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遣愚衷】我不是張國榮的fans,在他輝煌的時候從來沒聽過他的歌。
編者注:這篇帖子昨天經榮迷sina@木辛句文 搬運到微博,引起了不小爭議。有的榮迷很感激路人能認可張國榮的藝術成就,有的則反對帖子對張國榮性格的看法。這篇文章引起我不少思考。(好吧實際上我一天到晚就喜歡胡思亂想(* ̄3 ̄)╭ )想著想著不知不覺給專欄更新了一篇文章。
(我的文章鏈接:【試遣愚衷】路人視角的張國榮,到底意味著什麼?)
為了讓大家更好理解我為什麼要寫那篇文章,我就把原貼搬運過來。
跑個題,這個專欄我的打算是,學習王家衛精神,文火熬香湯,慢工出細活。(當然我沒有王家衛那麼厲害啦)所以盡量控制每一篇的質量,渴求快更的盆友們,對不起,我會儘力加速的。
儘管帖子相當冗長,但為了保證資料的完整性,我不作改動。
(敲黑板!這篇帖子作者是先抑後揚,剛看開頭就不要亂下結論。請認真細緻再評價)
我只是個搬運工,帖子不代表本人觀點。
下面貼該帖子原文(帖子太長了,感受間隙準備吸榮放鬆的建議暫時別看,因為太長容易耽誤干正事):
我不是張國榮的fans,從來不是, 在他最輝煌的時候,我沒有聽過他一首歌曲,也許聽了,但是不知道那首歌就是張國榮唱的。當我有做他fans的衝動時,卻發現早已沒有做fans的感覺了。
在張國榮89-90年如日中天的時候,我在聽什麼呢?邦喬維、槍花、90年以後被涅槃樂隊和極端樂隊取代。那個時候,我沒有聽過張國榮一首歌曲,原因很簡單,聽過譚詠麟、羅文的歌曲,然後感覺香港的歌星也都是這點意思吧,唱歌的聲音地域性(當地說話的發音習慣)很強,而歌曲很多都是從日本或者歐美歌曲填詞的,沒什麼好聽的。
如果單憑長相喜歡一個明星,那就更輪不到張國榮了。當時在我眼裡「窮街」樂隊的主唱: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無人能敵。要身高有身高(將近190cm),要長相有長相(雖然五官頗女性),要氣質有氣質(狂放不羈)....類似的人還有槍花的主唱.....
如果是先入為主的邏輯,也不會把眼光放到那時候的張國榮,因為齊秦歌曲進大陸更早,而且都是國語專輯。
你看,當時的我是無論如何都沒有喜歡張國榮的可能性。
能夠認識張國榮,還是還是從銀幕開始的。但是,沒有讓我感到如雜誌所言,「《英雄本色》張國榮飾演的如何...(省略500字讚美之詞)」,我看到的都是周潤發,要說那時候周潤發在大陸電影市場可是獨霸天下的。
所以,在90年代初期,我沒有聽過他的一首歌,但是看過他的電影,最後總結是:張國榮是香港紅歌星。
估計,他和譚詠麟差不多吧,唱的歌曲很受大家喜歡,電影半吊子,雖然很受大家歡迎,媒體吹捧,那也不過是紅歌星「紅」的市場延伸而已。
改變對張國榮的定位首先是從電影開始的,那時候後他已經告別歌壇(天,我當時還在想,這傢伙腦子進水了還是自感後勁不足,這麼急急忙忙的退出,不可思議。演員吃青春飯,怎麼也要在當紅之際多賺些鈔票才好。這樣退出實在是損失,起碼是個人經濟損失很大,我當時認為他的確沒什麼經濟頭腦。現在回眸張國榮這個人,我們聰明的頭腦真可悲。)。但是一部《霸王別姬》改變了我對他所有主觀認識。
一部《霸王別姬》把張國榮從歌壇隱去的身影再次推到萬人矚目的位置。我不想談《霸王別姬》這部戲如何如何。也不想談張國榮對於這部戲的感言。我只想說我看到的感受的。張國榮改變了我對他「香港紅歌星」的定位,他在《霸王別姬》里精彩的演繹令人如醉如痴(在這裡只能用這個詞了,否則就是滔滔不絕的鏡頭點評,非常佔地方。)。我當時在想,他怎麼可以演的那麼好?他是歌星啊,強項應該是唱歌,怎麼可能在銀幕上如此光彩奪目呢?把科班的電影演員的演技都要奪目三分,真是令人驚嘆。
對比張國榮以前的電影作品,我只能說他很善於學習,很有表演天賦,尤其在電影方面悟性很高。當然,現在很多人還會舉出王家衛和張國榮的成功合作的例子,但是我總感覺王家衛的影片太多自己的東西,很難說那是張國榮的「演技」還是王家衛的「導技」。《霸王別姬》是中規中矩的影片,而張國榮在此的演技是不打折扣的。
即使,他演《霸王別姬》在大陸很紅,但是我也沒有提起精神聽他的歌曲,有林憶蓮和李宗盛演繹的歌曲也還是不錯的,要是錯只怪張國榮沒有第一時間把那首歌拿來自己唱吧。
寫到這裡,還沒有提到劉德華,我自己都很著急,算了明天再寫。
記得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的那些日子,我身邊的很多同學都很迷戀港台歌星。對於這些人,我一般都是很不屑與他們為伍的。
.
如果把香港和台灣的藝人對這些同學作為劃分人群的標準,我會對於喜歡歐美流行音樂的同學很親切,雖然他們大多數人喜歡的都是麥當娜或者傑克遜。(當然,如果有人喜歡金屬,而正好喜歡的是「槍花」,那就讓我們共同鄙視那些喜歡港台流行音樂的低能兒吧。)那時候我認為,即使喜歡流行音樂,那就喜歡做流行音樂的老大好了,何必再繞彎子?
.
如果把香港和台灣藝人放在一起,我還是會對喜歡台灣歌手的同學稍微印象好一些吧,用今天的話講,他們還不腦殘(當時聽同學們談論譚詠麟和張國榮歌迷紛爭,給我感覺這些歌迷都很幼稚,用今天的話說一群腦殘。而被一群腦殘人士喜歡的歌星,又會好到哪裡去呢?)。你看,當時香港樂壇在我心目中的地位是多麼卑微。
.
現在回想那時自己的那副嘴臉,真可愛,原來我也年輕過啊。所以,今天有人喜歡manson或者活結……而輕視甚至鄙視快男、超女的樂迷,我完全理解他們的心理,那是品味啊。大家都太年輕,年輕人的熱情總要有所依託,不是發泄在manson上,就可能是李宇春,其實都差不多。喜歡自己的歌星、音樂無可厚非的。只是,隨著時間的流逝,經歷很多生活歷練之後,人會被消磨掉很多熱情,取而代之的是麻木。伴隨麻木的是寬容。
.
說了這麼多,讓我們繼續張國榮和劉德華。
.
