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男孩和自行車的故事》

這個片子攝於1965年,那時斯科特28歲,估計還是個實習生。這是他名副其實的處女作。片長僅27分鐘,黑白片。和名稱不一樣的是:這裡只有不慌不忙的場景,沒有對話,沒有故事。演小男孩的是斯科特的弟弟托尼。他後來也成為了一個著名導演。也許是斯科特用它來練手的。

影片講的是這個十六歲的男孩騎著爸爸新給他買的自行車周遊城鎮、田野、海邊的事情。從周日到周一,玩了個痛快,直到莫名其妙的碰見個煞風景的男人之後,旅行才算結束。

貌似有法國新浪潮和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風格,用自然光和長鏡頭,跟拍。黑白片現在看起來很有味道。斯科特還有意使用了一些特殊的拍攝手法,各種角度自不必說,有一個鏡頭,把攝像機固定在一群歪七扭八的架子後面,等著男孩從左下角進入,遠景成近景,再慢悠悠的騎到右上角,近景變遠景,出畫面。整個一個《伏爾加船夫曲》的節奏,讓人想起了賈樟柯的《車站》。還有個鏡頭,小男孩從海灘歸來,從很低的角度拍攝,跟著他滿是泥濘的腳向遠處的小屋走去。觀眾看了這些一定很著急,同時也有點新鮮的美感。

影片的音樂和場景形成鮮明的對比,中間的小號和結尾的提琴奏出歡快的曲調,眼前卻是一片凄涼。恰恰道出了男孩此時的心情,一個人四處遊盪,孤獨卻歡樂。畫外的對話也很有意思,一個人主說的同時,還有好幾個聲音也在伴說,聲音一大多小,更加豐富有趣。

五六十年代的西方,經濟在慢慢恢復,一方面,城市中已漸漸繁榮,開始了燈紅酒綠的生活。另一方面,人們卻無暇顧及鄉下的貧困。農村四處都是破敗的房屋,骯髒的垃圾。天上是半死不活的太陽,地里是苟延殘喘的莊稼。人們就生長在這樣逼仄的環境中。男孩的自行車打破了習以為常的沉悶,拓寬了他的視野,使他能夠去體味家庭之外的世界。也使他對各種新奇的事物有了自己的感悟。這些都是通過內心獨白表達給我們的。

在海灘上,男孩看到了搖搖欲墜的木塔,他心裡說:「時間過的真快,它破了都還立在那兒不倒。生命就像它一樣,編了號似的,一步一步有條不紊的進行。即使遇到暴風雨,也會像這木條一樣,只會彎不會斷。」

除了對生命的禮讚,男孩也想到了死亡。看到那幾幢曾經熱鬧過的殘破木屋時,他又想:「任何人都會有死亡的那一天,沒有必要傷心。可就是看誰死的方式是最好的。死亡對我來說,就像是要睡覺一樣,面帶微笑的快樂而去。」

從這裡我們能感受到斯科特的不凡。青春期的騷動,童年時的夢想,青年時的思考,我們每個人必然都經歷過,或多或少朦朦朧朧的都對世界上那些不解之謎和新鮮事物有過自己的想法,儘管許多是可笑荒誕的,可誰沒有經過這樣的荒誕和單純呢?誰又會去嘲笑那時的無知呢?斯科特敏銳的看到這些,體會這些,努力去挖掘並用攝影機將它表現出來。讓觀眾在銀幕上看到自己曾經的影子,更加珍惜青澀年代的天真,更加珍惜現在的生活。

本人評分:7.0。


推薦閱讀:

《否認》
『電影』對自己內心的掌控與失控
吹一曲《百鳥朝鳳》,歡送一個時代的死去
童年往事 | 一個時代的童年縮影,這很侯孝賢

TAG:电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