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28.8億美元入股高鑫,新零售「未來已來,正在加速流行」

11月20日,忙碌的周一,馬雲在上班途中不斷跟秘書強調:「我們要搞新零售……」幾分鐘後,秘書回復馬云:「馬總,您要的高鑫零售已經買好,共計224億港元,請您付款簽收。」馬云:「……」

當然,事情不可能是這樣的,段子歸段子,生意歸生意,阿里巴巴集團224億港元(約28.8億美元)拿下高鑫零售36.16%的股份,成為其第二大股東,看中的,是高鑫運營的「大潤發」、「歐尚」兩大品牌,畢竟兩者在全國29個省市運營著446家超市。2016年,其營收超千億元,份額連續多年全國第一。

「因為高鑫零售是最好的。」阿里巴巴集團CEO張勇在發布會上這樣解釋道,繼2013年投資銀泰後,他再次用「里程碑」形容阿里與傳統零售的合作。此前,阿里已先後通過收購或戰略入股,與銀泰、蘇寧、三江、百聯等傳統零售玩家達成合作。

如今,加入了大潤發、歐尚,阿里完善了便利店、大賣場、超市、百貨、購物中心幾乎所有線下零售場景。緊接著,它要來一場「在大數據驅動下,人(消費者)、貨(貨品)、場(消費場景)的重構。」為老超市帶去數字化賦能,帶動舊零售升級,轉型新零售。

用業內人的說法,如果將新零售比作「超級產品」,入主銀泰,是封閉測試;與上海百聯戰略合作,是公開測試;那麼牽手高鑫零售就是產品正式上線。一句話,形勢比人強,形勢逼人強,那些超市感到的喪,都要被新零售治癒。

超市有病,得治

的確,互聯網大潮之下,傳統零售,要麼化為齏粉,要麼華麗轉身,這是一場生死賭局,即便是高鑫這樣的業界第一,也不能置身事外。不囿於過去,才能不沉底未來,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就像本次收購的主角大潤發,兩年前開始做電商「飛牛網」,日均訂單量5萬左右,客單價在160-170元之間,月成交約2.5億元,它還學著京東做一小時送達,學麥德龍做企業生意,甚至做起社區便利店分銷,校園O2O。雖然看上去不錯,可這一切的代價是大量的補貼和優惠,以及每年超1.5億元的虧損,對比天貓等平台的規模經濟,先發優勢,飛牛網只能是苦苦支撐。

而整個高鑫零售,去年營收只增加4.2%,凈利只增加5.2%,對比全國零售10%以上的增長,相形見絀。同時,單店銷售額、坪效、凈資產收益率等核心指標開始下滑,它亟需變革、轉型。顯然,對於大賣場而言,它們的舊船票,登不上互聯網的新客船。

更麻煩的是,高鑫零售在治理結構上,控股股東是法國企業,甩手掌柜一個;其管理又是台灣模式,高管大都是50歲以上的台灣人;而佔主導力量的員工,全是大陸本地人才。

這樣的割裂下,雖然十多年在同一集團,大潤發、歐尚卻是競爭關係,其採購體系今年6月才合併,相關成本終於在資源整合中下降。可兩者在門店運營、物流配送等方面依然各自為政,成本很高,有待梳理、整合。如此種種,總讓人想起感慨諾基亞隕落的話:「有時候,你沒有做錯什麼,只是因為太老了!」

無疑,高鑫依然有豐富的零售資源,有非凡的零售體量,但它老了,病了,需要用新技術的藥方治療,打通脈絡,以求煥發新的商業活力。所以,看清了這一切,曾創立大潤發,做大歐尚的黃明端才主導此次交易,這位「陸戰王」期望一手帶出的兩大品牌,實現張勇口中的「舊城改造(傳統實體零售數字化改造工程)」,新生崛起,而不是化為夢幻泡影。

阿里有葯,能治

沒錯,互聯網巨頭更擅長定義未來。

其一,技術積澱多年,它們了解大眾的消費行為,產品、服務、管理有溢出效應,前瞻力強,能看到商業交融、打破邊界的機會;其二,它們有足夠資金、人力、技術涉入前沿市場,能迅速試錯、迭代、改進,且成本低,效果快,商業模式複製力強。就像小說《三體》里的主角,它們能「升維布局,降維打擊」。

所以,對阿里來說,舊零售的病,都不是事兒,很快能被新零售治癒。比如,今年5月,三江購物多家超市完成數字化改造,7月線上交易金額已超過門店總量25%,並獲得大量新會員,同時老會員成交額也增長18%。而更重要的是,阿里的「新物種」盒馬鮮生開始進駐三江,平價海鮮現做現吃,進口吃喝急速送達,由此讓三江人氣爆棚。

這樣一來,零售的坪效、復購率、客單價成倍提升,而與三江相似的大潤發、歐尚也可以依葫蘆畫瓢,接入盒馬,享受同樣的效能提升,立竿見影地「治標」。

此外,阿里可以利用成熟的「智慧門店」系統,協助大潤發、歐尚梳理會員體系,整合消費大數據,「描繪」更精準的用戶畫像。從而,讓它們不斷改善營銷、支付體驗,優化商品採購、定價,激活線上、線下買賣。

同時,大潤發、歐尚也可以與阿里系小夥伴共享供應鏈、物流,實現數據化聯營。例如,一起採購商品,降低採購成本;物流、倉儲共用,相互調劑短缺,就近完成配送,這樣,既提升效率,又降低成本。

由此,在大數據推動下,人、貨、場完成重構,兩大商超品牌轉型新零售,這才是長期有效地「治本」。

可見,對大潤發、歐尚而言,阿里的藥方,標本兼治,它們只要「姿勢用對」,就能「快活不累」。這才是新零售應有的「重劍無鋒,大巧不工」。

之前,美國矽谷常定義創新:「未來已來,只是尚未流行。」如今,對新零售而言,卻是:「未來已來,正在加速流行。」不是么?

——————————————

作者:小郝子 / 微信公眾號——郝聞郝看(ID:haowenhaokan),10年傳媒經歷,前商業雜誌資深記者,一隻互聯網商業模式的思考喵……互聯網的幸福就在這裡。


推薦閱讀:

阿里」太子」,如今被傳離職,這位中年大叔的前半生「不油膩」
阿里,夢想呢?CEO張勇內部講話再解讀
如何看待 阿里一位 PM 抄教程不留鏈接,主動要求後竟想銷毀證據,這是阿里的價值觀嗎?
阿里巴巴50萬獎金:API as a Service(諸神之戰)大賽第二階段「API Solution」開始報名

TAG:新零售 | 大润发 | 阿里巴巴集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