張國榮經過《霸王別姬》電影成功,他在大陸也算是很紅了。對於我這個非張國榮的歌迷而言,感覺他放棄了歌壇,但是卻找到了另一片多彩的天空,他真的很幸運。當然這份幸運,如果沒有實力做保證,很難說幸運會從天而降。我不是一個宿命論者。總之,張國榮是我當時最喜歡的影星之一,在此之前我最喜歡的男影星里,只有姜文。
.
說到這,讓我想起《霸王別姬》成功的那一兩年,香港「四大天王」也強勁出擊。我第一次知道「四大天王」這個詞時,真是感覺特別不可思議。引用張楚(是張楚嗎?時間過的太久了)的原話:「四大天王」是托塔李天王嗎?我不知道為什麼當時香港要用封天王的形式來推崇他們。在我看來,天王也好,地王也罷,應該都是歌迷們的事情吧。當這些歌星在競爭中,的確得到歌迷們的認可,你不說他是天王,他也是。再怎麼競爭,也不可能一下子發出來四個天王來。香港從70年代到80年代末,也就張國榮和譚詠麟兩個人可以被歌迷相提並論。而一下子發出四個天王,在我看來,很是違背事物發展規律。而後來看這四位天王的發展,不能不說揠苗助長是害人。
.
忽如一夜,四個天王被各個媒體鋪天蓋地的發出來,這在當時,讓我著實的莫名其妙一陣子。由於先天不足等原因,天王們從誕生的那一刻起,就伴隨者不和諧的聲音。例如:「四大天王」就是一灘屎(大意是這個吧,好像某位搖滾歌手,具體是誰無法對號入座了。但是這句話印象深刻,現在我也會用一灘屎來形容在我看來低劣的作品,要說這全拜這位搖滾大哥的教誨。)……當時,對於「四大天王」的評論也很多。其實,可以看得出來,張國榮退出歌壇,譚詠麟的退居二線,香港歌壇是如此的真空,而唱片公司已經不能容忍這種局面,迫不及待的舉出「四大天王」樹立年輕一代的偶像。
.
很顯然,這四位年輕一代的偶像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但是也讓我很奇怪,為什麼有人大罵「四大天王」卻繞過了張國榮和譚詠麟。想想也不難理解,譚詠麟雖然長相還過得去,但實在談不上偶像吧,很多人認為他很有實力,你可以不喜歡他的歌曲,但是你不能無視他在香港歌壇「大哥」地位,沒有實力就很難做「大哥」很多年。作為能夠撼動香港樂壇「大哥」地位的張國榮,肯定不是善類,沒兩把刷子,肯定不會讓歌迷爭得面紅耳赤。
.
所以,雖然沒有聽過張國榮的歌,但是對他的演唱技能預測是:還是有兩把刷子的,起碼要好過四大天王吧。(推測出這個結論,很符合邏輯吧?我很聰明吧?聰明人有時候很可憐.......)
.
那時候,我自認為自己成熟些了,很多事情都可以接受了,可以寬容的看待某些事情了,例證就是對待「四大天王」的態度。必須承認,到今天我沒有買過他們四個人中其中任何一人的專輯。能夠領略這四個人的聲音,都要感謝我的好友們。那時候我在學習古典吉他,天天和《雨滴》《……回憶》……較勁。而我的同學中,不乏有人喜歡閑暇時候拿四大天王歌曲放給大家聽聽,比較一二。我感覺這四個人裡面,除了張學友還會唱歌以外,其他三個人都不是很會唱歌。不過還好,總算不是羅文、譚詠麟那種一聽就是兩廣地帶的地方音了。我沒有太失望,本來也沒抱有太大的希望去聽。
.
那時候,真的感覺香港很小,人才枯竭,這樣的四個人都可以被捧為「四大天王」,香港被評為文化沙漠也沒什麼冤屈的。
.
寫了半天還是沒有進入正題......鬱悶
什麼樣的城市「有文化」呢?其實,我也不知道。世界上「有文化」的城市很多。我如果說紐約很「有文化」,肯定會被某些人嗤之以鼻的,但是紐約是不折不扣的時尚之都,而且是國際藝術中心。如果你的繪畫征服了紐約,也可以說你已經征服了世界。你怎麼可以說紐約「沒文化」呢?但是如果用這個標準來界定香港娛樂業的話,那麼香港在當時對比大陸而言還算「有文化」,起碼在香港能夠走紅,在內地走紅也將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
只是這種優勢,在90年代中後期的內地音樂人的迅速崛起而漸行漸遠。而在文化藝術上,北京是大多數從事藝術工作的人的首選目的地。感覺香港似乎在九十年代後期,已經被慢慢拋棄了。而新世紀「超女」的轟動效果,讓我感覺香港造星工廠徹底被大陸擊潰。沒有香港,電影演員一樣可以走紅。劉燁獲得金馬獎,在國內知名度並不高,但是卻因為一部《我拿什麼來拯救你,我的愛人》走紅全國。「不是我不明白,這世界變化快(套用崔健的歌詞,這張專輯我曾經買過N次,因為,聽爛這盤專輯不是我們班的新聞)。」最終因為陳冠希艷照門事件,香港娛樂業徹底淪為「沒文化」了。
.
香港在90年代初迫不及待的推出「四大天王」也是無奈之舉吧。好在當時的香港無論在經濟上還是在娛樂行業上,都是領先大陸的。我給你,還怕你不要?只是,大陸的歌迷也沒那麼好哄弄,沒過多久便見了分曉,除了張學友、劉德華以外,最紅的就要屬beyond。張學友因為《每天愛你多一些》唱遍大街小巷,劉德華的《來生緣》也很受歡迎,beyond因為《光輝歲月》紅遍年輕人群。
.
那時候,每當有人和我聊這「四大天王」時,我都很無奈,因為,有時候你不知道對方喜歡誰,如果據實說,很容易傷害對方。我不能告訴他們,劉德華那時候唱的很差,我會很婉轉的說:「他真是很有進步,越唱越好了。」(這也是實話。發自內心的。)但是,很快對方就會說:你看過《雷洛傳》嗎?…….(省略1000字熱情洋溢的讚美之詞)……我會告訴他,其實姜文也不錯。……如果對方是黎明的飯。我也不會告訴對方,黎明唱得不好,我會說:「他的聲音還不錯,就是缺少點技巧。」(說這樣的話,我很累)很多時候,為了不再和對方糾纏,我會主動轉變話題,說些對他們而言感覺雲里霧裡的東西,例如:猜火車,例如:吉米.亨格里格斯,例如:the doors……這也算是我比較寬容的對待某些事物的開始吧。(雖然心裡對他們非常不以為然)
.
其實,那段時間劉德華出專輯的速度還是很快的,我是真的認為劉德華越來越有進步。歌曲也都比較上口,只是聲音啊,吐字啊……缺乏細膩的處理。努力之後都是可以慢慢彌補,實在不行,大可以當做個人風格來解釋。可是有些東西,你就是再努力,也無法改變的,例如:性格。
。
我說這些,還是有針對性的,尤其對於劉德華而言。性格決定命運。對他而言一點都不差。(這句話對張國榮也很適用)
.
