早有推廣但在中國仍然剛剛起步。如中國少年兒童文化藝術基金會女童保護基金這一組織就正致力於推廣對於兒童的性教育。對於家長而言,即使明白這一教育的重要性,可能也不知如何開口、從何說起。那麼,我們可以如何告訴孩子呢?

如何做

1. 幫助孩子區分安全的秘密/不安全的秘密

安全的秘密可以是:

準備生日禮物,除過生日的人之外其他人都知道,是可以對他保密的。當他打開禮物之前這是個秘密,當他打開禮物後,就不再是秘密了。

可以和好朋友或者家人說悄悄話,但如果有擔心的事情,一定要告訴可信任的成人。

不安全的秘密:

任何不恰當的觸摸

他人給你的禮物或者是他人對你做的事情、遊戲

任何對你造成困擾的事情

對幼兒來說,父母可以乾脆說:我們家沒有秘密。任何人,不管是大人還是孩子,都不應該跟你說,我們來保守這個秘密。如果有這樣的人,一定要告訴父母。一旦性侵犯的犯人知道這個孩子不會保守秘密,對孩子試試性侵犯的可能性就會減少。

2. 尊重孩子的身體

告訴孩子,如果你不同意,不喜歡,沒有人可以親你、抱你、摸你。有時孩子正忙著玩,媽媽走過去抱他的話會把媽媽推開,這就是一個很好的教育機會,刻意告訴孩子「你不喜歡現在媽媽來抱你,好的,我現在不來抱你。別人也一樣,如果你不喜歡,一定大聲說出來。別人應該尊重你的身體和意願。」

里夫斯(Childhood: it should not hurt一書的作者)曾說過:如果父母在孩子不願意時堅持擁抱和親吻,會讓孩子以為應該接受不希望的觸摸。中國的社會環境下,一些大人會不顧及孩子的意願逗弄孩子或觸摸孩子的身體,其實是很糟糕應該被制止的行為。

3. 教孩子認識私人部位

穿泳衣、泳褲時遮住的身體部分是私人部位。我們不能去觸摸別人的私人部位,你自己的私人部位也不能讓別人看或者觸摸。父母只有在幫你洗澡或者上廁所時可以看或者觸碰;或者醫生只有在檢查身體時才可以(需有家長陪同)。

其他的觸摸都是不恰當的觸摸,一定要大聲拒絕並告訴父母。一些家長會讓孩子在公開場合便溺,認為「小孩子沒有關係」、「小孩子懂什麼」,並不是合適的做法。

4.教孩子如何求助

幫助孩子知道如果發生不好的觸碰時,可以找誰得到幫助。可以通過和孩子進行角色扮演,讓孩子知道如何告訴他人。

5. 在談話時注意自己的語言

父母不應對幼兒和小學低年級孩子使用性侵犯、戀童癖這樣的字眼,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沒有好處。孩子都能理解欺負別人的現象,可以告訴他們:有的人喜歡傷害別人、叫別人綽號;還有些人的問題是,他們喜歡看、觸摸別人的私人部位,如果有這樣的人,一定要告訴爸爸媽媽。

而性教育也不能是恐嚇式教育。許多時候家長會用不要!不可以!不準這樣的話語和孩子談性,孩子對身體的探索也會遭到家長的責罵。這種態度會讓孩子潛移默化中覺得性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會對孩子的成長,甚至長大後建立親密關係造成不良影響。

值得注意的是,這樣的對話不是一次兩次就足夠了。在平時的對話和安全教育里,要加入這部分的信息。同時也要和孩子模擬相應的場景,比如父母扮演壞人,為孩子模擬危險情境,讓孩子在情境中訓練應對方式,是非常有效的。

結語

生活中並不總是陽光和美好,暗處隱匿的罪惡有時可謂觸目驚心。我們可以對其避而不見,這種有意的忽視卻不會起到任何幫助。孩子是這個社會中最脆弱也最應當受到保護的群體。要摧毀一個孩子是容易的,但要修復受損的身體和心靈卻難上加難。

