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情決定了你的道路」 | 錢永佑北大演講實錄
?錢永佑現為紐約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主任、德魯肯米勒基金會神經科學講座教授、神經學系教授。他在生理學和神經生物學做出了傑出的貢獻,特別是鈣離子通道和學習記憶兩個領域。圖片來源:http://med.nyu.edu
編者按:
今年6月,美國華人神經生物學家錢永佑(Richard W. Tsien)受邀在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分享了他的科研歷程。錢永佑本人雖對神經科學感興趣,但大學和碩士研究生階段學的是電器工程,直到博士階段才轉向生物學研究。他認為,對於科學研究,工程學的背景無論是原理指導還是運算技能都很重要。錢永佑同時指出,在學術生涯之初,不妨試一試感興趣的東西,即使別人不看好,畢竟,「是熱情決定了你的道路」。
報告 | 錢永佑
整理 | 劉嘉欣
責編 | 陳曉雪
知識分子為更好的智趣生活 ID:The-Intellectual
● ● ●
這是一個對神經科學研究者而言激動人心的時代。在場的各位有哪些不是神經科學領域的?(半數以上的人都舉起了手)所以,這同樣也是一個對於任何生物科學領域研究者都激動人心的時代。(笑聲)神經科學家在這個時代尤其受益,因為他們正藉助器官組織來研究很多毀滅性的病變和創傷。在中國、美國乃至歐洲,都曾一度掀起過神經科學的浪潮。當然,並不是因為做這行很容易,實際上從研究生到博士再到博士後,要經歷大量的學習和訓練,存在激烈的競爭而且困難重重——導師難選,實驗難進行,論文難發表,學生難畢業,等等。但我希望神經科學所處的形勢和它能涉及的領域會成為每一位神經科學研究者的指引。當你為實驗日夜操勞,當你和團隊為項目殫精竭慮的時候,請記住:是神經科學奠定了很多人類認知行為的基礎理論,例如:我們如何相知相念?記憶從何而來?如何下定決心?如何評估事物?從社交到金融交易到個人的人生規劃等很多方面的問題,都能用神經科學來解釋。事物的發展都是越來越多元化的,神經科學所能發揮作用的領域也會越來越多。
我接觸過一些在神經科學領域學習研究的學生,在北大清華以及其他北京高校的孩子們,他們對自己所在的領域非常投入且積極,祝願他們繼續努力。就我自己而言,我並非一開始求學就確定了走進神經科學的方向。我對神經科學很感興趣,但我在麻省理工學院求學的時候學的是電氣工程(electrical engineering)。為什麼呢?因為那曾是麻省理工學院最搶手的專業。我在電氣工程里學到了電路、半導體、以及簡單的基礎理論,這些理論不難,但已經足夠讓我理解PMP 晶體管的運行機制,電子的運動機理等。工程學的背景對我們科學學科的作用,無論是原理指導還是運算技能,都很重要。這兩個技能對生活也一樣重要,用方程式的途徑幫助我們解決各種各樣的問題。
當我來到牛津大學讀博時,以為會跟我的導師Denis Noble從事和腦科學相關的工作,但他卻讓我解決一些數學上的問題,我順利完成了任務,所以幾周後導師邀請我與他和Julian Jack一起寫一本書——一部關於電流的著作(編者註:書名為Electric Current Flow in Excitable Cells)。這本書已經不再出版了,如果在場的諸位想來讀一讀,一種途徑是可以上亞馬遜網花400多美元買一本,或者你們可以給我發郵件,我會把dropbox的鏈接給你,你前往下載這本書的PDF電子版即可,這是免費的(笑聲)。書中詳細介紹了很多方程和運算機理,相信這些都會對你們的學術和生活有很大價值。而我剛才給你們展示的電流等細節問題,也會在書中一一解釋。
在我個人看來,在學術生涯之初,當有扇門打開時,你要走進去一探究竟。即使有人給你負面的勸導,像「你永遠不會成為一個工程師」,你還是要去試一試。努力固然重要,好運氣也並不可少。能讓你堅持一路走下去的是你的興趣。常常問問自己「為什麼」,一些人盡皆知的現象的原因何在。如果你每個月跳次槽,每個月換個方向,可能最後一無所有;但你也大可不必在一個行業里待長達50年。也許一個方向做5年、10年,然後會發現一些轉機。不要試圖做太大的轉行,不要在一個領域裡做了幾年而突然轉去一個你沒有任何經驗的新學科。在斯坦福大學工作的日子是我很開心的時光,我的最棒的幾篇論文都是在那兒完成的。我想說的是:學術里你需要擁有足夠的自信和好運氣,才能做成;同時,那些與你志同道合的人們,也會成為你前進的動力。說到底,實際上是熱情決定了你的道路。
Q:有沒有什麼階段或困難讓您曾經受挫或對自己的道路猶疑不決?
A:我經歷過一些艱難的時刻,其中一次是因為我發現我的PhD論文中的一個結論是錯的。這確實是一件嚴重的事情,但並沒有使我離開學術。我重新審視了這個過程: 一開始,我們過分相信了已有的信條,並在實驗中延續了這一錯誤,並且沒有仔細去調查,才導致了最後論文的失敗。即使如此,我依然不會放棄學術。可能是我性格使然,不太能輕易放棄,也可能是我的基因。我的父母都是中國人,他們當時生活在二戰時期的中國,過得非常艱難,來到美國後,他們就教育我要堅強、要禮貌,要從一而終、要堅定不移,這些價值觀幫助我樹立了鮮明的個性(individuality)。在美國,individuality是很受重視的一個概念,我理解的中國的文化里,社會意識(social consciousness)可能更受推崇,但在美國,individuality定義了「你是誰」的問題,也從而影響著你將來的職業選擇。所以我的看法是,如果你有那麼一刻開始懷疑自己的選擇,或有所猶豫,其實是很正常的。這種狀態使你思考,使你更低調地等待好運的到來。如果事實證明科研不是你的菜,那就面對這個事實,轉去你擅長的領域。因為科研其實很難堅守,除非你真的享受這個漫長而枯燥的過程,人們可能不相信你,更有趣的是,有的研究已經發表了,人們依然不相信你的結論和方法是正確的。這個時候就更要有耐心,事實和證據會給科學一個交代。
製版編輯: 斯嘉麗|
本頁刊發內容未經書面許可禁止轉載及使用
公眾號、報刊等轉載請聯繫授權
copyright@zhishifenzi.com
知識分子為更好的智趣生活 ID:The-Intellectual
推薦閱讀:
※寫出專業和優秀的SCI論文引言
※第一次出海科研採樣需要準備什麼?
※如果說科研是富人的遊戲,那如何看待科研中的絕大部分普通人?
※作為一個科研工作者,應不應該為了所謂高產出而發一些低質量的論文?
※科學家的職業壽命更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