劉德華太規矩了,規矩到讓我感覺他是個很無趣的人。我說他規矩,包括很多。例如:對於歌唱風格、舞台表演、電影表演、對待外界的一貫方式、語言……
.
做人一定要規矩,但是做藝術,規矩孩子就很難成大器(此句是本人一家之言)。
在這些天王中,規矩的人不只劉德華,其實那三位也都很規矩,做作品也規矩,公眾場合更規矩,做到謹言慎行,做個好藝人。這樣的人老闆放心,歌迷舒心,這就是天王的風範,所以他們是大明星。也許這就夠,作為歌迷其實也應該滿足了。但是我不知道他們本人是不是認可。尤其作為這四個人中,既演電影,又唱歌的,看上去在娛樂圈上是全方位發展的劉德華是否已經很知足了。
.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所以,做人做事還是要講規矩的。但是,說道藝術作品,「規矩」就不一定是個褒義詞。如果電影、音樂、舞蹈…..也算作藝術門類,那麼同樣也可以這樣說。其實藝術上的表現形式、語言、技法……沒有規矩可言。
.
曾經看過吉米.亨格里格斯在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精湛表演的人,這樣評價吉米:他玩吉他,就像玩女人。(我當時看到這樣的評價,首先想到的是:能夠用這樣的語言評價別人的人,真扯。)做出這樣評價的人,不是別人,正是尼爾.揚。當我看了吉米.亨格里格斯的專輯(當然,肯定不是尼爾.揚看的那場),我終於理解了他這句話的真正含義。吉米當然沒有「規規矩矩」的去演繹吉他,而尼爾揚也很不「規矩」的做出了評價。吉米當初「不規矩」的表演,卻成為後來者學習、效仿的典範。今天,時間過了那麼久,我卻依然找不到可以代替尼爾揚的經典評價。
.
.
貓王曾經因為在表演中亂扭屁股,而被當時很多人批評。他也算是一個不規矩的人,但是沒有過多久,美國全民都學會了,還扭出了花樣。
.
規矩是大眾認可的,但是規矩在藝術範疇里就是個屁。
.
流行音樂因為是大眾文化,商業操作,於是被很多自稱搞藝術的人輕視。輕視的原因很多,例如:既然是商業操作,自然要附和大眾的審美,而不是顛覆、引領大眾的審美。
.
能夠被大眾接受的文化也有它的文化價值所在,畢竟它反映了那個時代的文化背景,審美取向……大眾文化是不斷發展的,大眾審美也在不斷更新。更新總要有人去引領,而從事流行音樂的人做的工作很大程度就是在做這個工作。
.
流行音樂雖然是大眾的,要以大眾接受作為基礎,但是作為歌曲表演者是有詮釋作品的權利的,所謂將個人解讀、個人理解後演繹出來的作品。其實,表演者也是從事藝術工作的人。問題是他們個人是不是這麼界定自己的,就不得而知了。
.
如果從娛樂角度上看,四大天王能夠被擺上檯面就已經算是個大明星了,但是如果從從事藝術工作者角度看,他們改變過我們什麼了?他們引領我們什麼了?他們撩撥過我們接近遲鈍的神經嗎?讓我們大讚或者大罵,或者讓我們思考過嗎?
.
如果沒有,他們這一路走來,也不過是個藝人而已,其餘的什麼都不是。
。
既然寫還是要寫完啊.......如果是半成品,恐怕我自己都受不了,這不會也是一種病態吧???
......................................................
我在主頁上放的音樂就是他們倆個人的
在我看來,規矩都是人固有意識(道德、行為、語言、表達方式……)的慣性,對於從事藝術的人所做的事情就是打破、改變、重塑規矩,這樣才是他的價值所在。
.
張國榮的演唱在我的印象里,應該是和譚詠麟差不多的歌手。在他最紅的時候,我沒有聽過他的歌曲,即使他逝去多年後,我也沒有興趣去找他的歌曲聽聽,很大程度是因為在我看來香港歌手都應該是譚詠麟或者四大天王那樣子的吧。(聰明人的可憐之處啊…….自以為很聰明)
.
我第一次看到張國榮唱歌是今年春節放假期間,這完全是一個誤打誤撞的偶遇。本想找《American Pie》這首歌的視頻,記得是個老外唱的,但是打開卻是張國榮。(《American Pie》這首歌我就不在這裡做什麼介紹了,感興趣大家可以上網查查。)
.
可想而知,我當時看到這個視頻後的傻樣,說實話我簡直真的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我從來沒有想到張國榮竟然是這樣唱歌的。準確的說,因為以往的固有的經驗(譚詠麟和四大天王的固有印象),讓我不認為張國榮會有「這樣」的藝術素養去詮釋這首《American Pie》,但是他就在眼前,真是令人難以置信。
.
閉上眼睛聽這首歌曲,它就是一首搖滾歌曲,絕對雄性嗓音,毫不造作;睜開眼睛卻是女孩子扮相的男人,而且毫不掩飾青胡茬,加上有些誇張的天真、清純的女性動作(估計即使女孩子也很少有這樣的動作)……這是何等的視覺與聽覺的雙重衝擊啊……這首歌的演繹,絕不是單純演唱就那麼容易解釋的,他是「視覺+聽覺+行為」的綜合演繹,裡面的充滿了矛盾、衝突……:
·
視覺矛盾:本身是個男性,卻是女性裝扮;
.
聽覺與視覺的矛盾:聽上去絕對男性剛烈的嗓音,而視覺卻是女性造型;
.
聽覺與行為的矛盾:男性嗓音、搖滾風格,但是動作卻是清純女孩子的行為動作
……
.
這些都超出了一個普通藝人對於演唱固有的概念,超出了觀眾對於這首歌曲固有的理解,他用他的表演語言告訴你這首歌還可以這樣演繹,你可以換一個角度去理解它。
.
他對這首歌的演繹,完全算得上是一次行為藝術的展示。
.
這樣的演繹,在國內最有名的是馬六明(長得很漂亮的男人,對不起,我是女人,還是喜歡看長的有幾分姿色的男人的)。他的作品「芬-馬六明」系列在九十年代中後期很有名,但是看了張國榮的演繹,我感覺張國榮比他做的更生動。
.
這樣的張國榮在我的眼裡不只是個藝人,他是藝術家。
.
我後來才知道《American Pie》是他2000年熱情演唱會的曲目,這個演唱會我從頭看到尾,這場演唱會本身就是一場藝術概念化十足的演唱會。
.
我對張國榮的固有印象的錯誤,是我有生以來最令我遺憾的事情。
.
這兩天寫得東西,大家看著一定很感覺很無趣,哎......
藝術和哲學論來論去,就是這樣吧
張國榮演繹的《American Pie》令我驚訝,我記得那天除了在不停的找他的演唱會視頻以外,就沒再干其他事情。最後我下載了熱情演唱會、97跨年演唱會、告別演唱會,還下載了不同時期專輯中的熱歌。
.
