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遲滿足:高薪可以遲到,但從不缺席

你可能聽說過「延遲滿足」,但你知道這個能力的差別是如何形成的嗎?

又為何如此重要呢?

1/6、一個不努力服務,但「努力感動」我們的中介

如果你打算賣一套房子,有兩個經紀人手裡都有意向買家,開價都差不多。區別在於,一個經紀人能說會道,交易經驗豐富,但你有點懷疑這個人會玩花頭,不好控制;另一個人看上去老實巴交,但一看就沒什麼經驗。

這是我家在換房時遇到的兩個經紀人,我們最後選擇了後者,因為後者有一回在我家門口寒風中等了兩個多小時,他還講了一堆他一個人在上海如何打拚,如何被人欺負的話。

他肯定不是我見到過最努力的,但一定「最努力感動」我們的經紀人,所以幾天後,他就變成了那種「努力但讓人討厭」的人。

一是不專業:合同上有重大漏洞,跟買家滿口承諾能拿到八成公積金貸款,結果根本不可能,延誤了交易時間,差點造我買下一套房的違約;身為中介,他居然對交易流程材料一無所知,回回都是我自己上網查;

二是不敬業:簽合同之前,他一天能打我們十個電話,簽了合同,我們打他十個電話也回不了一個;跑交易中心,回回遲到,還放了我們兩次鴿子。

跟買家成了「難兄難弟」後一聊,才發現,我們雙方都是被這個中介用「苦情戲」給磨下來的,中介把大部分時間都用來和客戶「聯絡感情」上,自然顧不上已經成交的客戶,更顧不上提升專業技能了。

再買房時,我們又換回前一個中介,雖然也是「滿嘴跑火車」,但專業上卻不含糊,人也勤快,讓我們省心不少。

不過那個新手中介倒不算是騙我們,每回我要投訴他,他都可憐巴巴地向我們道歉,一切正如他說的:「我沒有文憑、沒有經驗、沒有客戶資源、不聰明、顏值低、沒有背景,我能怎麼辦呢?」

用感動來獲取客戶,再用不專業來丟失客戶,為什麼有些努力就是跳不出這個死循環呢?

2/6、你那麼努力,可到底貢獻了什麼價值?

有一種類型片,叫苦情片,刻意用最煽情的橋段,直擊你的淚腺,搞得你一邊掉眼淚,一邊把導演拉入黑名單。

我發現很多人把生意都做成了「苦情戲」。

以前看過一個保險公司的內訓教材,為了鼓勵保險業務員經常與客戶聯繫,這個培訓師拿古天樂作「榜樣」。

培訓教材說:你們沒有人不知道古天樂吧?可你們知道嗎,他從08年開始,三千多天,天天深夜親自寫博客!不是宣傳,不是通告,都是個人的感受,這麼大腕的明星,不就是為了跟粉絲加強聯繫嗎?讓你們天天跟客戶打個招呼就這麼難?你比古天樂還要大腕?

笑噴了,古天樂的粉絲天天守著他的博客,當然願意看到他講「碎碎念」,我買你保險,難道就是為了你免費的morning call和天氣預報?

說白了,你無非是想通過努力來感動別人:我都這麼辛苦了,你就買我點保險吧。

如果你的努力不能給他人帶來價值,這就是一種演技。

不過,我這個說法很大程度會被「打臉」,就像前面賣房子的例子,我還是把生意給了「戲精」。

可就像地鐵里的乞丐,人們會可憐他們給一點錢,但人們會希望天天看到他們嗎?

賣一套房子,可以提成好幾萬,二手房中介的錢看上去很好賺,可你身邊有幾個中介靠賣房子發財呢(除了少數直接截流房源炒房的)?為什麼會有高達每年20%的人員流失呢?

像中介,保險代理,大客戶營銷這一類職業,到底什麼樣的努力,才會為你帶來長久的回報呢?

3/6、只會遲到,不會缺席的獎金

美國一位經濟學家分析了餐廳里兩種常見的低級職位「廚師學徒和服務員」的薪資,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

一般而言,廚師學徒工作的技術含量比服務員高,人手也更緊缺,工作量也不低,按照供求關係,學徒的薪資應該比服務員高,但實際情況想好剛反。

搞清楚原因後,經濟學家由此總結出一個理論,叫「遲來的獎金」:

廚師有很多級別,從學徒幫工到正式廚師,到大廚、主廚,每一步需要大量的技術積累,只要你肯努力,還有「米其林大廚」等著你。一個可以「積累技術」的職業,「高薪可以遲到,但從不缺席」,所以剛入行者都願意忍受一開始的低薪,這就叫「遲來的獎金」。

