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生產率系列(1)技術:工業革命初探

通常來說,人們將勞動生產率的增長分為三部分,分別是創新(innovation)、投資(investment)和勞動質量提高(labor quality)。在不同的情況下表述可能不同,例如資本深化可能用來代指投資,技術可能用來代指創新。而在本篇文章,會簡單探究第一項因素——技術。

(1)技術進步的歷史

在相當長的歷史中,現代意義上的「發展」作為一種概念是不存在於人的思考模式之中的。直到1750年為止,世界的經濟增長率極為緩慢。

根據英格蘭銀行(BOE,Bank of England)所屬的資料庫「three centuries of data 」(Hills, Thomas and Dimsdale 2016 )所做的關於英國的長期宏觀經濟數據集。雖然14世紀末開始英國的經濟水平已經處於世界較高水平,也有一個當時比較高的增長速度,但直到17世紀中葉開始英國的經濟增長沒有顯示出不凡的趨勢。

從1650年開始的一個世紀里,英國的經濟增長率高達0.25%,是當時世界平均水平的5倍以上。不過這種較高的經濟增長可能更是由於生產結構的轉變、更多要素的利用、勞動時間的大幅度增長等因素。直到1760年,象徵著技術進步率的全要素生產率(TFP)並沒有出現太多改觀,長期以來TFP的增長僅僅略高於0.01%。

各階段的英國技術進步速率,1760年英國崛起

這個情況直到工業革命前後才發生了轉變,在18世紀下半葉英國出現了一種前所未有的趨勢——技術持續性的快速進步,之後的一個世紀里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從0.014%增長到了0.238%,這意味著技術效率翻一倍所需要的時間從5100年快速縮減到了僅僅用300年。現在,人們稱當時英國發生的這種技術持續進步的現象為工業革命,技術進步的速度達到了之前歷史的十幾倍,這意味著平均來看每一代人的生活水平都會提高一點。

到了第二次工業革命後,工業活動全面浸入到社會生活之中,這使得當時的技術進步達到了一個更高水平,全要素生產率達到了0.867%,技術進步速度達到了之前的4倍;20世紀下半葉的信息技術革命,由半導體硬體、數字化軟體等組成的技術進步浪潮,這使得這段時期技術進步比之前略微高一點,20世紀下半葉英國的全要素增長率已經達到了1.704%。

(2)工業革命的誤解

雖然很多人談論產業革命,喜歡把他們歸功到一些具體的技術發明之中,認為是這一系列技術引起的這些「工業革命」,引起生產率的快速提升。

根據工業革命的起源地英國的數據來看,這具有誤導性,並沒有真正理解技術對經濟的衝擊。技術的進步是持續性,所導致這一時期的技術進步率一直維持在一個穩定的區間內。

自工業革命起始英國的全要素生產率增長趨勢

雖然第一次工業革命早期確實技術進步並不明顯,但是在至遲1780年明顯的技術進步就已經發生,這要比傳統對工業革命的看法要早的多,也更符合更寬泛的工業革命的定義——工業革命最早從1760年開始。

而隨著「第一次工業革命」的不斷深入,全要素增長率也在不斷增長,並比較平滑的過渡到了「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雖然,傳統上認為兩次工業革命是分割的,事實上第二次工業革命更接近於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延續,或許稱之為「大規模工業化」或者是「深度工業化」(mass industrialization)更為合適。

在這種定義下,第二次工業革命作為一個概念並沒有經濟學意義。電氣化革命並沒有創造所謂「技術進步趨勢」,直到20世紀上半葉為止的兩個世紀內的全要素生產率增速都是不斷增長的。相反我們可以認為「蒸汽」為代表的第一次工業革命和「電氣」為代表的第二次工業革命,本來只是一種「技術進步不斷加速」的趨勢的一部分,在這一趨勢較早階段(1760-1850年)最突出的技術是蒸汽技術,後期階段是電氣技術(1850-1950年)。

所以,很大程度上可以認為突破性技術只是生產率長期加速進步的一個結果,而非是突破性技術產生了生產率的加速進步。在這兩個世紀中,大量的技術創新都使得英國的全要素生產率長期增長,這一技術增長內核使得某一時間段產生了廣泛使用的技術成果,例如蒸汽機。人類誤以為這種發明產生了廣泛的增長,說明人類的直覺性歸納的能力有限。

而到了1950年以後,這時候的技術進步浪潮往往被稱為信息技術革命。雖然,現代人往往代指信息技術為機器學習、軟體和數據等編程產品,這過度簡化了技術的囊括範圍,將大量硬體支持技術排除在外。雖然如此,信息技術革命時期的全要素生產率增長趨勢讓人乏善可陳,在各國之間的廣泛比較都發現了,信息技術革命並沒有延續之前200年里出現的技術進步速度不斷加速的情況,反而在這段時間內見頂,之後經歷了持續不斷地技術進步速度下滑。

從英國的數據來看,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直到1970年左右,技術進步速度達到了極高水平,之後便經歷了持續不斷地下滑。雖然最近三十年我們現在所稱的「信息技術」廣泛使用,但並沒有帶來全要素生產率增速的增長。

從美國的數據來看,也得到了相近的結果。根據A Quarterly, Utilization‐Adjusted Series o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J Fernald 2014的研究:在1948-1973年這一時間段,美國的全要素生產率經歷了前所未有的高速擴張,這一時期全要素生產率增速高達2.1%,這是現有數據所能證明的技術領先國家(tech frontier)所實現的最快技術進步速度。而在1974-1995年全要素生產率增速下滑到0.5%的極低水平,之後1996-2003年這一較短時間內實現了1.8%的極高水平,在2004-2016年的最近十年技術進步率再次低至0.5%的極低進步速度。