我用了一天的時間看完了3場演唱會,很尷尬,演唱會裡的每一首歌曲對我而言都是新歌。(除了幾首英文歌或者改編自英文歌的歌曲)
.
風格迥異的3場演唱會,每一場都有令人吃驚的不同。告別演唱會是優雅、高貴的紳士;97演唱會是性感的尤物;熱情演唱會是行為藝術展示。最具藝術性的是熱情演唱會,最有個人魅力的是97演唱會,最具個人唱功實力的演唱會是告別演唱會。
.
我一直都在想,如果我在上學時就看了他的告別演唱會,我會不真的迷上他的嗓音?我想我一定會的,因為那時候我對貓王的喜歡就是從嗓音開始的。尤其開場的《為你鍾情》,在現場唱的都那麼好,可想而知專輯裡的聲效。當然後來我真的下載了這首歌,聽後認為,如果沒有伴奏音樂,他只用他的嗓音詮釋這首歌,那也是成功的歌曲。
.
或者,如果我之前就有幸看到97演唱會,我想我也會喜歡他,性感的舞蹈、性感的演繹、性感的睡衣、性感的紅鞋……怎麼可以放過。
.
或者只看演唱會中頗迷幻的《偷情》或者很百老匯的《紅》,我都可能成為他的忠實fans。
.
但是很不幸,讓我第一次欣賞他的演唱會卻是熱情演唱會,我感覺自己已經無法做他的粉絲。因為他給我第一感覺不只是藝人,而是某種概念的倡導者,他不只是在唱歌給你聽,而是用上他所能用上的一切(燈光、場景、服裝、髮型、配器、曲目結構安排、聲線、表情、行為舉止…….)表達他的藝術理念。而這種理念不是迎合大眾,卻是在衝擊、顛覆大眾的審美慣性。
.
我想張國榮在開這場演唱會之前就應該預料到結果了吧。這樣的演唱會最後毀譽參半,應該是不錯的結果了,弄不好一邊倒的抨擊,也說不定。挑戰大眾的某根神經,最後結果就是這樣。當初貓王如此,the doors如此,現在不會因為你是張國榮,就會有什麼不同。
.
如果張國榮在預料到這樣的結局後,還那麼執著的去做,那就不是一個娛樂圈藝人的精神。那應該是忠於個人哲學理念,執著於個人藝術追求的藝術家的精神。
.
對於藝術家,我從來不做他們的fans,只做他們的鑒賞者。因為做fans會摻雜太多的個人感情,從而使我們的理性偏離公正性;鑒賞者雖然也會有個人偏好,但是那只是對於藝術風格的認同和異議。
。
這篇文章一下內容讓榮迷們氣惱,那麼我先在這裡說聲抱歉,誰讓張國榮在我眼裡不只是藝人呢?
.
或者文章以下內容讓劉德華或者四大天王中的某飯惱怒,我也說聲抱歉,誰讓他們至今所做的一切在我的眼裡也只是一個藝人而已呢?
看過張國榮演繹的《American Pie》後,我直接將他划到了不守規矩的人群。(這裡不是指做人,而是單指他的表演)我一向對不守規矩的人很感興趣,所以,對張國榮很好奇。我很想知道,他是怎麼一步一步走到2000熱情演唱會那樣的,怎麼從一個被稱作香港偶像紅歌星變異為想用自己的藝術理念撩撥大眾的感知神經的。或者這只是個偶然,只是他一不小心做了一件任性的事情,卻獲得了意外的收穫;或者這只是必然發生的,卻發生偶然的結果。
.
我收藏了某位視頻博客,它的上面幾乎全部是張國榮生前的採訪、參與的節目、和紀念採訪……看後,我第一印象就是張國榮這個人不守規矩、追求完美的性格決定了他走紅香港,造就他成為80年代的成功。
.
在不少採訪中,都透露著張國榮是一個完美主義者。對錄製歌曲如此,拍電影也一樣,估計跳舞也不會錯。這樣的人,實在很辛苦,如果不成功,那麼只能證明張國榮很沒有演唱天分和表演天賦。可是,恰恰張國榮很有演唱天分,同時更具有表演天賦。他聲線厚重、性感,而他的追求完美使他所演繹的歌曲沒有給其他人翻唱飈歌的機會,沒有給其他人留有發揮的餘地。如果說《為你鍾情》的演唱無懈可擊,那是因為慢歌,不可懈怠,那麼《無心睡眠》這首快歌唱的完美至極,也就只有張國榮這樣的完美主義者才會做到。本來很多人都認為快歌要比慢歌好唱,但是唱過快歌的人都知道唱不好,就會很乾、很平,缺乏變化。張國榮在演唱《無心睡眠》時,他在歌曲前半段,對每句每一字都加以重視,處理起來加以區別,而「無心睡眠」這一句高潮句的細膩處理,只能用完美來形容。
.
這樣唱歌的人怎麼可能不成功呢?你可以不喜歡這首歌的旋律,不喜歡這首歌的風格,可是你無論如何都無法忽視這首歌演唱者的實力。
.
在80年代初大部分人都在走羅文、許冠傑路線的人,包括譚詠麟在內廣東地域發音頗強,很受當時大眾認可。在這樣的情況下張國榮這樣的演唱風格應該算很獨樹一幟吧。也許和他有同樣這種風格的人很多,但是可以肯定,他是做的最好的那個人。
.
這種追求完美的精神,他在電影上也可以看到,在這裡不多說。也許那個時候,他的藝術素養不如後來,但是他會在他的理解範圍內,做到最好。
.
張國榮這樣的人在當時的香港走紅只是需要找對屬於自己的演唱風格。他最終背離、拋棄大眾認可的舊有的審美取向(羅文、譚詠麟似的演唱風格),而這才是給予他走紅的契機。歌迷中的年輕人需要不一樣的東西,老規矩的東西再好,時間長了也會審美疲勞。年輕人對於新事物的接受能力總是超強的。
.
我想當時的張國榮已經想通這一點了,在後來的發展中,可以感覺他在不停的背離、與拋棄,對自己一貫的風格也毫不留情,這樣的人在香港娛樂圈中有幾人?這也不難解釋退出歌壇幾年再回來,不僅沒有被時代拋離掉,反而依然風光走紅,歌迷隊伍也在不斷壯大,老歌迷接受最初的張國榮,年輕歌迷喜歡復出後的張國榮。這和他不安分、不守規矩的性格分不開的。
..
寫完才發現一堆廢話,不寫又缺乏完整。就算是風暴前的熱身吧
相比四大天王在九十年代的發展,我們除了看到他們技術上的進步之餘,我們還看到了什麼?他們幾乎沒有質(風格、氣質……)的改變。
.
幾年前,電視里播放「....... 我已開始練習,開始慢慢著急,著急這世界沒有你…….」我還真是感覺劉天王這幾年不是白練的。但是在公車視頻上再次看到劉天王唱著「恭喜你發財、恭喜你精彩……」真是讓我哭笑不得,我真不知道他到底是怎麼想的。
.