而服務員這個職位,因為缺乏技術積累,晉陞只能靠轉行,留人的唯一方法就是錢,所有員工的努力都必須體會在當月的薪水單上。

很多「技術含量低、上升通路短」的職位,其薪資往往要超過「技術含量高、上升通路長」的初級職位」,就是因為沒有「遲來的獎金」。

你看,人和動物的最大區別,就在於人是有長遠打算的,會為了長期收益,放棄眼前的收益。

從70年代開始,心理學家就對此心態進行了長達幾十年的跟蹤研究,這就是著名的「棉花糖實驗」,最後總結出的「延遲滿足」理論,對教育行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4/6、延時滿足能力是重要的成功因素

「棉花糖實驗」的實驗者給一些4歲左右的兒童每人一顆棉花糖,告訴他們:如果等20分鐘吃,就可以吃到兩顆。

可想而之,有的孩子一分鐘都等不及,有些孩子等了一會兒,還是沒能抵制住誘惑,只有少數孩子經受往了考驗,得到了雙倍回報。

研究人員在十幾年以後再考察當年那些孩子現在的表現,研究發現,那些「延時滿足」能力強的孩子,要比習慣於「即時滿足」的孩子更容易獲得成功。

「延遲滿足」的能力在兒童教育領域非常被看中,很多幼兒園、小學招生時,老師都會用這個標準暗中觀察。

但為什麼「延時滿足」的差別在兒童時期就出現了呢?這是否有先天的原因呢?

2012 年,心理學家塞萊斯特?基德等人重複棉花糖實驗,得到了一個非常殘酷的結論。

5/6、環境是影響「即時滿足」能力的重要因素

基德通過實驗前「植入信念」的方法,成功地提高了孩子們「延時滿足」的表現。他由此認為,這種能力大小很可能取決於家庭的影響。

「延時滿足」能力差的孩子,往往生活在貧窮的家庭,因為兄弟姐妹的競爭,如果你不能快點把你面前糖吃掉,它很快會被搶走。

也有一些生活在父母責任心比較差的家庭,父母朝令夕改,喜怒無常,往往不能兌現他們的承諾,孩子會更傾向於「即時滿足」,長大之後信奉的自然是「人情哪有真情在,賺得一塊是一塊」。

相反,生活在富裕家庭或父母責任心比較強的環境中,孩子對自己東西的控制力很強,面對誘惑時的自控能力自然就強。

基德總結:孩子的「即時滿足」習慣,一定程度上說,是對家庭環境缺乏信任感後的自我保護。

這真是個殘酷的結論,當然,它也給我們帶來了希望——人的「延時滿足」能力,是可以通過對環境和生活方式的選擇來提升的。

比如二手房中介行業:房源是第一位的,中介的專業化服務反而不重要,導致經紀人缺乏專業晉陞通道;經紀人之間充滿惡性競爭,客戶與經紀人互不信任,導致工作環境的無法給人安全感;「低底薪高提成」的薪資結構,又導致經紀人完全圍繞房源轉的短視行為。

對於二手房經紀人,如果希望他們提升專業能力和敬業程度,「不斷提高底薪」顯然比「提高傭金比例」更適合。

但這些行業目前的現狀,對於缺乏「延時滿足」能力的年輕人而言,就是一條條通往絕望之路。

相反,一家公司如果擁有了完整的、基於專業能力的晉陞通道,又與員工建立了充分的信任,就可以激發員工的「延時滿足」能力。

當然,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問題:為什麼延時滿足的能力如此重要呢?

6/6、「延時滿足」就是獲取複利的行為

投資大師巴菲特的年化收益率大約是20%多一些,看上去不算高,但這個收益率就足以讓1957年的30萬美元滾到2016年的700億美元,這是大家都熟悉的「複利」。

「複利」的關鍵是「利滾利」,而前提就是「延時滿足」——你不能(至少前期不能)把利息拿出來消費。

如果把「努力」看成一種純粹的經濟活動,應該包括兩方面的工作,一邊是消耗,消耗你的精力、時間、耐心、人脈,一邊是在收穫,收穫金錢、經驗、知識、人脈……

你的每一次努力,都面臨這樣的選擇:是以「即時滿足」的方式立刻兌現,然後進入「吃了上頓不知道下頓在哪兒」的不安全的狀態?還是以「延時滿足」的形式,變成「知識複利」、「人脈複利」、「經驗複利」,不斷提升著你的「人力資本」,讓你未來收穫更多?

這兩個不同的努力方式,決定了你的人生道路是不停的重複,還是螺旋向上。

本文首發於職場學習類微信公眾號:人神共奮(ID:tongyipaocha)

與「能力提升」相關的文章

巴菲特的成功之道:在能力圈內行動,在舒適圈外學習

刻意練習:從「知道很多道理」到「過好這一生」的必殺技

貧窮,對你的思維方式造成了多大的影響?

推薦閱讀:

你有勇氣在40歲轉行嗎?
【轉】45歲以後的人生
城市規劃前景?
在飛飛行學員?
16年的一點點總結,以及17年的一些小目標

TAG:职业规划 | 日常心理分析 | 人生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