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服務機器人看實體與虛擬的區別

從某小型機器人登上春晚,到Alpha Go打遍天下無敵手,再到Alpha Zero無師自通,當Atlas2登場時,人們的驚呼又達到一輪高潮。

隨著一輪輪的熱點事件,眾多創業者和公司企業投入到人工智慧和機器人的商業爭霸戰中。但是在筆者接觸機器人行業的兩年中,更看到了很多急急忙忙沖入市場,卻沒有思考好自身定位的公司,最後草草收尾,把機會留給很多後來人。

當然,這不是一篇論述如何創業做機器人的文章,而是重點聊一下,「實體機器人與虛擬機器人價值的體現」。

當一個商業領袖拉著一小群研發人員,用了九牛二虎之力,開發出來的產品被用戶說「沒什麼價值」之類的話時,會是什麼感受?這樣的場景在機器人創業潮中,其實很常見。

虛擬服務機器人的價值在哪裡?

虛擬服務機器人的價值在內部,在後台。虛擬語音客服,智能演算法分析,智能監控系統等,這些系統的價值就很好評估。語音識別,語意理解夠不夠好,多輪對話夠不夠智能,分析結果夠不夠準確,視覺演算法是否準確。且很多這樣的系統是「非關鍵性應用」,也就是還會有人來輔助,比如語音客服實在解決不了,轉人工;分析結果還是由人去最終做出決策;監控系統只能發出警告,或分等級提醒,還是由人來決定如何處理。但能省幾個人力算幾個,能提高10%的效率就是價值,且便於量化。所以目前虛擬服務機器人在商業上的成功案例較多。

而反觀實體服務機器人,在實體服務機器人初期,很多產品用一個平板,接入個語音後台,做個機器人的殼子,就稱為服務機器人。甚至連運動都沒有做好,體驗極差,根本無法在實際環境中去使用。再加上媒體炒作,最後卻發現實際價值極低,造成前後落差大,讓人產生泡沫的感覺。

實際是,很多企業從一地雞毛中收拾行裝繼續上路,找准市場,聚焦行業,深入場景,發現了不少有價值的場景。

例如,安防巡邏機器人,就充分發揮了機器人移動和智能視覺的價值,並代替了部分巡檢工人。又比如醫療運輸機器人,醫療布草、藥品和醫療垃圾的運輸配送,替代部分臨時工。再比如展廳機器人,帶領參觀者,按需講解,生動形象,還能節省一名講解員。還有各種大堂機器人。

縱觀以上機器人的價值體現,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將「實體」的價值發揮了出來,並結合良好的後台,凸顯出價值。

上面總結有兩點,一是,「良好的後台」,並不是最優秀的後台,因為目前的人工智慧程度只能在某個領域甚至某個任務中才能很好的完成工作,就算是Alpha Go目前也只會下圍棋,更別說其他商用級別的人工智慧後台了。

另一點則是,「實體的價值」。

實體的特點是什麼?有形(型),可接觸,體驗真實,可與空間產生作用,與其他實體的相互作用,改變實體間結構或關係。

那麼這些抽象的概念有何用呢?

「可與空間產生作用」是什麼?不就是移動、飛行等現象嘛。

那什麼是「與其他實體的相互作用」?就是帶路,運輸嘛。

「改變實體間結構或關係」呢?比如原來顧客走進大堂,是顧客找機器或問詢台,那麼現在顧客走進大堂,坐在一張椅子上,所有的服務窗口依次來到他面前辦理,服務窗口調度系統+窗口機器人改變了實體間原來的結構和關係。

如果一個實體機器人的功能,與虛擬機器人無異,那麼不如使用虛擬機器人代替,還可以節省終端成本。只有發揮出「實體」的價值,實體服務機器人才能有真正的價值。

以上是筆者某天頓悟的一些想法,當然這只是「道」,具體的「術」就需要大家發揮想像力,聚焦行業,深入場景,結合業務去創造。感謝您的評論和留言。


推薦閱讀:

披薩機器人與智能手環新洞見
全世界最蠢萌的機器人大戰,就是它了
期待已久,美日巨型機器人大對決終於來了!
日本首例IoT旅社到底長啥樣子?
【朝花夕拾】東京國際機器人展(iREX)上的那些玩意兒

TAG:机器人 | 服务型机器人 | 人工智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