劉天王很努力,曾看網上說,他至今拍過多少部電影,連他自己都不清楚了。這顯然是高負荷的工作量。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我們自然不能在要求他在這種高產量後,還要奢望看到完美主義者的工作精神在裡面,所以看到他的作品裡很多垃圾作品,這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在大家津津樂道的劉天王的幾部作品裡,可有捨我其誰的出色表演嗎?如同姜文在《芙蓉鎮》,如同費雯麗在《亂世佳人》,如同尼古拉斯凱奇在《逃離拉斯維加斯》,如同馬龍白蘭度在《教父》,如同張國榮在《霸王別姬》……這樣的作品對於演員而言,不需多,有一部就夠了。
.
當我們化為黃土後,後人如何評價一個演員?是質還是量呢?他們最後評價一個演員是否優秀到底看重什麼呢?
.
在同一時代里可能有很多優秀演員,他們可能都在不同時間獲得相同的認可,獲得相同的獎項,如同奧斯卡從開始至今有幾十、上百人獲獎演員,但是最後留下來能夠讓人們念念不忘的只有這些人中少數十幾或者幾人。人們之所以能夠念念不忘,歸根結底還是因為他們的優秀作品捨我其誰的表演。
.
張國榮在2003年去世,終年46歲,他已經為自己生命和演藝事業畫上了句號。
.
劉天王至今已經超過47歲了吧,我不知道他自己是否這樣類比過,如果有過,他不著急嗎?當然他還有時間去追趕,去為自己的演藝事業續寫輝煌。少點「……恭喜你發財,恭喜你精彩……」之類的東西吧。或者借鑒點張國榮的完美主義者的精神,或者學會放棄一些自認為優勢的東西,或者學會嘗試一些讓自己,讓大家都感覺出位的事情吧……總之,不要再規矩下去了。
.
說到這,我最近看到黎明出演的《梅蘭芳》影片的新聞,其實無論褒貶,我都感覺對黎明是一件好事。雖然,在網上有很多這樣那樣的評論,但是這總算是一種嘗試。有很多人,拿這部劇和《霸王別姬》去比,對黎明有些苛刻的評論。我想無論是黎明還是陳凱歌也應該預先有想到吧,但是不去做,誰又知道到底會是什麼結果呢?
.
其實,我倒是對《梅蘭芳》這部劇里的孫紅雷抱有很多期待。不知道黎明是否也可像張國榮當初在《霸王別姬》劇組裡一樣,學到對於他而言很新鮮,很有用的東西,是否可以得到更多的啟迪。
.
我比較喜歡刮痧板,它實在是個好東西......推薦人手一支
看了張國榮的演唱會和一些不同時期的採訪以及他的朋友對他的回憶。給我感覺他的確是一個矛盾的人。
.
他可以在表演上主動追求變化挖絕潛力,可以說很強勢,可是在遇到某些人或者某些事情上的反應卻很弱勢(大家不要理解成弱智就好)。他可以在演唱會上大膽的做出自己的藝術詮釋,但是他卻缺少搞藝術人身上普遍都有的清高。這種性格在很多有成就的藝術家身上很少看到,甚至可以說這不是所謂藝術家的普遍性格。
.
例如:1985年,哥哥在《勁歌金曲》季選獲獎,當時司儀蔡楓華說了一句:「剎那光輝不代表永恆」令人嘩然。多年後,夏韶聲透露總選當晚見過哥哥躲在洗手間哭。(選自回眸張國榮傳奇一生 35件事記錄巨星成長——中新網)
.
這件事情發生在85年,當時的張國榮已經快接近而立之年了,要說在娛樂圈摸爬滾打七八年了,對一些事情應該有一些自己的思考了,對方無論是善意的,還是無意的,還是惡意的,這樣的「教誨「在這樣的場合都是不合時宜的。遇到這樣的問題,應該怎樣應對和當事人的性格有直接的關係。
.
假設這種狀況發生在姜文身上,姜文會怎麼樣?姜大爺會躲在洗手間里偷偷哭嗎?當然不會,估計姜文當時聽此話後,笑容不改的趴在司儀耳邊說:「是不是剎那光輝,你說了不算。」然後瀟洒的道謝,走人。
.
假設這種情況發生在韓寒身上,韓寒會是怎樣的反應呢?估計更不可能跑到洗手間去哭吧。韓帥哥肯定會馬上說:「我是剎那光輝」(表情可以參考cctv「對話」節目中韓寒說:「我是土雞」)
.
可是,張國榮處理這樣的事情,卻是像一個受了委屈的孩子,不敢在大人面前抱怨,只有自己找地方以哭的方式來發泄。這種方式讓我感覺他對待他人過於善良,對待攻擊自己的人的第一反應竟然不是回敬過去。這樣的人在現實中很容易受傷。
.
如果遇到針鋒相對的事情時,他更容易吃虧。可以想像後來張潭爭霸時,以張國榮這種性格,肯定會處於很被動的狀態。當潭校長以歌迷受傷很難過為由退出競爭時,以退為進,將了張國榮一君後,張國榮的第一反應不是堅持,反而想到的是也要退出,而且退出的更徹底。這件事不論誰是誰非,以張國榮當時的為人處事的智慧,肯定是不會贏的。
.
在這裡我們也可以做些假設。
.
如果是《頭文字D》里的涼介遇到這樣的事情會怎麼說?他會說:「千萬別讓比賽以外的事物(所謂勝之不武)干擾你對勝利的渴望,越過這一個坎,你會看到更廣闊的天地。」或者換作《網球王子》里的龍馬,他肯定會說:「這還差得遠呢」
.
這種事情出現在以上人物身上,你肯定會看到堅持,而不會被所謂道德評判所牽絆,停止前進的步伐。但是張國榮不會這樣想,以他這種敏感,缺乏攻擊性的性格而言,他對於紛雜混亂的紛爭只會感到疲憊吧。他的智慧和才能在演唱,或者在作曲,或者在電影,但是對社會,對人與人之間的博弈就會顯得過於單純。在不是自己長項的博弈中,又保持對事事追求完美的性格,而且在意別人的言論,那麼對他而言將是怎樣的折磨呢?如果這個時候有其他可以選擇的生活,我想他是會離開的。在這場博弈中,張國榮而顯然和對手不是一個級別的。
.
現在還有人會對於張潭最後誰輸誰贏做爭論,但是在我眼裡,很好找到輸贏的界定。大家只需要看看後來四大天王中劉德華、黎明……是怎麼唱歌的,那就是誰贏了
歌壇不是賽車,藝術也不是網球賽。賽車、網球比賽當時就可以比出個結果,藝術水平這東西就很難說在短暫的時間分出什麼勝負,它需要時間的沉澱才能看出結果。藝術發展不會因為某人會做人、有人緣就有勝的機率,也不會因為一時的口舌之快就可以抬高或者打壓某人的藝術成就。
.
