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鍋心理學2.0——痛苦是自己的選擇
一個月前,在一次吃火鍋的第二天,我在馬桶上思考人生,總結出了我的火鍋心理學。
起初我所思考的是,為什麼明知道「今日吃辣吃的爽,明日菊花火葬場」,我依然會樂此不疲地走進各式火鍋店。我從「愉快的事情,總有代價」的角度得出了我的「火鍋心理學1.0版」。
最近,女票出差兩周,晚上和周末我閑得慌,一個人有了許多新的思考。升級了「火鍋心理學2.0版」。
它的核心理念是:不僅「愉快的事情,總有代價」,而且「痛苦的事情,是我們的選擇」。
在1.0版中,我拿火鍋好吃帶來的「誘惑」,來解釋我們難以抗拒吃火鍋這件事情,有一種「逃避責任」的嫌疑。這彷彿在說——正是外部的誘惑太大,我無法控制住嘴,所以「被動」地選擇了這件痛並快樂的事情。
但事實上,在明知第二天將要發生什麼時,我依然義無反顧地走進火鍋店,這是我的選擇,我選擇了這份痛苦。
在一起這五年,我和女票加起來胖了一個8歲小孩的體重。前陣子,我們一起辦了健身卡,決心要相互鼓勵,努力減肥。辦卡時,我們倆爭論了好久好久,我擔心她上班忙,會來得很少。她信心滿滿地跟我說,只要我來她就會來。可是我不斷拿出「證據」想說服她——前年她辦的健身卡,幾乎一次都沒去過。她說:「那是因為你沒有和我一起去」。
「我來健身,你就一定會來嗎?」我反問她。
「那當然,只要我有時間,就會來。」她信誓旦旦地告訴我。
可是我依然半信半疑,我們的爭論持續了近一個小時。
昨天我一個人在健身房,回想當初兩人辦卡時那接近一個小時的爭論。我發現,我們都在「逃避責任」。本質上,我們猶豫的不是辦卡之後,對方陪不陪自己來,猶豫的是——「我有毅力堅持下來嗎?」。可是我們都不敢獨自承擔這份責任,就把理由說成——你恐怕不會來,就算了吧。
歐文·亞隆在《存在主義心理治療》中寫過這樣一個案例:一位抑鬱症的患者,在治療過程中領悟到如果得到他人的支持和幫助,會感覺好很多。有一次,他跳槽去到紐約,在接到面試只身前往紐約之後,他感到特別孤獨。因為面試只花了半天時間,而他在紐約的行程安排了三天,所以他特別希望這個時候有人能夠陪伴自己。
他曾經在紐約居住過好幾年,在這邊有不少朋友,他花了兩個晚上孤獨地盯著電話,希望朋友們可以打過來。可這是不可能的,因為他沒有告訴任何人這件事,朋友們不可能知道他在紐約。可他就是無法撥通任何一個號碼。
在諮詢室中,這名抑鬱症患者和亞隆一起分析這件事情。有很多很多理由來解釋,例如「要求別人陪伴很丟人」,「朋友可能會覺得自己只在需要他們的時候才聯繫」等等,逐漸地,他們才理解到真正的原因——他不願承認幸福和安慰掌握在自己手上。除非採取行動,否則幫助不會從天而降。
我去不去健身,吃不吃火鍋,其實也是同樣的道理,因為,根本上養成健康的飲食和習慣,保持良好的身材,是每個人自己可以做出的選擇。雖然到底能減多少存在體質問題,但「走進健身房,路過火鍋店而不進」這是每個人可以選擇的行為。
而我卻用「我們」的概念來安慰自己。這不是我的責任,因為「我們」在一起,所以你不來,我就不來;你想吃,我就陪你吃。
薩特曾說:「責任意味著個人原創,意識到責任等於意識到自己是自我、命運、生命中的困阻和感受的創造者」。
所以歐文亞隆在存在主義心理治療中談到:
治療師必須判斷每個患者在自己的困境中扮演了什麼角色,並且找到讓患者理解這一點的方法。否則,患者不可能有改變的動機。試想,如果患者總認為痛苦是由他人、壞運氣、外在環境造成的,他有什麼理由努力改變自己呢?
人很容易為自己的處境找到外部理由,因為承擔責任意味著,在沒有外部框架的條件下,做出完全自主的選擇。我常常和別人開玩笑說,我可是天秤座出了名的選擇困難症,「去哪吃/去哪玩/去哪逛/點啥菜」之類的問題,統統不要問我。我一直用這樣的姿態自我防禦著,迴避了很多做選擇的責任。這讓我感覺到很安全,彷彿有一個框架在那裡——周末去哪嗨,聽女朋友的安排就對了。我不必為任何選擇負責,菜好吃與否、遊玩的地點是否有趣,這背後都有各種可能,沒有一個準確的答案告訴我某個選擇一定是「對的」,所以我不敢做出判斷,害怕承擔責任。
而這個周末,我一個人在家,就突然非常地不知所措了。我完全陷入了一個要自我選擇的境地。於是,我一整天沒有出門,吃著外賣,刷著手機,任由時間這麼消耗。我覺得實在孤獨難受,就找一個好基友聊微信。我問他周末怎麼過的,他告訴周六和研究生朋友出去玩了,下午去聽了個講座,而今天上午去了健身房。
我內心裡對此竟充滿羨慕,無意識間說:「單身就是好,談戀愛的一個壞處就是,慢慢圈子就小了,XX一出差,我的周末突然變得很頹廢」。基友勸我出去玩:「深秋的故宮很棒呀」。我再次把鍋甩給談戀愛這件事:「這也是談戀愛的壞處,習慣了兩個人,一個人出去會感覺很……怪」。
當時我說不上來,怪在哪裡呢?——我想,應該是怪在了「習慣」。我竟然習慣了不做選擇,習慣了被決定。我恐怕擔心的不是出門後,別人會如何看待我,而是出門後「選擇困難症」的我,在缺失了框架之後,我該去哪兒。
薩特說:人不僅是自由的,而且註定是自由的。自由的概念不僅是要為世界負責,還要為個人的生活負責;不僅僅是為個人的行動負責,也要為不作為負責。
所以,寫完這篇火鍋心理學,關掉筆記本我就去健身房。她不來,我也是想要五塊腹肌的。
「人就是要成為上帝的存在」在沒有框架的世界裡,建構自己的世界。
我們領教了世界的凶頑,又得知世界可以溫存和美好。
微信公眾號:zengminpsy
推薦閱讀:
※特別怕體內有寄生蟲怎麼辦?
※【申老師帶你讀榮格】從電影《危險方法》中解讀榮格
※為什麼我們總忍不住和陌生人撕逼?
※大腦的快樂系統,以及對我們生活的啟示
TAG:心理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