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是馬爸爸,實體商業還不是白白少了個業績爆發增長點

昨天有一位PR公司的朋友和我聊到,說發現一個事,就是現在的雙11,對實體商業而言,也是一個很重要的時點,比如正常情況下,可能大家會覺得雙11是網購狂歡,商場會在資源傾斜方面儘可能避開這個階段,但現在的情況是,有些商場甚至會選擇在雙11開業——你可能已經猜對了,說的就是上周末現象級的巨無霸體量項目蘇州中心~!

(但本文不是寫這家店,可能下周出。)

這當然也是我贊同以及沒有寫過的觀點。

其實電商對實體店的衝擊,是長期潛移默化客觀存在的,因為消費者的財富有機會成本,在某個渠道某個時間段花費得多一點,就意味著可能在別的時候、另一種渠道少一點;再簡單點,父母為小孩的支出多一點,自己自然得少買幾件衣服。(這裡指大眾消費者,財務自由的除外哈。)

這種現象,在天貓崛起的初期表現得尤為明顯,當天貓對場內品牌進行「品牌化」、「規範化」管理後,消費者得到的最初認知是線上能買到更便宜的產品。

而實體零售稍顯措手不及,因此抵觸情緒在所難免。

但如果換到今年1682億這樣的大背景,商場如果再抵觸電商就感覺有些莫名其妙了。

原因是天貓方面,已經強到能在K11搭台了;而在品牌方面,經過前幾年的蟄伏,也完全認識到線上線下共同發展的重要性,同價已屬正常,O2O不再是個概念,而是檢驗一個品牌是否完善的基本標準之一。

另一方面不得不服,天貓已經將雙11「上天貓就購了」的刻板印象,轉型成了一個激發消費者購物慾的時間節點,我相信可能即使在2月份,我們在討論購買什麼產品時,偶爾也會說出「這個等雙11再買好了」這類話。如今的這個節點,不僅限於天貓,其他的電商平台,包括實體商業零售,都成為了受益者。

舉幾個碎片化的例子:

上海最好的百貨商場之一,久光,今年從11月2日起微信公眾號標題上總共出現了8條雙11相關推送內容,也就是幾乎每天都有,而在15年11月僅僅只出現了2次。

在今年雙11期間,天貓補貼品牌做線下快閃店,做出了20幾個案例,我覺得明年如果還玩這一出,規模上可能會更大。

相關閱讀:

剛過去的雙11,天貓在線下和品牌合作了20餘個快閃店

對商場而言,很形象化的一句話就是「被馬爸爸的錢砸得痛並快樂著」,我相信沒有商場甚至是品牌主觀上希望看到貓頭出現在自己的形象宣傳上,但無奈馬爸爸可以讓這麼多功夫巨星零片酬陪跑,砸幾個快閃店又算什麼。

但不論是在商場內定點搶紅包,還是做快閃店,帶來的客流是有效還是無效的,對整個商業環境而言理應是利大於弊,而據一些商場朋友的反饋,在此期間,營業額等各項數據都增長明顯。除了餐飲這類顯而易見的增長點外,上文說到的如今這個時間點線上線下的同價促銷也是一大因素。

dyson這類價格相對規範的產品是很好的參考標準。

線上,在經過一系列考驗智商、腦細胞「膨脹」的玩法後,官方給出的「到手價」,和你去實體店購買的價格是一樣的。雙方的差異,僅在與線上可能因為搶到馬爸爸送出的紅包而有額外的優惠,但需等待物流配送;線下可以現場試機,即刻提貨,但價格無法再低。

因此,實體零售怕什麼呢?條件如此成熟,要做的不就是把自己服務和體驗優勢在這個時間段儘可能放大而已嗎?

雙11前夕,聯商網的朋友問我11月11日會不會去實體店觀察一下線下商業的情形如何,當然不會啊~ 因為一定是一片繁榮景象唄~

當日艷陽高照,我選擇了帶娃去長寧來福士體驗了一回商場新搭建的戶外遊樂場,這個你倒是讓我在線上玩玩看?

而在場內外,搶紅包時也不知道哪裡就多出來了這麼多人,所以現在來看,阿里在做的事確實如同馬爸爸所說,在為消費者帶去快樂,至於品牌和商場是不是快樂,這就看你的心態了,至少多年後,品牌已經知道了該怎麼玩,而商場則正在入局,我相信線下的強者定能挖掘出自身的優勢與線上一起玩,畢竟要不是天貓,雙11你的營銷文案可能還是

「這個單身節,你需要這些必備單品。」


推薦閱讀:

成功經驗如同河豚,食之美味,然...
芮歐百貨COOK&BOOK探班圖報
在需求泛濫的當下,如何利用儀式感拯救我們的品牌價值?
新鴻基、九龍倉、太古、凱德等7個外資集團的多條產品線
一年半過去了,做商業地產的你,那些職業病就沒有變嗎?

TAG:商业 | 「双十一」购物狂欢节 | 商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