藝術沒有勝負這種概念,只能說某種藝術風格對後人的影響大或小,對當時的文化產生了怎樣的衍生和催化。
.
我們想像潭校長的《情憑誰來定錯對》,如果現在拿給四大天王中的隨便某一人來唱,你可以聽到有半點潭校長演唱技巧、風格的傳承嗎?如果沒有,那麼潭校長的藝術對於後來者的影響力早在80年代末就已經消失殆盡了。
.
張國榮離開歌壇,肯定也是無可奈何的選擇。在前幾天看到了一個視頻,是關於對陳百祥的採訪,當中談到張國榮。可以看出那一時期的張潭從歌迷紛爭,已經延伸到了某些藝人。(估計參與其中的也不止陳百祥一個藝人吧。)這樣的壓力對於張國榮當時的性格而言應該是很難承受的吧。對於他而言離開一段時間可能更好一些。
.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從實際效果上看,離開歌壇為他再復出改變原有風格做了很好的鋪墊。他的藝術成長正如一隻蝴蝶的生命過程。在告別演唱會之前,他把自己發育成飽滿成熟的幼蟲;退出歌壇的話時間如同化做蛹,在沉靜中更為成熟健碩;而復出猶如一隻蝴蝶,終於可以展現出絢麗多姿的翅膀自由飛翔。現在想一想,當時退出歌壇對於張國榮後來的藝術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
張國榮是否想過自己就是在做藝術呢?或者他已經把自己劃為藝術家的行列呢?看到他對於某些事情的反應,也可以知道一二吧。
.
在很多事情上,張國榮缺乏藝術家普遍的清高和傲慢。假如某位自認為是藝術家的人,在小有成就的時候,他是不介意有不同的聲音。更何況對方根本和唱歌沒什麼關係,為其言落淚簡直是天方夜譚。但是張國榮會,他很介意別人的評價,很在意別人的看法。
.
在作品上追求完美是件好事,但是在人與人交往、相處中追求完美,那就是自虐。這種自虐在藝術家中太少見了。
.
再例如:2000年熱情演唱會第一場結束後,第二天的報紙幾乎全部是對演唱會的否定報道,張國榮感覺很傷心、委屈。(張國榮經紀人所述)
.
在2000年的張國榮早已功成名就,那樣風格的演唱會得到那樣的抨擊其實也沒什麼奇怪的,畢竟大眾不是做藝術的,要給觀眾消化的時間。遇到這樣的結果,可以感到失望,但是不應該是委屈。在最後我們看到的《American Pie》的表演里,沒有看到他穿裙子,而是裙褲。他還是在某種程度妥協了。如果一個真正認為自己是從事藝術的人,他是不會妥協的。尤其具有符號象徵色彩的問題上。
.
所以,最終我都沒有認為張國榮對自己有藝術家的界定,即使是在熱情演唱會期間。他對於他人的回饋過於重視,有人說這都是張國榮過於追求完美的結果,但是對於認為自己是在從事藝術的人,他會對自己的作品追求完美,但是不會在回饋中追求完美。
.
張國榮的藝術素養可以達到藝術家的水準,但是他的性格沒有因為藝術素養的提高而轉變,於是從他的性格里可以看到不守規矩,追求完美的藝術家的素質,但是沒有看到所謂藝術家所特有的清高。
.
準確的說,張國榮對於演藝事業上的藝術追求,是一種本能的行為,而不是自我界定的結果。
.
我至今也想不明白為什麼對鐵娘子那麼無愛,真是奇怪了 。
當初那麼多人向我推薦都沒用。
有些人一輩子把自己標榜為一個藝術家,而最後我們看到的作品卻感覺他從未踏進過藝術大門;而有些人從不把自己標榜為藝術家,而他的作品卻已經影響一代人或者幾代人。
.
在我看到所有關於張國榮的資料里(非榮迷的有限資料),我感覺他應該是後者。當然如果說他影響幾代人,那還需要去用時間去證明。
但是他對於後來的演唱藝人的影響還是可以看到。我們可以看到後來者們的演唱技巧,對歌曲處理的方式,都能看出張國榮當初的痕迹。(有幸當初聽過黎天王的《今夜你會不會來》,現在想想他當初已經在借鑒這些了吧)即使張國榮也許不是此類唱法的開創者,但是他一定是最有力的影響者。
.
今天,再看看劉天王,我就真的為他感嘆人不能和命爭。我不是個宿命者,但是看看劉天王,性格決定命運再次被證明是正確的。
.
其實,平心而論,劉天王現在的演唱功力已經很不錯了(雖然他的聲線我不喜歡)他的fans眾多,但是他對於他人的影響力也只在於他的fans中間。對於其他藝人的影響,看看謝霆鋒,我就只有嘆息的份。(謝霆鋒在我眼裡就是個傷仲永)
.
一個人太規矩了,就是這樣吧。從內之外都有著規矩。我們很少看到劉天王的負面消息,我們能看到的都是他積極的、完美的一面。我在他的演唱會裡看到的都是別人做過,證明沒什麼問題,然後再拿來的東西。
.
舉例:1999年劉德華演唱會(曾經在某酒吧里看到的,我小師妹一邊看,一邊說劉德華很有造型)
.
上來就是一段傑克遜的舞蹈,估計是向傑克遜致敬吧。(我當時在想傑克遜還沒入土呢,致什麼敬啊?)然後就是大扯開衣服,露胸的動作,再在後面被稱為精彩的熱舞,那不是熱舞,應該是熱撫。而這個賣點,早在90年已經被麥當娜演到極致了。從藝術角度上看,它實在平庸,太缺乏新意了。(且不論他有沒有麥姐做得好)
.
我不知道劉天王對於「性感」這個詞是怎麼理解的,但是我看到的都是直白。做人要坦蕩,但是「性感」卻不是你脫了,你就性感,或者你做了某個動作,你就性感。劉天王做的這些,讓我感覺騙騙小女孩,或者挑逗獨守空房的少婦沒準還有點作用,但是對於見過大風大浪的人,那根本連挑逗都不算。建議劉天王回去多讀一些美學書籍,或者多寫作,深刻理解 「言有盡而意無窮」的美學概念,靈活運用在表演藝術上肯定會有幫助的。
.
劉德華的1999年演唱會和張國榮97演唱會,相隔大約有兩年的時間,但是我不知道劉德華是否做過這兩場演唱會的對比,如果做過,他有沒有意識到差距在那裡呢?他有沒有概念、主題這種意識貫徹其中呢?97演唱會,從專輯上看這些方面,它不是無懈可擊的。但是對比劉天王的這場演唱會,它的藝術感染力早已把劉天王拋離掉了。我真想知道他有沒有把自己那場演唱會的策劃、藝術總監一腳踢廢。
.
從後來劉德華的一如既往來看,他肯定沒有那麼做吧。因為我也沒有看到他有質的改變。由此只能證明劉德華還是一個規矩人,即使缺乏創新,但是起碼不會被罵。也因為這一點,我認為他也只能算是一個成功的藝人。
.