1949以來的美國全要素生產率增長趨勢,信息技術令人失望

更廣泛的囊括各技術領先國家的研究表明,20世紀下半葉各國經歷了普遍的技術進步放緩的現象,全要素生產率增速不斷放緩,證明了信息技術革命所帶來的生產率增長遠遠低於人們的估計。難怪Solow曾經說過:「the computer is everywhere except in the growth data.」,雖然1996-2003年全要素生產率所維持的高增速一定程度上反駁了他的觀點,但是計算機的廣泛應用帶來並沒有使得全要素生產率快速提升確實是一個事實。

自1960年開始的各發達國家的技術進步趨勢,普遍技術進步速度放緩

從全要素生產率或者勞動生產率的角度來看,信息技術革命並非是一種真正的革命,並沒有帶來技術的加速進步,這與第一次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中全要素生產率增速不斷增加的趨勢。如果這種低迷情況一直延續到2050年,1950年-2050年這段時間的信息技術革命時期的全要素生產率增長僅僅和第二次工業革命相當,只是平凡無奇的歷史,沒有革命,沒有技術進步的加速。

即使在過去的50年里,信息技術革命下的全要素生產率增速也僅僅是之前一個世紀的2倍,對比下第一次工業革命增速是之前時期的接近20倍,第二次工業革命則是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的5倍。這些數據意味著,過去50年技術進步的速度僅僅是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的兩倍,而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進步速度卻是之前的時期的進步速度接近20倍——第一次工業革命每一年的技術進步都是之前時期的20年的技術進步的總和。

如果我們要稱之為產業革命,那麼一個世紀內信息技術最起碼要實現第二次工業革命兩三倍的技術加速,全要素增長率的平均增速應該高達2.5%-3.5%,那麼整體的勞動生產率的增長速度會高達4%。也就是說即使是美國這種領先技術的國家的人均GDP增長也應該高達4%,並且注意這應該是一個世紀內的平均速度。如果要想實現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技術進步速度的提升,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率應該高達4-5%,也就是說技術領先國家勞動生產率的增長理應高達6%。

在戰後早期美國的全要素增長率一度高達2.1%,對應的勞動生產率增長高到3.25%,這一段時期美國的經濟增長接近5%。但即使是這段最好的時光也遠遠達到及格線,技術進步的速度並沒有顯示出革命性的提升。

從勞動生產率來看,信息技術革命從來都不是一次革命。

(3)如何解釋信息技術革命,以及未來的技術進步

解釋技術進步是極為困難的,關於信息技術的爭論一直是熱門話題。

部分人(如Gordon (2014, p. 25) ," the achievements of the past 40 years set a hurdle that is dauntingly high")認為信息技術所帶來效率進步已經被用盡,即使這些效率進步實際上並沒有太高。

一部分觀察者(Mokyr (2014, p. 83) 「the indirecteffects of science on productivity through the tools it provides scientific research may dwarf the direct effects in the long run.」 )認為3D列印、基因技術、無人車等等會帶來新的技術進步,或許在未來會改變現狀的技術進步低迷的情況。

或許,現在的技術進步低迷的情況僅僅是技術誕生和廣泛利用的一個延遲現象而已。在第一次工業革命後,蒸汽機的廣泛使用用了40-50年,電氣和信息技術則用了20-30年。或許這僅僅是意味著雖然我們可能真的已經有了突破性的技術,距離這些廣泛利用還有一定時間。

另一種解釋是,現有的評價體系可能低估了信息技術帶來的福利提升,我們很難量化聊天APP到底帶來了多少經濟增長、勞動生產率或者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 Feldstein (2016)和 Baily and Montalbano (2016) 的研究表明,現有統計體系低估了數字經濟,可能導致勞動生產率的增長被低估了0.5%。雖然這種因素不可能解釋所有的技術進步放緩問題,但是依舊非常可觀。

但無論如何,像1750-1950年所發生的技術進步速度不斷加速的情況很難再次重複。雖然預測技術是極為困難的,但是「產業革命」式技術進步不會出現在可見的未來,幾乎沒有人認真的認為像美國這種技術領先國家可以輕鬆實現勞動生產率6%的增長,這意味著美國的人均GDP和GDP增長速度應該為6%和7%。

對於美國這種技術領先國家,並不像中國、印度這些技術落後國家一樣可以通過技術擴散快速提升自己的速度,他的全要素生產率增速僅僅為0.5%,所能支持的勞動生產率增長僅僅為略高於1%,使得潛在經濟增長速度僅為2%——其餘經濟增長來源於勞動力供給增長。

既然信息技術稱之為第三次革命都名過其實,像德國已經開始宣傳第四次工業革命,更是讓人摸不著頭腦。或許這些國家通過部署戰略,可以通過促進創新的形式在一段時間內提高他的全要素生產率增速。如果全要素生產率能提高到1%,就足以讓所有發達國家驚艷了(德國現在確實也是最讓人驚艷的發達國家了),因為這意味勞動生產率可能會高達2%,然而這也僅僅回歸到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的平均技術進步水平而已。

還有人天天扯人工智慧、可控核聚變、量子計算機,只能讓相當多的經濟學家表示沉默。可以想像的事實是,這些技術的突破都不會帶來技術進步的明顯加速。可能這些技術會廣泛利用,然而所帶來的技術進步率依舊會徘徊在1%。


推薦閱讀:

酷站推薦 - sdk.cn - SDK | API | Tools | 技術棧 | 開發者服務
高端COB集成射燈有哪些品牌,到底高端在哪些技術含量?
錯過一天就錯過了一百年——寫在十月革命一百周年紀念日
張國榮字眼的提問怎麼屏蔽?

TAG:英国经济 | 技术 | 经济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