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克平 | 建城三千年,你趕上的是哪個「老北京」

上午10點離開酒店,下午6點半到家,8個半小時,就是從香港回到北京的時間。香港離港時很順利,北京過關時人很多,用了50分鐘才出關坐上車。路上又是爆堵,整整100分鐘才走完30公里的回家之路。

幸好,回家就有一碗好吃的炸醬麵,因面而來的開心,把一切不愉快的吐槽都壓了回去。

1 | 「老北京」炸醬麵

炸醬麵是北京家常吃食。

每過一段時間,我就饞這碗炸醬麵

早年間飯館飯鋪里沒有賣的,都是家裡自己做著吃,現在市面上有很多餐廳都賣,打著老北京炸醬麵的招牌。餘生也晚,不知道老北京炸醬麵是個什麼樣子,但是這種吃食倒是自小就吃,算起來也吃了幾十年了。

小時候是醬多肉少,不過既然是炸,多少比平時多了點葷腥,吃起來蠻香的。日子過得寬裕了,醬里肉逐漸多了,肉丁也變成肉塊了,煸透後又被黃醬浸潤過肉丁,吃起來又香又過癮,勁韌的麵條,脆嫩的面碼,拌上肉、醬個半的炸醬,再點幾滴香醋一勺辣椒油,拌勻吃下去,那種舒坦勁就別提有多美了。

就算炸醬里醬多肉少,也得是肉丁

就我的經歷而言,新北京炸醬麵絕對比老北京炸醬好吃太多了。過去吃頓炸醬麵是改善生活,油不多肉也少,現如今想吃就吃,油肉隨著自己的意願走。譬如我吧,一般是七兩黃醬三兩甜麵醬混合好蒸透,再來一斤硬肋五花肉肉丁,這樣炸出來的醬那才好吃呢。這樣的炸醬麵小時候沒做過,也沒聽老輩人說過舊日有這樣的做法。

當下有些人有些文章說起北京吃食來,總愛說老北京如何如何,好像老北京吃的比現在好,現在吃的都不正宗,基本上算不上北京傳統吃食。

露天餐館裡,食客們正在吃飯。照片拍攝於1924年前後。

我不知道這些人年紀有多大,更不知道他們說的老北京到底老到什麼朝代。如果1949年到改革開放前這段時間不算老北京,那麼就再往前倒倒。民國?清末?那個時代別說你了,就是你爺爺輩是否經歷過還有點存疑呢。而且即使這一段算是老北京了,但是這一段北京人的生活過得如何呢?

真心說不上好呀。

2 | 漫談「老規矩」

趙珩先生算是老北京了,屬於吃過見過的主兒。

趙珩先生出身名門,曾祖父趙爾豐清末曾任署理四川總督兼駐藏大臣,曾伯祖趙爾巽民國期間曾任清史館館長

他在一本書中有這樣一段話:「老北京人的飲食習慣就一般人而言,並不算太講究。清人的筆記裡面也提到,當時做京官的窮旗人,餐桌上偶見羊肉和雞卵,以為異味,一般者,以蔬菜、蔥、蒜、大醬佐食,生活並不是很好。這是做官的人家,一般平民更可想而知。」

《百年舊痕》中,趙珩先生追憶舊時風物,還原了北京動人風貌

我生在北京長在北京,在這個城市生活幾十年了,小時候沒什麼吃的,三餐多是吃飽而已,每到過年過節的肥厚之物,便是記憶中的美味了。看許多說北京美食的文章,動輒就說老北京在吃的方面規矩多、講究多,有些年紀不大的噴子還拿那些所謂的老規矩嘲笑他人不懂規矩,不懂吃。

什麼老講究呀、老規矩呀,一些人沒經歷過,總是東拼西湊道聽途說照貓畫虎的說出來。社會發展到今天,用缺衣少食年月的規矩對生活在富足時期的人們說教,誰聽?誰信?誰會按規矩做?

過去老北京人講究「食不言」「餐不語」,要是放現在,飯桌邊就少了好些故事

汪曾祺先生說,對飲食的關注,重點是當下,是活著的、正在進行的,我們可以居身其中的,其次是剛剛逝去的,因為近,還能有些談論的理由

清末民初,北京確實繁榮過一陣,民國政府南遷之後,江浙一帶有了民國黃金十年的發展時期,作為北平的北京便無可奈何的衰落下去。全民抗戰開始後,中國乃至北京已經無力有什麼精緻生活了,救亡壓倒了一切,哪裡還有什麼情趣、規矩所言?有學者說,中國傳統文化在這一段時間裡丟失了很多,就是人們無力也無心按照傳統儀式的規矩要求去做了。

冬儲大白菜已成為人們對那個年代的一種浪漫回憶

抗戰以後就是國共戰爭,三年半的戰爭遍布全國,戰火紛飛中活命已屬難得,吃飽飯就是幸福,這樣的環境下哪裡還有什麼老規矩可講?

之後的幾十年里新舊交替,到底什麼是「老」呢?從1978年到現在,不過40年光景,這段時間算是新北京還是老北京?從1978年往前倒,哪個階段是老北京?哪個階段北京人的生活又比今天北京人的生活好呢?

我們不會忘記傳統,只是當下的人千萬不要裝模作樣的拿傳統吃食說事,那時候沒有你,那時候的吃食沒有現在的好,更沒有現在這樣豐富。

文:董克平

部分圖片來自網路

文章原載於一大口美食榜(微信公眾號:laiyidakou)

對於舊時光,你有哪些記憶?歡迎留言和我們分享


推薦閱讀:

近似「民族虛無主義」的民族理論|城與邦
大家知道「海東青」是個什麼「鳥」么?
【認真想】《沐猿而冠》——文化如何塑造人性
為什麼你要去看《戰狼2》而不是《二十二》?
許仰東|致『曄問仁醫』400期:中年的選擇

TAG:北京 | 饮食 | 文化 |