為什麼選擇劉德華,而不是其他三大天王呢?很明顯,他現在在大陸還是很火的(這裡面的原因應該說來話長),雖然說不好比周董如何。但是從他演唱、演戲所涉及的內容和張國榮還是有可類比的地方,所以就是他了。
聽說劉德華非常喜歡百家講壇里易中天講解的《三國》,而且非常讚歎。其實,他完全可以不看這些東西了,因為我感覺他已經不再需要這方面的學習。他現在很成功的原因,除了他個人非常努力之外,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他是個為人處事充滿智慧的人,同時他是一個深得家長信賴的規矩人。如果他沒有做演藝事業,他也會在社會中獲得成功。他是我們這個社會主流審美取向的典範。在潭校長之後的又一個典範。
.
想在社會中取得成功,就要先學會做人,但是做人是怎麼回事,這說來就有意思了。在這裡,我想分生活和藝術兩個部分來說。
.
在生活中,做人要善良、真誠,寬容。劉德華都做到了。(起碼在我可知道看到的範圍內)例如:他會積极參加公益活動(在這裡不列舉)例如:他可以為了避免歌迷受傷,他可以挺身相救。(雖然那個歌迷可能沒有遵守秩序)劉德華的公眾形象是這個社會所提倡的。當然,這不是成功的全部要點。
.
成功的要點還是在於有智慧的做人。智慧在這裡怎麼理解呢?說簡單點,就是要學會製造上下合力的局面。上:要樹立健康、積極、進取、勤奮的藝人形象(家長所信賴的典範);下:要樹立親切、俊朗、性感、持重的個人形象。(擁戴人群者的典範)。這樣的劉德華,如果不火,家長們怎麼教育未來的接班人?如果不火,我們這個主流社會的規矩就缺少了一個鮮明的詮釋。所以,如果沒有智慧的做人,劉德華不可能從四大天王一直火到今天。
.
這個世界沒有完美的人。劉德華肯定也有自己的缺點,但是如果這些缺點可以不暴露在人們的視線內,那就不是缺點。在社會中能夠智慧的為人處事,得到周圍人的認可,那麼他的缺點也不會是缺點。(人們何苦去多管閑事呢?)如果家長們很青睞這樣的典範,說不定還會幫助他改正這些缺點。
.
當然,有人對於為人處事的智慧非常不以為然,例如王朔,他說:「這個社會你就要學會裝,你不裝,就會有人找你聊。」王朔此話的裝和智慧是有異曲同工的解釋。讓我理解這句話,他認為人都有自己的優缺點(個體的鮮明色彩),如果你把缺點(公眾、家長們認為的缺點)不加遮掩,當做理所應當的真實擺在社會面前,就會有人找你聊聊。(聊什麼呢?大家自己想吧)
.
如果劉德華沒有為人處事的智慧,或者他一點都不裝,估計家長們不用再費事找他聊聊,淡著他就已經讓他現有的成功折上一半了。所以,這就是現實,劉德華自己也不能改變的現實。上下合力的成功也是要付出代價的,不是你說不幹就可以甩手不幹的。
.
混在江湖身不由己,劉德華現在想不規矩下去都難。
.
有的時候我們做出了選擇,就很難回頭
裝和做人的智慧是身處社會中每個人都要面對的。很多搞藝術的人講究純粹,鄙視一切在他看來的虛偽。但是那也只能是搞藝術人的一廂情願,如果當真搞藝術的人都能做到純粹,我想那些當代被稱為成功的藝術家就剩不下幾個了。畢竟當代藝術也是需要有市場操作,而不是不食人間煙火。
.
對於娛樂界而言,我們看到的和我們想到的有多少是真,有多少是偽,估計娛樂界自己都很難說清。最終我們可以把這些都歸納為娛樂,求真求偽最終都是徒勞。
.
對一個有了一定知名度,有了相當人群擁戴的明星而言,很多時候他想「真」,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們這個社會要求人們謙虛、謹慎、矜持、有禮(且不論這裡有多少真誠,有多少虛偽)……如果你過於直截了當、直抒胸臆,那麼麻煩也就會接踵而來。說近點他們的老闆、經紀人、fans…..接受是問題,說遠點自己以往打造的招牌(被家長們的認可)就可能損毀。一個明星的自由在現實中被囚困,有時候你就要不停的重複自己,做大家認可事情,一來二去明星自己也就難辨真假了吧。(當然,一個叛逆者形象出現的明星也要做自己一貫桀驁不馴的事情,那也是另一種囚困吧)
.
劉德華的處境就是這樣吧。
.
當這些對一個人成為一種負累時,當他做一場演唱會時,當他選擇某個電影角色時,當他選擇某些風格的展示時……他都要被這些負累所考量著,不可避免的也成為他藝術發展的枷鎖,你又如何要求他在演藝上有藝術性的突破呢?
.
如果不放棄點什麼作為代價,突破就是水中撈月。
.
人們對於一個藝術家的評價很多時候都用「天賦」這個詞。其實,我認為一個藝術家更多應該具備的是嚮往,對藝術的嚮往,對自己真誠。劉德華沒有天賦嗎?如果天生沒表演細胞,他不可能火這麼長時間。所以他有表演才能。但是經過這麼多年,我們還沒有看到他有什麼藝術上的突破,這就是他個人的問題。
.
我一直都認為,作為一個演藝人員,他們都有一份驕傲在心裡。這份驕傲不是輕視他人,而是對自己的才能和潛力的自信。對於劉德華而言,這份自信可能就更為強烈。當初以四大天王出來的時候,那麼多人對他的唱歌實力有過懷疑,但是最終他還是努力改變了這一點。
.
由此,我所看到的劉德華是有表演能力,而且具有努力、勤奮的品質的。但是我沒有看到他有對藝術的嚮往,或者說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看到他有勇氣奮不顧身的做一件衝破規矩的事情。
.
這個世界是沒有十全十美的事情,所以還是要想通了自己要什麼。
在我所看過劉德華電影里感覺《無間道》還是不錯的,和他自己比應該算是上乘了,《天下無賊》終於有點感覺脫離他特有的港台氣了(在某個瞬間,我可以忘掉這是劉德華)。有很多劉德華的fans肯定更喜歡《暗戰》,我喜歡這個影片。(影片精彩重點不在劉德華)
.
最早期的劉德華在電影上給我感覺還是不錯的,總要好過他的歌,但是現在,過了這麼長時間後,我倒感覺他的表演有些吃力了,他總也擺脫不掉劉德華這個固有形象。
.
