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新經濟政策 (六 對工業的改造上)

推進工業化建設和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的重要性和意義我覺得不用我多說了,直接進入正題比較好。

第一項 社會主義資本積累和國家預算制度

要實現國家工業化 ,首先要解決的就是積累問題 ,即工業化的資金來源。資本主義的原始積累主要來源於對農業 農民的剝奪,奪取農民的土地,使農民失業被迫進入工廠做工。同時依靠殖民掠奪 國際借貸和發行國債等籌集資金。但遭受帝國主義包圍的當時卻沒有這種條件。因而只能把社會主義積累的資金來源放在工業自身的內部積累上,在社會主義的條件下,積累是以消滅剩餘價值的生產和勞動人民的共同富裕為基礎的。

而社會主義積累主要來源於以下三個方面:一 對土地和工廠國有化,將之前的地租和利潤收入轉歸國家所有。第二 銀行信用的利息收入 、對外貿易的關稅收入也是社會主義積累的來源之一 ,同時依靠發行國家公債 、廢除國際債務等籌來一部分資金。第三 最重要的就是厲行節約 、杜絕浪費 、縮減開支 、降低成本等 。社會主義積累的重要來源就是依靠對不生產階級(既地主 資本家 貴族等)的剝削壓迫,廢除外債,集中工業商業收入來保證社會主義工業發展。值得一提的是新經濟政策否定了通過提高工業品出廠價格和利用工農業產品價格 「剪刀差 」為工業提供積累資金的觀點。

在資本主義世界,資本是逐利的,總是會到有利可圖的地方去,但在社會主義國家,投資可以完全聽從國家的調遣。為此蘇聯建立起了國營企業統一的財政收支體系 ,即國家預算制度。國家預算制決定著整個國民收入下一年度的計劃編製和投資安排 。其基本路線是使工業基本建設資金按照工業化路線首先和重點投入到重工業部門中去 ,通過重工業的優先發展拉動整個工業部門的快速增長 ,國家工業化方針 「採取了既依靠國家預算撥款也依靠工業本身積累來不斷增加工業固定資產的堅定方針 」 。

第二項 建立統一的國民經濟計劃和改組國營工業的管理體系

1921年2月22日 ,人民委員會發布了《國家總計劃委員會條例 》,這之後不久,每個經濟部門都成立了計劃機關,這些計劃體系的建立為後來逐步實施經濟計劃化奠定了基礎。1923年4月 ,黨的第十二次代表大會要求加強國家計劃委員會的領導作用 ,明確計劃機構的權力和責任,並把地區計劃和經濟任務有機地結合到蘇聯的統一計劃中 。

計劃要求是根據市場情況把物價調整得更符合工業發展的需要 ,建立輕工業和為輕工業提供原料的工農業各部門之間更正常的關係 ,以及拉平輕重工業的水平。

隨著工農業的恢復和工業改造任務的提出 ,要求工業建設的追加投資必須服從於統一的國家工業化路線 ,以保證整個社會主義國營工業部門的長期發展和快速增長 。從國民經濟年度控制數字發展到年度計劃任務 ,變成了必然要求,其產物就是編製國民經濟五年發展計劃。這標誌著蘇聯經濟逐漸過渡到有計劃按比例的社會主義經濟基礎上 。

還是分三部分講吧,這樣大家好看一點。(雖然是因為懶233333)

推薦閱讀:

希拉里當選,美國經濟註定增長更快?
投資市場中,你最喜歡看的這個東西,往往是假的
經濟科普(2):為什麼明星能賺那麼多錢,而科學家卻不行?│脫苦海
fair trade(公平貿易)在中國發展前景如何?
有關社會, 民族, 國家種種前途的對話

TAG:历史 | 苏联 | 经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