願看到這篇文章的大家,特別是有孩子的父母都能夠對陽光下的罪惡有所了解,對孩子的安全多一份警惕;願我們的社會能夠早日形成保護兒童的健全體制;願孩子們能得到多一份的善待。

參考文獻及文章:

Beitchman, J. H., Zucker, K. J., Hood, J. E., Dacosta, G. A., & Akman, D. (1992). A review of the short-term effects of child sexual abuse. Child Abuse & Neglect, 16(1), 101-118.

Browne, A., & Finkelhor, D. (1986). Impact of child sexual abuse: a review of the research. Psychological Bulletin, 99(1), 66-77.

Chu, J. A., Frey, L. M., Ganzel, B. L., & Matthews, J. A. (1999). Memories of childhood abuse: dissociation, amnesia, and corrobor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156(5), 749-55.

Anderson, C. M., Teicher, M. H., Polcari, A., & Renshaw, P. F. (2002). Abnormal t2 relaxation time in the cerebellar vermis of adults sexually abused in childhood: potential role of the vermis in stress-enhanced risk for drug abuse. Psychoneuroendocrinology, 27(1-2), 231.

Dinwiddie, S., Heath, A. C., Dunne, M. P., Bucholz, K. K., Madden, P. A., & Slutske, W. S., et al. (2000). Early sexual abuse and lifetime psychopathology: a co-twin-control study. Psychological Medicine, 30(1), 41.

Dr. Sarah E. Ullman PhD. (2003). Social reactions to child sexual abuse disclosures: a critical review. Journal of Child Sexual Abuse, 12(1), 89-121.

Faller, K. C. (1993). Child sexual abuse: intervention and treatment issues. the user manual series. Caseworker Approach, 116.

Johnson, C. F. (2004). Child sexual abuse. Lancet, 364(9432), 462-470.

Leonard T. Gries, David S. Goh, Mary Beth Andrews, Jeri Gilbert, Frances Praver, & Dalia Naierman Stelzer. (2000). Positive reaction to disclosure and recovery from child sexual abuse. Journal of Child Sexual Abuse, 9(1), 29-51.

Nelson, E. C., Heath, A. C., Madden, P. A., Cooper, M. L., Dinwiddie, S. H., & Bucholz, K. K., et al. (2002). Association between self-reported childhood sexual abuse and adverse psychosocial outcomes: results from a twin study.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 59(2), 139-145.

Roosa, M. W., Reinholtz, C., & Angelini, P. J. (1999). The relation of child sexual abuse and depression in young women: comparisons across four ethnic groups. Journal of 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 27(1), 65-76.

Tyrka, A. R., Price, L. H., Kao, H. T., Porton, B., Marsella, S. A., & Carpenter, L. L. (2010). Childhood maltreatment and telomere shortening: preliminary support for an effect of early stress on cellular aging. Biological Psychiatry, 67(6), 531.

Williamson, J. D., Espeland, M., Kritchevsky, S. B., Newman, A. B., King, A. C., & Pahor, M., et al. (2009). Changes in cognitive function in a randomized trial of physical activity: results of the lifestyle interventions and independence for elders pilot study. Journals of Gerontology, 64(6),

中國少年兒童文化藝術基金會女童保護基金《「女童保護」2016年性侵兒童案件統計及兒童防性侵教育調查報告》

維基詞條:en.wikipedia.org/wiki/C

Joy Xu zhihu.com/question/2063

Cecilia zhihu.com/question/3033

陳潔瑜zhihu.com/question/3033


推薦閱讀:

為什麼小孩子比較喜歡撕書?
什麼是癲癇?一般由什麼引起?怎麼去確診?
如果發現自己的弟弟妹妹看不符合他年齡的視頻怎麼辦?

TAG:心理学 | 儿童性侵 | 儿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