當初看完張國榮的《霸王別姬》後,我也對他是否能夠擺脫虞姬這個經典形象的束縛表示懷疑。(人們的本能都是要駕輕就熟)後來,這個擔心是多餘的,因為看後來張國榮對自己的要求(他所選擇影片的條件),他是個不允許自己禁錮在一個固有角色類型里。我不清楚他為什麼這樣做。(或許那時候他已經對自己表演藝術有了更高的要求,或許他只是為了證明自己的實力)他不斷更新自己,挑戰自己的表演能力,突破不同的難點。也許他可能因此不再是一個商業片的毒藥,但是他卻逐步將自己豐實起來,他的藝術感染力更加強韌,然後反饋在他的舞台音樂上的表演,對他來講更加柔韌有餘。張國榮只需要一個好劇本,他就可以獲得藝術及商業上的雙重成功。
.
我不認為劉德華退步了,只是要求不同了。人在某個階段都有不同的要求。對於20歲成長到40歲的演員要求是不同的,觀眾如此,行業內也是如此吧。他們總會橫向對比,或者看你影片的同時就會想起一堆和你年齡相仿的演員,沒準就在想如果是xxx他會有什麼樣的演繹呢?而這種假設完全是建立在以往的經驗上的。所以,有的時候要打破眾人的以往的經驗意識,就需要一部令人瞠目結舌的表演,一個你不佔優勢的角色,一部出色的故事。
.
這些我想劉德華自己也很清楚,但是到今天還沒有任何動靜。很多原因在於他自己還是很喜歡現在的狀態,滿足於現在這樣結果。自己該拿的獎也都拿到了,fans從香台到大陸,誰與爭鋒?如果自己真的去那樣做了,萬一自己沒有被承認不說,沒準還會被媒體、家長們羞臊一番。這種保守意識恐怕是根本的原因吧。
.
所以,我在前面說過,沒什麼事情是不用付出代價的。沒有什麼是可以白得的。
.
當初,張國榮大膽的承認自己是雙性戀,估計他也在心裡迂迴百轉後才做出的決定。如果保密隱私也沒什麼不可的,但是遇到這個問題就要迴避。承認了,他不僅不可能成為這個主流社會家長們提倡推崇的偶像,而且要面臨主流社會的疏離。(想想今天為什麼有那麼多人說道張國榮,就呈現一幅表情複雜的面容)其中厲害關係,我不說大家也都知道。但是最後他選擇了真實的自己,放棄了上下合力的機會。(他復出後是有這樣的機會的)他最終選擇了投入的做自己要做的事情。
.
也許張國榮在大陸的粉絲沒有港台普及,也許他真的比不上劉德華在大陸的粉絲多,但是他從95年到他去世,他的藝術上的突破和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他97演唱會和2000熱情演唱會是他最好的展示。裡面所涉及到的流行文化、先鋒藝術、藝術形式、美學思想、音樂元素……完全夠開一個學期的當代藝術課程。
.
什麼是前衛,在張國榮身上可以看到,那就是他的有些東西帶有滯後性。(需要大眾消化一段時間才可成為流行文化的一部分)
在我印象中,有很多人說道張國榮,首先想到的是他的性取向。甚至有人認為之所以《霸王別姬》的成功,他的性取向幫了他不少忙。而且熱情演唱會大家似乎也因為這個問題,把張國榮很棒的東西掩蓋掉了。
.
如果我們反向思維一下,是每個異性戀者都能把異性戀演的精彩之極嗎?如果不是,那麼張國榮的性取向幫助他成功的邏輯也就不復存在了。性取向和表演能力是兩回事,沒有什麼因果關係。如果非說有什麼聯繫,也只能是說同性取向給張國榮表演動力吧。對於熱情演唱會,除了《American Pie》裡面有藝術需要,有女性動態(而且很誇張)以外,其他的地方,沒有感覺很女性,最多算中性吧。試想如果他真的要自己很女性,首先應該先把胡茬剃凈,但是他沒有,這個細節還是很有玄機的。
.
香港是一個自由的舞台,自由的土壤給了這些明星們更多的發揮空間,她不應該是文化沙漠。一個明星可以為了財富去努力做一個合格的藝人,當他已經擁有了知名度、財富、聲譽……之後,又該何去何從呢?根據馬斯洛的理論也該到了「自我實現需求」階段了吧。
.
對於張國榮而言,他雖然自己結束了生命,但是他的生命不僅絢麗、激情,而且他是完美的。他實現了五個階段(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的完整過程,雖然他有很多沒有做完的事情,但是那些只是他在塔尖上工作的一部分。
.
人總是有惰性的,人也總是貪婪的,有的時候就停留在前四個階段欲罷不能,無論如何都爬不上最後的塔尖。也許他自己都沒有意識到這是人生的缺憾。或許他意識到了,卻找不到可以攀上去的階梯。張國榮最現實的例子應該給這些人一些啟迪。
.
張國榮會使劉德華痛苦嗎?
.
當他模仿張國榮熱情演唱會的裝束唱歌時;
當他看到自己與張國榮之間的舞台表演的差距時;
當他每一次回顧張國榮的電影精彩演繹,回頭再看看自己的表演時;
當他看到對於張國榮藝術評價時;
當他想到張國榮激情、絢麗、完美的藝術生涯時
…….
.
我想他會感覺到那是一種痛苦,這份痛苦來自一個藝人的那份驕傲(非輕視他人,而是對自己才能、潛力的自信),卻被自身性格弱點所牽絆;來自對完美人生的追求,但苦於現實眼前的名與利的糾纏;來自多年從藝不斷累積的進取心,卻只能在家長們劃好的空間來施展;來自個人對自身的價值的肯定,卻無法讓大眾共享……
.
也因為只有感覺到痛苦,才會去找到癥結所在,才會去思考,去改變。
.
只是希望他改變的不會太晚,有心無力的時候最遺憾。
.
(完)
.
張國榮離開這個世界數載,人們每年還要去紀念他。對故人紀念的最大意義就是對生者的勉勵。
~~~~~~~~~~~~~~~~~~~~~~~~~~
.
寫這篇文章時,涉及到關於「性感」這個話題,張國榮對於性感的詮釋很有境界,按捺不住還是要寫一篇關於「性感」的文章。
(編者又要來叨逼:老夫老早就看中了一篇批評榮迷現象的文章,儘管觀點我不認同,但是我很佩服作者的思考方式。以及他質疑的一些現狀的確能促進我們反思。有空搬運過來。這個專欄我一直想提供一個更為寬鬆開放的環境來探討老哥,以及會關注路人的文字。當然大的原則不可以錯,但是具體細節理解應該求同存異。畢竟這個專欄,並不是以宣傳/歌頌張國榮為直接目的,而僅僅只是為了講述張國榮以及和他相關的人或事。我相信百花齊放的觀點,才會使得言說老哥更具有生命力。)
推薦閱讀:
※【緒論】為何解讀張國榮——重拾光輝,抗衡今朝之紛亂
※【朝花夕拾】失業生:張國榮、陳百強、鍾保羅,三個男孩的昨日之歌(上)
※【緒論】我解讀張國榮等明星相關現象所使用的理論(乾貨滿滿,不斷更新)
※為什麼張學友或張國榮現場唱的音質特別好,其他人的就雜音多多?
※致國榮日:你們殺死他,然後紀念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